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语上第六单元教案_第1页
五语上第六单元教案_第2页
五语上第六单元教案_第3页
五语上第六单元教案_第4页
五语上第六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1七律 长征主备人:缪志国 审核人:【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3、了解长征故事,会讲1-2个故事。了解毛泽东的其它诗词。【教学重点】理解诗句,透过诗句领会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难点】理解诗句,透过诗句领会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教学过程】板块一【教学内容】了解长征【完成目标】提高性目标1【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1导入课题师: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2了解

2、长征(1)生交流课前搜集的长征资料。(2)师介绍。(出示课件),这就是长征路线图: 1934年10月,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央主力红军从瑞金出发,一路上既要翻山越岭,又要躲避天上敌人飞机的侦察轰炸,地上敌人的围追堵截。短短的一年时间里,途经江西、广东、湖南、广西等11个省,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最后于1935年10月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取得了长征的胜利。(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在长征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主席回首这惊心动魄的行程,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4)简要介绍诗题。再读课题。教学意图: 了解诗歌的背景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板块二教

3、学内容:理解诗歌的意思。完成目标:目标1.2教学过程:1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2、了解押韵,再读诗歌。3、读出诗歌节奏。4、自学诗歌。 出示学习任务:朗读诗歌,理解诗歌意思,会背诵诗歌。自学指导:默读诗歌,根据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再不懂的就做上记号。小组讨论交流诗歌的意思,并思考诗歌主要写什么?朗读诗歌,背诵诗歌,组长检查。词语注释:等闲:平常的小事。 五岭:五座山岭。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三军:指红军战士。腾细浪:翻腾的小浪花。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磅礴:气势雄伟 走泥丸:滚动的小泥球。5、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诗歌,师巡视指导。6、交流自学成果提出不懂的地方。说说诗歌

4、的意思。(请每组的三号交流)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板书:艰难 不怕难)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教学意图: 理解诗歌的前提必须把诗歌读正确流利,所以要舍得花时间指导学生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读好诗歌的基础提供注释让学生理解诗歌意思,降低难度,让学生在有据可依的基础上主动学习,远比教师讲解效果要好。板块三教学内容:品悟诗情完成目标:目标1.2教学过程:1、品析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预设:万水千山:红军长征,走的不是平坦

5、的大路,而是要翻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大河,还要爬雪山、过草地,更要时刻准备与围追堵截的敌人战斗,困难重重。远征难:(有多远?二万五千里)这么远的路途,就靠两只脚走路,路途遥远,非常艰难。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你能把这征途读得更加遥远吗?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等闲”是什么意思呢?(平平常常的小事。) 把跨越万水千山当作像吃饭穿衣一样平常的小事,在红军战士的眼里,这些困难太普通了。指名读齐读过渡:把远征途中的重重困难,当作平常的小事,这是一种多么豪迈的胸襟啊。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到具体的诗句中去感受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吧。2、出示学习任务:品读诗歌,体会诗

6、歌表达的情感。自学指导: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用简短的语句写写自己的感受。3、学生自由读、体会。4、全班交流。预设: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预设:A、五岭逶迤当你读到“五岭逶迤”这个词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师边板画边介绍:五岭山脉,山势起伏,绵延1000多公里,一眼看去,除了山岭还是山岭。走这么远的路途,就是平坦的大路,也让人觉得艰难,更别说翻山越岭,更别说还得和敌人周旋。)你能读读这个词语,读出“五岭连绵起伏”的感觉吗?(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想象

7、画面,你就能读得更好。)B、乌蒙磅礴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师边板画边介绍:磅礴的乌蒙山,海拔2000多米,最高峰有4200米,直插云霄。4200米有多高? 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A、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板画)B、走泥丸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板画)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

