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议论文知识点一、论点(中心论点统摄全文,一文只一个中心论点)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或请你概括本文作者阐述的思想观点。中心论点常分布于文章标题、开头(前三段均有可能)、结尾,这三种情况一般都能找到相应的表达中心论点的句子,形式上中心论点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完整的判断句式,内容上能明确陈述作者的观点态度,值得注意的是有可能这样的句子不止一句,需比较找出最简洁而明确的一句。有的文章对中心论点的表述不集中,需要自己在议论过程中概括(此时也有窍门:围绕论题展开;分析论据作用;归纳分论点;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最终提炼出作者的观点)。 判断标题是不是中心论点:论点形式上看是
2、完整的判断句式(有“不应该”“要”“是”等等表肯定或否定的词语);定义上看能充分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而论题则是短语形式,交代的是议论的对象和话题。(例如课文敬业与乐业标题仅仅是论题)(1)标题即中心论点。例如“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2)开头点明中心论点。例如竞赛人生与教育功利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第二段末:国人的功利性在教育上达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见九册上32页3题(3)论点在论述过程中别急着把高考埋了九册上137页27题城市可以重来吗?九册上22页28题 答:城市是不能重建的,要精心保护城市大自然的生态和不能再生的历史文化遗存。2、文章第1段有什么作用?或问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或问文章开
3、篇引用名言警句或某故事有何作用?(即论据的作用)通过写(有可能是某某的话,或某个故事,甚至描述某种社会现象等),引出中心论点/论题:( );作为道理论据(如引用名言警句)/事实论据(如讲述故事)来论证中心论点(注意:若第一段仅仅引出论题,则不需答这点);增加了趣味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引起思考。例题1:第一段引述国家语委主任赵沁平的话,其作用是什么?见九册上4页5题答:通过引述国家语委主任赵沁平的话引出“我们切莫握着鼠标忘了笔杆”的中心论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告诉人们长期使用电脑会导致学生提笔忘字。例题2:用设计改变生活文章第1段的作用是什么?答:通过丹麦人的话“生活的一
4、切都是设计出来的”引出中心论点:用设计改变生活;作为道理论据,论述了设计源于生活的观点;同时这一新观念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3、分析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有几个分论点就有几个方面)有的文章围绕中心论点进一步细化,还从不同方面提出几个分论点,用分论点分别或逐步证明中心论点(分论点往往是段落的首括句)。此题见期中卷孤独是摆脱不良交际的一剂良药一文的第一题举一反三:读书如熬粥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证明这一中心论点?二、论据1、 判断题目所给的某材料是否能成为文章的论据,并阐明理由。表态;运用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证明了观点,与本文论点一致,所以可作为本文论据。相反则不可以
5、。题见你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认可里15题。2、文中哪几段可否调换位置?请阐明理由。表态:不可调换;文中那些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并结合全文结构,阐述它们在文中的关系:或与前文相照应,或总分、分总关系等,若调换则引起逻辑混乱,所以不能换,这体现了议论文思路的严谨性、逻辑性。例如跌倒了也要笑第28题:选文第3、4、5段顺序能否交换?为什么?答:不可以交换。因为3、4段举的是古代的事例,5段讲现代的例子,这正好与第2段结尾句“从古到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相照应。如果交换则逻辑顺序混乱。3、试着补充典型事例或有说服力的名言警句俗语(即论据)论证文章某段的观点。例如孤独是摆脱不良交际的一剂良药一文中要求补充一
6、个事实论据证明第4段观点;10分钟就忘掉2题4、还原论据见“知入”与“知出”一文,题目给出一段论说性文字,问放入文中哪一段合适?请说明理由。三、论证方法1、文章或文中某处主要运用哪种或哪几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最容易判断且最常考的:(1)举例论证,举了的例子,具体详细地论证了作者观点,使论证更深入,更权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比喻论证,文中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论点或作者观点),使人印象深刻。(3)道理论证,引用了(资料、名言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论点),使论证更深入,更权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以上三种论证方法只需着眼于某段,而在这种论证方法的前后常常有一段表总述性的话,那便是作
