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物燃料的再思考_第1页
关于生物燃料的再思考_第2页
关于生物燃料的再思考_第3页
关于生物燃料的再思考_第4页
关于生物燃料的再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生物燃料的再思考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由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们对自然由利用变为征服,再加上人口的快速增长,使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变成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消耗,使自然资源迅速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基于这种严峻形势,联合国于1972年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庄严声明“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必须保护自然,以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可以说,这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的第一次反思和觉醒。它告诫人们,地球上的人类应该和平相处,人与自然也应和谐共存。1生物燃料浪潮席卷全球

2、1.1人类社会能源消费结构的几次转变大约在一万年以前,人类进入旧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用火,以秸秆和薪柴作燃料,人类依靠这种传统的生物质能源渡过了漫长的石器时代、奴隶时代和农业社会时代。到了18世纪60年代,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社会从薪柴转向了煤炭能源时代,这是人类社会能源消费的第一次转变。20世纪20年代后世界能源结构开始了第二次大转变,即从煤炭转向石油和天然气,这一转变首先在美国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乎所有发达国家能源消费都转向了石油和天然气。到1959年,工业发达国家基本完成了这种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其标志是石油和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例超过50%,煤炭比

3、例降至48%以下,基本不再使用传统的生物质能。经济转型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转变现也已基本完成,只有少数农村地区使用传统生物质能。发展中国家大多没有完成这种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还有大量人口使用传统生物质能作为炊事和采暖能源。据国际能源机构(IEA)估计,2000年世界还有大约24亿人使用传统生物质能,消费量大约合12.84亿吨标准煤。随着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并屡创新高,使得“石油枯竭论”、“石油生产即将见顶”、“石油时代即将结束”以及“后石油时代”等悲观论点大行其道。因此有人提出,可再生能源是人类未来生存的“诺亚方舟”。甚至还有人说,“后石油时代”将是生物能源时代。那么,是不是人类社会能源消费结构已

4、开始第三次大转变?这种转变何时开始,以何作为标志?现在还没有公认或权威的说法。人类历史上的上述两次能源结构转变,中国都未能完成,至今中国农村还有约4亿人口靠传统的生物质能源做饭和取暖,据IEA估算大约每年消耗薪柴约合3亿吨标准煤。2006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高达69.3%,石油和天然气仅为23.6%。中国已错过了两次能源消费结构转变的时机。据IEA推测,到2030年中国传统生物质能源消费量仍有约合2.79亿吨标准煤,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例仍将保持在50%左右。由于中国历史上没能完成能源结构的两次转变,若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转变还需相当长的时间;中国不可能很快进入可再生能源时代,在

5、相当长的时间内,只能走以化石燃料为主、多元化发展的道路。1.2生物燃料目前主要在美国、巴西和西欧得到较快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不断增长,能源供需矛盾日趋紧张,化石能源消费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近几年国际油价高企,使得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特别是石油替代能源,引起各国和各大能源公司的密切关注。据报道,2006年世界燃料乙醇的产量已达500亿升。其中美国2007年产量约258亿升,预计2008年将达480亿升。美国现有乙醇生产装置131套,产能265亿升年,在建乙醇生产装置72套,总产能将增至570亿升年。美国燃料乙醇主要以玉米为原料,2006年用于生产乙醇的玉米达到0.56亿

6、吨,约占美国当年玉米总产量的20.6%。由于玉米价格高涨,以及政府对用于生产燃料乙醇的玉米进行财政补贴,从而极大地激励了农场主种植玉米的积极性。近几年,美国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了15%,棉花耕地减少了20%,大豆耕地减少了11%,大豆产量减少了1641万吨,从而也使棉花和大豆价格全面走高。预计到2008年用于燃料乙醇生产的玉米将达1.0-1.2亿吨。据美国化学周刊网站2007年12月5日报道,2030年美国生物燃料将供应车用运输燃料需求总量的12%25%,即达到32007400亿升年。2007年2月,美国能源部宣布,在今后4年内将投资3.85亿美元建设6座生物炼油厂,使之在5年内对汽油的依赖度减少

