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期末复习卷_第1页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期末复习卷_第2页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期末复习卷_第3页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期末复习卷_第4页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期末复习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期末复习卷1. 公鹿往往用鹿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按照拉马万的观点,现代的公鹿鹿角发达的原因是A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B变异朝着有利于生殖的方向发展的结果C变异、自然选择的结果 D基因突变引起显著变异的结果2. 自然选择是指 ( )A生物繁殖能力超越生存环境的承受力B生物的过度繁殖引起生存斗争C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D遗传使微小有利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3. 有一只雌蛙能产4千个左右的卵,卵受精之后发育成成蛙的,只占这些卵的5左右,这种现象在自然选择学说中叫做 ( )A过度繁殖B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 D适者生存4. 自然选择学说不能解释 ( )A生物进化的原因 B生物的

2、多样性C生物的适应性 D遗传和变异的本质5. 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来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尺蛾工业黑化的现象是因为尺蛾受到煤油烟污染被熏黑的C北极熊为了适应冰天雪地的环境,所以它们的个体都能产生定向的白色变异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相互选择的结果。6.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 )A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B突变和基因重组的过程C不断的产生新基因的过程 D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7.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谓定向是指 ( )A适应特定的环境 B定向变异C定向生存斗争 D能传种接代8. 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新物种的形成往往要有隔离

3、存在B地理隔离是指由于地理障碍,使不同区域种群彼此无法交配C生殖隔离专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常见的物种形成方式9. 某一种群中某种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 ( )A那个性状对环境有很大的适应性B该种群的全体成员都是那个性状的纯合体C那个变异性状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D控制那个性状的基因是隐性的10. 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8%,aa的个体占4%,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是: ( )A18%,82% B36%,64% C57%,43% D92%,8%11. 在豚鼠中,黑毛对白毛是

4、显性,如果基因库是,90%是显性基因B,10%是隐性基因b,则种群中基因型为BB、Bb、bb的频率分别是 ( )A81%、18%、1% B81%、9%、1%C18%、81%、1% D45%、45%、10%12. 据研究,现代的长颈鹿是由古代的一种颈和前肢都较短的古鹿进化来的,对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长颈鹿的长颈和长的前肢是由于长期伸长和作用的结果B由于食物缺乏,导致古鹿变异的结果C变异、选择、遗传、隔离的结果D变异、选择、遗传综合作用的结果13. 我国首只 “ 虎狮兽 ” 2002 年在红山动物园诞生, “ 虎狮兽 ” 是由雄虎和母狮杂交产生的后代。下列对此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5、 ( ) A 虎狮兽属于动物中的一个新物种 B 虎狮兽再与虎或狮杂交,均能生出杂种后代 C 雄虎与母狮能杂交且能产生后代,所以不属于生殖隔离 D 虎狮兽无繁殖能力,因为其细胞核中无同源染色体 右图 7 3 为某一群体基因频率变化图 ( 横坐标表示基因型,纵坐标表示频率 ,则与这一现象相符的事实是 ( ) 图 7 3 A 克格伦岛上残翅昆虫和强翅昆虫的形成 B 人类新生儿体重过重或过轻死亡率较高 C 育种学家选育某抗病品种 D 工业 ( 尺蛾 黑化 15. 下图74表示4种不同森林环境的树于样品,在一个大城市附近的森林环境中释放了1000只白色的和1000只黑色的飞蛾。三周后重新捕捉到778只白

6、飞蛾和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只黑飞蛾。该城市附近的树干很可能类似于 ( )图7416. 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分别分布于不同的小岛上,用现代化进行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 )A南美同一种雀种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B南美不同雀种:自然选择不同种地雀C南美同一种雀种自然选择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物种地雀D南美同一种雀种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17. 资料分析:资料1 Effective Date资料2 自然条件下桦尺蠖触角和足有长的也有短的,体色有深些的也有浅些的。资料3 试验表明,桦尺蠖之间能进行相互杂交,黑色的桦尺蠖杂交能产生浅色的华尺