7、者运用此种论证方法想论述的内容或其观点。需宏观判断,纵观全文或文章几个段落的是对比论证。例如:信息时代更需要经典阅读2题就需要把3段与下文5、6、7段讲经典阅读的重要作用的内容联系起来看;又如10分钟就忘掉3题问文章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便是对比论证。(4) 对比论证,把和对比,鲜明突出地论证了(论点),使人印象深刻。注意:论证方法须为四个字,不能简写。2、分析某段或全文的论证思路。通用法: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某段则是摆出分论点);然后,从哪几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某段则是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观点);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或论点。例题见读书如熬粥注意:驳论文的论证思路不同。首先摆出作者要批驳的
8、错误观点;再简要阐述作者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全过程;最后,点名作者树立的正确观点。3、议论文的结构方式:并列式;递进式;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考题见月考卷伯乐就是你自己15题第二问。4、 议论文语言(严密性、逻辑性、生动性)1、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请指出并简述理由。首先,要对考句定位,回到原文仔细对比;再判断改变了文意的原因:可能是多出了限制修饰词;有的却是少了某些关键词,如信息时代更需要经典阅读1题(2)就少了“潜意识以为”的必要信息表述;有的可能是“它、这、那”代指内容变了,同样1题考句(1)就偷换概念,“它”代指经典阅读,不再是原文的“经典”;还有可能道理论据或事实论据跟原文的观点
9、乱搭配。如你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认可里13题(1)2、 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一种是在代词之前能在原文找出指代的内容,另一种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3、题见六单元卷自我雕琢21题两个小题既体现了议论文的生动性,又体现其准确性。5、 开放性试题(特点:无唯一答案)此类题型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常常从文章中的某一点出发,或联系生活实际给出事例证明文章观点,或谈你对文句含义的深入理解(不能照搬原文)。大多为最后一题。例题:作者认为读书要读经典的书,初中阶段,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读了许多经典名著。周汝昌分别以一个字概括了四大名著的精神
10、实质,其中西游记的精神宗旨被归结为一个“诚”字。请举一例加以说明。提示:举一例证明西游记的精神宗旨是“诚”。这儿论点有了,要做的是补充论据。答:例1:唐僧师徒历经八十一难取得真经; 例2:孙悟空对唐僧的忠心。例题自我雕琢最后一题中问到的“现实中能刮倒我们的风有哪些?”建议:议论文是思路严谨,逻辑性很强的,建议阅读时抓住中心句、总述句,先宏观把握,弄清其论证思路;又因所有论据都是为中心论点、分论点服务的,所以第一遍快速阅读时,不要过于关注事例。说明文知识点一、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即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物或阐明了什么事理?)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的事物,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
11、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抽象的事理或概念,如桥之美。说明对象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或开头1、2、3段,如桥之美想说明的事理是“桥之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文章第三段说明对象的特征(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有的即标题中的修饰词;有的要抓关键语句(中心句、首括句),如苏州园林中苏州园林的特征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有的分散在各段中需要概括总结,如埃菲尔铁塔17题。二、 说明顺序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说明建筑物的结构,有表方位的词,如上、下、前等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逻辑顺序: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
12、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说明文的文章结构:总分式、层进式。三、 说明方法及作用文章某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或哪几种说明方法?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容易判断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举了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列数字,列举了一系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特征;作比较,将与作比较,突出强调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打比方,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引资料,引用的资料,简洁有力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对所说明的对象进行细致地描写)分类别,从几个方面或种类加以说明,全方位、多角度,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下定义,准确简明地说明了事物的本质特征,