8、红军的回答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1)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预设:A、云崖耸人云端的悬崖,这是写金沙江两岸的山势非常险峻,江水拍打着悬崖,渡江非常艰难。B、大渡桥横铁索寒(出示课件:铁索桥静止画面)这就是位于大渡河上的铁索桥,也叫泸定桥,谁了解泸定桥?拓展“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根据故事的壮烈理解“寒”的意思。(2)你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暖(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封锁了江面,掠夺了所有船只,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给红军感觉是暖的?简要介绍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巧渡金沙江,

9、心里感到温暖)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机智勇敢) 板书:机智勇敢当敌人的追兵赶到时,红军早已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想到这里,红军的心理怎么样?(高兴)(3)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你能读出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朗读)(4)而事实上,长征途中,红军要度过这样的河还有24条,哪一条不险,哪一条不难?但红军的回答仍然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千里雪能说说你的理解吗?是呀,在茫茫的雪山之上,每走一步都是那么艰难。由于粮食衣物缺乏,由于天气太冷,无数战士倒下去就再也没能站起来,永远地

10、长眠于雪山之巅,真是难哪!那你又怎么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只等闲呢?喜从诗歌中找一找,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喜”? “更喜指什么”(翻过了岷山)还指什么?(翻过了岷山,红军长征就胜利了,看到了胜利的曙光)透过这个“喜”字,你感受到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坚强、勇敢、乐观)(板书:乐观)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所以说三军过后尽开颜,把你的感受融入朗读中。是呀,看着雪山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他们乐观地看待这一切困难,坚强的信念、坚定的决心全都化为一句话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教学意图:紧扣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一唱三叹,让学生找出诗句中“远征难”的词句和“不怕难”的词

11、句对比品读,同时拓展相应的故事,以感受红军战士坚强乐观的革命气概和大无畏的精神。板块四教学内容:背诵、拓展延伸。完成目标:基础性目标2,提高性目标2教学过程:1、读全诗。引导:这简短的五十六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难万险,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2、积累,试背。3、长征途中,毛泽东留下了很多豪迈的诗篇,清平乐·六盘山就是其中一首。(出示课件,朗读) 4、总结。长征壮举让世人惊叹,长征精神代代传承。多少文人墨客为长征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赞歌。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望同学们能发扬红军战士的这种

12、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5、作业设计: A类:背诵默写长征 B类:1、搜集毛泽东的其它诗词读一读并了解意思。2、阅读长征故事。教学意图: 拓展毛泽东的其它诗词,进一步感受红军战士的长征精神,从而受到感染,凸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复备教学反思:22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主备人:缪志国 审核人: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3.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感情以及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4.挖掘课文空白点,联系课文展开想象,描述彭德怀的心理活动。学习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进行对话描写的写作方法。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

13、读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揣摩的彭德怀内心活动,体会彭德怀的内心矛盾,感受他爱彭德怀虽深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们的情怀。2.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等句子的含义。教学准备:1.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彭德怀的资料,有关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2.课外阅读七根火柴、草地夜行、金色的鱼钩等。3.制作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3.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受彭德怀与大黑骡子之间的感情。板块一教学内容:导入新课完成目标:揭题设问,激发兴趣教学过程:1.毛泽东曾这样

14、地评价过一位元帅,“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猜猜他是谁? (板书:彭德怀,提醒学生注意生字“彭”的写法)2.说说你所知道的彭大将军的情况(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搜集的材料,介绍彭德怀)3.彭德怀在长征中曾经有一头非常喜欢的大黑骡子,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这个将军和这个大黑骡子之间的故事(板书:大黑骡子)教学意图: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培养学生使用资料的能力,对彭德怀有初步的认识。板块二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检查预习完成目标:1.2.教学过程:1.出示读书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认清字形,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生字词;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自己

15、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读,师巡视。3.检查交流:(1)指名读生字新词(正音),开火车读,齐读。碗(前鼻音) 彭、警、融(后鼻音)(2)说说你已经理解的生字词语的意思。还有什么不懂的?(饥寒交迫:交,一齐,同时。饥饿、寒冷同时袭来。形容无衣无食,生活极端困苦。 燃眉之急:火烧眉毛那样的紧急。比喻情况非常紧迫。)(3)听写生字词,互批,订正。(4)指各小组4号学生分自然段读文,读后师生评议。教学意图:学生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课上有必要通过检查了解学生预习情况,针对学生的疑惑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板块三教学内容:再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完成目标:3教学过程:1.全班交流。(1)彭德怀和

