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古文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班级:姓名: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B卷中选择题知识点贯穿全六册古文。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知识点贯穿全六册】【课外文言文 阅读】目录:一、部编版八上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部编版八上第23课愚公移山三、部编版八上第24课周亚夫军细柳一、第22课孟子三章中考综合复习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综合复习题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三里之城
2、环池兵革兵,革,委而去之委,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至】亲戚【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三、课内简答题:1、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孟子(
3、约前372 前289), 名,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时期思想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等人共同编著的。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3、 “三里”、“七里”是在强调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优势? “环”是在说明进 攻一方占哪方面优势?第二段中,进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证明了什么道 理?4、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 子的修辞是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5、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 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6、为什么君
4、子能够“战必胜”? 7、孟子写作目的是说明怎样打赢一场战争吗?8、纵观历史,能得到“人和”的人很多,并说说带给你什么启示?B卷:能力提升四、理解性默写: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O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O3、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4、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 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o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j6、“战必胜”的条件是:o五、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亲戚畔之:七里之郭:池非不深也池:委而去之:亲戚畔之: 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故天将降大任
5、于是人也: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感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囿国不以山溪之险:2、一词多义:以:以天下之所顺:所以动心忍性:之:亲戚畔之;三里之城:寡助之至:而: 泉香而酒洌:夫环而攻之:环而攻之而不胜:于: 舜发于吠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国: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国恒亡:利:地利不如人和:兵革非不坚利也:3、判断文言句式: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六、选择题:域:区域、地域畔:通“叛”背叛 举:被选拔,被起用 苦:使受苦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D.必先苦其心志 2、下列句中
6、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D.属予作文以记之 3、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A、委而去之 (到 地方去)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 4、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属予作文以记之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 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域民不以封疆之
7、界 6、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委而去之 得道者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B.曾益/其所不能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入/则无法家/拂士7、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环而攻之而不胜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属予作文以记之杜少府之任蜀州曹操比于袁绍择其善者而从之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得道者多助B.委而去之C.寡助之至D.攻亲戚之所畔策之不以其道 去国怀乡比至陈辍耕之垄上惨无人道去留两便无微不至始敞,跳往助之A.舜/发于/吠亩之中9、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舜发于啖亩
8、之中发于声,而后喻B.国恒亡人恒过,然后能改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大计亦死 D.入则无法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 10、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池非不深也园林池沼宽畅B.兵革非不坚利也可汗大点兵 C.然而不胜者不以木为之者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 11、“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 B、池非不深也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环:包围池:水池畔:通“叛”,背叛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13、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域民不以
9、封疆之界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D、必先苦其心志域:区域、地域畔:通“叛”背叛举:被选拔,被起用苦:使受苦14、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己,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C、委而去之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弃城而逃)(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15、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
10、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七、课外文言文阅读:歧路亡羊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 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 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 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习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列子说符)A.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11、B.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C.既反,问:“获羊乎?”D.杨子戚然变容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 例句:杨子之邻人亡羊亡:不正确的一项是()丢失反:同“返”,返回既:既然戚然:忧伤的样子,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陋之有(陋室铭)B.策之不以其道(马说)C.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D.久之,目似瞑(狼)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门人怪之”的“怪”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B.心乐之(小石潭记)C.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 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子的邻居率领他的朋友去找羊,
12、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去追赶。B.杨子认为丢了一只羊没有必要那么多人去追。C.因为有很多岔路,所以最后还是没有找到丢失的羊。D.杨子的学生最终在杨子那里得到了答案。5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2)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参考答案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环】围一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 能靠疆域的边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c威天
13、下不以兵革之利应慑威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至】极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荥属。 畔同“叛”,背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 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翻译: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翻译:包
14、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 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翻译: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 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 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翻译: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 的人就少。7、寡助之至,亲戚
