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在虚构与真实之间——《沙之书》互文对读教学课例_第1页
语文:在虚构与真实之间——《沙之书》互文对读教学课例_第2页
语文:在虚构与真实之间——《沙之书》互文对读教学课例_第3页
语文:在虚构与真实之间——《沙之书》互文对读教学课例_第4页
语文:在虚构与真实之间——《沙之书》互文对读教学课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在虚构与真实之间沙之书互文对读教学课例温州市第四中学 章胜亮 【课例类型】    新授课【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设计】沙之书是博尔赫斯短篇小说中的经典,对学生而言却是“陌生的经典”。所以在进入文本研读之前,作家介绍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博尔赫斯作为世界级的大家,他的小说以独特的“博尔赫斯风格”从内容到形式改变了人们对以往小说的定式认识。因此,有必要把小径分岔的花园通天塔图书馆阿莱夫等博尔赫斯的经典名作引入课堂,结合他“幻想型”的独特风格,让学生对他有一个感性认识。因此,通过沙之书一课的

2、学习,初步感知博尔赫斯的既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目标,也是认识外国小说的一个窗口。作为话题“虚构”的教学文本,沙之书体现了博尔赫斯独特的虚构态度。小说开头煞有其事的议论以及文中许多逼真的生活细节,无不告诉我们真实的存在,但只要我们继续读下去,很快就发现博尔赫斯在“说谎”,“沙之书”在现实生活中是压根儿不存在的。所以,笔者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虚构与真实”,借助互文本探讨“虚构与真实”并存的原因,从而深度挖掘文章的主旨。鉴于以上考虑,笔者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博尔赫斯;2、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以及真实与虚构的关系;3、领会沙之书的内容与题旨。【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当代

3、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因他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而闻名遐迩,记得他获得2009年耶路撒冷文学奖,在颁奖典礼上发表过一篇题为永远在蛋的这一边的演讲稿,开头是这样的:今天我作为一个小说家来到耶路撒冷,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职业撒谎者。当然,并不只有小说家才撒谎。但小说家的谎言与其他人的不同,因为没有人会批评小说家说谎不道德。甚至,他说的谎言越好、越大、制造谎言的方式越有独创性,他就越有可能受到公众和评论家的表扬。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的回答是:通过讲述精巧的谎言,通过编造看起来是真实的虚构故事,小说家能够把一种真实带到新的地方,赋予它新的见解。师:村上春树用真实与虚构来诠释他对小说的理解。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沙之书

4、(板书)就是一篇关于虚构与真实的小说。请大家也来找找这篇文章的虚构或真实,边看书边拿笔划出相关的语句或情节。【点评1】用文学味很浓的例子导入,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而且又紧贴文本,直入主题,干净利索。二、虚构与真实学生浏览完课文后回答生:关于没有开始没有结尾的书,我认为它是虚构的。因为,应该不存在这样的书。师:具体到课文相关的语句,请你读出来。生:比如“这本书的页码是无穷尽的,没有首页,也没有末页”。师:这样的虚构还有吗?生:比如“逢双的一页印的是40,514,接下去却是999”,哪有这样的书。生:封面和手之间总是有好几页。仿佛是从书里冒出来的。生:尽管一页页的翻阅,铁锚图案却再也找不到了。生

5、:“那本书是个可怕的怪物”是虚构的。因为书只是书而已,它不可能变成怪物。师:说书是个可怕的怪物是虚构的,不知同学们是怎么看的?生:因为书是无穷尽的,只是给人的心理造成影响而已。师:是人的心理的反应,那你觉得是虚构还是真实的?生:应该是真实的。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发现,关于虚构,基本上集中在“沙之书”这本书上。那么,同学们觉得那些语句或情节也是很真实的?生:卖圣经时的对话情节是真实的。师:的确,这样的交易会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文章的第一段,(读相关的语句)是一些真实的数学知识。师:用了几何原理来增强真实效果。故事的合理性是建立在几何的无限性的基础上的。这也是作者写作的常用手段。还有吗?