7、蠖,而浅色的桦尺蠖之间杂交其下代都是浅色的。资料4 19世纪中叶以前,浅色的桦尺蠖数量较多,到20: Jan. 2009工业黑化现象 ” 。 资料 5 桦尺蠖的黑色是由显性基因 S 控制的,浅色是由隐性基因 s 控制的。 19 世纪中叶以前的桦尺蠖种群中 S 基因的频率只有 5 以下,而到了 20 世纪中叶则上升到 95 以上。 回答下列问题: ( 1 )资料 1 说明 _ 。 ( HSKP-005 )资料 2 说明 _ 。 ( 3 )资料 3 说明 _ 。 ( 4 )资料 4 中桦尺蠖的 “ 工业黑化现象 ” 说明 _ 。 ( 5 )资料 5 中基因 S 频率变化的原因是 _: FOM(6)

8、生物变异是否是定向的_;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是定向的_;自然选择是否是定向的_。18.以下图解中的小圆圈表示物种,箭头表示物种的变异,箭头线上有两条短线的代表被淘汰的变异个体。图71请根据此图解回答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问题: (1)此图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_。(2)图解中为什么有的箭头被淘汰_。(3)图解中画出的未被淘汰的箭头综合说明了什么_。Approved by:General ManagerDistribution: Executive CommitteeDepartment Head A&B答案:1A 2C 3B 4D 5。 D6D 7A 8C9A 解析:该种群这种可遗传

9、的变异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并不意味着该种群的全体成员都是那个性状的纯合体,也不能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是隐性的,故B和D与题意不符。由于环境条件变化所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也就得不到积累加强,故C叙述亦错。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种群内某一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频率增加,说明此性状能适应环境。故答案A是正确的。10解析:由于杂合子AA中A基因和A基因各占一半,因此,在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的频率=纯合子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基因型频率,所以,A基因的基因频率=18%+1/2×78%=57%,目标基因的基因频率=4%+1/2×78%=43%。11A 12C 解析:考查对现代生

10、物进化理论的应用能力。根据现代进化理论,长颈鹿的进化过程应是:古鹿发生变异 鹿群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很大变化,达到一定程度生殖隔离使客人满意。Policy StatementD14A 解析:由图可知基因型频率向两个方向发展, 政策 15A 解析:黑蛾重捕数少,表明环境选择白飞蛾。16A17(1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和适应性 (2说明生物存在着变异现象 (3说明这些桦尺蠖是属于同一个物种,黑色是显性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4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环境对生物的生存会产生影响,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5)自然选择使物种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6)不定向;是定向;是定向18.(1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

11、择是定向的 (2在生存斗争中,不利于生存的变异个体在斗争中失败而被淘汰 (3说明在生存斗争中适于生存的变异个体被保留,并逐代通过遗传而不断积累加强(说明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 . 5分,共60分)日本有一种 仅存十几只,研究人员发现,因环境改变导致雌鹰产的卵壳薄而脆,孵化难以成功而濒临灭绝。这种现象可用下列哪种观点解释 A定向选择 B生存斗争 C适者生存 D遗传变异 运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视力是它们相互选择的结果 B长颈鹿经常努力去伸长颈和前肢去吃高处的树叶,因此颈和前肢都很长 C尺蠖工业黑化现象是因为受煤烟

12、熏黑的结果 D北极熊为适应冰天雪地的环境,毛色产生定向的白色变异 下列关于生存斗争的解释中哪项不正确 A生存斗争包括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斗争 B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自然条件之间的斗争 C生存斗争的结果导致生物大量死亡 D生存斗争对繁衍种族是不利的 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 ) A B C D下表列出了A、B、C、D四种鸟的产卵、孵出和繁殖后代数,哪种鸟将会得到更多的进化优势? ( ) 温带地区的乔、灌木多为落叶阔叶树,这一事实可解释为 A变异的不定向性 B选择的

13、定向性 C适应的多样性 D生物的多样性 A B C D 根据调查,某学校的学生中某一相对性状的各基因型比率为XBXB:XBX b :X bXb : X B Y : XbY =44%:5%:1%:43%:7%,则X b 的基因频率为 ( ) A13 . 2% B5% C 1 4% D 9. 3%下列哪个过程从根本上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基础 ( ) A DNA DNA BDNARNA CmRNA蛋白质 D转运RNA携带氨基酸在果蝇 , 每个基因的突变率 10-5,对于一个等数量的种群(108来说,每一 出现突变数是107个, 蛇岛位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对于岛上的腹蛇,一般认为