13、使说明更严谨(一个完整的判断句式)作诠释,进一步地解释事物的特征(说明了事物某一方面的内容)画图表,运用了画图表的说明方法,简明直观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四、 说明语言(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性(二)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1、加点词能否删去?表态:不能删去;定性:判断词语的属性(限定时间、程度、数量、范围,表估计或推测,表频率),若不能判断词语的属性就联系上下文解释句意;从反面作答:若删去,就不符合实际情况或显得太绝对;所以某词不能删,在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2、 “”词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一般指代的内容就在代词前面,但注意指代的内容可能不是整句话,只是其中一部分。)但有的指代内容
14、需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自己概括,如为什么穷国多位于热带36题问“天使的福音”“文明的诅咒”分别指什么内容?3、 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或“生动”特点的词句,并体会。4、标题能否换成,为什么?答用原标题的好处:既点明了说明对象:,又运用了表达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更生动形象,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第1段的作用同上。例题:梳头的学问“因为您一梳头,胆经上的20多个穴位就全部一网打尽了”这句话能否删去?为什么(考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答:不能,这句话说明了梳头能把胆经上的穴位全部梳到;句中的“一网打尽”,比喻新颖,生动形象。五、说明文的开放性试题由选文出发,向其他学科、课外知识、社会生活
15、迁移。或让你对文中某处内容做评述(文中有相关的理论阐述,但切记不要照搬原文。);或让你为说明 文章中某内容而举例(举用设计改变生活的例子)记叙文(包括叙事散文、小说等)的知识点一、概括题型(必考题)通用法:记叙文六要素,一般省略为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尾);注意:若是通过多个独立小事件来揭示文章主旨或用多个事件来塑造一个人物形象,那么可简单概括:某人干某事;若是复杂事件,概括方法同上。一般的概括是不需要点明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但若是题干中给了范例则应仿照例子的概括形式答题。如门缝里的风景30题就要仿示例从事件和心情角度进行概括。例题一:作者在文中描述了哪几种“清澈的声音”?(选自清澈的声音)
16、答:“我”在小山村当代课老师时听到的孩子送行的声音;“我”回故乡的城市时听到的中学同学喊“我”的声音;“我”满心失落归家时听到的聋哑孩子的叫喊声;去年在老家午睡时,母亲在耳畔叫“我”的声音。例题二:试着以太阳花的遭遇为线索来完善故事情节。(选自太阳花)( )下楼梯时,太阳花被摔了一跤( )小女孩的妈妈还回了太阳花 注意:此类题需明确并紧紧围绕线索或给出的例句形式;将文章所有段落划分成所需的概括区间,如上面一题就要将文章分成四部分。例题三:请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本文故事情节。(选自红色三轮车)郝爷(主人公)想要一辆三轮车运菜(起因),高价买回了儿子卖给废品店的旧三轮,并漆成了红色(经过)劝诫儿子对长
17、辈要有孝心,最终使儿子醒悟(结果)。概括是初中生必备的一项能力,记叙文不仅运用这一能力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运用来分析总结人物形象、心理活动。不仅如此,像说明文里的给文章某部分加小标题,议论文里归纳某事实论据等均是考察概括能力。例题四:结合小说内容,概括教授在“壶碎”后的心理变化。答:轻松疑惑痛苦无奈愤恨提示:找文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语句,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等,甚至人物的内心独白,提炼出关键词。如上面一题就可对应原文关于教授的描写:教授闲翻杂志(行动);劈头就问:那壶是怎么回事?(语言);放下电话,教授只觉得一颗心被人紧紧地攥住了(心理);他成了一个愤怒的老货,恨官员,恨知识分子 举一
18、反三:请概括干净一文中“他”(即经理)对电工黄师傅的心态变化。例题五:请概括教授这一人物形象。(选自壶碎)方法:提炼出有关人物身份地位、爱好、性格、品质、精神风貌等方面的词语文中具体情节(题目有的要求“结合文中内容分析”,有的则没有,视题目而定。)注意:从文中人物描写处入手(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描写);关注作者行文中描写这个人物的形容词,如悠长的铃声中作者在写打铃老师傅时用了“忠厚”“慈善”,这就恰好是描写人物品性特征的词。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时遵循由主要到次要的原则。答:他看重钱财,二十年前的一把碎了的壶让他抛弃了现有的人生;他有失孝道,半年都不给父亲打一通电话,三更半夜打越洋电
19、话竟只询问茶壶;他内心浮躁,且愤恨一切,成了个愤怒的老货,恨官员、恨知识分子、富人、穷人,恨这个世界和世道。 二、标题的含义及作用1、标题的含义表层含义:以标题为核心,围绕文章主要内容加以概括;深层含义: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与文章主旨相关。2、标题的作用(从文章的内容、结构、情感、效果多方面考虑)(1)点明写作对象;(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3)本文的线索,贯穿文章始末;(4)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或引发读者思考:( );(5)点明文章的中心(一般要针对文章具体阐述,多为标题的象征义或语意双关的深层含义),表达了作者感情。注意:答题时并不是都答,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例题一:通读全文,谈