15、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 天下人都归顺他。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三、课内简答题:1、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 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 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答:王道。施“仁政”。3、 “三
16、里”、“七里”是在强调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优势? “环”是在说明进 攻一方占哪方面优势?第二段中,进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证明了什么道 理? 答:地利、天时。天时不如地利。4、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修辞是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答:排比。从“域民”到“再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将前一个阶段的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5、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答:从防御一方虽“地利”却“委而去之”论证了 “人和”的重要性。6、为什么君子能够“战必胜
17、”?答:已得人心,无往不利。7、孟子写作目的是说明怎样打赢一场战争吗?答:不是,是借助战事论证当行仁政。8、纵观历史,能得到“人和”的人很多,并说说带给你什么启示?答:毛泽东领导的解放战争得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支持,革命队伍不断扩大,正 是因为他的指导思想深得民心,得人和,所以说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取得更 多人的信任和支持,这样才能成就事业。B卷:能力提升四、理解性默写: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地利不如人和。3、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4、日本某
18、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九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6、“战必胜”的条件是:道者多助”。五、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亲戚畔之: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七里之郭:古今异义,古义:外城;今义:姓氏。池非不深也池:古今异义,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亲威畔之:古今异义,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 或它的成员。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今异义,古
19、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异义,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今异义,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感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震慑。囿国不以山溪之险: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冏。2、一词多义:以:以天下之所顺:空所以动心忍性:用来。之:亲戚畔之:代词,他。三里之城:助词,的。寡助之至:动词,到。而:泉香而酒洌:表并列,并且。夫环而攻之:表顺接。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折,去)但是。于:舜发于吠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于。国:固国不以山溪之
20、险:国防。国国恒亡:家二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3、判断文言句式: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判断句。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判断句。六、选择题: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D.必先苦其心志 域:区域、地域畔:通“叛”背叛 举:被选拔,被起用 苦:使受苦【解析】A名词用作动词,限制。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D.属予作文以记之 【解析】例句是凭借。A按照。B
21、因为。C凭借。D来。3、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A )A、委而去之 (到地方去)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 【解析】A离开。4、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D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属予作文以记之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19【解析】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 )委而去之A.环而攻之而不胜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
22、之利【解析】A表修饰;表顺承。B的原因;的人。C助词,的;代词,他。D都是凭借。6、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D )B.曾益/其所不能A.舜/发于/吠亩之中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入/则无法家/拂士【解析】D入/则无/法家/拂士7、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环而攻之而不胜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属予作文以记之杜少府之任蜀州曹操比于袁绍择其善者而从之 【解析】A凭,考;来。B代词,城池;动词,到。C给;和。D表顺承;表顺承。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B )A.得道者多助B.委而去之C.寡助之至D.攻亲戚
23、之所畔策之不以其道 去国怀乡比至陈辍耕之垄上惨无人道去留两便无微不至始龊,跳往助之【解析】A正义;方法;正义。B离开;离开;离开。C极点;到;至上D主谓之间;动词,到;代词,他。9、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B )发于声,而后喻 人恒过,然后能改 举大计亦死 行拂乱其所为 A.舜发于吠亩之中 B.国恒亡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D.入则无法家拂土【解析】A起,被任用;发出。B常常;常常。C被选拔;发动。D同“弼”辅佐;违背,不顺。10、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A.池非不深也园林池沼宽畅B.兵革非不坚利也可汗大点兵 C.然而不胜者不以木为之者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 【解析】A护
24、城河;池塘。B武器;土兵。C的原因;的原因。D主谓之间;动词, 到,往。11、“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c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C.施行“仁政”D.统治的方法【解析】C施行“仁政二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环而攻之而不胜B、池非不深也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解析】B古今异义,护城河。环:包围池:水池畔:通“叛”,背叛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13、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A、B、C、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必先苦其心志域:畔:举:苦:区域、地域通“叛”背叛 被选拔,被起用
25、 使受苦【解析】A词类活用,限制。14、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B )(所以君子不战则己,战就一定胜利)(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C、委而去之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弃城而逃)(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A.得道多助, B.得道多助, 心论点。C.遭腐刑而著【解析】B方圆三里那样的内城和方圆七里的外城15、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 )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 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 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
26、“生于忧患”的道理。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 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解析】C能证明这个道理。七、课外文言文阅读:歧路亡羊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日:“嘻!亡一 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日:“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日:“亡之矣。” 日:“奚亡之?”日:“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日:“羊,贱畜,又非 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 ”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列子说符)【注释】1.杨子:对杨朱的尊称。杨朱,战国时哲学家。2.反
27、:(通假字) 通“返”,返回。3.亡:丢失。4.既又: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既: 不久5.率:率领,带领。6.党:旧时指亲族,现指:朋友,有交情的人。7.竖: 僮仆(童仆)8.歧:岔路,小道。9.奚:(疑问代词)怎么。这里指为什么。10.(吾不知所)之:到去。11.所以:表示原因的虚词。12.反:通“返”, 返回,回来,返还。13.戚然:忧伤的样子。然:的样子。14.移时:多时, 一段时间。15.竟日:终日,整天。16.既:已经。17.损:减少。18.众:众多。 19.奚:哪里。20.焉:语气词。21.怪:对 感到奇怪。22.既反:己经回去。23. 命:教导,告知。24.获:找到,得到。【翻译