14、不会再分化出新物种,这种认识的依据是 ( ) A腹蛇不容易发生变异 B不容易形成地理隔离 C多数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动不大 D环境条件变化剧烈抗流感的疫苗,每过几年就要更换新的种类,因为流感病毒已对旧的疫苗产生了高度的抗性,这种抗性最好的解释是 A病毒的获得性遗传 B病毒某些结构的用进废退 C由于选择作用,使对疫苗有抗性的病毒被保留下来并扩大繁殖 D由于生殖隔离造成 单孔目动物只分布在澳洲,这是由于 A单孔目动物起源于澳洲 B澳洲很早与其他大陆分离,单孔目动物没有受到其他高等哺乳动物的排斥而得以生存 C单孔目动物只适应澳洲的生活环境 D单孔目动物不能出现遗传的变异 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对所有的

15、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A B C D 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在物种的形成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 A 狮子和羚羊在非洲草原上通过捕食关系进行着 A相互竞争 B能量交流 C互相适应 D相互选择 A B C D 二、 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几十年来,由于反复使用,致使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请 回答 : (1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存在着_;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绝大多数细菌被杀死,这叫做_。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了下来并繁殖后

16、代,这叫做_。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_,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素之间的_实现的。由于青霉素的反复使用,就会使得抗药性状逐代_而加强。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虽然生物的_是不定向的,但_在很大强度上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是把自然界中早存在的_变异选择出来,并使之逐代积累、加强,最终形成生物新品种。 (3上述过程表明,自然选择是一个_的过程。 (1)这些鸟的祖先由于偶然的原因从南美洲大陆迁来,它们逐渐分布到各个岛上去,各个岛上的地雀被海洋隔开不能交配,这就造成了_,阻止了种群间的_,但此时并没有形成新的物种,后来产生了_,这便形成了不同品种的地雀。 (2)不同岛屿上的地雀,其身体大小和喙形各不相同

17、,据研究是由于它们的祖先原来就存在着_,它是生物进化的_。 (3)由于不同岛屿的食物种类和栖息场所不同,有的个体得到食物而存活,有的得不到食物而死亡,这个过程叫_。由于环境不同,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的基因频率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这说明_对不同种群的_的改变所起的作用不同,从而证明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蠖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白色(s)是显性。在19世纪中期以前,桦尺蠖种群中S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20世纪上升到95%以上。试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1) _ 。 (2) _ 。 (3) _ ,经过长期的 _ ,其中不利变异不断被 _ ,有利变异则不断 _

18、,从而使种群的 _ 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方向是由 _ 决定的。20世纪初,荷兰中遗传学家研究了一种月见草的遗传,发现一株月见草的染色体增加了一倍,由原来的24条(2n)变成48条(4n)成了四倍体植株。 (1) (2) (1该植物的A、a基因频率分别是_。 (2若该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分别占_、_。这时A、a的频率分别是_。 ( 3 依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种植物在两年中是否发生了变化?_,原因是_。家鸡起源于原鸡,但家鸡由于通过人工驯化饲养和培育,显示出比原鸡更丰富的多样性,这是人工选择的结果,请就家鸡的人工选择回答下列问题: (1 由于人

19、们对生物性状需要有广泛的多样性,例如人工选择出了蛋用鸡、肉用鸡、_鸡和_鸡等。 (2 由于人们对鸡的性状要求的多样性,人们可采取多种方法提高鸡的变异频率,如_和_等方法。 (3 人们选择了鸡的变异后,又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尽可能将变异保存下来,不至于被自然选择所淘汰。例如人们在蛋鸡和肉鸡的生长期间尽量提供充足的_的饲料,在鸡的产蛋期还要注意每天提供较长时间的_。 (4人们将不同品种的鸡分开饲养,即隔离。这是为了防止不同品种的鸡之间发生_交流。如图图78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 图中上为甲岛,下为乙岛, A 、 B 、 C 、 D 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请看图回答问题: 图78 由 A

20、物种进化为 B 、 C 两个物种的内因是 _ ,外因是 _ , 进化的实质是 _ 。 甲岛上的 B 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 C 物种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 _ 。 迁到乙岛的 B 物种可能会 _ 。 假设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 Aa , A 的基因频率为 0 1 , a 的基因频率为 0 9 ,那么 AA AA aa 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 _ ;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 a 的频率逐渐下降, A 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三种基因型的变化趋势是 _ 。以下是家蝇对DDT抗性(抗DDT而生存的能力)的实验研究,将家蝇分成多组,每组都分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组的A部分,而保留B部分不接触DDT。处理后