6、生:书上的文字是真实的,还包括排版、印刷等都是真实的。师:哦,对书的描述给人以真实感。生:我觉得里面出现的地点也是真实的。师:能举个例子吗?生:孟买、苏格兰奥尔卡达群岛、墨西哥街。师:很好,博尔赫斯曾说过,他小说中的人名地名绝大部分是真的。由此可见,博尔赫斯对待虚构的态度。(出示幻灯片:让虚构嵌入现实之中,与现实浑然一体)师:刚才有位同学提到文中的对话很真实,不仅如此,就连文中的第一人称“我”与作者博尔赫斯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三、作者简介幻灯片:博尔赫斯是一个以书为生的作家。他一生都生活在图书馆中。小时候他就沉浸在父亲巨大的藏书室中,1937年他开始在一家市立图书馆担任助理馆员。1955年担任

7、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直到1973年退休。师:这里老师补充一点,在他被任命为国立图书馆馆长时,他的双目已经近乎完全失明,所以他不无苦涩地写了一首诗向上帝致敬:“上帝同时给了我书籍和黑夜 / 这可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但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写作,成就惊人。博尔赫斯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被智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聂鲁达称为“影响欧美文学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被视为“魔幻文学的鼻祖”。博尔赫斯是幻想文学的先驱,是一个“玄想型”的作家。他的作品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这个特点在他的其它作品里体现得也很充分,如

8、:1、除了循环的、环形的书之外,我什么也想不出来。我指的是那种最后一页与第一页很相同,但却能无限地继续下去的书。(小径分岔的花园)2、宇宙(别人管它叫图书馆)由许多六角形的回廊组成,数目不能确定,也许是无限的,从任何一个六角形都可以看到上层和下层,没有尽头。(通天塔图书馆)3、阿莱夫的直径大约为两三公分,但宇宙空间都包罗其中。每一件事物都是无穷的事物,我看到浩瀚的海洋、黎明和黄昏,看到美洲的人群阿莱夫)【点评2】作者介绍不刻意,自然地融入到教学环节中。而且抓住了博尔赫斯的主要特点,为后文主旨的探讨张本。四、主旨探究1、“沙之书”内涵师:至此,我想同学们肯定会惊讶于博尔赫斯非凡的想象力,可能也会

9、引起大家的思考,这“沙之书”到底是什么呢?生:茫茫的时间与空间是无穷无尽的。生:宇宙。师:无穷大的世界是无限的,无法挽留的时间是无限的,还有吗?生:知识。师:浩瀚无穷的知识。生:思想。师:人类的思想永远是深邃无限的。 生:还有命运。生:还有数字。生:象征了人的欲望的无穷无尽。师:你把目光指向了人性,说得很深刻。生:还有,比如一个人结婚了,而后又离婚了,之后以为自己找到了幸福又结了婚,可没过多久又离了。师:我似乎明白你的意思。你说的“结婚离婚”其实指的是人周而复始的烦恼,对吗?生:是的。生:我认为“沙之书”象征着一种对人的捆绑,因为当文中的“我”得到了“沙之书”之后,他失去了自由,他沉

10、醉在书中无法自拔,就像200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汉·帕穆克的自传体小说伊斯坦布尔中描写的孤愁一样,一生被乡愁所缠绕。(生掌声)师:很好!阅读视野开阔,联系乡愁来佐证书籍对人的捆绑,真的很深刻,同学们的掌声就是最好的证明。师:综合同学们的精彩发言,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的话,我觉得可以用“无限”来总结。从某种程度上,书籍的无限增殖性和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无限性是一致的,它成了现实的一个隐喻。所以,“沙之书”这个意象的意义有着很切实的现实价值。那么,让我们来看看有着现实般真实的“书的原主人”“圣经推销员”“我”是如何面对无限的“沙之书”的?【点评3】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使课堂不仅