7、20%,同时,提出使汽车效率提高14,替代燃料(主要是生物燃料)产量达到1325亿升年。美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主要依靠玉米生产燃料乙醇,据合众国际社报道,美国总统布什近日在一次演讲中称,以15%的粮食价格上涨来换取生物燃料作为替代能源的长足进步是值得的,他鼓励玉米乙醇工业进一步扩大规模。燃料乙醇的第二大生产国是巴西,目前有389个生产厂,其中有200多家以甘蔗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和蔗糖。2006年巴西生产燃料乙醇170亿升,其中约32亿升用于出口。2013年巴西国内燃料乙醇消费量预计将增至280亿升,出口达到57亿升。欧洲2006年燃料乙醇产量仅为15.65亿升,其中德国产量4.31亿升;其次是

8、西班牙,产量4.02亿升;第三是法国,产量2.5亿升。2010年欧盟生物乙醇产量可望达到27.2532.57亿升。欧洲直接使用燃料乙醇的不多,大部分是将乙醇转化为乙基叔丁基醚(ETBE)作为汽油调合组分。有人预测,2006-2020年全球生物乙醇产量年均增长率将超过6.5%,2020年可能达到1200亿升(约9468万吨)。美国油气杂志2006年10月26日报道,全球进行工程建设的生物柴油装置有31套,总产能超过420万吨年。据预测,2006-2010年,世界生物柴油产量年均增长率将超过30%,2010年将达1200万立方米(亦有资料估计达1438万吨)。目前,生产和使用生物柴油主要是欧盟国家

9、,欧盟生物柴油原料85%来自菜籽油。UOP公司预测的生物燃料发展趋势见图1。IEA在世界能源展望2006中预测,生物燃料(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在公路燃料消费中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增至2030年的7%。美国、欧盟和巴西将占上述增长比例的大部分。美国因汽油短缺,每年需进口大量汽油,所以大力发展燃料乙醇;欧洲汽油过剩,柴油短缺,每年需从独联体国家进口部分柴油,因此着力发展生物柴油;巴西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盛产甘蔗和大豆,具备生产生物燃料的特有条件。生物能源是从太阳能转化而来的,只要太阳不熄灭,生物能源就取之不尽。有人预言,生物能源时代已归来,化石能源已面临枯竭,现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生物能源已成

10、为人类对能源的依赖和获取的转折时刻。甚至有人说,乙醇燃料的新时代即将来临,乙醇燃料将成为汽油的真正终结者,世界将快速步入乙醇汽油新纪元。这些论点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1.3生物燃料与粮食危机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资料,2006年全球粮食产量为20.129亿吨(其中玉米为6.89亿吨),2007年为21.085亿吨,增幅4.7%。但粮食产量的增长抵不上需求的增加,最近7年中有6年世界粮食产量都低于消费量。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2008年世界粮食期末库存将降至4.05亿吨,仅能维持57天的消费水平,为25年(亦有说3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需求增加的原因,一是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食品结构升级,二是一

11、些国家将大量粮食投入生物燃料生产,近一时期生物燃料“吃掉”了近1亿吨谷物,其中玉米9500万吨。美国过去20年中玉米产量一直占全球总产量的40%左右,2003-2004年度占到全球总产量的41.8%。世界粮食的平衡被美国的新能源法案所打破,大规模补贴玉米生产乙醇,导致大量的燃料乙醇生产厂在美国(世界其他地区亦然)拔地而起。2005年至2006年度美国用来生产生物燃料的玉米为5460万吨,2007年至2008年度将达到8100万吨。由于20%以上的玉米从传统的农业部门流入到工业部门,粮食市场本来紧绷的神经被拉得更紧。玉米消费突然上涨,2006年至2007年度全球玉米库存比2005年至2006年度

12、剧减了2800万吨,创历史新低。如果建成投产的乙醇生产厂开足马力生产,美国每年可产乙醇约570亿升,约可满足6%的汽车燃料需求,但要消耗掉1.39亿吨玉米,相当于美国农业部预测的2008年玉米总产量的一半。美国总统在2007年1月发表的国情咨文表示,计划在2017年之前将生物乙醇产量增至1325亿升,而布什认为纤维素作为生产乙醇原料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1325亿升的生物乙醇将仍然以玉米为主要原料,届时将消耗3.18亿吨玉米,相当于扩产后的美国当年的全部玉米产量。以往,美国玉米总产量40%以上出口到国际市场,在国内销售的玉米中畜牧饲料用粮占到35。所以,即使美国玉米不出口,更多的玉米用来生产燃