16、大黑骡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事?(通过回答,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2)先讨论段落,再说说段落大意。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红军过草地时饥寒交迫,走在后面的部队连野菜也找不到。第二段(第220自然段):写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连同大黑骡子在内的六头牲口枪杀充饥的经过。第三段(第21自然段):写大黑骡子融进了北上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3)运用归并段意法归纳主要内容。2、指导学生抓要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意图: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学生在归纳时往往语言比较啰嗦还抓不住重点,学生对段意归并法已经有所了解,强化训练有助于提高这方面的语文能力。四、布置作业1

17、.思考书后练习3、4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设计:22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 1 )饥寒交迫二(220)忍痛枪杀三( 21 )融进北上第二课时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分角色朗读。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特别是描写彭德怀神情、动作、语言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体会其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3.挖掘课文空白点,联系课文展开想象,描述彭德怀的心理活动。学习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进行对话描写的写作方法。板块一教学内容:导入新课完成目标:复习旧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2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读题。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

18、(板书:爱骡子)3.让我们把这样的一份“爱”融入课题中,再读一遍。教学意图:让学生将目光聚集到大黑骡子身上,奠定感情基调,为学习下文时体会彭德怀杀大黑骡子时那种矛盾、痛苦以及战士极力反对、不忍动手的情感埋下了伏笔。板块二教学内容:课文第二段完成目标:2、3一、爱大黑骡子1.过渡: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经说过:“聪明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书,一只眼睛看到书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文字背后蕴涵的感情。”现在就请同学们带上这样一双眼睛潜心默读课文,自学要求:(1)自由读一读课文220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表现“彭德怀爱大黑骡子”的语句,抓住关键词,在书的空白处,把你的感受简要地写一写。 (2)小组讨论交流。组长

19、组织小组成员抓印象深刻的一句说一说,尽量不要重复,可以是同一句说出不同的感受。2.全班交流。预设A 出示: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1)默读这段文字,看看觉得哪些词语特别能引起你的关注?(2)请抓住某一个词谈谈你的感受。“抚摸”让你感受到彭德怀没有把大黑骡子当牲口看,而是当作了?(亲兄弟)这是怎样一头骡子?“悄悄地”“一直看着他吃完”感受到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出示:这匹从江西出发时就跟随彭德怀的大黑骡子,一路上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得像小山似的。这是一匹 的

20、大黑骡子!你想到了哪些词?(朝夕相处、任劳任怨,为革命立过功)。怪不得彭德怀对它疼爱有加。(3)指导朗读。(读出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小结:这是流淌在细微之处的爱,同学们,这就是细节!(出示:细节)世界上,最令人感动的,不是高山,不是大海,而是细节。过渡: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还流淌在哪些细节中呢?预设B出示: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出的大黑骡子,平静地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1)齐读第这一句话,谁能把目光聚焦一下,聚到一个词来谈谈你的感受吗?(2)“深情”包含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想到这头忠心耿耿的大黑骡子为革命立下的功劳,彭德怀对它充

21、满了?敬意。想到自己即将杀了大黑骡子,彭德怀对它又充满了?歉意)(3)谁能读出这片深情?(4)不仅要读懂意思,而且要读懂字里行间蕴含的情,这就叫品味。(出示:品味)过渡:看似平静的彭德怀,内心心潮澎湃,他把对大黑骡子的敬意和歉意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平静地对警卫员说(引读)或许啊,可只要有一线希望,也决不能放过,所以他平静地说(引读)预设C出示:彭德怀背过脸去。(1)这一个简单的动作也是爱的体现。彭德怀为什么要背过脸去?他心里会想些什么? (2)谁能读出这种于心不忍?(语速缓慢沉重)过渡:是啊!此时此刻,每个爱大黑骡子的人都挣扎在爱与痛的边缘,这份深埋在心底的爱此刻又是那么地痛苦,让我们走进每个人

