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 第九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新课标_第1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 第九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新课标_第2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 第九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新课标_第3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 第九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新课标_第4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 第九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新课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第九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2·漳州模拟)著有静静的顿河等作品的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给斯大林写信说:“许多区,没有完成粮食征购任务,也没有储备籽种集体农庄庄员们和个体农民们由于饥饿现在正濒临死亡工作人员正暴力征粮。”斯大林回信说:“庄稼人在耍滑头,他们要让工人、红军没有饭吃。庄稼汉们实质上是向苏维埃政权宣战。”据此分析,两人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看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B.是否看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C.是否要维护苏维埃的利益D.是否要维护农民们的利益2.全球通史中提到:“农民

2、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 )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D.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3.(探究题)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与这一观点不一致的评析是( )A.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地文明汇合交融B.造纸术外传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C.新经济政策促进苏俄经济迅速恢复D.西方

3、民主思想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4.英国作家约翰·斯特雷奇在其1933年的新书力量的竞争中说道:“从资本主义世界来到社会主义世界好比得到重生。”他的结论的根据是( )A.资本主义即将灭亡B.苏联经济未受经济危机影响且发展迅速C.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没有自由D.社会主义是天堂5.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6.(2012·宁波模拟)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

4、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下面对“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理解正确的是( )A.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C.实行新经济政策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7.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领导人柯西金(19041980年)的一段对话:“加里曼: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上进行的变动都感到满意。柯西金:是的,我们大家都对这次改革结果感到满意。加里曼:您是指最近进行的工业权力下放吗?柯西金:我们将加强发展国民经济委员会体系,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

5、相协调。”这段对话针对的是( )A.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模式C.赫鲁晓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8.(2012·吉林模拟)1973年,由于中东战争,石油价格大涨。这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大笔财富。也正是从1973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对粮食的进口依赖越来越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苏联丰富的石油储量使其外汇收入逐渐增加B.进口粮食消耗了大量的外汇,造成苏联农业萎缩、外汇短缺C.赫鲁晓夫执政,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调整未果D.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没有更好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贻误了苏联发展的最好时机9.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

6、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措施激进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马列主义原则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10.“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该段材料显示,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A.社会生产率持续增长B.社会生产相对过剩严重C.

7、工人工资水平下降D.企业内部劳资矛盾尖锐11.(预测题)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讲道“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的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敌人入侵时一样。”罗斯福所说的“广泛的行政权”的含义是( )A.罗斯福有很强的权力欲,要求国会授予他极大的权力B.要求国会授予总统宣战的权力C.纠正自由放任主义政策的弊端,加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D.美国国会制约着总统的权力12.(2012·泉州模拟)农业调整法规定:“对自愿减少耕地的农民给予补贴:对与政府合作的农业给予商品贷款,而将其耕地面积减少30%的棉花种植者可用其收成作担保”罗

8、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措施其直接目的是( )调整全国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克服生产的相对过剩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保障农民的最低生活A.B.C.D.13.(易错题)为了渡过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对失业者、老人和残疾者给予一定的保险金。社会保障法发挥的重大作用包括(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人民生活的苦难和后顾之忧,起到稳定社会、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社会动荡,平息社会不满,避免国家政权的法西斯化被其后继者所沿袭和进一步完善,从而开创了福利资本主义的先河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美国的资本主义性质A.B.C.D.14.(2012·临沂模拟)到现在为止,发端于罗斯福新政的现代资本主

9、义较之传统资本主义正在发生着一些新变化。下面对“新变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国家对经济实行系统调控和干预B.政府成为各项事务的直接管理者C.西方主要国家建立起“福利国家”D.新经济出现,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15.20世纪初,占有40%左右的股票才能控制一个公司,但在当今发达国家只要掌握某公司的3%5%的股票,就能获得对该公司的控制权。对于上述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股票呈现出分散化趋势B.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C.企业的决定权开始掌握在工人手中D.资本家已无法拥有企业全部的所有权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16.(探究题)阅读下列材料,回