11、仅停留在“沙之书”意象的纠缠上,而且为下一环节深入文本来挖掘文章主旨作铺垫,从而达到深度解读的高层次的要求。2、文章主旨(生浏览全文后回答)生:一开始好像挺感兴趣的,后来就有点害怕了。师:最后呢?生:最后把书藏起来了。师:把书藏起来,不想看见它,可见“我”是什么态度?生:逃避,躲避。师:这位同学很好,说出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开始的好奇到后来的放弃。生:我来说一下圣经推销员的态度。他是很极力想把书推销出去,说明他肯定受到这本无限之书的束缚吧。后来他通过自己的语言天赋,抓住了“我”的好奇心,最终成功地推销了这本沙之书。师:你是说圣经推销员也受到了“沙之书”的折磨,课文有具体的语句吗?生:(读

12、)“稀疏的,几乎泛白的金黄色头发”“面目模糊不清”“寒酸”师:如果这样的人站在你面前,会给你怎样的感觉?生:疲倦、憔悴。(齐读第三、四段,读出受书折磨后的疲倦、憔悴的神态、心理。)生:我来说说书原主人对书的态度。他把书当做护身符,可见他对书的神秘态度,但后来又把它给卖掉,可能他也害怕了。师:综合同学们的发言,老师得出两点,第一,他们几个最后都放弃了对书的收藏;第二,似乎都受到了书的折磨,特别是课文第四段的“悲哀”一词,是值得我们去玩味的。请同学读一读,读出这种敬畏与恐惧,茫然与无奈。(一男生读“夏季已近尾声是一件诋毁和败坏现实的下流东西”。)师:(追问)为什么都会有恐惧、悲哀之感?生:因为这三

13、个人都不认识这本沙之书里的文字,当我们面对一个无知世界时,我们总会感到自己的渺小,所以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师:这种因无限产生的有限(板书)、渺小的感慨,自古就有,比如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还有生: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生: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师:刚才提到的“殆”“哀”这两个字就很形象地写出了人的渺小的感叹。生:我觉得渺小还是浅层次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人在无限的世界面前,会有一种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感慨,这才是深层次的原因。(生掌声)师:这位同学又深入一步,说得很深刻。师出示幻灯片:小说通过虚构,运用象征,使无穷无尽这一概念形象的展现出来,并将

14、人们面对无限的那些无所适从的心理真实地从小说中凸现出来,当人物和情节变得无足轻重时,剩下的便是“无限”和人类面对着“无限”时无所适从的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主题。师:至此,我想同学们已隐隐地感受到博尔赫斯隐藏在虚构故事中出现的一些现实的真实,特别是有限的人类在面对无限的世界时所产生的无所适从的心理,也是许多现代派作品的主题。师出示幻灯片: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点评4】主旨的探讨又回到“真实”,与前面粗浅的寻找“虚构与真实”照应,又深入了对“虚构”话题的理解,很好地落实了此课教学的重难点。3、主题升华师:刚才我们一起探讨了有限的个体在面对无限世界时为什么会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同学们理解得很深

15、刻。老师在平常的阅读中也读到了类似的解读,让我们一起看看当代著名作家残雪的一段话。师出示幻灯片:“在文学家中有一小批人,他们不满足于停留在精神的表面层次,他们的目光总是看到人类视界的极限处,然后从那里开始无限制地深入,写作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不断地击败常规现实向着虚无的突进,对于那谜一般的永恒,他们永远抱着一种恋人似的痛苦与虔诚。                      

16、0;   残雪生读“我上了床偶尔入睡就梦见那本书”一段。师: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中“我”的困惑是因为追求。因追求而好奇,因追求而专研,因追求而恐惧,因追求而放弃。课后大家去阅读“读本”上博尔赫斯的圆盘和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来体会人类精神追求所带来的一系列真实的心理。板书:人类精神追求模式【点评5】主题升华这一环节,体现了教师开阔的阅读视野和对文本的深度挖掘。相信在这样阅读引领下的学生应该也会有较高的文学素养。附板书设计:人         有限  人类精神追求模式沙之书       无限【课后反思】此课例是笔者在市直外国小说欣赏研讨课后的修改版,吸取了专家与同行的意见,在实际教学中取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第一,重点突出。课例以“虚构与真实”导入,接着寻找“虚构与真实”的文本,最后的主旨探讨又落实到“虚构与真实”,可谓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第二,互文对读。互文性是指文本之间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