21、,检查各组的死亡率,死亡率最低的一组B部分继续饲养,使之繁殖后代,把后代再按上述方法重复进行抗性筛选实验。这样经过若干代后,当用DDT处理其中A组的家蝇时发现其死亡率为4,再用DDT处理这一代的B组家蝇。则: (1)B组经DDT处理后存活率为_。 (2)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家蝇与DDT的关系是_。 (3)DDT对家蝇抗性的产生起的作用生物学上称为_。 (4)简述B部分经DDT处理后存活率为上述百分比的原因_。 第 章 单元检测题(A)一、选择题 C 解析:由于环境的改变,导致了生物发生不利的变异,无法适应变化的环境,导致生物濒临灭绝,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3 C 4D 5C6B 解析

22、:如果鸟类产卵率高、孵化率高,但存活率低,繁殖后代数较少,说明该物种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低,在自然选择中会被淘汰。相反,如果鸟类的产卵量较低,而孵出和繁殖后代数量高,说明该物种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具有较大的进化优势。7 B 解析 由于落叶阔叶树生活习性与温带地区的温度、湿度、阳光等环境条件相适应,因而在温带地区落叶阔叶树被自然选择定向地保留下来。 ( 36/600 ×100% =6% 9D 10A 11B 12D 13D 1 4 B 15C16B 解析 造成单孔目动物只在澳洲分布的主要是地理方面的原因,由于澳洲很早就与其他大陆分离,单孔目动物没有受到其他高等哺乳动物的排斥而得以

23、生存,并且在澳洲有很多有原始的哺乳动物生存,这是其他大陆所没有的。 解析 狮子和羚羊是 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生存斗争,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因此生存下来的狮子和羚羊是适应能力强的,经生存斗争,狮子和羚羊提高了适应环境的能力。2 、 题 (1差异 不适者被淘汰 适者生存 选择作用 生存斗争 积累 变异 自然选择 (2有利 (3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解析 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可以知道,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通过青霉素的选择,抗药性强的细菌通过生存斗争得以生存并繁衍后代,经逐代积累并加强,形成了抗药新类型,而抗药性差的细菌由于不适应环

24、境而被淘汰,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 (1 浅色型 ( s 桦尺蠖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类所捕食,使后代繁殖个体多,导致基因频率高; (2 工业黑化后,黑色型 ( S 桦尺蠖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类所捕食,使后代繁殖个体多,导致基因频率高; (3 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淘汰;积累;基因频率;自然选择。 24 5 (155% 45% (230%、20% (3 没有发生变化 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26(1观赏/药用 (2杂交/诱发突变 (3营养丰富/光照 (4基因 27 已形成生殖隔离 形成新的物种 1% 、 18% 、 81% ; AA 逐渐上升、 aa 逐渐下降、

25、Aa 先上升后下降 28(196 (2 生存斗争 (3 选择 (4 家蝇抗性的产生符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为中心的进化论。家蝇的个体中原来就存在着抗性差异,有的抗性强,有的抗性弱;经 DDT 处理进行的选择 ( 因 A 、 B 为同组 ,就把抗性强 ( 适者 的个体选了出来;这样一代一代地选择下去,从家蝇中选出了具有强抗性的个体 ( 尽管 B 组从未接触过 DDT 。可见,家蝇抗性的产生, DDT 只是取了选择作用,不是因为使用和接触了 DDT ,更不是 DDT 起了诱变作用。 一、选择题(46分1.现代进化论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不同的是( A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

26、的方向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D自然选择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的是 A. 生物进化的原因 B. 现存生物适应性的原因C. 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D. 生物不定向变异的原因3、蒲公英的种子像“小伞”;窃衣的种子、果实上有刺;飞猴有“翅膀”,这些说明了( )a遗传和变异 b地理隔离 c生存斗争 d生物的适应性4、已知人眼的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在一个30000人的人群中,蓝眼人3600人,褐眼人26400人,其中纯合体有12000人。那么,在这个人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为( 5据调查,某校高中学生中基因型的比例为XBXB(42.32% 、XBXb(7。36%)

