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节:水稻害虫第五节:水稻害虫v一、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Cnaphaloc rocis medinalis Gueneev为世界性害虫,国内各稻区都有发生。v 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谷子、玉米、高粱、小麦、地瓜、双穗稗草、马塘、狗尾草和芦苇等禾本科杂草。v(一)为害征状(一)为害征状v以幼虫为害稻叶。初孵幼虫先在心叶、叶鞘内或叶表面剥食叶肉。v2龄后吐丝纵卷叶片,在稻株上、中部呈现管状虫苞。幼虫躲在苞内取食为害,随龄期长大,虫苞加长,一般长约45寸以上,少数将23张叶片连在一起,形成纵卷虫苞。v幼虫能将叶肉吃光,仅留表皮,严重时稻田一片枯白v(二)形态特征(二)形态特征v 成虫:成虫: 体长7
2、一10毫米,翅展16一19毫米。体背黄褐色,腹面黄白色。前翅前缘褐色,外缘有暗褐色带,翅面有3条黑褐色条纹、中间l条较短,不达翅中部。后翅具2条黑褐色横纹,外缘也有暗褐色带。雄蛾身体较小。前翅中央短横线近前缘处,有1个略凹下的黑色眼点,其周围着生暗褐色毛簇。腹部末端常上翘。 v卵:卵: 扁平椭圆形。中央稍隆起。长约1毫米,宽0.5毫米。初产下为灰白色,孵化前变为黄褐色。 v幼虫:幼虫: v一般为5龄,少数6龄。各龄幼虫特征变化较大。v24龄头部黄褐色,体绿色或黄绿色。体节较长,背略隆起,腹面扁平。前胸背板前后缘中部各出现2个黑点(或黑斑),中后胸毛片乌黑。v末龄幼虫头褐色。前胸背板中部黑点颜色
3、变淡,中后胸毛片中部一侧颜色渐消失,呈括弧形。v老熟幼虫体呈红棕色。v蛹蛹: 体长7一l 0毫米,末端尖削,具8根钩状臀刺。刚化蛹为淡黄色,渐变为褐色。 v(三)发生规律(三)发生规律v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在山东省一年发生4代。v第1代幼虫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发生,为害春稻和禾本科杂草。发生数量少,为害轻。v第2代幼虫盛发期在7月下旬。v第3代在8月中、下旬盛发,春稻和麦茬稻受害重。v第4代幼虫发生于9月下旬。v常年各代重叠发生,以23代数量最大,为害严重。v第4代成虫虽然数量多,但产卵量少,孵化率低,仅晚稻局部受害。 v相当于1月份平均气温l6等温线以南地区,冬季稻纵卷叶螟各虫态均能继续发育
4、,周年繁殖为害。v大陆南海岸线到1月平均气温7.7等温线之间,北界约在北纬30度附近,常见蛹和幼虫越冬。v1月平均气温7等温线以北广大地区,任何虫态都不能安全越冬。因此,稻纵卷叶螟属一种具有远距离迁飞习性的害虫。 v v 成虫成虫昼伏夜出,白天多隐伏在稻田、谷地、 地瓜田、棉花田和草丛中、叶背面,受惊扰即飞舞活动。v夜晚89时最活跃,飞翔力较强,具趋光性。v卵产于植株上、中部叶片中脉附近,常23粒连在一起。v每雌平均产卵4050粒,最多可达150粒以上。v成虫寿命57天,最长可达l012天。v卵期卵期35天。v初孵幼虫先在心叶、叶鞘和幼嫩的叶片卷曲部取食叶肉,被害处呈现半透明的小白点,很少结苞
5、。v2龄后开始爬至叶尖吐丝缀连叶片成小虫苞,幼虫藏在苞内啃食叶肉,被害处呈透明白条斑,当将叶食至1/4至l/2时,幼虫则转移他叶另结新苞为害。v转苞时间多在夜晚,阴雨时白天也能转苞。v4龄后食量大增,转苞频繁,一生可为害59张叶片。v末龄幼虫食量最大,约占总食量的79.589.6。v幼虫幼虫老熟后,除少数在原虫苞内化蛹外,多数离开老虫苞,爬至稻丛基部嫩叶或枯黄叶上,吐丝线叶作苞化蛹。或在稻株间、叶鞘内化蛹。v(三)、预测预报(三)、预测预报v1、查蛾量、预测发生期 : v在各代成虫有少量出现时,选择当地当代有代表性的类型田各一块,隔天调查一次。采用拨动稻株目测起飞蛾数,并推算每亩蛾量和各类型田
