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_第1页
中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_第2页
中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_第3页
中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_第4页
中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日期、相关习俗、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供楼主参阅。1 . 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 2 月 2 日)。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 “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描写除夕的诗句有:除夜【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2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公历 2 月 3 日)。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

2、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描写春节的诗句有: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3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 17 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 “宵” ,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

3、项重要民间习俗。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4 .清明节 农历三月初三(公历4 月 5 日)。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 月6 日)。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描写端午节

4、的诗句有: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6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 月 6 日)。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七夕【唐】罗隐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7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公历9 月 12 日)。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赏月的风俗

5、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 “民间拜月 ”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8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公历10月 5 日)。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等风俗。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6、,遍插茱萸少一人。说明:公历日期都是按照 2011 年。因为中国传统节日在习惯上按照农历计算,所以公历日期每年会有一些差异。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具有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是一种深藏在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比如春节回家过年,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等。一、中国传统节日民俗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精神中国传统民俗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团圆亲情唐代诗人王维有诗云: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明人高启有诗云 :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

7、不思家。” 即佳节思亲犹如山之绕郭、水之东流一样自然而然。因此,过去在传统佳节来临之际,人们就会如期去上坟扫墓,以示对亡故亲人的怀念,而对于那些浪迹天涯的游子,人们则往往遥对明月,以寄托情思,倾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掸娟” 的心情。(二)欢庆喜悦每到传统佳节来临之时,人们就会沉浸在普天同庆、万民同乐的气氛之中,而心中的温馨喜悦之情也会如期而至。现在有许多对都市生活产生审美疲劳的人们,常常借节日放假之机外出旅游,在恬静自然的山水间寻找一种好心情,尽管旅途劳累,十分拥挤,但许多人心甘情愿地”花钱买罪受”。这是因为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曲折地体验到传统节日固有的乐趣。(三)乐观自信首先,节日文

8、化可以寄托乃至展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如年节时的春联、年画、鞭炮等,都围绕着团圆美满、幸福吉祥的喜庆主题而展开汤圆、月饼则象征着团圆如意等等。其次,从节日活动的信仰崇拜中,人们可以求得一种心理平衡。比如年节乞求神灵庇护及祭拜祖先等,看似无益,但它具有精神安慰和心灵净化作用。再次,节庆活动具有强身健体、益智娱情的直接功效。如清明踏青、放风筝、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其强身健体的意图是十分明确的。(四)历史意识清明节扫墓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慎终追远的道德意识。它的文化意义类似于西方感恩节。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道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

9、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泪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 ”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保护屈原。(五)淑世情怀比如民间流行的祭灶时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 的民俗活动,就有明显的淑世情怀的烙印 :一些围绕着老人、孩子、女性、恋人等而设的节日,将福禄寿禧和太平团圆、多才多艺的淑世情怀展示了出来,都是关注人自身的。(六

10、)天人相谐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叼、秋收” 。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二、中国传统节日民俗迷信色彩的现代解中国传统节日民俗多与祭拜神灵有关,具有深重的迷信色彩,仔细考察,这些民俗多是在迷信外衣下有实用的目的,虚幻的功利性背后都有直接的物质功利性。比如,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习俗。据说

11、灶王在家家户户了解人间善恶,每到腊月二十三日,骑马上天向玉皇大帝察报人家善恶。人们用糖瓜、关东糖、糖饼等供品,来祭灶王。为的是得到对联中说: ”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的好结果。祭灶就是在新的一年里,要保佑这个家庭吉祥如意,岁岁平安。这其实是表达对来年的一种美好祝愿。春节期间燃放的原意在于驱逐恶鬼。申异经云: ”西方山中有人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魁(传说中的独脚怪兽)。以竹着火中,哗哗有声,而山魅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 ”这当然是迷信的说法。放爆竹主要是娱乐,表示除旧迎新,取个吉祥兆头。端午节饮雄黄酒。传说很神奇。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

12、药晕鱼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据说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重阳节登高,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古人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 ”阳极必变 ” 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在同时人们通过登高望远,起到了锻炼身体的作用,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护种娱乐活动了。三、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的继承和弘扬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圣诞节越来越火。随着圣诞节临近的那段日子,大小商场的门口无不摆上一个白胡子的圣诞老人。现在

13、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 日,而中国自己的一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却受到冷落。(一)中国传统节日民俗受到冷落的原因1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从封闭的计划经济转为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中国加入 WTO,中国主动向世 界敞开大门,各国文化进入中国,产生了对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文化的冲击。在强势文化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严峻挑战。2、西方的一些节日大多以自娱自乐为形式,注重热情奔放的情感追求,过节方式洋溢着狂欢和自由,比较迎合年轻人的心态。而中国节日虽然也注意创造欢乐祥和的气氛,讲究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但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总更趋向于实用理性,尽量用理智的

14、行为去指导情感的活动。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内敛而含蓄的,圈子局限在家人之间的其乐融融。不少节日还讲究礼节,有的地方甚至还有很繁琐的一套礼仪,稍不注意,很可能会让长者找出晚辈的 . 无礼 ” 之处,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无疑成了他们的一种负担。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媒体、商家为捕捉商机,大肆宣传,纷纷推出各式各样的活动来吸引顾客、制造影响。这样做法本来无可厚非,但却在无形中助长了圣诞的气焰,为 ”洋节 ”推波助澜,使它们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似乎更要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4、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好奇心理、追求时尚和从众心理。5 、一些国人”崇洋 ” 的思想在作怪。一些国人总以为只要是外国的东西

