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战守策教案_第1页
教战守策教案_第2页
教战守策教案_第3页
教战守策教案_第4页
教战守策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战守策教学目标1、理解重点语句,梳理并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心忧天下、关心国事的襟怀3、把握文章要旨,学习从多角度论证的说理方法一、专题解说 奏议是古代臣吏进言、进谏和政论类文章的总称,这种文体可远推至尚书中记载的君臣言论。秦汉以后所谓的奏、奏议、奏疏、奏对、奏状、奏札、对策、上书等皆可归入奏议的范围。唐宋八大家都富有政治抱负,有的还是朝廷重臣,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政治主张或变革方案。他们的奏议能够清晰地分析形势,借鉴历史,陈述利害,提出对策,而其文字之中又充满了忠爱诚恳之心和淑世拯民之情,其为文务去陈言,直抒己见。教战守策全文围绕“教战守”这个中心,援引史实,浅近设喻,正反论证

2、。文章姿态翩跹,引人入胜,论析时文笔纵横,处处照应,层层深入,舒卷流畅,语意精警,文采斐然,笔意充沛,说理透辟。用古代策文既要明于治道,能提出高明的政治见解,又要文章写得好的标准衡量,此文堪称是一篇“志足文远”的对策。学习奏议专题的文章,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八大家的文学主张,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散文风格,而且可以看到他们身上极为可贵的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二、知识点指津【考纲聚焦】 考试大纲规定:考生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其能力层级为B级。【考点阐释】 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一直以来是高考文言阅读的重点。近年文言文段落或句子的翻译一直保持在10分。因而,我们

3、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翻译能力的培养,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文翻译技巧,以便更好地应对这一题型。 通常文言文翻译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逐字逐句落实到译文中去,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尽可能保持一致。所谓“意译”,就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多年来,高考翻译题均要求考生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确实难以直译的情况下才酌情采用意译。 三、读书指导(一)A级:一读文本,扫除字词障碍导学提示:结合工具书、课后注释与同步导学练自主完成1、作者背景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散文家、书

4、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词有东坡乐府。北宋中叶以后,辽和西夏成为宋朝西北边境的严重威胁,随时可能发动侵扰。但北宋统治者却依旧是醉生梦死、歌舞升平。苏轼心忧天

5、下,指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的危险性,从而论述教民战守的意义,提出了教民习武、能战能守、以备外患的主张。本文在分析形势的基础上,见解精辟,表现了苏轼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远见,对维护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2、文体介绍及解题:策是一种文体,可分为三类:(1)应诏陈言,称为对策(2)探视献说,称为进策(3)朝廷选进士时所出的考题,称为制策(策问)本文原为苏轼于宋仁宗朝,上时务策二十五篇之一。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原题是教战守。作者苏轼针对腐败的宋王朝面临来自辽、夏的严重威胁,指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的危险性,从而论述教民战守的意义,并提出具体措施。3、初读文章

6、,做好圈点勾画,并整理字音(可自行添加生字)斩刈 yì 讹 é 豢 huàn 顿眊 mào 痿蹶 wi jué 浸渍zì 狎xiá 重屋 chóng 舆 yú 狃 ni(二)B级:再读文章,整理文言文现象,并尝试翻译全文导学提示:结合工具书和课文注释,注意实词词义推敲的方法(引申、句式、语法等)1、通假字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钝)卒有盗贼之警(猝)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餍)2、词类活用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用作动词,享受安乐四方之民,兽奔鸟窜:名词作状语,像兽一样,像鸟一样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7、:数词作形容词,整个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名词作状语,在盛夏名词;作状语,用力轻霜露而狎风雨:形容词作动词,轻视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形容词用作名词,危险之境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者,岁以百万计:名词作状语,每年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用作名词,快慢远近的可能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名词作状语,每天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名词作动词,刮风下雨岂不亦甚明欤:形容词用作动词,明白3、古今异义(1)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古:投入、献身;挺身而出今:个人早期的经历或由家庭经济情况所决定的身份或阶层(2)不战而走古:逃跑今:步行 (3)盖尝试论之古:曾经试着今:试一试,试验(4)步

8、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古:活动操作今:行为举动4、特殊句式此其患不见于今(状语后置)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状语后置)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状语后置)此臣所谓大患也(判断句)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判断句)战者,必然之势也(判断句)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宾语前置)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定语后置)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定语后置)5、质疑疑难词汇(三)B级:三读文章,探究文本内容1、整体感知,分析本文的结构。明确:居安思危(表明观点)提出问题兵不可去(昔者先王/今之迂儒;安史之乱可证)天下之势,譬如一身(不可养之太过)战不能免(四方有事,西北二虏:奉之者

9、有限,而求之者无厌)分析问题“使”士大夫尊崇武勇、讲习兵法;“教”庶人之在官者以行阵之节;“授”役民之司盗者以击刺之术。解决问题总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什么?作者是针对什么情况提出这一主张的?明确: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教民战守”。作者是北宋存在严重的外患而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这一情况提出的。北宋中叶以后,辽和西夏成为宋朝西北边境的严重威胁,随时可能发动侵扰。但北宋统治者却依旧是醉生梦死、歌舞升平。3、既然本文的主张是“教民战守”,那么在苏轼看来应当如何来“教”呢?明确:“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

10、术,每岁乡里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使”      士大夫                   尊尚武勇,讲习兵法“教”      庶人之在官者        

11、     以行阵之节“授”      役民之司盗者             以击刺之术4、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哪些?在文中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明确:本文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等。第二、三段主要是援引史实、举例论证;第四段主要是浅近设喻,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几个段落中,无论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其中都有正反对比论证。这既

12、丰富了说理的角度和层次,也加强了说理的力度,使主张更容易为人接受。5、概括主题。(学案上没有)明确:文章针对当时国内习于安逸的状况,申述教民讲武的好处;并预测战争不可避免的危险形势,建议早做准备,以免发生不测。文章开头提出:“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意思是说:目前人民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就在于只知道安乐却不知道危难,能享受安逸却不能劳累吃苦。这两句话的中心意思是说百姓之忧在于不能居安思危,在文中是中心论点。苏轼针对当时的形势,在进策中提出“教民战守”的主张和具体建议,很有现实意义。四、典题导航翻译句子(C级)导学提示:(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二)具

13、体方法:留、删、换、补、调、贯。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二)具体方法:留、删、换、补、调、贯。“留”

14、,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字字落实留删换“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补”,就是增补。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贯”指要根

15、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当然对文言文翻译而言,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意译”。 文从句顺调补贯(1)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患:祸患 果:副词,究竟 安在:即“在安”,在哪里?宾语前置句安:安乐 危:危险 逸:享受安逸 劳:劳累 现在百姓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在于只知道安乐却不知道危难,能享受安逸却不能劳累吃苦。(2)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惟:因为、由于 安于:习惯于 复:再 痿蹶 :腿脚麻痹 区区:小小的 乘:乘机 兽:像禽兽一样,名词作状语,“鸟”亦之 乞:乞求 固:当然 以:因为就是因为那时百姓习惯于太平生活的快乐,经常生活在酒食游戏里面,那坚强的意志和勇气逐渐减少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