6、平均蛾量。当查到蛾量明显下降时,定出成虫激增日和发蛾高峰日。一般在发蛾高峰日加上产卵前期、卵期和1龄幼虫历期,即是2龄幼虫盛期,即化学防治适期。v2、查卵、查幼虫,定防治田块: v在当地稻纵卷叶螟为害的主要世代,以田间查蛾为依据,在发蛾盛期后开始查卵、查幼虫。v按五点取样法,每点固定查4丛水稻,共20丛。逐日检查上部3张叶片上的卵量、新卷叶尖数量,查后将卵抹掉。v当查到卵量明显下降及新卷叶尖明显增多时,定出各类型田的产卵高峰日。一般100丛有新卷叶尖10一15个,或幼虫10l5头,定为防治对象田。 v(四)防治技术(四)防治技术v防治稻纵卷叶螟防治稻纵卷叶螟应在在开展两查两定的基础上,合理施用
7、化学农药,保护利用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稻纵卷叶螟的自然控制能力。 1 1、农业防治、农业防治 v要因地制宜地改革栽培制度,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促使水稻生长稳健,防止前期猛发徒长,后期贪青晚熟。同时,结合积肥铲除沟边、路旁、田埂的杂草,对减少虫源,减轻为害有积极的作用。v2 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 v应用杀螟杆菌、青虫菌每克含l00亿以上的菌粉,混以少量洗衣粉(约为农药常用量的l/5)每亩23两,兑水120150斤喷雾,效果很好。v3 3、药剂防治、药剂防治 v常用杀虫药剂有20杀虫双,每亩250毫升;25杀螟松乳剂,每亩100200毫升。 菊酯类农药每亩10一l5毫升等。在幼虫开始结苞(即
8、2龄幼虫盛期)时,进行防治。v 掌握在幼虫2龄盛期施药。因山东省田间世代重叠、2龄盛期不明显,因而应抓住2龄幼虫初盛期施药,兼治后一个卵高峰或孵化盛期。v二、稻飞虱二、稻飞虱v稻飞虱以刺吸植株汁液为害水稻等作物。 v常见种类有v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v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v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v褐飞虱为南方性种类,在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发生为害较重。v白背飞虱分布较褐飞虱广,但仍以长江流域为主。v灰飞虱属广跨偏北种类,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但以华东、华中、华北、西南等地发生为害较重。v褐飞虱食性单一,在自
9、然情况下,其寄主仅有水稻和普通野生稻。v白背飞虱的寄主植物有水稻、白茅、早熟禾、稗草等。v灰飞虱则有水稻、玉米、大麦、小麦、看麦娘、游草、稗草、双穗雀稗等。v 稻飞虱均以成虫、若虫群集在稻丛下部刺吸汁液。v水稻受害初期,常呈现许多不规则的棕褐色斑点。严重时稻丛基部变黑发臭,甚至整株掐死。v此外,稻飞虱产卵时,也能用产卵器划破寄主组织,直接影响水份与养份的输导和积累。v在孕穗至抽穗期被害,稻叶变黄,往往不能抽穗,造成“包穗”的空粒穗,严重时成片枯黄,稻谷瘪粒率增加,千粒重降低,造成严重减产。 v灰飞虱还能传播水稻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小麦丛矮病和玉米矮缩病等病毒病害 。v(一)形态特征(一)形
10、态特征v褐飞虱褐飞虱v有长翅和短翅两个型。长翅型体长(连翅)3.64.8毫米,短翅型体长2.63.2毫米。雌虫体型大,雄虫体型小。体色分暗色和浅色两型。暗色型头顶与前胸背板褐色,中胸背板暗褐色,有3条明显的隆起线。翅斑黑褐色,胸腹部腹面暗黑色,后足第I附节内侧有23个小刺,浅色型体黄褐色,仅胸部腹面及腹部背面色较深暗。 v卵 : 卵粒香蕉形。长约0.8毫米,微弯曲,前端略细,后端粗胖。产于水稻叶鞘和叶片的中脉组织内,排列成行。初产下乳白色,逐渐变为淡黄色,孵化前出现红色眼点。 v白背飞虱白背飞虱v长翅型体长3.84.5毫米,短翅型体长约3.5毫米。雄虫淡黄色,具1褐斑。额、上唇基及颊为黑褐色。