27、、XbXb(0。32%)、XBY(46%)、XbY(4%),则该地区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A、6%、8% B、8%、92% C、78%、92% D、92%、8%6、若一个种群中,某一性状的出现频率增加,这很可能( A、这个性状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B、该群体中具此性状的纯合体多C、这个性状的出现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D、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为隐性7、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下列哪种变异现象不属于此类突变的范畴( )A猫叫综合症 B.高茎×高茎 高茎、矮茎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D.二倍体×四倍体 三倍体 六倍体8.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一个

28、种群就是一个物种 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A B C D9、地球上出现需氧型生物,自养型生物,真核生物的先后顺序依次为( A 需氧型生物,自养型生物,真核生物B 自养型生物,需氧型生物,真核生物C 自养型生物,真核生物,需氧型生物D 需氧型生物,真核生物,自养型生物10、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其他若干物种的进化B、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D、捕食者的存在有

29、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11、有性生殖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原因是有性生殖( )A、能产生大量后代 B、产生的后代成活率较高C、能出现更多的突变类型 D、使基因重组产生更多变异类型12、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遗传病,隐性纯合子(aa)的患者不到成年就会死亡,可见这种突变基因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容易被淘汰。但是在非洲流行恶性疟疾(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的地区,带有这一突变基因的人(Aa)很多,频率也很稳定。对此现象合理解释是A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易感染疟疾B杂合子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不易感染疟疾C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也不易感染疟疾D杂合子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也易感染疟疾1

30、3、( 多选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下列叙述正确的有A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C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 D种群通过地理隔离可能达到生殖隔离14、般地说,干旱条件下育成的作物品种,适于在干旱地区种植;潮湿条件下育成的作物品种,适于在潮湿地区种植。在这里,干旱和潮湿条件所起的作用是 A诱发基因突变 B引起染色体变异 C选择基因型 D导致基因重组15、对生物进化的方向起决定作用的是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D自然选择1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核生物和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

31、或RNAB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C动物的性状是由细胞核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D病毒的变异主要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17、右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b表高考资源网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18对于一个处于地理隔离下的小种群来说,当种群数量进一步减少时,其最根本的潜在危险是 A 有害基因的频率增加 B丧失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C将会进一步导致生殖隔离 D个体间的种内斗争加剧19.下图为现代生物进

32、化理论概念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表示生存斗争,这是生物过度繁殖与有限生存空间的矛盾体现B导致改变的内因是基因突变,外因是自然选择C代表物种形成,其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存在生殖隔离D指基因、物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它们是共同进化的结果20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描述。王确的是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 B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C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 D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21、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 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2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

33、列观点正确的是A、 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 B、 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C、 冬季来临进时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冻害D、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后代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16分)、某植物种群(亲代),AA基因型个体占30%,基因型个体占20%,则(1)该植物种群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分别占 , 。这时,A、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2)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种生物在两年中是否发生了进化? 原因是 .(3)若该亲代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被淘汰(没有繁殖能力)

34、,让该植物种群自交一次,其后代中A,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这时生物是否进化了? .24、(12分)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下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据图回答:(1)R基因的出现是 的结果。(2)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此时R基因的频率为 。(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 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 。(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 ,原因是 。25(17分)、.

35、金鱼是重要的观赏鱼,品种众多,可观赏的性状多种多样。请利用遗传学和生物进化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证明,任何品种的金鱼都能与野生鲫鱼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这说明金鱼与野生鲫鱼之间不存在 现象。众多金鱼品种的形成是长期的 结果。(2)研究表明,金鱼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属于XY型。金鱼培育专家培育的珍贵品种“蓝剑”,其性染色体组成为XYY。该金鱼所以珍贵,其原因之一是“蓝剑”不能直接产生后代,最根本的原因是 ;“蓝剑”的产生可能是亲本中 个体在减数分裂第 次分裂时遗传物质分配异常所造成的。(3)基因Aa和Bb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两只金鱼杂交,若子代中出现A:aa=31,B :bb=11,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若子代中雌鱼全部表现为B控制的性状,雄鱼既有B控制性状又有表现为b控制性状,则亲本的基因型应为 。(4)若已知金鱼眼睛的性状甲和乙是一对相对性状,并且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实验室只有从自然界捕获的、有繁殖能力的甲性状雌、雄金鱼各一条和乙性状雌、雄金鱼各一条,某同学想通过一次杂交试验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他应选择的亲本是 。预测子代可能出现的性状,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