10、答问题。材料一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全球通史材料二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1985年苏联人均GNP(国民生产总值)为3 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全球

11、通史材料三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1)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新经济政策“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4分)(2)材料二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6分)(4)综合上述材料,苏联、中国改革出现不同结果,对你有何启示?(4分)17.阅读有关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材

12、料:材料一19381999年英国政府开支占GDP的百分比变化材料二英国社会保障投入构成百分比请回答:(1)19381999年英国政府开支占GDP的百分比变化趋势是什么?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何在?(8分)(2)英国社会保障投入构成中最主要的部分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福利制度的什么性质?(4分)(3)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这种调整和改革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什么影响?(8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D。本题考查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肖洛霍夫看到农民“濒临死亡”,斯大林却认为他们在“向苏维埃政权宣战”。2.【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动力”,说明当时允许商品贸易

13、和暂时恢复了资本主义。由此判断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于1921年开始实施,故A项错误,B、D两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和特点。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史观的了解。材料强调了站在全球史观的角度,即站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历史事件的作用。新经济政策只是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对他国并无影响,因而体现不出全球性。4.【解析】选B。从材料时间可得出,此时资本主义世界正在爆发经济危机,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故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B项正确。5.【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故B项正确。苏联实

14、行的是“指令性”计划而不是“指导性”计划,故A项错误,C、D两项材料不能体现。【变式备选】亚·尼·雅科夫列夫在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揭示了斯大林模式( )A.有利于工业化迅速完成B.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C.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解析】选B。由“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

15、务行业”“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可知斯大林模式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B项正确;由“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和“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可知A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项中“持续发展”的表述显然错误。6.【解析】选B。抓住题干中的“1933年”这一时间限制,A项发生于1918年,C项是1921年制定,D项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模式下否定市场的作用,而苏联于19281932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取得巨大成就。故选B项。【误区警示】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要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不同在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

16、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 7.【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的“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可知为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主要为政治改革,选择C项。8.【解析】选D。A、B两项材料中未能得到有效反映;C项说法错误,赫鲁晓夫在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不久,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64年下台,不符合本题;联系材料本题选D项,造成当时对粮食的进口依赖越来越大的原因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没有更好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贻误了苏联发展的最好时机。勃列日涅夫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他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在他任期内,苏

17、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是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农业、轻工业水平很低。9.【解析】选B。A项表述错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B项表述符合材料的核心内容;C项表述不正确,材料无法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完全”背离马列主义。D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突破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10.【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读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表明,作为消费主力军的普通大众相对日益贫困,消费能力严重不足,即社会生产相对过剩严重。【变式备选】有人在日记中把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比喻为“世界末日已经来临”。这个比喻主要想说

18、明这场危机( )A.可能导致世界大战B.给法西斯上台提供了机遇C.将改变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D.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性极大【解析】选D。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波及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影响所有经济部门,持续时间长达四年,后果空前严重。尤其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试图摆脱危机的做法导致危机进一步加深,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11.【解析】选C。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美国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根据题干“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敌人入侵时一样”分析,罗斯福要求扩大行政权力。总统是国家元首,具有宣战的权力,B项排除。A项不符合“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敌

19、人入侵时一样”。D项与题意不符。12.【解析】选A。 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农业调整法减少耕地的面积,主要是调整这一矛盾,正确,而保障农民的最低生活不是农业改革措施的直接目的,排除含的选项。13.【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措施的作用和实质,社会保障法的实施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矛盾、稳定社会,但不可能改变美国的社会性质,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排除,选A。14.【解析】选B。根据材料“发端于罗斯福新政的”因此应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之一是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但不能说“政府成为各项事务的直接管理者”,故选B。15.【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经营中出现的“人民资本主义”现象。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拥有,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已无法拥有企业全部的所有权。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但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1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改革的认识。第(1)题要结合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作用分析。第(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