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知识点复习_第1页
植物地理学知识点复习_第2页
植物地理学知识点复习_第3页
植物地理学知识点复习_第4页
植物地理学知识点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植物地理学复习知识点第一章1 .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 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的科学。2 .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 为相似的植物个体。3 .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植株)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的分布在某个地 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4 .植物分类原则:人为分类、自然分类。植物的命名:双名法,即属名加上种加词(种名)。属名和种名均为斜体字, 姓名则正体书写。5 .原核生物:细菌门:单细胞生物,无光合作用,最古老、最小的生物,适应 能力极强,无孔不入蓝藻门:

2、没有细胞膜核的单细胞生物,可进行光合作用。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藻类:具有核、线粒体、质体等细胞器。真菌门:完全是异养型地衣门:苔葬和蕨类植物:苔葬植物门:光合作用,没有完善的输导组织,躯体矮小 蕨类植物门:种子植物:裸子植物门:营养体全部为木本,枝茎里木质部很发达。页呈针形、鳞形、线形,稀为扇形、椭圆形或退化成鞘状,裸露的胚珠被子植物门:具有形态多样的营养器官,有真正的花6,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抱子、合子、种子等)开始, 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 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系统发育

3、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 亡的历史过程。二者关系: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是推动生物进化的两种不可分割的过程。个 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个体发育也都受系统发育的影响和制约。 7,菌藻植物时代:大气层的改变、有机质的积累。第二章1 .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 种类的总称。2 .物种的形成与分布:P35(1)异地物种形成:(2)同地物种形成:(3)平行物种形成:3 .气候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变化:P374,分布多度指某地区或单位面积内分布的植物种或属数,也表示某植物种或属 在不同地区分布情况。5 .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4、1)地理成分:(2)发生成分:(3)迁移成分:(4)历史成分:(5)生态成分:6,地区间植物区系比较分析:P47各地区植物区系之间既有相互联系的一面,又有独立发展的一面。不同区域区系组成的差异。7 .大同小异:“大同”表现在划分的六个植物区(泛北极植物区、古热带植物区、 新热带植物区、开普植物区、澳大利亚植物区、泛南极植物区)被后人承认接 受下来。“小异”表现在各区具体界线、亚区和地区的划分粗细程度等方面的调 整。8 .世界植物区系时空演变:P53侏罗纪时、早白垩世(最原始的被子植被)、早 第三纪始新世时(气候变暖)、晚第三纪时(被子植物科属种分化形成的高峰期)、 第三纪末与第四纪初(造山运动

5、强烈、气候大幅度降温、植物大规模迁移) 、距 今11000年前(气候回暖、海面上升、大陆植物向中高纬地区迁移)。9,中国植物区系成分分析:P56热带分布(为主)的科属、温带(为主)的科属。中国植物区系成分组成特征:(1)种类丰富(2)起源古老(3)地理成分复 杂(4)区域f生强(5)特有程度高。10 .岛屿植物区系分析:P6311 .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P6812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 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第三章1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阶段性、不可替代性、补偿性、直接和间接作用。2 .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Liebig

6、最小因子法则、限制因子、Shelford耐性定 律。3 .生态幅:每个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耐性范围,主要决定于植物 的遗传特征。4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裂解水分子,同化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 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包括光反应(能量转化)与暗反应(物质合成)两个过 程。P84表 3-15 .植物对光强的适应机制:P886 .光质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P92可见光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 其他光的生 态影响与植物适应(紫外线破坏细胞分裂和生长素合成,抑制茎的伸长生长; 漫射长波光促进枝叶徒长;红外光促进植物茎的伸长生长,有利于种子和抱子 萌发,提高植物体的温度)。7 .光周期与植物

7、营养生长适应:P958 .温度三个基本点:最低温度、最高温度、最适温度。9 .温度对植物生长的生态作用:P99在一定范围内,种子发芽率随着温度上升而 升高,植物体温主要决定于植物吸热与耗热之间的平衡,主要影响因子包括太 阳辐射、风、植物蒸腾、植物器官形态和颜色等等。植物各个发育期实际上需要满足一定的有效积温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发育期,称为有效积温法则。10 .物候指随着温度的变化,植物依次出现种子萌发(或发芽)、叶伸展、现花 蕾、花始开、花盛开、结实、叶变色、落叶、生长停滞或休眠的现象。11 .水势:1mol水分子的自由能,纯水的水势为 0。包括渗透势(负值)、基质 势(负值)、压力势(正值)