13、料乙醇也是不可能的。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乔塞特·希兰于2008年3月6日在欧洲议会委员会发言时强调,由于生物燃料的增加,粮食价格将持续上涨,世界将出现缺粮现象。她警告说,世界粮食储备日益减少,如果继续大力发展生物燃料,那么许多人不久就将受到饥饿威胁。世界粮食危机阴影的出现已非一年两年。墨西哥进口的玉米80%来自美国,在墨西哥1.07亿人口中近一半用玉米制作玉米饼作为他们每日的主要食物。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称,大量使用乙醇燃料等于饿死穷人而“喂饱汽车”。注满一辆SUV油箱生物乙醇,所需粮食可供一个人一年食用。在查韦斯发表上述讲话之前,菲德尔·卡斯特罗撰称美国发展生物燃料

14、是在进行“种族灭绝”。地球政策研究所的珍妮特·拉森认为,人们担心的是有钱的美国人在试图为汽车寻找燃料,却以牺牲穷国饥饿的人们为代价。这样加紧生产乙醇可能要犯下难以置信的对外政策错误。生物乙醇热潮不仅在美国风起云涌,在贫困的非洲土地上也悄然出现。非洲生物乙醇的原料是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木薯。木薯富含淀粉,是优良的乙醇原料。随着转化技术的发展,许多国家都将发展乙醇燃料的目光转向了木薯。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当地民众所需的食物热量13来自木薯,对于超过2亿的非洲贫困人口而言,木薯是他们性命攸关的口粮。大规模发展以木薯为原料生产乙醇,对于广大贫困的非洲人来说无疑是一场空前的灾难。世界银行行长前

15、不久指出,世界上一些人在考虑如何装满汽车油箱的时候,另一些人正考虑如何填饱肚皮,且这种情况日益严重。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未来学家莱斯特·布朗先生警告说,全球8亿机动车主和20亿贫困人口之间对粮食的激烈争夺即将到来,并预测更高的食品价格将导致饥荒和城市暴乱。2008年4月,在第30届联合国粮农组织拉美加勒比地区大会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干事卡恩和联合国特别报告起草人让·齐格勒分别发表讲话:“用粮食生产生物燃料已成为真正的道德问题,是对人类的犯罪”,“生物燃料生产急剧增长是造成世界粮价上涨的重要因素”。鉴于生物能源发展对世界农产品价格的显著影响,美国爱荷华大学在2007年的

16、研究报告中预言,“粮价会继续上涨,世界廉价农产品的时代将因此而结束!”。近一年来,稻米的价格上涨了20%,玉米上涨了50%,小麦上涨了100%。近年来粮食价格走势见图2。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谈判中,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坚持高额农业补贴,与发展中国家尖锐对立,导致谈判陷入僵局。富国的高额农业补贴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形成巨大冲击,恶化了他们的贸易条件。以亚洲为例,亚洲国家曾盛产大豆、花生、葵花籽等油料作物。近十几年来,美国农场主靠政府巨额补贴廉价出口大豆,国际市场大豆价格持续走低,亚洲豆农苦不堪言。结果使亚洲大豆生产逐步萎缩,一些大豆出口国变成进口国。全球大豆生产中心由亚洲转移到了以美国、巴西和阿

17、根廷为主的美洲地区。据美国农业部预计,2007年至2008年度中国进口大豆数量将达3400万吨,已远超过中国自产大豆的数量。农产品价格高涨,使农产品出口大国获益,据美国农业部部长预计,美国2008年度农产品出口额将达到创记录的1010亿美元,比上年度增加约190亿美元。而原油国际贸易通常均以美元作价,美元近几年大幅贬值,原油价格屡创新高,但回归美元原来的价值,美国并没有多大损失。所以,通观近几年美国极力倡导发展生物燃料,美元连续贬值,通过各种手段迫使我人民币升值,其用意已昭然若揭。2生物燃料是否是绿色能源2.1生物燃料能否减缓地球变暖美国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公布后,一些环境保护人士对其“将环保与