22、的心里,读出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吧。你还能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人们对大黑骡子的爱与不舍。(学生找出课文中相关的内容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感受。)预设D出示: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1)同学们,你们知道军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摘下了军帽”吗?(对一个人非常尊重,或表示一种哀悼。)一个叱咤风云、横刀立马的将军向一个大黑骡子行军礼,让你感受到什么?他对大黑骡子的爱,所以他向着(引读)他对大黑骡子的不舍,所以他(引读)他对大黑骡子又一次立功的敬意,所以他(引读)(2)省略号的内容省略了什么?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彭德怀此时心如刀绞,想象他会说些什么?预设E出示:彭德怀推开警卫

23、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从彭德怀的语气中,你能读懂他的内心世界吗?(爱大黑骡子)小结:彭德怀是绝对喝不下肉汤的,那碗肉汤里散发出的都是大黑骡子的气息啊!尽管他已饥肠辘辘,又怎么能喝下这碗肉汤呢?他深深地爱着大黑骡子啊!二、更爱战士过渡:既然这样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杀掉呢?板书:(杀?)1.交流杀的原因(燃眉之急) 出示图片;可以说草地一望无际如浩淼大海,沼泽遍布,荒无人烟,满目凄凉,正如诗中所说: 三十里草地二十里水, 荒无人迹鸟不飞, 如有行人误入内, 十有九个去难归。 2.(补充资料介绍)彭德怀所在的红军第一方面军出发时有86000多人,可是,到达陕北时只剩下700

24、0多人,光在过草地时就有近1万人因为饥饿疲劳倒下了。200多公里的草地沿路,随处可见战士们的尸体,后续部队不需要向导,只需沿着一路的尸体就能找到部队前进的方向。这时每一点食物对红军战士来说,都是延续生命的希望呀!作为红三军的军团长,彭德怀看到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而牺牲,又怎么能舍得?他决定“杀骡子”。3.彭德怀将军忍痛杀大黑骡子,你想到了什么?”(板书:更爱战士、同甘共苦) 默读课文,找出表现彭德怀将军更爱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交流谈体会4.小结:同学们,你们刚才抓住了关键的词句来分析,品味,领悟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感情,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其实这些

25、词句分别描写了彭德怀的语言、动作、神态,这是这些语言、动作、神态才使彭德怀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后我们在写作文中也可以学习这种写法。5.分角色朗读第二段。彭德怀爱大黑骡子却又决定杀了大黑骡子他的内心是挣扎的,让我们分角色朗读,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内心的矛盾、痛苦、复杂,更体会他与战士同甘共苦、顾全大局的高尚情操。三、情感升华,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过渡:大黑骡子走了,它永远消失在了大家的视线里,漫漫征途再也见不到它的身影,它(引读最后一节)(1)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段话:你从两个“融进了”读懂了什么?(是大黑骡子给了战士们生命,是大黑骡子给了战士们

26、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2)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历尽艰难万险,战士们身无“御寒衣”,忍受着饥饿和寒冷,晕倒了能勇敢地爬起来,紧紧地跟上去。他们的力量从哪里来?仅仅来自大黑骡子吗?(是彭德怀关心战士,爱护战士和他们同甘共苦的无私精神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每一位红军战士。)是的,我们的红军队伍正是有了这样的首长,这样的战士,才有了战无不胜的力量,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2.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3.总结:同甘共苦,生死与共,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顽强的毅力书写了长征这部英雄的史诗,不屈的精神铸造了长征这座永久的丰碑!教学意图:“学生是学习的

27、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仅靠文中有限的文字是很难让学生体会出彭德怀与大黑骡子之间的情谊的,教师适时让情景再现,引领学生抓住的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读懂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但帮助学生走近了他们的世界,而且也引起了他们在情感上的共鸣,更好的体会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领会战士们对彭德怀深切爱戴之情。 板块三教学内容:课后作业完成目标:1.长征途中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如倔强的小红军丰碑金色的鱼钩等,尝试着抓住细节,好好品读。2.补充习题。3.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以“长征”为主题出一份手抄报。教