20、谈文章以“干净”为题的妙处。答:“干净”是全文的线索(暗线);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点明了文章中心,在题目中设问,引发读者思考:到底是外表的干净重要,还是内心的干净重要,并让读者反省自己对这些内心善良的劳动者是否给予了足够的尊重。例题二:说说标题“悠长的铃声”的含义。答:“悠长的铃声”不仅指打铃师傅为催促“我”进教室而特意长时间打铃;还指铃声背后包含的那份人间温情。试说说“壶碎”“太阳花”“项链”等标题的含义及作用。三、文段的作用(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考虑)(一)开篇作用(1)开篇点题或照应题目,使文章结构更严谨;(2)交代了内容(如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起因,主人公身份背景等),为
21、下文情节作铺垫;(3)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内容;(4)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或引起读者对的思考(一般设问开篇或倒叙开篇,如羚羊木雕的开篇)(5)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给全文笼罩上的氛围或渲染的气氛,烘托了的情感(开篇有明显的抒情性语句或写景语段);(6)点明了文章主旨:注意:以上归纳的各点不可照搬照抄,需斟酌文意答题。例题一:文章清澈的声音第一段有何作用?答: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几个不同场合的声音的回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点明文章中心:一些声音饱含人世间纯真的感情,能使人心平静澄澈。例题二:项链的第一段划线句有何作用?答:交代了李梅的职业和家庭情况,为下文她捡到项链的情节做铺垫,又以其
22、家境的贫困反衬了她捡到项链归还这一行为的可贵,突出了人物形象。例题三:卖鹅(二)过渡段(句)的作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总结了上文内容,引出了下文故事情节或从写过渡到了例题一:请分析第四段划线句“可是后来发生的事,令女孩及父母都始料未及。”在内容和结构方面的作用。(选自七下我是你们的孩子)答: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它既承接了上文,点明女孩父母让她带信给老战友夫妇的目的本只是为了有事时可以寻求帮助,又引出了下文老夫妇照顾女孩的故事情节,而这与女孩及父母最初的设想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了老夫妇对女孩细腻极至的关爱。(三)结尾段作用(1)照应开篇(照应标题或前文内容)
23、,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2)总结全文,表达了作者的情感;(3)点明文章主旨,进一步深化中心;(4)文章最后点明主人公姓名身份(名人效应),使人印象更深刻;(5)文末揭示真相,出人意料却又情理之中,给人震撼性的效果,之后便戛然而止,高潮及结局,既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又达到了言尽而意远的效果。(6)画龙点睛(议论句)例如悠长的铃声的结尾:“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答第3、5条)太阳花结尾:“窗台上,阳光直射过来,一盆太阳花灿烂地开满了花朵,一只蝴蝶飞来,盘旋在它的上面不舍得离开”(答1、2、3点)荷包蛋里的爱结尾的作用(1、2、3点)四、记叙人称、线索、顺序(一)记叙线索物线:
24、羚羊木雕项链事线:散步壶碎人线: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我”并非主人公,只是讲故事人或见证人,如孔乙己茶花女王几何等;或以主人公的活动为线索,如骆驼祥子情线:一般作为文章的暗线。全文始终贯穿着作者的某种情感,却也是文章主旨所在。如干净例题: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清澈的声音答:声音是文章的明线,人间纯真的感情是文章的暗线。作者把几个不同场合的声音放到一起来写,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纯真感情的赞美。(二)记叙顺序1、顺叙:按事情发生先后顺序来叙述。着眼全文,会有明显表时间概念的词。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2、倒叙:把故事的结局或最动人的一幕在文章开头叙述,
25、再按从事件开头开始写起。此类 文章需研读文章开篇与主体间的关系,若开篇是主体的结尾,则属于倒叙。 作用:突出了作者想强调的主要内容;使叙述有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造成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引起了读者思考。3、插叙:在叙述主事件的过程中,有时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插入内容叙述完后再回到主事件接叙,这插入的部分属插叙。 作用:补充交代了(故事情节、背景、缘由等),为后文做铺垫或使故事更完整,发展更合理;丰富(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使情节曲折生动,跌宕起伏。(三)记叙人称1、第一人称(我、我们)的作用:以当事人的口吻和身份叙述,更真实,读来亲切自然,拉近了和读者间的距离。
26、2、第二人称(你、你们)的作用:像和读者直接对话,无形之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情感交流(即便于直接抒情),显得亲切自然。3、第三人称(他、她、它们等)的作用: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叙述故事,能冷静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显得灵活自由。例:文章以“我是你们的孩子”为题好吗?好在何处?七下提示:本题考“标题的作用”,但涉及到“记叙人称的作用”。答:以“我是你们的孩子”为题很好。作者运用了第二人称称呼老夫妇,显得亲切自然,似在与他们直接对话,便于抒发女孩对老夫妇的感激、怀念之情;同时,也巧妙地点明了文章中心,老夫妇对女孩无微不至的关爱让女孩懂得了感恩和回报,于是,她主动担负起照料老夫妇晚年的责任
