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_特色教案_第1页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_特色教案_第2页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_特色教案_第3页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_特色教案_第4页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_特色教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导言部分从中西方两个角度说明交通工具的发展对世界历史影响极其深远。中国感受到工业文明的气息。孙中山非常重视铁路建设,认识到交通事业关系到国计民生。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特色教案】交通工具的变革对世界历史影响极其深远,正如西方史学著作全球通史所指出的,19世纪,随着交通工具的新发明,整个世界都能感受到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的影响。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中国的·铁路建设情有独钟,他曾说:“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可见,铁路建设关乎国计民生。交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本课主要内容是

2、:交通事业的发展(铁路公路航运航空)、通信工具的变迁。一、铁路与公路在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因地区而异。南方多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马车为主。此外,平民百姓若想外出,多为步行。因此,近代以前,在地域辽阔的中国,官员上任,百姓迁徙,多以月甚至年来计算行程。历史纵横回忆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的情况,唐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结合中国南北方地区差异【南方多水路,北方多旱路】请学生总结出【“南方舟楫,北方马车”】的特点。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琦善等人从京城到广东上任或返回京师,路上所花时间,少则个把月,多则几个月。若是官员被发配到边远地区,在路上走的时

3、间更长。虽然有人乘车或坐轿,有人靠两条腿走,但路途的遥远,旅途的劳累,几乎是所有远行者的共同感受。近代中国传统交通工具发生巨大变化。分析这种现象变化的原因是鸦片战争以后,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革新首当其冲。开明人士开始向西方学习,中国的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等方面都产生了哪些变化?【一、铁路】中国铁路的修建经历了曲折的历程: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

4、“诸强邻遂相陵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路,遂搁置修路倡议。19世纪70年代,英美两国商人擅自修建了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这是一条全长14千米的窄轨铁路,不到一年乘客超过15万人,由于清政府反对,不久拆毁。1881年,清政府筹建了唐山到胥各庄的第一条铁路。当斯蒂芬孙发明的火车将要在我国开辟运输新纪元的时候,朝廷的大臣们却害怕这惊天动地、狂吼怒驰的火车头会震坏了“皇陵”的风水,最后竟指令用马匹来拖拉,结果演绎了一出世界铁路史上绝无仅有的“马拉火车”的笑话。甲午战后,帝国主义通过投资铁路、开矿设厂等方式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从1895年到1899年,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攫

5、取了近1万千米的铁路修筑权。帝国主义控制的铁路修到哪里,他们侵略的魔爪就伸到哪里。在铁路附近,帝国主义列强竞相设厂开矿,掠夺中国的资源。曲折的根源:腐朽的封建思想观念。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不久就被拆除。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1905年,清政府派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才真正开辟了中国人自办铁路的崭新篇章。詹天佑成为中国近代铁路史上一个无法忽略的关键词。他一生参与、主持修建的关外、新易、京张、粤汉、汉粤川等铁路,成为我国早期铁路典范,为我国铁路路网的规划,线路的勘探、设

6、计、施工,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提出“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的口号,代表了炎黄子孙永不屈服的民族气节,周恩来总理评价他是“中国人的光荣”。今天,“詹天佑奖”已成为中国土木工程项目的最高奖项,在世界上亦影响深远。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特别是西北、西南与内地之间,基本没有铁路交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20世纪90年代,国家更投入巨额资金,加快铁路建设。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给拉萨的旅游业和商业带来繁荣;如今,全国各地前

7、往西藏观光的游客急剧增多,藏红花一类藏药及其他特产也逐渐为人们熟知。青藏铁路创造多项世界铁路之最,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 青藏铁路的建成刷新了一系列世界铁路的历史纪录。 一、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0千米,最高点为海拔5072米。 二、青藏铁路也是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穿越戈壁荒漠、沼泽湿地和雪山草原,全线总里程达1142千米。 三、青藏铁路还是世界上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多年连续冻土里程达550千米。四、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山车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车站。

8、60;五、海拔4905米的风火山隧道,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冻土隧道。 六、全长1686米的昆仑山隧道,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 七、海拔4704米的安多铺架基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铺架基地。 八、全长117千米的清水河特大桥,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九、建成后的青藏铁路冻土地段时速将达到100千米,非冻土地段达到120千米,这是目前火车在世界高原冻土铁路上的最高时速。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建设,于2006年7月试运行。新中国不仅在铁路建设上取得很大成就,而且在机车的制造方面也有很大进展。在不断改进机车和对铁路进行技术改造的基础