8、。P11112 .陆生植物分为变水植物、恒水植物变水植物:没有良好的保护组织,体内水分完全受外界环境影响。恒水植物:绝大多数维管束植物具有一定的调节和保持含水量的能力。包括旱生植物(肉质、硬叶、软叶、微叶和无叶强旱生植物)、中生植物、湿生植物。13 .植物水分生态类群的划分方法:生态序列法(环境梯度法)、形态结构分析 法、生理生态特征分析法。14 .水生植物:水生有花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咸水植物。15 .植物对氮和矿质元素的吸收、转化和同化,通称为 矿质营养。16 .大量元素:氮、磷、钾、硫、钙、镁、硅微量元素:铁、镒、硼17 .极端营养条件与植物适应:P13418 .动物对

9、植物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1)营养关系:植食动物的生态作用、植物对植食动物的适应与防御(2)传粉关系:(3)种子散播关系:附着传播、被食传播、偶然传播三种方式。19 .营养关系:寄生关系、共生关系。20 .山区地形的影响:P15221 .植物生活型:(1)生活型系统:Raunkiaer生活型系统、Braun-Blanquet生活型系统、生 活型谱(2)生长型系统:叶型系统、 Whittaker生长型系统(3)区别:22 .生活史:概念 P165可分为一年生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乔木或乔木状植物23 .生殖策略、24 .资源分配策略:CSR(统、LHS系统第四章1 .任何地段内,具有相同的植物

10、种类组成和空间结构、各种植物之间以及植物 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植物组合,成为 植物群落。2 .植物群落基本特征:(1)植物群落是植物的同住结合,由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2)植物群落内各种植物间相互作用(3)具有一定的外貌与结构(4)与环境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5)是一个功能集体(6)在空间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7)在时间上有其形成与发展过程3 .植物群落结构类型: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层片、季相结构。4 .植物种群特征:(一)种群数量特征:多度、盖度(投影、基部盖度)、频度、高度、重要值、 总优势度、年龄结构。(二)种群动态变化:种群增长类型(稳定性、下降型)、单种群落的个体数

11、量 变化(自疏法则)、生态位与种群间竞争高斯定理:在某生境中若两个种群对有限资源的需求完全一样,便必然导致相互排斥的竞争,最终淘汰一种。生态位:指物种在生态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5 .群落成员型:优势种、伴生种。6 .第一性生产:植物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并转化为一切生物能够利用的化学 键能。7,营养物质循环呈封闭性的原因:8 .演替类型:(1)按时间发展划分:世纪、长期、快速演替(2)按主导因素划分:群落发生演替、内因生态演替、外因生态演替(3)按基质性质划分:水、旱生基质的演替系列9 .演替和波动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时间上说,两者总是同时发生的。波动性变化的可逆性,通常是不完

12、全的, 植物群落的复原,不是完全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只是接近原来的状态,因而带 有一定的演替因素在内。短期的可逆变化应认为是波动,长期的变化,则应看 作是演替。群落波动:在不同年度之间,生物群落常有明显的变动,这种变动也限于群落 内部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一般称为波动;群落的波动多数是由群 落所在地区气候条件的不规则变动引起的,具特点是群落区系成份的相对稳定 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以及变化的可逆性;在波动中,群落在生产量、 各成份的数量比例、优势种的重要值以及物质和能量的平衡方面,也会发生相 应的变化。群落中各种波动有一个积累过程,这种量上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 发生质的变化,从而引

13、起群落的演替,即群落基本性质的改变。群落演替:是 特定空间内群落相继代替的时序过程,并表现一定的方向性、阶段性和不可逆 性,从而导致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变化;演替都要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 反应、稳定等阶段;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关系(包括种内和种间关系) 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10 .植物群落分类的原则:形态学原则、生态学原则、特征种原则、生态外貌原 则、相似性排序、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原则。11 .植物群落分类与排序的差别:群落的分类:在研究植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特征等基础上,把多种多样的植物 群落,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特征,进行类型的划分、归并,并由低级到高级,形 成若干等级