18、国家安全融合在一起”的宗旨表示疑虑,认为新法案提出的解决办法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华盛顿非营利研究组织“环境工作组”是可再生燃料与乙醇的最初支持者之一,其负责人最近讲,“自从第一个玉米乙醇法令实施以来,我们在过去的几年里看到了许多超出我们预料的后果”。这些后果除了引发玉米扩种,并因此造成更多的环境问题以及引发食品价格上涨外,还有研究显示玉米乙醇的生产过程并不像人们想当然的那么“绿”。受瑞士政府委托进行并于近期公布的对生物燃料环境影响评估研究显示,玉米乙醇生产过程中释放的温室气体一氧化二氮量要高于矿物燃料。一些科学家也指出,乙醇或许不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能大幅减少石油消耗。瑞士史密森热带研究所的科学

19、家威廉·劳伦斯指出,“作为一种生物燃料,玉米效率并不高。与生产玉米必须消耗的石油相比,人们仅获得了10%-30%的能量收益。”在这个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里,美国发展生物燃料的举措正以另外一种方式增加着地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给出的数据,种植玉米所能提供的生物燃料低于玉米种植、乙醇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量。一份研究报告表明,生产玉米乙醇所消耗的能量要比它自身能提供的能量高30%。由于利益驱动,生产商为获取乙醇,须获得农业用地,当农业用地难以获得时,可能使得亚马逊热带雨林、大西洋热带雨林和许多珍贵草原、林地受到侵犯。这些土地上的树木每年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牺牲它们换

20、取乙醇,实际上将得不偿失。环保人士认为,对于肩负减缓全球升温趋势使命的乙醇来说,它其实也有“黑色”的一面,如果世界范围内对乙醇需求激增,地球升温的趋势可能不减反增。美国康奈尔大学生态和农业系教授David Pimentel博士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植物生物质生产液体燃料丝毫没有节约能源,因此,发展生物燃料的战略是不可持续的。大豆生产生物柴油过程中的能源投入和产品比为1.27:1.0,向日葵为2.18:1.0,种植玉米生产燃料乙醇能源的投入和产出也存在类似情况。所以,他对利用这些生物质来生产液体燃料的做法表示怀疑,认为从农作物来生产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并不是一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也不是一种经济

21、的燃料。更进一步讲,这种燃料的生产和使用将导致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加剧。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的科学家乔,法尔焦内说:“我们在研究用土地种植生物燃料的环境成本时提出了下面的问题:这样做是否值得?破坏森林、草场和泥炭地所增加的C02有没有超过用生物燃料替代化石燃料所减少的C02?”。他说:“令人惊讶的是,答案是否定的。这些天然区储存大量的碳,用它们种植作物会导致排放到空气中的C02大大增加。”根据科学家们的计算,用土地改种玉米和甘蔗,或改种大豆和棕榈树以获取生物燃料,所释放的C02是替代矿物燃料所减少C02的17-420倍。世界环境组织生物燃料观察成员迪帕克·鲁加尼指出,如

22、果将种植和生产生物燃料所涉及的全部因素考虑进来,那么,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显示,使用生物燃料排放的C02是燃烧矿物燃料所产生的C02总量的2至8倍。科学家们发现,在印尼把一块泥炭地改造成棕榈树种植园,需423年才能还清C02欠债;在亚马逊砍掉热带雨林种植甘蔗或大豆获取生物燃料,需要319年才能还清欠下的C02债。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把土地改种生物燃料引起的后果。这样做,意味着我们可能在无意识地促进比我们想要替代的矿物燃料更糟糕的替代燃料”。近来,一些环保人士要求重新思考生物燃料的“绿色动因”。2.2生物燃料与生态平衡联合国能源研究协会在2007年5月8日发表一份报告,生物燃料生产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

23、的土地和水资源,同时,土壤中碳含量的变化及森林和泥炭地中储存碳含量的变化,可能抵消使用生物燃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正面效果。经合组织(0ECD)警告说,政府大力支持生物燃料生产将引起粮食短缺,并导致破坏自然栖息地。OECD对各国政府现行生物燃料政策提出了批评,补贴及关税保护措施将推动土地所有者把土地从生产食物或饲料转向生产生物质能,不但抬高了粮食价格,并成为用生物能源作物取代森林、湿地和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强大诱因。素有地球之肺之称的亚马逊热带雨林,纵横南美洲8个国家,面积约700万平方千米,占全球热带雨林总面积的13。巴西境内有500多万平方千米热带雨林,约占巴西国土面积的70%。据测定,亚马