28、】杨朱邻居的羊跑了,于是率领与他(邻居)有交情的人,还请杨朱 的小僮一起追赶。杨朱说:“呵!丢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 ”邻居说: “岔路很多。”不久回来了,杨朱问:“找到羊了吗? ”邻居说:“弄丢了。” 杨子问:“怎么会逃跑呢? ”邻居说:“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不知道我该到哪 里去了,所以就返回了。”杨朱(听了邻居说的这番话)脸色变得很忧伤,很长时间不说话,整天没有 笑容。杨子的门徒都觉得有点奇怪,因此不解地问:“羊并不是什么值钱的牲畜,而且又不是先生的,您这样闷闷不乐不说话,究竟是为什么呢? ”杨子不回答, 他的门徒也不知道他要教导什么。【习题】亡:丢失反:同“返”,返回 既:既然戚
29、然:忧伤的样子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亡一羊何追者之众B.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C.既反,问:“获羊乎?”D.杨子戚然变容【解析】C已经。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 例句:杨子之邻人亡羊A.何陋之有(陋室铭)B.策之不以其道(马说)C.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D.久之,目似瞑(狼)【解析】例句是助词,的。A宾语前置的标志。B代词,指马。C助词,的。D补 足音节。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门人怪之”的“怪”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D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B.心乐之(小石潭记) C.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
30、也)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例句是意动用法,以为怪。A意动用法,认为美。B意动用法, 以为乐。C意动用法,以为亲。D使动用法,使苦。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杨子的邻居率领他的朋友去找羊,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去追赶。B.杨子认为丢了一只羊没有必要那么多人去追。C.因为有很多岔路,所以最后还是没有找到丢失的羊。D.杨子的学生最终在杨子那里得到了答案。【解析】D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翻译: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哪边去追,所以就回来了。(2)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
31、竟日。翻译:杨子的脸色变得很忧郁,不说话有两个小时,没有笑容一整天。富贵不能淫中考综合复习题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诚2、大丈夫3、天下熄4、焉5、丈夫之冠冠,6、【父命之】【命】,7、戒8、【女家】【女】,9、夫子10、正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12、与民由之由,13、独行其道14、淫15、移16、【屈】二、重点句子翻译: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翻译: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翻译: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翻译: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翻译: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翻译: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
32、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翻译: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翻译: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 三、课内简答题:1、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字, 时期 家、家,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2、孟子是记录 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 编著。与、合称“四书”。富贵不能淫选自-3、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5、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6、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7、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怎
33、样的品质?B卷:能力提升四、理解性默写:1全文的中心句是:2、怎样才能让自己做大丈夫呢?儒家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体现孟子的这一思想的句子是:3、文中体现“大道之行,为公天下”思想,与孟子的另一句名言“穷则独善其 身,达则兼济天下”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五、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往之女家:丈夫之冠也: 母命之:以顺为正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居天下之广居:2、一词多义:戒:戒之曰:必敬必戒:居:居天下之广居:居天下之广居:之:丈夫之冠也:父命之:母命之:妾妇之道也:与民由之: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3、判断文言句式:戒之曰:以顺为正者,妾
34、妇之道也:六、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行天下之大道A.父命之B.妾妇之道也C.与民由之D.往送之门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父命之鹏之徙于南冥也 C. 一怒而诸侯惧窥镜而自视 3、选出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以顺为正者不以物喜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惧有伏焉 )A.必先苦其心志B.天降大任于是人也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4、选出与“帝感其诚”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C.戒之曰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所欲有甚于生者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公与之乘句式相同的一项()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D.征于色,发于声5、下列选项
35、中与贫贱不能移中的“移”用法不同的是()A.劳其筋骨B.忿恚尉 C.闻寡人之耳者D.友人惭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往之女家B. 一怒而诸侯惧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D.不得志,独行其道 何陋之有而形貌帙丽 二石兽并沉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得志,与民由之(由于)D.入则无法家拂士(辅弼)A.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C.衡于虑(梗塞,不顺)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连举六个历史名人的事例,说明担当重任的人并非是天生的,而是要经历艰苦的磨炼、引出论题。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起过渡的作用:
36、由六位名 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 句话是从正面简略地论证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D.富贵不能淫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七、课外文言文阅读:(甲)富贵不能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译注)(乙)从容就义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过市, 意
37、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久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 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递。(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自赞:自我总结。庶几:差不多。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 墙。1、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独行其道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2、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A.贫贱不能移(移动)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3、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B.文天祥临刑之
38、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D. “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4、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参考答案: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诚】真正,确实。2、【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 气节的男子。3、【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4、焉怎么,哪里。5、【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 礼,表示成年。冠,行冠礼。6、【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命 教导、训诲。7、戒告诫。下文的“戒”
39、是谨慎 的意思。8、【女家】这里指夫家。【女】,同 “汝”,你。9、【夫子】这里指丈夫。10、【正】准则,标准。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太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大 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 确的位置一一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 路一一义。12、【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 而行。【由】,遵循。13、【独行其道】独白走自己的道路。14、【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 法。15、【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 法。16、【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25二、重点句子翻译: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翻译: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
