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_第1页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_第2页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教育史1. 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教育内容:简单、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教育方式:综合习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行为模仿)2. 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1) 学校萌芽的原因(理解)政治上,氏族社会末期部落显贵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促使教育的分化;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文化上,文化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 利条件。(2) 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成均一一实施乐教之地庠_养老与教育(3)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 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2、 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3. 西周的学校的特点A.设置完备(1) 两类:按行政级别分为国学:设在王城及诸侯国都(中央学校)乡学:设在国都郊外的六郊(地方学校)(2) 两级:按入学年龄分为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4. 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一一学在官府(1) 学在官府: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 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2) “学在官府”的原因客观原因:社会生产力低下,影响文化教育的发展。(唯官有书,而民无书;为 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学,而民无学)根本原

3、因: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阶级想通过垄断文化教育,在贵族子弟中培养 治国人才。(3) “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官师不分,政教合一5. 西周的教育内容一“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史籀篇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已失传。6.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1) 私学的特点(官、私学比较)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7. 孔子的教育思想(1) 论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在教育对象上,无论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 学。(2) 论教育的作用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理解):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来看,教育事业的发展 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来看,教育可以作为施政的 手段

4、,直接为政治服务。(3) 教学内容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4) 教学方法论(理解) 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学思行结合8. 稷下学宫(1) 战国时期,田齐统治者在稷门附近建造学宫,招揽天下贤士,聚徒讲学,著 书立说,史称“稷下学宫”。(2) 性质:二重性:是一所官家举办而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多功能性: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 作用的髙等学府。(3) 特点: 教师政治地位高,生活待遇优厚 兼容并包,来去由己 百家争鸣,自由辩论 相互吸收,趋向融合9. 墨家教育思想(1)人性论:“素丝说”(理解)墨子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

5、和形成。在他看 来,首先,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其次,下什么 色的染缸,就成什么样颜色的丝,也即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造就什么样的 人。因此,必须慎其所染,选择所染。(2)教育目的和培养标准教育目的:培养“兼士”,去改造有差别不平等的社会,实现“兼以异别”。 培养标准:“厚乎德行”道德的要求“辩乎言谈” _思维论辩的要求“博乎道术” 一一知识技能(文史、科技)的要求(3)教育内容 文史教育(诗、书、春秋) 自然科学教育(几何学、光学、力学、声学、心理学等) 政治道德教育(“十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 命、天志、明鬼) 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三表

6、法)注:是墨家教育的特色,儒家没有10. 孟子、荀子教育思想之比较(1)人性论: 孟子:近于善人性保持论者扩充“善端”殊途同归荀子:近于恶人性改造论者 “化性起伪”A. 扩充“善端”“善端”:即善的因素、萌芽,是人先天所固有的四端: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 (智)教育的作用:扩充“善端”、走向“善”B. “化性起伪”性伪之分(先天的和后天的努力是有区别)性伪之合(两者之间合理的结合)化性起伪(教育作用)(2)教育目的A. 孟子:明人伦“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常”:仁义礼智信以孝、悌治国,用血缘、宗法关系影响、制约政治社会关系

7、,改良社会。 教育使人明了并实行这一切,发挥其举足轻重的作用。B. 荀子:培养大儒俗儒道貌岸然雅儒表里如一大儒(“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培养人才的标准:德才兼备,言行并重(3)教学原则和方法孟子:深造自得孟轲指出,深入烦人学习和研究,必须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如此,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遇事则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专心致志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因材施教荀子:学贵有恒善假于物专心致志学以致用11. 大学中的教育思想大学教育的目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大学教育的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夭下12. 学记的地位: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的教学原则:豫

8、时孙摩(预防性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 则、学习观摩原则) 长善救失(学习上的四种缺点:多、寡、 易、止,措施: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启发诱导 藏息相辅 教学相长(本意:教师的教与学相互促进 引申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促进)13. 汉代的文教政策一独尊儒术14. 太学(1)历史地位:太学是中国历史上官办的最早的正式大学。是世界教育史上 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由统一中央政府设立的第一所官立大学。(2)太学的教师和学生教师:博士。首席博士:仆射(西汉)、祭酒(东汉)学生:博士弟子;诸生、太学生(东汉)(3)太学的教学形式:个别教学讲大课(“大都授”)次第相传

9、(“次相授受”)(4)考试形式:设科射策15. 私学第一阶段:启蒙的小学阶段识字教育(在字书中流传最广且一直保存至今 的,只有急就篇)16.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1)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 重视 选举,任贤使能(任子制、纳资制)(2)“性三品”说:“圣人之性”,天生的“过善”之性 “斗筲之性”,无“善质”“中民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教育对不同的人起的作用各不相同(3)教化的内容:“三纲五常” 一一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17. 魏晋南北朝的教育(1)国子学:西晋时期,为保证门阀士族受教育的特权,而在太学之外建立的学 校。(2)“九品中正”