11、雌虫多为黄白色。额、上唇基及颊为灰褐色。头顶、前腹扳和中腹板中部黄白色,两侧黑褐色,并在其前端左右彼此相连。 v灰飞虱灰飞虱v长翅型成虫体长3.54.0毫米,短翅型2.32.5毫米,头顶与前胸背板黄色,中胸背板雄虫黑色,雌虫中部淡黄色,两侧暗褐色。卵长椭圆形稍弯曲。老龄若虫体长2.73.0毫米,深灰褐色。v(二)发生规律(二)发生规律v1 1、生物学特征、生物学特征v褐飞虱v完成世代的起点温度为11.7,有效积温为401.5日度。v山东省于6月上旬灯下始见成虫,6月中、下旬迁入稻田内产卵繁殖。v7月下旬至8月下旬,直到10月初,虫口密度均稳步增加。每年约发生34代。 v卵的发育始点为11.4,
12、有效积温为123.6日度;v若虫的发育始点为11.2,有效积温为249.3日度。v卵期在17以下,可长达一个月左右;v22.5时为14天,v24时为10天,v2628时为89天,v2830时为7天。v若虫期在温度l 8l 9,需25天以上;v2324为16l8天; v26为14天,v2930为1012天。v长翅型雌虫的产卵前期为34天,产卵高峰前期为67天。v短翅型成虫的产卵前期和产卵高峰前期较短。 v长翅型雌成虫,在卵巢发育成熟前,夜晚有明显的趋光习性。v当卵巢发育成熟和交配后,很少有飞行和趋光的习性。多群集在稻丛下部茎秆间取食。v下午或夜间产卵,产卵部位常随水稻不同的生长阶段而转移。v抽穗
13、前多产于叶鞘组织内。v抽穗后植株衰老则多产于叶片基部中脉组织内,当虫口密度大时,也见产于穗颈部。v褐飞虱的繁殖力强,一般每雌产卵300700粒,最多可达1400粒。v短翅型雌虫产卵量通常略高于长翅型,其繁殖前期也短。v成虫、若虫均喜阴湿,多群集于稻丛基部距水面10厘米处取食为害。一般移动不大,受惊扰则跳落水面或逃往他处。v褐飞虱系南方性害虫,越冬分布大体以1月份12等温线,冬季极端低温不低于23为界线。v褐飞虱在我国的越冬情况可划分为3个地带:v安全越冬带:为北纬21。以南,1月平均温度16以上地区,如海南岛,水稻周年生长,褐飞虱终年繁殖,无越冬现象。v少量间歇越冬带:暖冬年份北纬25。左右,
14、寒冬年份在北纬20。左右11月平均温度1016,如在岭南地区,暖冬年份各虫态能在再生稻上存活,但数量极少,不能成为次年的主要虫源;v不能越冬地区:为北纬25。以北,1月平均温度低于10的地区。v褐飞虱是长距离迁飞性害虫,主要虫源来自亚洲中南半岛,最初的虫源地在湄公河三角洲,直接迁出地为红河三角洲。v迁飞路线是3/下至5月,随西南气流由虫源地迁入,降落在两广南部、西南部及云南南部。在上述地区早稻上繁殖23代.v于6月早稻黄熟时向北迁飞,主降在南岭发生区(北回归线以北至北纬26。一28。).v7/中、下迁入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可达北纬36。-37。的山东半岛及更北的地区。v9/中、下至l0月上旬当
15、我国北方中稻黄熟收获时则随东北气流向南回迁。v迁飞主要是依靠气流,随各年气候的变化其迁飞的路线有所变化,迁飞过程中,随时都可随下沉气流或降雨而降落。v大多数个体在黄昏起飞,其起飞降落过程基本不受垂直气流的影响,空中种群在运行中有成层行为。v褐飞虱迁飞时的飞行高度夏季为15002000m,秋季为5001000m。v长距离迁飞对褐飞虱的生殖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经长距离迁飞后平均产卵量可增加62.4。v白背飞虱白背飞虱v也是迁飞害虫,越冬在在北纬26度以南稻区 。v在山东约45代。各虫态历期:v卵:v14时为20.9天, v22为8.510天, v25为89天, v2829为6天左右。v若虫:v2
16、123为2924天, v2527为19.614.5天, v2930为1718天;v成虫寿命:v雌虫一般为20天左右,雄虫为14天左右。v产卵前期为46天。 v白背飞虱为害习性与褐飞虱相似。但雌虫虽有长短翅型分化,但雄虫仅发现有长翅型。v雌虫繁殖能力弱,每雌平均产卵85粒,每处产67粒,成单行排列,不紧密。v卵产于寄主组织表皮之下。v雌虫除产卵于水稻外,也喜在稗草上产卵。v在稻田成虫、若虫栖息部位稍高,有部分低龄若虫可在心叶上取食。 v 灰飞虱灰飞虱v在北方稻区,一年发生45代。以若虫在田边草丛、稻根或枯叶下越冬。也在麦田的麦苗基部越冬。v次春4/中至5/中,越冬若虫羽化为成虫,迁向麦田与稻田产
