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_第1页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_第2页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_第3页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_第4页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一)】 文本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欧·亨利的著名作品,文章讲述的故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切入: 1, 人性中的“善”,可以从奉献精神引入(贝尔曼); 2,精神的力量,即坚强的品格能够使生命重放光彩。(琼姗) 艺术形式上则主要带领学生了解:1, 幽默的语言;2, 意外的结局的魅力 课时安置:两课时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回忆起“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要素和具体特点,并对应到本篇课文。 2, 了解文章结构和情节发展 3,向学生揭示小说的主旨贝尔曼的忘怀自身,关注他人 4, 学生懂得出人意料的结局的魅力 教学流程: 【课时一】: 1, 导入方案一,由学

2、生演讲切入;方案二,直接由预先导语开始。 2, 浏览文章,帮助学生理清情节发展 3, 主题把握。提问:学生对贝尔曼的看法。确定,人无完人,作者一开始描述的贝尔曼并不完美,但是正是这位不完美的贝尔曼身上表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联系) 4, 欧亨利式结局。由欧亨利的另一部作品麦琪的礼物或窗引入,小说的意外结局欧亨利式结局 【课时二】: 1,语言:幽默、俏皮的语言(对肺炎的描写) 2,精神的可贵之处即精神的作用,从其对生理的影响开始着手琼姗人物形象分析,而且结合托马斯曼小说死 3, 课后练习三:叶子是不是“杰作”?为什么?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环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最后的

3、长春藤叶教案 课时一 教学目标:1, 学生确定小说情节的发展,弄清行文思路 2, 贝尔曼的人物形象分析以及文章主旨的揭示 3, 欧亨利式结局 教学重点:1,小说主题贝尔曼的忘怀自身,关注他人以及生命意识 2,学生了解“欧亨利式结局” 教学难点:1,学生了解“善”、“贡献”等抽象价值观 2, 学生掌握“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相关知识 教学进程: 一、导入 我先问大家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是美?怎样才能算是美? (生答) 好,看来大家对美的界定是不同的,有人认为美是有的人认为美是每个人对美的定义不同,因此美是不能被定义的,可是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虽然对美没有固定界定,哲学家或者美学家却常常把

4、真善美并举,这是为什么呢?这里给大家先留个悬念,也许学完我们今天的课文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大家就会有所感知了。 二、初读课文,回答问题(以PPT形式展示)(7分钟) Q1,小说三要素分别是人物、情节、环境,人物刻画是小说的中心,我们先从人物入手,文中写了四个人物,其中三个是主要人物,贝尔曼,琼姗,苏艾,可是谁才是主人公呢? 【确定】人物:贝尔曼、琼姗、苏艾、 主人公:贝尔曼(预设可能有学生生会提到琼姗,对其引导可从以下入手:琼姗在文章确实是一个主要人物,通贯全文,文章是从她生病写到病好,可是小说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该单纯的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该看其在全文中是否有具有典范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

5、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琼姗的病情的转变纠结到最后不就是因为那片叶子给她带来了希望,而这希望是谁给的贝尔曼,如果没有贝尔曼就不会有所谓的琼姗的坚强,并且非常是像贝尔曼这种最后以死亡作为终结的人物,文章也因为他的消逝而结束,所以贝尔曼才是主人公) Q2,环境。环境主要是两个方面,地理环境:华盛顿艺术街区;故事背景:肺炎肆虐。 Q3, 情节概括。请两名同学概括情节,注意他们的语言的概括能力。 教参: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顽强地活下去,在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他为绘制这杰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

6、气而活了下来。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和凄怆人生中那种崇高的艺术家品格舍己救人。 这篇小说,表面上看像一泓静静的秋水,水面上却拂过一丝透骨的寒意。读着它,就像乘着一叶小舟从秋水上划过。但是,当我们弃舟上岸,再来顾盼这秋水时,才发现在它的底层,奔涌着一股股汹涌的波涛,这涛声撞击着你的心弦,拍打着你的肺腑。贝尔曼,这位在美术园地辛勤耕耘了四十载却一无所获的老艺术家,凭着他博大的爱心,用他的生命为代价,完成了一幅不朽的杰作。 三、从贝尔曼的人物形象把握主题 刚才我们确定了贝尔曼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贝尔曼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们看啊,这篇小说对贝尔曼的着墨并不是很多,总共

