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1页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2页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3页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4页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学设计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消息的根本知识;理解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相交融的写法/过程与方法:分辨消息中事实、背景、主观评价这三类材料;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温历史,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教学重点和难点: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是怎样有机融合的;庄重、凝炼、含蓄的语言艺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前几天读报的时候,被一篇新闻的标题吸引住了,这个标题新颖别致,让我禁不住往下看,现在我展示出来与大家分享,“别了,我的太阳,说的是一位著名歌唱艺术大师去世,看过吗?谁别了?标题为什么读出来就是他?手法很高妙,“别

2、了代指永别,表达了汉语的多义性,“我的太阳,是一首著名曲段,帕罗蒂唱得最好。所以这里的“我的太阳,既在说这名歌唱家,又在说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很好表达了人们对他的颂扬和思念。其实,最早使用这个语言格式的是毛泽东,1949年他写下了?别了,司徒雷登?,宣布了美帝对华政策的失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导语,同样很别致,有内涵,理解新闻的导语。二、阅读导语,理解标题及文章的主要内容1、学生找到导语,齐声朗读。根据朗读的准确度,讲解消息的结构,为难大家了,首先要找到,其次句子比较长。2、能根据导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为什么?复习导语相关知识3、文章主要内容知道了,我们再来理解这

3、那么标题的含义。1现实场景:英王子和末任港督来“不列颠尼亚号消失在南海幕中;2殖民统治终结,百年耻辱洗刷。三、重温香港加归冲动人心的时刻,播放视频。四、阅读文本,理解学习现实场景与历史画面相交融的写法。一激发兴趣,截止10月台票4日,采访十七大的中外记者共有2100多名,作为新华社的记者如何不辱使命,不负众望。这四名记者确实落笔生花,写出了风格独特的一篇。下面大家阅读文本,想一想,除了标题之外这篇新闻,还有什么特别之处。二阅读主体,围绕这样两个角度展开讨论:1、写作角度;2、内容安排明确:1、角度独特,从英方撤离的角度;2、运用了大量的历史材料。三围绕英方撤离的角度,课文写了哪些新闻事实。1、

4、“不列颠尼亚号在夜然中离开香港;2、彭定康离开港督府;3、举行象征管制结束的辞别仪式;4、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四在每个现实场景的描绘上,除新闻事实,还有什么内容?五这两方面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这种写法好处在哪?明确:1、今昔对照,使得现实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2、也让人感受到了深刻的历史内涵,体会出每一次仪式的现实内容。五、面对这们的历史事件,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会欢欣喜悦,如何表达这种喜悦,既是高超的语言艺术,又是一门政治艺术。一激发思考:黄健翔、朱总理二揣摩文中既能表达举国喜悦,又能含蓄庄重喜形不露于色的语言。“日落仪式“最后一次确精的日期。六、总结:本文在众多香港回归的报道中是很别致的一篇,作者像一名高明的摄影记者,捕捉到主权回归、末任港督离开的一个个大事件,又像高明导演,巧妙地将这些镜头组接起来,再现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附:板书设计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 杨兴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