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故宫》教案-朱敏_第1页
公开课《故宫》教案-朱敏_第2页
公开课《故宫》教案-朱敏_第3页
公开课《故宫》教案-朱敏_第4页
公开课《故宫》教案-朱敏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北京市黑庄户中学课时教案_八_年级_语文_学科 教师:_朱敏_ 编号:课 题说明文单元故宫博物院 课型 讲读课日期2013.11.25.教学目标梳理文脉,理清顺序,体会本文说明有序、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起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理清文脉,明白本文的说明顺序。教学难点:体味本文按空间顺序说明,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板书设计: 故宫博物院 抓住特征 空 顺 规模宏大 有序说明 建筑精美 详略得当 布局统一 风格独特 间 序 目标检测题: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1)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2)前三殿的图案以龙为主,后三殿凤凰逐渐增加。( )(3)

2、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 )(4)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 )除了这四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外,回忆一下还有哪几种说明方法呢?5、 作业:1. 课后查资料,想一想,为什么要把人工开凿金水河的泥土放到故宫后头堆成小山呢?这在我国古代建筑传统中有什么说法和讲究呢?金水河凿成一个玉带形状又是为了什么呢,有什么寓意吗?2. 在作业本上抄写字词及其注音、释义各两遍。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有人说“建筑,是无言的史诗”。建筑,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形式,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它的实

3、用价值,还有美感的存在,还有历史的承载。就比如说我们北京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故宫吧,作为全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不仅外观美轮美奂,而且还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见证着从明朝燕王朱棣到清朝末代皇帝500多年的历史。多少年来,故宫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中外游客,就连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都说:“到北京不看故宫和天坛,那就等于没有来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片专门介绍故宫的说明文故宫博物院。2、 检查预习:(配合导学稿) 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114页,把学案拿出来,我来检查一下你们预习的情况。首先是生字词部分。明确:矗立(chù) 鳌头(áo) 湛蓝(zhàn) 琉

4、璃(liú) 鎏(liú)金 蟠龙(pán) 中轴线(zhóu) 金銮殿(luán) 击磬(qìng)玉玺(x) 檀木(tán) 攒(cuán) 乾清宫(qián)矫健(jio) 翊坤宫(yì) 迥然不同(jing) 井然有序:形容整齐的样子。 举世闻名:在全世界都很有名。师:好了,看来大家预习得都不错,我来检测一下你们对说明方法的掌握,请看学案上的第3小题,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谁来读一读你所选择的说明方法?(环顾)好,#,你来!明确:(1)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打比方 )(

5、2)前三殿的图案以龙为主,后三殿凤凰逐渐增加。( 作比较 )(3)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 列数字 )(4)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 下定义 ) 师:除了这四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外,回忆一下还有哪几种说明方法呢? 生:七嘴八舌,自由回答。明确: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举例子等等。三、整体感知:1、本文是一篇解说词,它属于说明文的一种,应用于口语解说,故要求一定要使听众第一时间听明白解说对象的基本特征等等。2、 要介绍建筑群,方位词是必不可少的。接下来,给大家3-4分钟的时间,再次读课文一遍,要求是大声地读

6、,每个人都要读出声来,边读课文边尽可能多的找寻课文中的方位词并画出来,比如“上面”、“南边”等。在课文中找到并勾画出来。4、 探究活动:(1) 本文进行说明时,抓住了故宫博物院怎样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请结合课文与练习第一题完成。 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生:小组讨论,选派小组代表展示课后第一题答案,与教师打出的ppt上的相对照。 明确:由课后第一题的平面图很容易得出结论,即这篇课文是按空间顺序写就的。(板书:空间顺序) 师:好了,ppt上这张平面图有帮同学们在头脑中建构起故宫的布局样子吗?我们读此类说明文最需要的就是要有方向感和空间感,有时候,即便此类文章没有给我们这项