17、卵繁殖。v一代若虫于5/中至6/上大量孵化, 5/下至6/中羽化为成虫。初在麦田、水稻秧田为害,随秧苗带入水稻本田,或麦收后转入玉米上繁殖。v二代若虫于5/中至7/中孵化,6/下至7/下羽化为成虫,群集在水稻本田繁殖为害。v三代发生在8月上中旬;v四代若虫8月中旬以后出现, 9月上旬至10月下旬羽化,有部分34龄若虫进入越冬。v五代若虫在10月上旬以后孵化,并进入越冬期。v田间发生世代重叠,虫态混杂。v一般在9月上旬水稻抽穗至乳熟期,发生数量多,为害重。v灰飞虱的为害习性与上述两种基本相似。但灰飞虱食性杂,为害寄主范围广,耐低温的能力强,而对高温的适应性差。v适宜发育的温度为25C左右,在寒冷
18、的冬季,若气温超过5无风天气,还能爬至叶面活动。v在夏季喜欢通透性能好的环境,故栖息为害部位较高,并有向田边移动集中习性,往往造成田边虫口密度较大的现象。v成虫趋光性较弱,有时田间数量很大,而灯下虫量很少。v成虫羽化后马上交配,产卵前期为13天。v雌虫产卵数量较少,平均每雌产卵27粒,最多不超过30粒。v多产于稻田稗草和麦田看麦娘等禾本科植物上。 v(四)防治方法(四)防治方法v1 1、农业防治、农业防治v(1)清除杂草 v彻底清除杂草,消灭灰飞虱越冬虫源。结合秧田和本田除草,彻底拔除稗草,消灭部分虫卵。v产卵部位下降,移栽前2d放深水淹灌(不超过秧心)24h,可杀死大量虫卵。 v(2)合理布
19、局 v同品种、同稻型连片种植,避免插花田。采用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如浅水灌溉,适时晒田,不长期积水;合理施肥,促进稻株正常生长,控制贪青徒长;晚稻秧苗移栽前一周,秧田放浅水,使稻飞虱成虫产卵部位下降,移栽前2天放深水淹灌(不超过秧心)24h,可杀死大量虫卵。 v2 2、药剂防治、药剂防治v(1)防治策略 v灰飞虱v以治虫防病为目标,采取狠抓1代,控制2代的防治策略。应治麦田,保稻田;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抓住1代成虫扩散高峰期和第二、三代若虫盛孵高峰期,集中将其消灭在秧田和本田初期,以控制直接传毒。v白背飞虱v以治虫保苗为目标,采取治上压下,根治大发生前1代,控制暴发成灾。v褐飞虱v
20、以治虫保稳为目标,狠治大发生前1代,挑治大发生当代的策略。 v(2 2) 药剂种类和施药方法药剂种类和施药方法 v目前稻飞虱对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抗性水平高,不易使用。v可使用:v烟碱类杀虫剂;v吡咯类:5锐尽特(氟虫腈)悬浮剂1500倍液v吡唑类:10%除尽(溴虫腈)乳油3000倍液v或25%噻嗪酮(扑虱蚜)乳油1500倍液等。v 三、二化螟三、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Walkerv俗名也叫钻心虫、蛀心虫、蛀秆虫等。 v国内分布北达黑龙江克山县,南至海南岛。v二化螟的分布特点是丘陵山区发生较多。不同稻区之
21、间的分布也有差异,一般混栽稻区、单季稻区和间作稻区,发生比较严重,平原双季连作稻区,发生比较轻。 v 二化螟二化螟食性比较杂,寄主植物除水稻外,还有茭白、甘蔗、高粱、玉米、小麦、粟、稗、慈姑、蚕豆、油菜等。v蚁螟蚁螟孵化后,首先群集在叶鞘内为害,蛀食叶鞘内部组织,一个叶鞘内有虫少则几头,多则百余头,被害叶鞘成水渍状枯黄,形成枯鞘; v2龄以后幼虫开始蛀入稻株内部食害,在分蘖时期,咬断稻心,造成枯心苗;v孕穗期为害造成死孕穗;v拍穗期为害造成白穗;v乳熟期至成熟期为害造成虫伤株。v虫伤株的外表与健穗虽无甚差别,但会造成大量瘪谷,影响产量。v(一)形态特征(一)形态特征 v成虫:成虫:v雄蛾体长1