40、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 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翻译: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翻译: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翻译: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翻译: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翻译: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 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41、。翻译: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白行走 白己的道路。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翻译: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 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三、课内简答题:1、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 家,是偏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后世常以“孔孟” 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 o2、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编著。与大 公下。学、论语、生窿合称“四书”。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滕文3、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
42、象。答: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 当权者。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答:“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 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 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 则兼济天下”。5、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答: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 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 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
43、正者,妾妇之道也”)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 子。6、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答: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 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7、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B卷:能力提升四、理解性默写:1、全文的中心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2、怎样才能让自己做大丈夫呢?儒家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体现孟子的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3、文中体现“大道之行,为公天下”思想,与孟子的另一句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
44、济天下”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道。五、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往之女家:女通“汝”,意思:你。丈夫之冠也:古今异义,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母命之:古今异义,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 以顺为正者:古今异义,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确富贵不能淫:词类活用,动词使动用法:使迷惑。贫贱不能移:词类活用,动词使动用法:使动摇。威武不能屈:词类活用,动词使动用法:使屈服居天下之广居:词类活用,动词活用为名词:居所,住宅2、一词多义: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居: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居住(动词) 居天下之广居:第二个居所
45、(名词用作动词)之:丈夫之冠也: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父命之:代词,指“男子”母命之:代词,指“女子”妾妇之道也: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与民由之:代词,指“大道”,即儒家提倡的“义”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能够得志:实现3、判断文言句式:戒之日:省略句,省去主句“母亲”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六、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 例:行天下之大道A.父命之B.妾妇之道也C.与民由之D.往送之门33【解析】例句是助词,的。A代词,他。B助词,的。C代词,正道。D动词,到, 往。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
46、父命之鹏之徙于南冥也B,以顺为正者不以物喜 C. 一怒而诸侯惧 窥镜而自视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惧有伏焉 【解析】A代词,他;主谓之间。B把;因为。C表顺承;表顺承。表反问语气, 怎么,哪里;句末陈述语气。A.必先苦其心志B.天降大任于是人也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3、选出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所欲有甚于生者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公与之乘 【解析】A代词,他;代词,他。B给;比。C表顺承;表转折。D助词,的;代词,曹刿。4、选出与“帝感其诚”句式相同的一项(A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C.戒之日D.征于色,发于声【解
47、析】例句是被动句。A被动句。B判断句。C省略句。D倒装句。5、下列选项中与贫贱不能移中的“移”用法不同的是(D )A.劳其筋骨 B.忿恚尉 C.闻寡人之耳者D.友人惭 【解析】例句是使动用法:使动摇。A使动用法,使劳累。B使动用法, 使恼怒。C使动用法,使听到。D无特殊用法。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往之女家B. 一怒而诸侯惧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D.不得志,独行其道 何陋之有而形貌映丽 二石兽并沉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解析】A动词,到,往;宾语前置的标志。B表顺承;表并列。C表反问语气, 怎么;句末陈述语气。D代词,他的;代词,他的。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
48、项是(B )B.得志,与民由之(由于)D.入则无法家拂士(辅弼)A.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C.衡于虑(梗塞,不顺) 【解析】B遵循。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连举六个历史名人的事例,说明担当重任的人并非 是天生的,而是要经历艰苦的磨炼、引出论题。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起过渡的作用:由六位名 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 句话是从正面简略地论证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D.富贵不能淫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
49、【解析】C应该是从侧面论证。七、课外文言文阅读:(甲)富贵不能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译注)(乙)从容就义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 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久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 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自赞:自我总结。庶几:差不多。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 墙。1、下列句子中“其”
50、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B )A.独行其道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解析】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的” 或“他(她,它)们的“;B项,“其”是副词。表示反诘。译为“岂,难道” o 2、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 A )A.贫贱不能移(移动)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解析】A项,“移”在这里是“动摇”的意思。3、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D. “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解析】D项,“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货运保险保险合同续保补充协议
- 工业用3D扫描仪租赁与后期处理合同
- 基于动态密钥更新的量子密钥共享系统-洞察阐释
- 引力波数据分析的深度学习方法-洞察阐释
- 数字化工具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教学效果探讨-洞察阐释
- 基于AI的电子健康记录智能分析-洞察阐释
- 基于协同安全的铁路货运风险评价模型-洞察阐释
- 福利协议范本
- 人工智能驱动的金融数据异构化加密与验证方案-洞察阐释
- 薪酬管理与员工保密协议
- 教学课件《茶叶加工机械与设备》
- 巩汉林小品《最后一堂课》台词剧本手稿
- 上海市律师事务所内部管理制度大全【2017完整版】
- MAM860螺杆式空压机控制器
- 六年级上册英语课件-Unit4 January is the first month. Lesson 19 人教精通版(共31张PPT)
- 项目积分制绩效管理办法优秀资料
- 认识分式 课件
- 大商业结构拆改加固专项施工方案(44页)
- 给排水专业ppt课件
- 四年级数学家长会ppt
- 应急预案演练记录表范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