28、学意图: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阅读红军过草地中的其他故事,更深入地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遇到的艰难以及他们的那种大无畏精神。板书设计: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爱骡子更爱战士复备教学反思:13大江保卫战主备人:缪志国 审核人: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5自然段。2.学会本课8个生字,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3.感悟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学习借鉴文中“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教学难点:通过三个富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叙议结合,以情动

29、人,从三个不同侧面体会解放军的英雄本色。教学准备: 歌曲为了谁,有关长江洪水影像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尽量读得有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4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长江遇特大洪水时万分危急的形势。板块一:教学内容:歌曲导入,引导质疑。完成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为了谁有这样一首歌十几年来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动容落泪。歌声将我们的思绪带到了1998年,那年的夏天,暴雨来得比往年都更猛烈些,一场接着一场长江发生了特大洪水,连续出现八次洪峰,洞庭湖、鄱阳

30、湖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紧急动员起来,同心同德,团结奋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洪水展开艰苦卓绝的搏斗,打了一场抗洪抢险的“人民战争”。板书课题,读课题二、质疑:围绕课题,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保卫什么?谁保卫?怎样保卫?) 教学意图:歌曲创设了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让孩子们发问,以问题为纽带进行组织教学,长此以往,就能唤醒他们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探求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他们对问题的独立见解。板块二:教学内容: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完成目标:1.2.3教学过程:一、自读课文1本文是一篇通讯,文中有大量的成语和四字词语,

31、语言简洁,准确、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抗洪抢险的危急场面。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读好生字词和文中的注音,用笔画出这些词语,多读几遍。2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奔腾不息 日夜兼程 赛城湖 崩塌 来回穿梭全然不顾 血肉之躯 冲锋舟 稀泥 劈波斩浪伤痕累累 惊心动魄 扛沙包 脚趾 摇摇欲坠(1)指名分行朗读,纠正读音。(2)了解“伤痕累累”中“累累”的意思;“累”还有其他读音:劳累 果实累累(3)交流其他词语的意思。(4)相机出示“赛城湖”(地名):“赛城湖”是湖名,又称“赛湖”,在江西九江市西边。该湖北面有长江,东面有八里湖。南面是九江县沙河街镇。“冲锋舟”(图片)(5)齐读词语。3.出示课文中的新词:嶙峋、

32、鏖战、安造垸、一绺布条肆虐、铭记、簰洲湾、铮铮铁汉(1)指名读词,注意“铮”的读音和“绺”的读音。(2)交流词意。(3)了解“绺”的意思、“鏖战”的意思。(4)“嶙峋”: 形容山石突兀的样子。“安造垸”:地名。湖南、湖北等地,在沿江、湖地带围绕房屋、田地等修建的像堤坝的防水建筑物。“簰洲湾”: 位于湖北省,地处嘉鱼县北部,由原合镇乡、簰洲镇合并而成。毗邻长江,水陆交通十分便利。(5)齐读词语4指导长句子的朗读:(1)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2)“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

33、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3)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4)在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簰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二、理清文章脉络。1.再读课文。自读要求: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再给课文分段,并简要概括段意。 2.交流汇报。3.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课题上来,看看围绕课题你提出了哪三个问题?请同学们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围绕课题抓重点词提出问题,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种方法,以后大家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教学意图:通过预习检查,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读通都顺课文。

34、课文读不通顺,不开讲。同时教给学生另一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板块三:教学内容:品读第一段。完成目标:4教学过程:1.先看当年长江流域洪水肆虐的录像,再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万分危急”的?画出有关词句。2.交流。 品味“日夜兼程”“挺进”的用词精准与解放军战士心系人民的热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胜利,战士们与时间赛跑,体现了解放军战士心系人民,克服累、困、饿等种种困难,与洪水抢时间的英雄气概与热血精神。指导朗读:3.这只是大江保卫战的序幕,在这场保卫战中发生了许多动人事迹,请大家读读25自然段,看看文中写了哪几个典型事例?学生读课文,概括:大堤抢险铮铮铁汉