22、012毫米,翅展2025毫米。头、胸、背面淡灰色。前翅近长方形,黄褐色或灰褐色,翅面满布褐色不规则小点;外缘有小黑点七个,后翅白色,近外缘渐带淡黄褐色。v雌蛾体长1215毫米,翅展2531毫米,头、胸部黄褐色。前翅黄褐色或淡黄褐色,褐色小点很少,外缘也有小黑点七个。后翅白色,有绢丝般反光。 v卵:卵:扁平,椭圆形。初产时白色,后渐变成茶褐色,将近孵化时变为黑色。卵块多呈长带状,卵粒呈鱼鳞状排列,较不规则。v幼虫:幼虫:成长幼虫体长2427毫米。头部淡红褐色或淡褐色。腹部淡褐色,身体背面有暗褐色纵线5条。 v 蛹:蛹:体长1117毫米,圆筒形,为淡黄色,初期体背可见5条纵线,后转为棕色至酱红色,
23、纵线渐不明显。v(二)发生规律发生规律 v 在山东、陕西、河南、皖北、和苏北等地,一年发生2代。以46龄幼虫在稻桩、稻草、茭白、三棱草及杂草中越冬。v越冬幼虫抗低温强。到春季在稻桩中越冬的未成熟幼虫(45龄),还会爬出转移蛀入麦类、蚕豆、油菜茎秆内为害,并在茎秆内化蛹成蛾。v春季气温达11,越冬幼虫开始化蛹。 v 二化螟成虫白天潜伏于稻丛基部及杂草中,夜间活动,趋光性强。v成虫羽化后当晚或次晚交配产卵。雌蛾喜在叶色浓绿及粗壮高大的稻株上产卵。v每雌蛾产23个卵块,每一卵块有卵4080粒左右,每雌能产卵100200多粒。v成虫寿命在22.2时平均45天,29.2时23天。v成虫产卵位置,因水稻生
24、育期而有不同。v水稻处于秧苗或分孽时期,卵块主要产在叶正面离叶尖37厘米处;v分蘖后期、圆秆、孕穗、抽穗朗,多产在离水面6厘米以上的叶鞘上。v卵期受温湿度影响很大,在12以下卵不能孵化,2326和相对湿度85100为其最适宜的孵化温湿度。v温度过高(33)和过低(10以下)对卵胚胎发育都有影响,尤其胚胎发育前阶段影响更为显著。v蚁螟孵出后,沿稻叶向下爬行或吐丝下垂,从叶鞘缝隙侵入,或在叶鞘外面选择一定部位蛀孔侵入。 v蚁螟侵入多少和侵入后的存活率随水稻生育期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v一殷分蘖期和孕穗期侵入率和存活率都高,而圆秆期以后则较低。v一代幼虫多为6龄,二、三代多为7龄。v幼虫期在平均温度2
25、5时为44.4天,v28为35.66天,v30为30.5天。v越冬代老熟幼虫在稻桩和稻草中,其他各代在稻茎内或叶鞘内化蛹。v化蛹前在寄主组织内壁咬一羽化孔,仅留一层表皮膜,羽化时破膜而出。v蛹期灌水淹浸,会引起蛹大量死亡。v蛹期在平均气温20为13.5天,v25为9天,v28为7.1天,v30为6.6天。 v(三)防治方法防治方法 v1 1、压低越冬螟虫基数:、压低越冬螟虫基数:v清除田边杂草,压低虫口基数。在二化螟发生严重地区,稻草处理是重要的防治环节,应在发蛾之前处理完毕。v2 2、灌深水灭蛹:、灌深水灭蛹: v二化螟多在水面不高的稻基或叶鞘内化蛹,可在幼虫老熟和初蛹期,放干田水,降低二化
26、螟化蛹位置,后灌水56寸浸田,杀螟效果良好。v3 3、早稻随割随挑,曝晒杀虫:、早稻随割随挑,曝晒杀虫: v早稻随割随挑,远离稻田,可避免稻草内二化螟幼虫迁移到稻田为害。收割后稻草经曝晒810天,幼虫因高温和食料缺乏大部分干瘪死亡死亡率可达70100。同时将稻桩及时翻入泥下,灌满田水,死亡率很高,虽部分逃逸也多被天敌啄食。v4 4、药剂防治:、药剂防治: v因二化螟蚁螟先群集在叶鞘内为害,可在初见枯鞘时进行施药防治,有效的药剂种类和浓度有:可使用可使用:v20%康宽(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剂 5000倍液 (杜邦公司)v20%垄歌(氟虫双酰胺)水分散剂 5000倍液 (日本农药株式会社)v20%
27、灭扫利(甲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v2.5%敌杀死(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v20%速灭杀丁(氰戊菊酯)乳油1500倍液、v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等。v也可使用烟碱类、有机磷等。v四、稻弄蝶类四、稻弄蝶类v我国为害水稻的弄蝶类达13种以上。主要有直纹稻弄蝶直纹稻弄蝶Parnara guttata Bremer et Grey 、隐纹稻弄蝶隐纹稻弄蝶Pelopidas mathias (fabricius)、曲纹稻弄蝶曲纹稻弄蝶(Paranara ganga Evans)、么纹稻弄蝶么纹稻弄蝶Parnara bada(Moore)则南亚稻弄蝶南亚稻弄蝶Pelopidas agna