9、上,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城、兰新等铁路,开通了西南、西北的交通线。90年代,贯通南北的京九铁路全线通车,将北京和香港紧密相连,对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地区稳定有重大意义。2006年,世界上海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青藏铁路通车,使西藏和内地联系在一起。学思之窗近代中国,主要使用从国外进口的蒸汽机车;新中国成立后,国产“解放”型蒸汽机车开始取代进口机车。1958年,中国试制成功第一台内燃机车。这一年,中国还研制成第一台电力机车“韶山”号机车。20世纪90年代末,高速列车开始在广(州)深(圳)铁路上奔驰。但目前我国的高速列车还处于研制阶段,

10、与世界先进水平尚有一段距离。2003年,在上海,世界上第一条磁悬浮列车投入商业运营。从蒸汽机到悬浮列车,技术上的突破,速度上的突破。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方便。思考 请谈谈,火车机车的不断改进,给国民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答案提示:运输量大,有利于各地区的物资交流和劳动力流动,促进经济发展;交通便利快捷;机车内部环境舒适,给百姓出行带来方便。 【二、公路】从道路交通、汽车工业、能源利用三方面介绍1、道路交通:新中国成立以前: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成为权贵、富绅的代步工具。随之,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人中国,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但由于当时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加上汽车

11、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公路交通发展较为缓慢,原因有三:一是政治腐败,二是民生凋敝,三是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2、汽车工业: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起汽车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发展。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1957武汉长江大桥,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许多偏远闭塞的山区也通了汽车(康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能源利用:一五计划期间,原油增加235%。60年代,建成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1965年石油实现全部自给,电力工业也增长很快。中国石油工业的生产和大型油

12、田的建设历程,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认识到人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形成可持续发展战略。历史纵横20世纪初,汽车进入中国的城市交通。不久,天津、上海等城市又出现了有轨电车。但直到1949年,各大城市的公共交通尚不发达,人们出行大多依赖人力车、畜力车或自行车,甚至靠步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发展城市交通,除公共汽车外,还有了出租汽车。不过,自行车仍是市民的主要代步工具,因而中国有“自行车大国”之称。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购买了家用汽车。汽车的不断增多,使城市道路更加拥挤。为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政府除加大路网建设外,还大力建设城市环线、高架公路,并发展

13、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二、水运与航空【水运】 1、列强垄断水运局面:鸦片战争后,轮船进入中国,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2、打破: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后来,各大口岸相继涌现出一批轮船公司,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3、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铁路、公路和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一些航线被取消,有的则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驾驶“飞行者号”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飞的梦想。【航空】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14、,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在美国奥克兰市郊区试飞成功。1910年,他制成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在当年国际飞行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偕同助手携带两架飞机返回祖国,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任广东政府飞行队队长。1912年,他驾驶飞机在广州郊区燕塘操场上空进行飞行表演,飞机失事壮烈殉职,成为为革命和航空事业献身的英雄,被安葬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旁。(让学生感受其爱国情怀)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到1949年,中国民航共有国内外航线52条,航线总长度近八万千米。指导学生总结交通事业的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可以从交通便利、快捷,运输量

15、大,利于经济交流,给人民生活带来方便等角度进行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乘飞机有种种限制,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后,逐步放宽并最终取消了这些限制,乘飞机出行的人越来越多,航线和航班也不断增加。现在全国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胜地都有航线,并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设有直通航线。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三、通讯工具的变迁导入:二工通讯发明:70 年代 贝尔发明有线电话 90 年代 意大利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电报在中国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从此,清政府开始在各省架设有线电报线路,形成四通

16、八达的电讯网络。20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后来,无线电台也在各地陆续开设。不过,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普通百姓很少使用。【电话在中国的发展】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此后,电话的发展非常缓慢,到1949年,全国电话容量只有37万门,电话用户26万户,普及率仅0.05。【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讯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改革开放以后,电讯产业快速发展。到2003年末,中国

17、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电话由奢侈晶变成日用品,成为百姓离不开的生活帮手。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通讯工具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建议从发展经济、信息的传递速度加快、人与人的联系更加方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更加进步等角度进行探讨。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探究学习总结结一、本课测评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是怎样发展变化的?二、学习延伸中国高速公路建设虽然起步很晚,但发展很快,到2000年总里程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有的地方高速公路修成后,行驶的车辆很少,看起来是一种浪费。究竟如

18、何看待这个问题,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高速公路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很大。有的高速公路虽然现在利用率不高,但从长远来看,它必定会拉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它的价值就会显示出来。我们应该有前瞻意识,加大对高速公路建设的投入。另一种意见认为,中国现在还是经济不发达的国家,近年来高速公路发展太快,脱离中国的基本国情,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对高速公路的建设应该适当地加以控制。上述两种意见,你赞成哪一种?理由是什么?答案提示:交通:鸦片战争后,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1881年,清政府筹建了唐山到胥各庄的第一条铁路。1905年,清政府派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才真正开辟了中国人自办铁路的崭新篇章。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城、兰新等铁路,开通了西南、西北的交通线。90年代,贯通南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