35、勇救群众在这些典型事例中,人民子弟兵的哪些表现让你感动?课后同学们仔细阅读、品味。下节课交流。教学意图:通过播放录像,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有力地渲染了课堂气氛。无需多言,立刻就使学生感受到了情势的危急,很快找到课文关键词句,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使之怦然心动。板块四:教学内容:作业布置1. 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尽量读得有感情。2. 补充习题K23一、二、三3.观看电影惊涛骇浪,写观后感。第二课时课时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5自然段。2.感悟人民解放军心系群众、同心协力、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3.学习借鉴文中“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板块一教学内容:导入完成目标:复习旧知,创设

36、情境教学过程: 1.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大江保卫战一文,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谁来说说:从第一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生汇报)想不想亲眼看看长江这条暴怒的巨龙是如何肆虐的?(播放洪水肆虐的骇人场面)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围绕洪水带来的灾难深重,生自由表达。)2.小结:教学意图:观看洪水泛滥、灾情严重的场面,渲染气氛,不仅把学生带如情境中,还让学生感受到子弟兵是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义无返顾地担当起抗洪重任。更改:一、 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课题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1998年的夏天。配乐叙述课文第一自然段让我们一起把目光投向这场战斗中,快速浏览2-4段,想想文中描写了哪两幕情景。(

37、官兵们在九江赛湖抢修大堤、黄晓文脚底扎进铁钉,简单包扎后继续抢险)板块二教学内容:课文2至6段完成目标:1.2 教学过程:一、学生自读课文,交流感受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心默读下面的课文(2-6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也可在旁边作简单地批注,记下阅读时的感受,一个句子或一个词都可以。(生边读边画,边做批注。)改为:言由心生,行为心表(板书)请同学们静心阅读这两幕情景,特别留意对解放军战士的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圈画出这样的语句,细细品味他们的内心,有收获了,就在旁边空白处写写你的感受。2.读完后,四人一小组交流你画出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使你感动。要求:一位同学说,其余三位用心听,然

38、后做适当的补充。(学生分组交流)二、交流感受,品读课文(在交流感受,品读课文部分,虽然设计的顺序是按“铁汉本色英雄群像勇救群众”,但实际教学中以学生汇报交流的顺序进行教学。)谁来和大家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生汇报,师引导品读相关语句:(一)铁汉本色1.指名交流汇报自己最感动的语句。出示: 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2.说感动的原因。3.学生再读此句,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4.教师引导抓住关键的词语,特别是描写黄晓文动作的词语,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感受

39、黄晓文铮铮铁汉的本色。(抓住“拔、涌、扯、捆、扛、爬”等词语,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感悟、细细品读、深情诵读,感受黄晓文铮铮铁汉的本色,体会黄小文不顾疼痛,争分夺秒,奋勇保堤的感人精神。这体现了语文教学“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教学理念。)5.小结,过渡。黄晓文的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人,他是千千万万个抗洪战士中的一个,在抗洪大堤上,像这样的感人事迹还有许许多多。(二)英雄群像1.交流所画的句子2.逐句交流、体会、朗读。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适时投影出示相关语句:“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体会到子弟兵救援神速)“官兵们肩扛沉重的

40、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体会到战士们意志坚强、奋不顾身的精神。)“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宾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体会子弟兵大无畏的乐观主意精神,与人民心连心的本质。)(指导朗读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身临其境地体会战士们的心情。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感悟、品读相关语句,真切感受在保卫大堤的过程中,战士们意志坚强、奋不顾身的精神,