28、(Moore),均属鳞翅目,弄蝶料。v v上述5种稻弄蝶中,以直纹稻弄蝶分布最广,隐纹稻弄蝶次之。v直纹稻弄蝶分布遍及华北、长江流域及华南水稻产区,以南方稻区发生较普遍,局部地区发生严重;v曲纹稻弄蝶分布于云南、四川、湖北、湖南、贵州、江西、广东、广西等地,v么纹稻弄蝶及南亚谷弄蝶仅发生于云南、贵州、江西、湖南及华南等地。v直纹稻弄蝶直纹稻弄蝶又叫直纹稻苞虫。本种主要为害水稻,幼虫取食稻叶,并有吐丝缀叶结苞习性,稻株受害后影响生长,阻碍抽穗。v分布遍及华北、长江流域及华南水稻产区。v除为害水稻外,尚食害麦类、茭白等作物,并能在游草、芦苇、狗尾草、稗,蟋蟀草等多种杂草上取食存活。 v(一)形态特
29、征(一)形态特征 v成虫:成虫:v体长1620毫米,翅展3542毫米。体及翅均黑褐色,有金黄色光泽。前翅有78个不规则角形白斑,呈半环状排列。后翅有4个白斑,一字形排列,直纹稻弄蝶以此特征命名。v卵:卵:v卵径0.9毫米。半球形,表面有六角形壳纹,顶端略凹陷。初产时淡绿色,后转褐色,将孵化时呈紫红色。 v幼虫:幼虫:v老龄幼虫两端较小,中间粗大,似纺锤形。头大,前胸收窄如颈状;头正面中央有“山”形褐纹,前胸背面有一字形黑横线。胸、腹部绿色,背线亚背线明显,体表密布小颗粒,各节后半部有45条横皱纹。老熟幼虫第四至七腹节两侧出现白色粉状物。v蛹:蛹:长22毫米。头顶平滑,复眼突出。体黄褐色,第五、六腹节腹面中央有1倒八字形褐纹。体表有白粉,外有白色薄茧。v(二)发生规律发生规律 v 年发生代数:v北稻区23代;v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稻区为45代,v长江以南南岭以北为5代,v南岭以南为68代。v在年发生67代的华南稻区,v一代生活于杂草中,v二、三代在稻田发生,但数量较少,为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甘肃农垦笔试题库及答案
- 修建食堂的申请报告
- 2025年建筑安全教育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建筑垃圾处理方案范文(四)
-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8课《回忆鲁迅先生》课件
- 四川应急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参考模板
- 2025年矿业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
- 2025年上海高考物理试卷真题及答案解析考后更新
- 钢结构厂房拆除施工方案
- 2025年年产30万台自行车标准台配件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
- 征信查询管理办法
- 柏楚TubesT用户手册V1
- 《麻雀》说课课件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 森林康养效果评估-洞察及研究
- 2025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土耳其语八十七级笔译试卷
- 大学生对校园基础设施满意度调查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护理查房
- 中长导管健康宣教
- 档案库房管理暂行办法
- 新版护理分级制度
- 2024年昭通市盐津县公安局警务辅助人员招聘考试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