7、也就两处。并且其中的一大段作者似乎并没有以一种赞扬的口吻展现出来。作者最先对贝尔曼的交代是从课本12小节中间开始的,贝尔曼刚出场的时候,可不是那种熠熠生光的正面人物,我们看作者对他的描写是什麽樣子的呢?大家看課本P12页中间的部分贝尔曼出场了,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一自然段。(生念)很好,这里呢其实是对人物的一个描写。在作者的这段描写中我们发现贝尔曼是什么样子的呢?外貌上首先年龄比较大,再次,身材短小,有胡子。 【确定】(1)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满腹牢骚,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2)语言描写:耿直,直率,善良又富有同情心 (3)侧面描写:(请学生有感情的表演)课文最后,平凡甚至讨厌的外

8、表下有颗火热的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通过刚才大家的概括,我们明显发现,贝尔曼明显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他身上有一些缺点,有些甚至是难以另人忍受的。可是正是在这么个人身上有了闪光点,让我们钦佩、尊重,而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自然也发现了在西方的文化中,什么样的是美?正如我在这堂课之前所说的真、善、美。贝尔曼这个人,很真,该嚷嚷的时候就嚷嚷,不得志也不隐藏,像他这样的人几乎随处可见,所以说他真。他的善,我们当然可以把它理解为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善,但事实上他的举止中所表现出来的善,并不能看得这么表面,他的善良是在一种自我牺牲的基础上的善,什么叫自我牺牲基础上的善,在这里

9、我又要通过中西对比了。我们看中国的善,常常是一种善行,我记得以前看故事会,讲某某人物,非常是员外郎之类的,最常见的一个词就是“乐善好施”,但其实这样的善是有限度的,而在这里贝尔曼他的善举更多的是一种贡献,一种精神上的付出。那么这篇课文的主旨大家从贝尔曼这边是不是也可以概括了?(请一位学生概括) 【确定】贝尔曼的忘怀自身,关注他人。 四、欧亨利式结局 刚才通过我们的探讨和分析,可以发现贝尔曼这个人物绝对是能带给我们震撼和惊喜的。而造成这种效果的原因就是因为这篇小说的结局是出人意料的。这种结局的设置的作用,大家应该都能体会吧!请一位学生来谈谈,也可以结合欧亨利其他的作品。(学生自己发挥) 同学们总

10、结的都不错,那我们再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见板书) 四、板书 板书: 最后的常春藤叶 欧亨利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贝尔曼忘怀自身、关注他人 欧亨利式结局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 学生了解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品味语言 今天这堂课我们先评述一下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或者说,语言个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Q1、语言的总体风格是什么? 【确定】幽默 Q2、你能否找几个典范的句子,印证这种风格? 【确定】4 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

11、艺术区里潜蹑着,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沒有感情色彩的介入) 5 “肺炎先生”并不是你们所谓的扶弱济困的老绅士。(擬人) 7 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生意,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筹莫展。(冷漠) 30 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还是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就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幽默) (幽默的类型:反常、含蓄、曲折、夸张) 这篇小说,表面上看像一泓静静的秋水,水面上却拂过一丝透骨的寒意。读着它,就像乘着一叶小舟从秋水上划过。但是,当我们弃舟上岸,再来顾盼这秋水时,才发现在它的底层,奔涌着一股股汹涌的波涛,这涛声撞击着你的心弦,拍打着你的

12、肺腑。 二、 琼姗的生命意识精神支柱 上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贝尔曼,但是,在这篇小说中还是有一个人物,值得我们来好好窥视一下,他就是琼姗。我们看,琼姗这个人其实遵照正常的逻辑,怎么说都有点不靠谱,她把她的生命维系在了一片叶子上,想象着叶子的掉落就是她自己生命的陨落。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最后的常春藤叶能够挽救琼姗的生命? 【确定】信念(引入心理学中有关“圣斑”的故事) 可用材料: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早在中世纪,人们就已经发现了这样的事实。对某些患有歇斯底里症的病人,要求遵照圣经上的描写,想象耶稣基督钉在十字架上的痛苦。病人想象后,在手掌和脚掌都