24、逊雨林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约占全球氧气总量的20%。这片雨林对调节全球气候起着至关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在其面积正日益缩减。近年来,热带雨林遭受破坏的速度加剧,仅1999-2007年间,就消失了近1500平方千米。据巴西环境部统计,在2007年8月至12月短短五个月里,就被毁掉了70平方千米,相当于四个巴西特大城市圣保罗的面积。热带雨林的破坏,加速了地球气候变暖,将给人类带来灾难性后果。马来西亚60%以上的土地被森林覆盖,拥有丰富的热带雨林资源。世界上三大雨林之的婆罗洲赤道雨林就位于马来西亚和印尼境内,已有1.4亿年的历史。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物种资源,有着上万种植物和动物。由于欧洲国家使用菜

25、籽油和从东南亚国家进口棕榈油作为生物柴油原料,使这一地区棕榈树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马来西亚棕榈树种植面积已从1975年的64.2万公顷增至现在的400万公顷,印度尼西亚2006年棕榈树种植面积也已达88.9万公顷(扩大了110%以上)。由于棕榈树种植面积的大幅增加,导致了热带雨林的大量破坏,马来西亚近几年砍伐的雨林80%是为了种植棕榈树。绿色和平组织称,马来西亚20002005年的滥伐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相当于每小时有一片拥有300棵树木的森林遭到破坏。毫无节制的棕榈油生产正在引发环境梦魇,给生物多样性带来严重后果。在巴西,由于能源行业对甘蔗需求增大,导致大片森林、草原被开垦成甘蔗田。世界顶级咖

26、啡“喜拉多”原产地喜拉多大草原,这个野生动植物的天堂正面临着巨大威胁。目前喜拉多地区砍伐森林的速度已超过亚马逊地区,照此发展下去,到2030年喜拉多地区的全部植被都将遭到破坏。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2005年,巴西森林面积减少了42%,已成为世界上毁坏森林最严重的国家。据IMC研究机构估计,英国和欧盟设定的目标让生物燃料所占的比例达到5%,如果其他国家也这样做,全球耕种土地面积将会扩大15%。这意味着大多数热带森林都将不复存在。2007年“世界水资源周”会议上约翰,库伊伦谢纳说,对生物燃料的需求越高,对本已非常紧张的水资源的压力就越大,粮食生产和生物燃料生产处于竞争状态。印度科

27、学家苏哈斯·瓦尼在会上说,能源减少,你还能活下去;粮食减少,你却不能。因此,将世界水资源储备用于粮食生产比生产燃料更好。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里根·铃木认为,由于制造生物燃料需要大量的水,如果盲目推进,中国和印度将遭受更加严重的水资源短缺。联合国能源协会发表的报告显示,与使用化石燃料相比,生物燃料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可能会更严重。2.3生物燃料能否替代化石燃料随着国际原油价格飙升,原油资源日趋紧张,生物燃料是否即将成为后石油时代的主要接替能源?或如某些学者所说的“生物质能具备了作为一种主导替代能源的多方面要素”,“生物质能源可破解中国世纪难题”,“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可缓解中国三农、

28、环保及能源问题”;发展生物质能,可再造一个“绿色大庆”;发展生物化工,推动化工革命。更有甚者说,乙醇燃料时代即将来临,等等。美国近来有些专家纷纷对生物燃料前景提出质疑,认为生物燃料不是长期而实用的解决方案。纽约理工大学教授詹姆斯·乔丹和詹姆斯·鲍威尔在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指出,无论是从谷物中还是从农业废料中提取乙醇,对美国庞大的汽油和柴油需求来说都只是沧海一粟。美国农业部的研究报告认为,一公顷谷物的产量可产350加仑乙醇,美国现有7300万公顷谷物种植地的全部谷物产量仅能产生255亿加仑乙醇,相当于170亿加仑汽油,只占美国每年汽柴油消费量的12%;全部大豆产量都转化为生物柴

