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_第1页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_第2页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_第3页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_第4页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课标内容分析1、新课标对本课的具体要求:(1)了解孔子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和重要意义(2)知道老子,认识道家思想的重要意义2、分析新课标: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标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因此,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是重要的教育因素。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而学生可以把教材看成是可以自己学习的学材,即学习材料。这不仅是一个教学理念的转变问题,而且是一个教学实践的操作问题。新课标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重视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重视回归生活,重视生活实践能力的提高,重视人性养育。新课标强

2、调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感、主动性,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体现这些变化与要求。二、教材内容分析(一)地位分析本单元主要介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处处呈现其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是本单元的重点。这一课具有引领本单元,乃至本册书的作用。而本课内容相对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让学生在刚学文科时就能接受文化史的部分内容,显得至关重要。(二)结构分析:仁者的叮咛(孔子的思想)、智者的低语(老子的思想)(三)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识记:孔子的主要思想、一些名言及历史地位;老子的主要思

3、想、一些名言及历史地位。理解: 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和保守部分;孔子思想由当时不被重视到成为正统思想的转变;老子思想对后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2、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为了让学生会学)阅读图片、文字史料等,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能力;通过对孔子和老子思想体系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为了让学生乐学)通过对孔子和老子以及他们思想体系的学习,认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成就,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以及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性;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中的积极影响和消极方面,使学生形成对传统文

4、化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这样实现了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到乐学的三维教学目标。(四)本课重点:孔子的核心思想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五)本课难点: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产生的必然性。本单元主要介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所以重点和难点向前者倾斜。三、学生特征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从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看,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他们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他们自主参与的愿望和学习动机更强烈。但根据本课的特点,学生可能对单纯的思想史不感兴趣。四、教学设计与方法(一)教法分析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

5、因此我设置了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如下:1、问题探究法 2、资料研习法3、启发式教学法 4、图示法5、概括总结法 6、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7、情景演示法:(二)学法指导古希腊哲人说:“学生不是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团需要点燃的火焰。”所以我设置的学法是:1、阅读法2、分析归纳法3、小组合作学习法4、讨论法5、表演法6、联系实际法(此学法符合“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生活化”的教育教学新理念)(三)设计意图1、图片和热点人物导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2、注重运用史料教学,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不仅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3

6、、采用设置情景、设疑引思、自主学习的模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其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4、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5、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历史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为指导,全面准确把握新课标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综合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资源,诱导学生全面掌握教学内容,挖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1)教师:岳麓版必修()课本及教参,自制教学课件,百家讲坛视频资料,论语读本,中国文化导读,中国文化概论等。搜集相关历史资料,分析教材,运用多媒体设备来“创设情景,激

7、发情意”,激发学生积极“观察(探索)思维(研究)迁移(运用)”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2)学生:各学习小组通过在网络、书籍、报刊、杂志、光盘、电视等媒体上的搜索和浏览,找到有关的资料;阅读本课教材的内容;分类和整理搜集到有关史实;思考课后解析与探究。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视频导入:于丹和姚淦铭的两段短片。被称为“学术超女”的于丹火爆荧屏是在百家讲坛讲论语心得、讲孔子开始的,另一位学者姚淦铭虽然不像于丹这么火,但他讲的老子与百姓生活同样拥有大量的粉丝。为什么2000多年前的孔子和老子还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和兴趣?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圣贤,去了解他们的思想,感受他们的魅力。

8、目的:以此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直接导入正题,明确主要内容,简单明快。(三)【展示课标、展示线索】展示课标要求:了解孔子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和重要意义;知道老子,认识道家思想的重要意义展示学习线索: 一个中心思想:儒家道家思想的辉煌;两个主题:仁者的叮咛(孔子的思想)、智者的低语(老子的思想)。目的: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对本课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四)【讲授新课】第一部分 仁者的叮咛(孔子的思想)1)介绍孔子生平强调其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古人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部经典中到底记录了孔子的哪些思想呢?2)孔子思想

9、(一)政治思想:仁、礼方式1:出示史料 论从史出出示三段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解读论语中的仁、礼、鬼神观。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学者读论语:百家讲坛视频(易中天我读经典)一颗爱心,构建和谐。“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孔子的思想穿越时空至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汶川大地震”的图片和“爱的奉献”音乐烘托气氛,情感升华。材料二: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

10、遵从周朝的制度。”)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材料三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目的:充分利用历史资料,拓宽学生知识面;挖掘、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理性认识,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意识和方法。为学生独立自主探究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规律及特征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方式2:设置图表 总结概括通过图表进一步解释目的:将知识落实到实处。方式3:讨论探究 引发深思孔子的思想可谓博大精深,但为什

11、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目的:使学生们在课上互相交流,自主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课堂真正成为大家的,充实了课堂、充实了内容。同时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在求共性的同时也在让学生张扬个性,而且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二)教育思想方式:出示资料 分门别类出示三段材料,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并让学生将三段材料归纳为体现了孔子在哪方面的教育内容。材料一: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 第十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 第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 第七材料二:子曰:“

12、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 第一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第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 第二材料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第七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第七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 第五目的:学生可以归纳出材料一是有关教的;材料二是有关学的;材料三是有关学习态度的。学生归纳:孔子的教育成就整理。2)孔子历史地位方式:展示图片 展示名言 体会影响展示图片:巴黎国际孔子文化展、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及孔子的名言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13、三人行,必有吾师矣 三军可夺帅也,大丈夫不可以夺志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目的:让学生体会孔子在国际及中国,甚至细化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影响。自行总结出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第二部分 智者的低语(老子的思想)1)介绍老子生平强调其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智慧体现在道德经中,其中包含哪些耐人寻味的哲理?方式:联系现实 家、教区别解决日常疑惑:道家与道教是有区别的。目的:通过三组漫画,引导学生先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道是万物本原、辩证法、无为而治。2)老子思想(一)哲学思想方式1:出示史料 论从史出进而出示三部分史料,

14、让学生对老子的思想加以体会。1、“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规律材料一:(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辩证法思想材料二:(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3)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4)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方式2:出示漫画 加深理解结合漫画“台风来的时候,大树经常被连根拔起,小草却完好无恙”,体现老子主张只要能“守静”,就可以“以弱胜强”。 目的: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是重要的教育因素。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而学生可以把教材看成是可以自己学习的学材,

15、即学习材料。历史科目有四个版本的教材,而只能依据考纲和课标。因此设置了深化教材的这部分内容。(二)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方式:出示史料 论从史出材料三:1、无为而治;2、无事取天下;3、治大国如烹小鱼;4、无为无不为5、小国寡民目的:改变以往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授课模式,而变为教师带着学生一起走向知识。并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观点。3)老子历史地位方式:展示图片 展示名言 体会影响通过学生诵读道德经中的经典词句,引导学生得出老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以柔克刚 以德报怨 大智若愚 深藏若虚辩者不善 善者不辩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欲取先予 欲擒故纵 遇弱示强 遇强示弱善武者不武,善战者不

16、怒;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么,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冷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页。冷金成著读史有智慧目的:让学生自行总结出老子和道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五)【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一)感悟历史:相比较而言,这两位思想家你更喜欢谁的思想呢?说说你的理由。目的: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探究活动(二)延伸拓展 留有余味体味历史:配乐诗朗诵:闻一多祈祷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地告诉我,不要喧哗。目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抱紧记忆,牢记并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思考认识历史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能力和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