13、出现了血斑,甚至有溃疡的标记。当时人们把它叫做圣斑。近年也有相关研究,例如,“看见右手放在炉边,左手握冰。” 从心理学上的故事,我们看到人的心理意识是十分强大的,可能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影响。当然文学作品中对其也有体现,不过文学吗,多少都是经过夸张和润饰的,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两部作品托马斯曼的死和余秋雨的垂釣 所以从琼姗的这种状态,我们应该看到她最后暗含的作者所隐射的一种深层含义精神的伟大力量。这其实也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所要讲的精神支柱。这个我们看课文目录,本单元的标题是珍爱生命,而最后的常春藤叶他从属的小的主题就是精神支柱。 三、文本研习题目讲解P15 贝尔曼是个失意的人,作画四十年也没有什么成就

14、“他老是说要花一幅杰作”,他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不是“杰作”?为什么?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确定】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是“杰作”,这不仅因为这片叶子画得逼真,更因为这片给与了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二)】 设计思想:以尊重学生为原则,积极贯彻新教材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强意识。 教学内容分析:以文本为基础,分析主人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引申阅读及作业训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目标分析:掌握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把握解读小

15、说的基本方法,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一)、知识与能力: 1.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 4.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6.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教学准

16、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置: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1、 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2、 复述故事情节。 3、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蹑手蹑脚 纳闷 邪恶 二、课堂教学 (一)导语设计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态度来面对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呢?渴求生存,热爱生活,善待生灵,珍爱自己的生命, 也珍爱他人的生命,乃至珍爱一切生灵。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人类的历史发展的长河,融入到丰富多彩的世界之中,使我们之外的生存涌入我们的生存,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才能永恒。 (二)补充资料:作家、作品简介 欧亨利(

17、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造素材。在十余年的创造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常常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造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

18、“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 (三)整体感知: 1、请学生速读课文,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确定: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再跳读课文,找出时间线索与人

19、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确定: 十一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琼珊病重; 整个故事发生 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在四天里 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四)文本研读 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回答下列问题: 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确定: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

20、复。 2、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确定: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3、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用手中的笔将老贝尔曼顶着风雨画长春藤叶的过程描写出来(注:200字左右,开篇如下)。 已是深夜十二点了,老贝尔曼的屋里依然亮着灯,想着苏艾的话,看看窗外越来越猛的风雨,他再也 4、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范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 确定:本文的主人公应是贝尔曼先生

21、5、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试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 (1)老贝尔曼是住在楼底下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是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曲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都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一些商业画以外,几年来都没有什么创造。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他喝肚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他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障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

22、家恶狗。 (2)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 。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琼珊小姐。” 确定: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3)“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的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

23、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确定: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6、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

24、节?说明原因。 确定: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7、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确定: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常常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进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8、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确定: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

25、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也可结合全文进行拓展思考:由前文介绍可知,琼珊和苏艾都是青年画家,作为画家的琼珊,居然一直没能看出墙上的常春藤叶居然是画上去的,由此可以从侧面说明贝尔曼先生最后这幅作品精湛的技艺,真可谓以假乱真,堪称杰作了) ( 五)文本引申 1、在听完苏艾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为什么始终没有凋零的解释后,琼珊的心理是复杂的,请对琼珊的心理作一片段描写。有人说:老贝尔曼用牺牲自己来救活他人,不值得。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2、老贝尔曼舍己为人的精神令人可敬,琼珊绝处逢生的结果令人可喜。但当个体生命在面临绝境的时候,如果总是要以牺牲他人来保全自己,这同样是对个体生命的践踏。那么当我们个体生命面临绝境时,到底应该以一种什么态度来面对呢? 测试与反省:(能力测试) (1)、事例展示: 二十世纪70年代国外某地区发生了历时六点八级大地震,蓝光闪过后,某医院70多名医务人员全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