7、的填充示意图来让我们做,我们也可以在草稿纸上画出一张平面图来帮助我们理解,甚至我们在做选择题的排序题的有关空间顺序的题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这个办法来增加我们的胜算哦!(二)课文结构分析: 师:好了,我们再来迅速浏览一下课文,划分出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大意,要求独立完成,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 生:填写导学稿上的填空题,概括每层大意。明确:总说(1-2段)-分说(3-15段)-总说(16段) 1、介绍故宫概貌。 2、分别介绍故宫中的前三殿,后三宫、御花园。 3、站在景山上回望故宫全貌。 师:这就是我们这篇课文的结构特点,即总分总的结构,它归属于说明文结构中的哪一大类?还记得吗? 明确:总分式。

8、 师:还有一种是什么? 明确:递进式。对,阐述事理得是用递进式的结构,此类叫做事理说明文,介绍事物特征得一般用总分式结构,这叫(带学生回忆)事物说明文。既然是事物说明文,就应该抓住事物的特征,请同学们从课文里找一找,本文抓住了故宫博物院怎样的特征?请根据原文来回答,用精准的短语来概括。(板书四大特征) 生:整理把故宫博物院的特征归结为四点,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里,有这样四个特征: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风格独特。 师:对的,尤其最后一个特征,它比较隐晦,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总结的,根据上面的三个特征,我们应该把它总结成四个字形式的“风格独特”。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故宫之所以

9、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是和它的建筑风格上的民族特征分不开的。刚才这位同学找到的这句话其实是本文的中心句,整理对故宫的具体介绍都是通过这一中心句发散开来的,渗透在3-15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说到这儿,跟大家讲一个史实:当年,明朝的燕王朱棣迁都到北京以后,并不是开始大兴土木,而是从全国各地搜集建筑故宫用的材料,像上等的琉璃,长在人迹罕至处的木材等等,光是准备这些材料就用了11年,十一个年头啊!所以说,故宫足以代表当时中国的建筑界最高水平。它的金碧辉煌,它的雕梁画栋,无一不是凝结着我们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它那东方的格调,既恢弘又精致的风韵,是我国特有的古典美。不知道大家刚才读书时有没有注意到它提到了许

10、多咱们不熟悉的事物?例如:金水河上的金水桥,也称玉带桥;这个太和殿台基上雕刻的鳌头,鳌是什么知道吗?“女娲炼石补天,断鳌四足以撑四级,鳌也是天圆地方、江山永固的含义(可启发提问)。说起这个鳌头也很有意思,皇帝特许考中状元的人登上去,所以后来的人就用“独占鳌头”这个成语表示第一名的意思。(板书成语,提醒学生记笔记。)再比如课文中提到台基上太和殿前面摆放着铜龟和铜鹤,古人常说“龟鶴万年”,也就是说这两样动物象征着“长生不老、吉祥安泰”,现在大家能猜出皇家在这铜龟和铜鹤身上所寄托的希望了吧?生:小声交流,自由举手发言,彼此补充。明确:皇帝希望自己能够延年益寿,长生不老,进而世世代代统治江山。 师:其

11、实故宫的建筑与陈设有很多都是有寓意的,大家课下可以搜集一下这篇课文中其它事物的寓意,进一步感受一下我们古老的民族文化。我给大家留一个思考题课后回去查一下,想一想,下节课找同学来说说:挖掘金水河挖出来的泥土在后山堆成了景山公园,为什么要这样?这在我们的古代建筑传统中有什么讲究吗? (三)“游览”故宫,增加直观印象:师:下面还是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游客,来欣赏一下故宫的美景吧!(播放ppt 并配以简单解说,引导学生把前朝三大殿和内廷后三宫都“游览一遍”,有个直观的认识。)大家发现了没有?“前朝”、“内廷”,所谓的“朝廷”这个词,其实就是这么来的。生:欣赏,小声评价。师:很好!故宫庞大的结构却井然有序,还里三层、外三层的,这体现了什么呢?生:举手发言。明确: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五、 课堂小结: 就像当年刘邦初夺天下时,曾经犹豫要不要建立一座豪华的宫殿来象征皇权,手下萧何劝谏他说:“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壮丽无以重威。”故宫的富丽堂皇其实是“树立皇威”的需要,让百姓从居住的环境上就产生敬畏感,有利于他们的统治。故宫博物院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宫殿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见证了明清500多年的历史,它那里三层、外三层的结构布局,恰恰是封建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