41、神勇的力量以及面对恶劣的环境所体现出的乐观和大无畏精神。)3. 领悟写法 同学们,第2、第4自然段都是写战士抗洪抢险时的英勇无畏,不同的是什么?(一个写整体,一个写具体的人)能不能去掉一个?为什么?第二自然段着重写了人物众多的群体场面,表现了大决战的惊心动魄、气壮山河。这是面上的描写;第四自然段是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民子弟兵的铮铮铁汉的本色,这是以点代面的写法,写一个人代表的确实整体。点面结合可以即全面深刻的反映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而且能更好的表现思想,抒发感情。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要运用,课后老师就请同学们用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写写玉树地震中的人民解放军,相信你们一定能写的非常出色!在抗洪

42、的第一线,战士们不仅要全然不顾地抢修大堤,他们还要干什么?(三)勇救群众1.交流所画的使自己最为感动的句子2.逐句交流、体会、朗读。“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抓住三个“飞向”,体会到群众正在危险中,战士们迫不及待地进行营救的急切心情。)“”(体会到子弟兵救人的事例数不胜数。)“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体会到子弟兵急人民所急,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无愧于“军旗”、“军徽”,他们不愧是人民子弟兵。) “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抓住“大救星”,体会到人

43、民群众对子弟兵的高度信任,突出反映军民鱼水情。)3.练习背诵。(四)、情感升华删除:1.(师)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浸湿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奉献了一切为了谁。为了表达对子弟兵的感激与敬意,人们谱写了一首英雄的赞歌为了谁,现在让我们一起把这首歌献给他们。(播放为了谁MTV,师生同唱)2.(师)为了人民,多少子弟兵累倒在大堤上,再也没有起来;为了人民,多少子弟兵被卷入滔滔的洪水之中再也没有回来。同学们,此刻你们有什么话要对子弟兵们说吗?那就敞开你们的心扉说吧!(生自由畅言)巍巍青山作证,滔滔江水作证,人民将永远铭记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齐读最后一段。(音乐声中结束)这样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人民

44、会忘记吗?铭记的铭什么意思?(刻)铭记在心中就是(永远不会忘记)小练笔:如果你是小江珊,你会永远记住什么?如果你是周运兰老师,你会永远记住什么?我们会永远记住在九江赛城湖大堤上,我们会永远记住黄晓文请你选择一个场景写一写学生配乐写话后交流教学意图:“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体悟文本,用文本自身感动学生,从而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而本文就特别感动人,让学生自读课文,不仅从整体上把握文本,而且走进文本中的与文本交流。交流感受,不仅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还丰富了学生的感受。板块三教学内容:布置作业,课外拓展完成目标:3教学过程:五、课后作业(从下面的作业中任选一项完成。)1.完成补充习题剩余

45、部分。2.思考:课文第二和第四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模仿练笔,做到点面结合。(任选一个)(1)描写一次班级劳动的情景。(2)描写一次体育比赛的场景。3.课外搜集有关抗洪的感人事迹,在班会课上交流。教学意图:作业设计培养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同时了解更多抗洪中的感人故事,受到更深的感染和震撼,使语文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本文“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值得借鉴。在指导学生感悟写法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练笔,逐步习得“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同时作业增加了可选性,学生选择的空间更大,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 大江保卫战急-告急 保大堤气壮山河 拔铁钉惊心动魄 救群众复备教学

46、反思:练习6主备人:缪志国 审核人:教学目标:1.诵读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体会诗歌情感;区分“重”的不同诗意和意思。 2通过诵读清平乐 六盘山帮助学生学习毛泽东诗词,积累诗词,丰富文化知识,体会诗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胜利的喜悦之情。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在评说影视剧中的人物、剧情等,表达有条理、有选择、有重点,要留心别人的发言。引导学生关注文化艺术。5. 学写毛笔字。教学过程:一、教学第一题。1、教学第一、三部分。诵读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1)学生读歌词,读通读顺。 (2)小组内试说出这首歌词的意思。集体交流。(3)师生交流四渡赤水相关资料。(4)练习诵读,读出情感。(5)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演唱录音。再读加深体会。2、教学第二部分。 (1)读这两句。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两个“重”的不同诗意和意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