27、。五、巧设情节的作用作者巧设故事情节是为了: 1、塑造人物形象。通过某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 2、揭示文章主题。文章作者表达的某种观点、认识、情感。注意:作者巧设故事情节往往运用了写作手法,所以,要与写作手法作用结合起来答题。常见写作手法:对比(多用于刻画人物和感情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伏笔、铺垫、照应、悬念、象征、讽刺、欲扬先抑、正面侧面描写、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小见大。注意:写作手法及作用也有可能出现在赏析题,甚至是直接考,常见题型:文中画线句或某个段落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并分析其作用或文章多处运用了铺垫的写作手法,试举例分析其作用。例题:文章第十二至二十三段描写
28、了“他”与黄师傅乘公交车时黄师傅给母女俩让座的场景。结合全文,分析这一情节的作用。答:将“他”对让座的迟疑及全车无人让座与黄师傅果断让座的行为形成对比,反衬了黄师傅的善良、淳朴、乐于助人的高贵品质;用母女俩嫌弃黄师傅的座位凸显黄师傅因无法以干净体面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而面临的尴尬处境,为下文揭示文章主旨内心干净比外表干净更重要,内心善良的劳动者应当得到尊重做铺垫。例: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总穿插小时候与母亲的一些画面,这样些有什么作用?(选自九册上如果可以这样爱你)答:运用了插叙和对比。自己小时候对母亲理所当然的索求与现在母亲对待自己的给予表现的不安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母亲对女儿极致的关爱以及母爱
29、的伟大。同时又在结构上为下文“我”为了报答母亲而愿与母亲换角色做铺垫,也为自然抒发“我”对母爱的感恩及回报做铺垫。六、赏析题型(必考题)文章中精妙的用词,富有特色的语句,意蕴深远的句段,优美的句段常提取出来让考生赏析。分为赏析词,赏析句和赏析语段,通用法:点明特色或手法+语句简析+表达效果赏析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用词的角度(特别注意其语境义)词性:关注叠词、拟声词、副词、动词、形容词等;特别是词性的活用词的感情色彩:贬词褒用、褒词贬用词的语体色彩:口语、方言的大量运用2、修辞角度:比喻、拟人、反复、设问、反问、对比、反语、对偶、夸张3、描写角度:人物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作用
30、:通过人物的描写,生动逼真(传神)地写出了某某的心理(心情、品质、性格特征、精神风貌等)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感官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一般调动多种感官写景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写景作用):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季节和人物活动的空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说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的情感,表现了人物的性格;预示着人物的命运;突出、深化主题;象征了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时代特征,为人物的活动提供典型环境,为某人物的出场或人物情感的变化做铺垫,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务4、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特别是画龙点睛的议论。议论的作用:前文记叙了事情,这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点明了文章的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盾构隧道施工成本控制考核试卷
- 稀土金属在照明领域的应用考核试卷
- 游戏创意构思与项目策划考核试卷
- 船舶自动消防系统设计与效能评估考核试卷
- 粮食仓储海外仓建设考核试卷
- 火力发电厂运行安全与风险控制技术应用实践考核卷考核试卷
- 多媒体教学模型设计与实现考核试卷
- 肉类副产品在宠物食品领域的应用考核试卷
- 火车站客运服务标准化考核试卷
- 影视特效制作与特效技术交流合作合同
- 杭州铭赫科技有限公司新增年产1260万件精密粉末冶金零部件技术改造项目环评报告
- 福建武夷旅游集团限公司下属子企业2025年上半年社会公开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届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高三(最后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
-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 2
- 单位食堂劳务外包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养老院老年公寓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机构院科两级质量管理体系及目标及实施方案2-5-10
- 贵州乌江煤层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穿线分包合同协议
- 2025年磁化水防垢除垢装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司法考试历年真题答案
- 2025年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二模生物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