29、油,也只能满足柴油需求量的6%。到2025年,即便利用美国全部3亿公顷耕地的谷物及作物废料用于生产乙醇,届时也只能满足美国交通运输燃料需求的一半,而这对土地和农业发展的影响将是毁灭性的。生物燃料生产原料虽然并非只有农作物,农林废弃物、水生藻类以及光合成微生物等都可能作为原料,其中纤维素有可能成为未来生物燃料的希望。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制造酶,可将草、谷物的壳和树木转化成糖,再经发酵变成乙醇。美国政府预测,首个纤维素乙醇厂的生产成本将是玉米乙醇厂的5倍,且在2010年以前难以投入运转。保守估计,在未来10-15年内使用生物质能源不会有助于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IEA在世界能源展望中预测,生物燃料在公

30、路燃料消费中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增至2030年的7%,其中美国、欧盟和巴西将占上述增长比例的绝大部分。IEA预计,至2030年石油和天然气将继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占相当大的比例,见图3。3中国发展生物燃料有多大潜力3.1粮食安全是我国最大的经济和政治问题自1996年我国政府首次发表中国粮食问题白皮书以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自给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居民膳食结构显著改善。粮食生产的发展消除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粮食问题的担忧,中国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对我国粮食问题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我国粮食只能说基本自

31、给,2005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0.372吨,而美国为1.2吨,其他发达国家为1.0吨,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与中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也很大。每年还必须进口一定数量的粮食、大豆和食用油,从2004年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小麦和大豆进口国。我国耕地面积减少已逼近18亿亩的红线,而城镇化用地和工业用地还在增加,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退田还湖还要继续,可以说,我国的耕地已到了危急时刻。我国人多地少是不争的事实,世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约40亩,我国为12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世界人均耕地约5.5亩,我国仅为1.39亩,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人均森林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0%。我国还是全球13

32、个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并且年度间、区域间分布很不均衡。所以,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匮乏已严重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增长。据预测,2010年我国粮食总需求量将达5.4-5.5亿吨,而“十一五”末粮食产量仅能达到5.2亿吨左右,缺口尚有3700万吨左右。同时,我国人口总数还将继续增加,至2033年前后将达到15亿的峰值。我国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3,山区人口占总人口的25。作为人口众多、可耕地偏少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险系数并未达到很高水平,保证十几亿人能吃饱肚子的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中国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市场经验告诉我们,一种商品供应关系处于临界点时,市场供应量即

33、使减少0.1%也会引起市场价格波动。另外,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增大,据统计,我国因自然灾害年均损失粮食在5000万吨左右,相当于每年粮食总产量的110,我国30个省份889个县、旗、区分布有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8%,约有4亿人生活受到影响,每年经济损失约500多亿元。中商石油委通过调查认为,燃料乙醇生产试点几年来已将企业周边仅有的陈化粮消耗完,开始将大量新粮用于乙醇生产。这表明,陈化粮不能满足乙醇生产需求,燃料乙醇生产已加剧了粮食供需缺口。中国的粮食本来就处于紧平衡状态,消耗增加几百万吨,就有可能引发粮食危机。玉米是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除了一部分作

34、为口粮外,还是重要的饲料。据统计,2006年居民口粮占玉米消费总量的约5%,饲料占75%,工业加工用占20%。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了养殖业的发展,燃料乙醇的过快增长势必影响肉禽蛋奶等人民生活必需品的正常供应。中商石油委认为,如果大量依靠玉米、油菜籽解决能源问题,无异于饮鸩止渴,对于我国将是一场灾难。有人想打薯类(木薯、红薯和马铃薯等)的主意,特别是马铃薯。马铃薯是排在稻谷、小麦和玉米之后的第四个重要粮食作物。由于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平均单位产量已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进一步增加单产已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三大粮食作物总产量保持稳定或有所增加要做相当大的努力。而马铃薯由

35、于产业链长、经济效益高等特点,近些年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过去10年净增种植面积3000多万亩,增幅达70%。马铃薯除作主食外,还可以做蔬菜、饲料、加工原料。作为一种粮食作物,在同等条件下,单位种植面积蛋白质产量是小麦的2倍、稻谷的1.3倍、玉米的1.2倍,所含VC是苹果的10倍,VB是苹果的4倍,各种矿物质含量是苹果的10倍以上。马铃薯不但营养齐全,而且结构合理,尤其是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与人体的蛋白质分子结构基本一致,极易被人体吸收,其吸收利用率几乎达到100%。许多西方国家把马铃薯作为主要食物之一。单纯依靠增加三大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来增加粮食总产量的可能性已很小,而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粮食