14、。群落的排序:将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群落的位 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以及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差别:12 .植被图是又称作地植物学图,是以反映植物群落为主要对象的专题地图。狭 义的植被图仅指植被类型图,尤其是指现状植被类型图。广义的植被图,不仅 包括植被类型图即植物群落分布图,还包括植被区划图和其他各类专门性植被 图。13 .植被图的类型:(1)依性质和内容划分:综合性植被图(现状植被图、原始植被复原图、潜 在植被图、生态植被图)、专门性植被图(森林类型图、草场类型图、药用植物 或野生经济植物分布图、指示植被图)(2)依比例尺大小划分:大比例尺及特大比例尺植被图、中比例尺

15、植被图、 小比例尺植被图。14 .植被制图过程:(1) 一般程序与步骤:a.资料收集、制图比例尺确定、地理底图选择;b.野外植被调查与典型地段制图;c.制图基本单位和图例系统拟定;d.野外现场填 绘植被图;e.植被图的制图综合;f.植被图的清绘与色彩(2)植被图的系列补充图:a.典型地段植被图;b.生态序列图与植被断面图;c.生态因素图。15 .植物的指示作用:P247指示土壤酸碱性、气候环境、污染物、地下水位、气 候背景、地形部位、坡向、土质、排水、荒地资源利用、地段环境变化的轨迹 和趋向。16 .生态种组是一个群落中,表现出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物型)和生态习性(即 对比较重要的立地条件因子有

16、相似的关系)的一些种。17 .生态种组的确定:野外观察直接找出具有相同生态关系的种组;研究多 种植物与单个生境因子相关的生态习性,以便能把这些种的生态关系表示为等 级数字;利用群落表的比较或相关性计算的方法研究哪些种(区别种或特征 种)会形成生态种组。第五章1 .影响植被分布因素:气候、土壤、植被类型本身特征。2 .热带雨林的基本特征:种类组成(最丰富)、群落结构(复杂)、生活型特征, 季相、上产力3 .热带雨林类型和分布:热带低地(东南亚低海拔)、山地(东南亚)、沼泽雨 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4 .季雨林的主要群落特征:在旱季部分或全部落叶,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变化。 生活型以木

17、本高位芽为主,开花结果具有明显的季节性。5 .稀树草原群落特征:分布随具体生境条件变化,种子有厚皮保护,乔木根系 庞大,树皮根厚P2686 .红树林的群落特征及生态适应:发育着密集的支柱根、胎生、为盐生植物。肉质叶和低渗透势、发育可排出盐分的腺体7 .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特征:有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组成。外貌终年 常绿,一般呈暗绿色,林相整齐,结构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木层三个基 本层次。8,硬叶常绿林是在地中海气候下发育的一种植被类型。9 .荒漠植被特征:生活型组成十分多样,植被生长稀疏,植物量差异很大。10 .夏绿阔叶林:(1)环境条件:有4-6个月的温暖生长季节和适宜的降水,以及延

18、续 3-4月 的冬季。地带性土壤主要是棕壤和褐土。(2)群落特征:11 .寒温性针叶林的一般特征:P294针叶树木的叶缩小成针状,并具各种抗旱、 抗寒结构,北方针叶林往往是单一树种结构的纯林,且生产量不如阔叶林高。暗针叶林因塔形树冠密集,针叶可生活两年以上,明亮针叶林乔木层透光较多。12 .草原的一般特征:以多年生低温和中温旱生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 以禾本科、 豆科和莎草科植物为主,菊科、藜料和其他杂类草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呈暗绿 色,高度不大,植物体具有抵抗夏季干旱的某些适应,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为 主。存在旱生结构,发育节律与草原气候呈明显的适应。13 .苔原:也称冻原,是以极地(或高山)灌木、草本植物、苔葬和地衣占优势、 层次不多的植被类型。一般特征:通常为多年生植物,极少是一年生的;光合作用及其产生的有机 物质对于维持生命极端重要;北极植物具有良好的水分收支平衡;苔原植物的 植物结构是高效率的;苔原植物常具有大型的花和花序;苔原的长日照使得这 里生长长日植物。14 .草甸的类型:河漫滩草甸、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