10、选士制度实施过程:设置“中正”官品第人物按品授官评价标准:品(家世)、状(才德)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颜氏家训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论家庭教育:及早进行严慈结合立志敬德语言规范19. 唐代完备的官学制度,完备提现在哪里? 教育行政体制分级管理的确立 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 教师、学生资格确定(身份等级规定) 各项学校管理制度建立20. 历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和演变(1)606年,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的确立。(2)科举考试的科目: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考试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等6种。(3)科举考试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与科举的关系独

11、立而并举,相辅而相成;实际上,学校教 育成为科举的附庸。 科举影响学校的教育目标_文才出众,入士做官 科举影响学校的培养内容 科举直接影响学校的考试方法(3)宋代的科举制度(理解) 扩大及第名额 确定“三年一共举” 确定殿试制度,形成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州试省试殿试 建立新制,防止科场作弊 改革考试内容 确定殿试成绩评定等级21. 明清的科举制度 确定“三年大比”制度 考试过程改为四个阶段:童生试乡试一一会试一一殿试 确定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22. 宋朝的三次兴学第一次:范仲淹与“庆历兴学”分斋教学法(苏湖教法):胡璜在主持湖州州学时创立的一种 新的教学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

12、。经义斋学习儒 家经义;治事斋又称治道斋,分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学生可 选择其中一科为主修,另选一科为副修。第二次:王安石与“熙宁兴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 的等级,以考试的成绩和平时得学业品行作为生舍、应举和授官 的依据。学田:是我国封建社会书院或地方官学拥有的资以维持办学的田 产,是其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第三次:蔡京与“崇宁兴学”。23. 明代的国子监教育教学制度一一积分法、监生历事制度监生历事制度: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 事”。称为“历事监生”。24. 书院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 书院产生的原因(了解) 官学衰落

13、,士人失学 私人讲学传统源远流长 书籍的积累与传播 佛教禅林的影响(2) 宋初六大学院白鹿洞书院(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3) 东林书院的特点:完备的讲会制度使之成为文化学术中心密切关注社会政治,将讲学活动和政治 斗争紧密结合起来。(4) 书院教育的特点: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学生自由就学 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 理在陶冶人的品格 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25. 朱熹的教育思想小学:(1)任务:培养“圣贤坯璞”(2) 内容:教事(3) 方法:先入为主,及早施教 形象生动,激发兴趣 首创须知、学则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26.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14、(自然教育)(1) 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揭露和批判(2) 儿童教育的方法 顺应性情,激发兴趣 循序渐进,量力施教 因材施教,各成其材 全面诱导,不执一偏27. 颜元的教育思想(1) 学校为人才之本 重视人才,人要依靠学校教育来培养 学校要培养“实才实德之士”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人才 意义:冲破了理学教学的桎梏,具有鲜明的经世致用的特性,反映了要 求发展社会生产的新兴市民阶层对于人才的要求,在当时无疑具有进步的意 义。(2) “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的特点:崇“实”而卑“虚”,以“实”代“虚”,以有用代 无用。 大力提倡“六府”、“三事”、“三物”六府:水、火、金、木、土、谷

15、三事:正德、利用、厚生三物:六德、六行、六艺 “六艺”为根本,颜元提倡“六府”、“三事”、“三物”。其核心是 在于强调“六艺”教育。28.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1) 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中国第一所新式学校。目标:培养外国语人才和外交官福州船政学堂一一中国最早的近代技术学校目标:培养造船和驾驶人才。(2) 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代表作:劝学篇29. 维新人物的教育思想 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改革科举制度(康、严) 兴学校,倡导建立完整的学校系统,重视师范教育、女子教育(梁、 康)康有为大同书的学校体系:人本院(孕妇)一一育婴院一一小学 院一一中学院一一大学院 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

16、治学说(康、严、梁)30. 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 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 并首次得到实施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31. 清末学制(壬寅、癸卯)特点:半资本主义半封建型(1)资本主义性:学制结构、义务教育、“三育”模式、实业师范教育、教 育方法、西学课程比重(2)封建性:指导思想。经学课程比重、保人制、妇女被排斥、科举功 名32. 壬子癸丑学制的特点 缩短了学制年限 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 取消对毕业生奖励科举出身,废止保人制度,废除读经讲经等封建教育 内容 规定一学年度为三个学期33. 新学制(壬戌、六三三)的特点中等教育阶段是改革的核心,是新学制中的精粹。(延长了中学年限,改4 年为6年;中学分成初、髙中两级;中学实行选科制和分科制)34.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 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35.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的 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拆除学校围墙,依据社会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