36、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马铃薯种植面积还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特别是我国南方地区,利用冬闲田种植马铃薯,总产量将有可能大幅增加。随着年轻一代食物消费结构的改变,马铃薯在食物中的比例会有较大的增加,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粮食安全压力。所以,绝不能推广以马铃薯为原料来发展燃料乙醇。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司长魏殿生在接受嘹望周刊记者采访时讲,木薯种植虽然不占耕地,但因它在山坡上种植,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将抵消退耕还林的成果。3.2中国不能跟风发展生物燃料在国际油价飙涨、生物质能源开发和利用浪潮席卷全球的形势下,许多有识之士在思考:中国要不要参与国际生物质能源的竞赛?生物质能源在中国的潜力有多大?生物质能源会不会

37、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会不会破坏本已脆弱的生态平衡?等等。笔者认为,中国不能跟风发展粮食能源化,也不能破坏生态环境来发展生物燃料。中国的自然条件、人口密度和数量等都提示我们不能与美国、巴西和欧洲相比,中国不能参与生物质能源竞赛,中国的土地只能养人不能养车。发展非粮生物能源,如甜高梁、麻疯树、黄连木等,也要认真研究。在建国后长达30余年的时间里,由于不遵循自然规律,不重视环境保护,加上人口剧增,我国的生态环境已满目疮痍。森林面积大幅减少,原始森林已所剩无几,东北虎几乎已无栖息之地;洞庭湖面积较解放初已减少了13,俗有千湖之称的湖北省和百湖之称的武汉市,湖泊数量和蓄水量都以惊人的速度减少,已无法起到

38、调节旱涝并减少自然灾害的作用;作为生物多样性栖息地的湿地和绿洲大面积消亡,北大荒已变成了北大仓,满山遍野的獐、狍、野鹿已不见踪迹。敦煌绿洲四周的戈壁沙漠中,曾分布着被称为东湖、西湖、南湖和北湖的大面积天然湿地,这些湿地曾经水草丰茂、胡杨成林、飞禽走兽繁衍不息,在茫茫戈壁沙海中成为绿洲的天然伙伴。但随着湿地的萎缩,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明显减少,原有的猴、豹等8种动物已绝迹,湿地的退化令人触目惊心。30年前,西双版纳约有70%的面积被丛林和山地森林覆盖,到2003年已缩减至不足50%。1976-2003年,该地区大约有67%的雨林变成了橡胶种植园,目前几乎所有低洼处的森林已被橡胶树所取代,并已开始蚕

39、食高原地区。雨林的缩减为大象和其他动植物的繁育造成了障碍。人类对天然湿地的广泛、大规模开发,导致湿地动植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生态系统趋于简化。13亿人赖以生存的环境已十分脆弱,哪还有那么多盐碱地(约1000万公顷)、荒地(5000万公顷)、低质土地(1800万公顷)可供生产生物燃料呢?有关专家指出,发展生物燃料即使做到不与人争粮,但却做不到不与粮争地,更无法做到不破坏生态环境。至于用农林废弃物生产生物燃料,姑且不谈技术上当前尚不成熟,但不要忘了中国目前尚有约4亿农村人口靠传统生物能源(即秸秆、薪柴等)烧饭和取暖。同时,我国正在着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在2007年保护性耕作

40、论坛会上讲,经过十多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和示范推广,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日趋完善,攻克了免耕播种机核心部件圆盘切刀的制造难题,农民的认知程度逐步提高,进一步加快推广时机已基本成熟。因此,农业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意见,要求不翻耕土壤、地表有秸杆覆盖,实现玉米收获后在大量秸秆覆盖状态下小麦免耕播种,形成玉米、小麦一年两熟区周年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实际应用效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减少农田扬尘50%以上,可减少沙尘暴危害。我们不应对新鲜事物,特别是新能源视而不见,但我们绝不能跟风而动,更不能一哄而起,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研究分析生物能源的利弊,三思而后行。3.3调整经济结构大力节约能源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明显加快,供需矛盾更加突出。2003年以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