15、便是好的,因而, ”洋节 ” 当然会比 土节 ”更有情趣,更罗曼蒂克。他们将一些国外的东西一任搬来,不分国情,不理会传统,只要沾上 ”洋”字便大肆流行起来。仿佛只有这样,才更能显出自己的 ”洋气” ,才更能”与世界接轨 ”。(二)中国传统节日民俗需要发扬光大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文化可以说是最能集中而全面地体现民族文化的风采和底蕴。它像语言一样,是族群传承文化、交流感情、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接受一种节日就意味着对这种文化不同程度的认同 ;白主过节的意识越强,相应的文化认同感就越强。如果大多数国人热衷于过洋节而冷淡传统节日,这对弘扬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

16、同感并无益处。因为民族文化的丧失就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丧失,一个民族一旦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就会不打自垮,绝对不可能在世界的竞争中立下脚来,更无庸说为多元并存的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但是,我们乐观地认为,传统节日文化不会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中消失或者变味,因为老百姓对传统节日的认同程度远超过对洋节日的认同。中西方所有的节日,都是在其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中发育成长起来的,它们有着独具一格的鲜明特色和自成体系的丰富内容,以及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欲望以及调整人际和天人关系而出现和发展的,不容否认,这些问题在当今乃至未来社会中仍将客观存在,因此,传统节日的存在和发

17、展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年轻人喜欢圣诞节,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开放程度的提高,说明年轻人是以兼容并取的心态对待传统和外来文化。”年轻人在圣诞节品尝西方文化,而在春节则回归传统的文化,这两者并不矛盾” 。所以,洋节会取代土节,对此不必太祀人忧天,毕竟节日是文化与民俗的结合体,一个节日的产生、流传、演变,都有着民族心理与文化的背景。它紧密地伴随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实际,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在传承过程中又不间断地延续着、变异着、丰富着和发展着。比如,经过数千年的沉淀,春节己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不会轻易消失。伴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凸现和 ”知

18、识经济 ”时代的来临,世界己成为了一个 ”地球村 ” 。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广泛,节日的中外交流也势所必然。的确,我们身边是弥漫着洋节文化,但同时,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也正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种子撒播到地球的各个角落。据报道,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中国的传统节日也被确定为当地的法定节日。所以,我们对洋节日不必避退三舍或拒之千里之外,完全可以包容的心态泰然处之,进而以积极客观的态度来认同其中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有参考、充实、提升价值的丰富内涵,加以适时吸收和消化,在传统节日中注入现代元素,从而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相信传统节日定会在未来社会中找到应有的位置。节日的前景将和文化的前景

19、一样走向繁荣和多元。(三)弘扬中国传统民俗的对策首先,要重视中国传统民俗的巨大作用。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其次,要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不仅学校要重视,整个社会,包括商家、媒体等都要重视,都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让传统民族文化深入人心。其三,要积极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特别己经被列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其文化内涵要深入挖掘,广泛宣传,使之深入人心。其四,要吸取西方节日的某些合理形式,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节日庆典形式等等。比如 :年夜饭的团圆气氛可以在饭店里完成,鞭炮可以要到城区以外燃放,也可以把假爆竹高高地悬挂在现代化的大厦前。红包可以换成

20、用美元装的。在与时俱进的都市里,民俗发展成什么样,不用紧张和担心的。中国传统民俗博大精深,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传统节日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及其重要价值,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2005 年,中宣部等部门明确指出: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同时,传统节日中蕴含的德育资源也激发了学术界的研究旨趣,

21、有的学者已进行了探讨,这对于开掘和利用中国传统节日的德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这些成果或限于某个具体节日的发展趋势研究,或仅限于探究传统节日的德育功效等,缺少对传统节日德育资源的运行机制的系统探讨。本文拟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传统节日德育资源的运行机制进行探讨。一、传统节日蕴含的重要德育资源分析在我国众多的节日中,有十余个古代大节日 “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牵动中国人的情感,最能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民俗心理和文化精神 ”。因此,大力开掘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精髓,既可以丰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内容,又可以为社会主义新道德、新风尚建设提供优秀的传统文化基础。(一)开拓创新:天人合一,辞

22、旧迎新“天人合一 ”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传统节日中,春节的郊祀、春祀、秋祀以及腊祭,都集中体现了 “天人合一 ”思想。先民们认为 “天 ”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 “天 ”、 “人”之间是相通的。先民们在春节等节日中,都要祭天祭地,以示祈求和感激。这种朴素的 “天人合一 ” 的思想,使先民们与自然始终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这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不无启迪。辞旧迎新,是春节所蕴含文化精神更为集中的体现。先民们在岁末年初之际,历来保持着总结过去、规划未来的节日传统,以期来年的耕作有更大发展和更好收成。同样,在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之际,历代文人墨客、政治家也会保持这种良好愿望。例如,王安石

23、的元日一诗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诗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时人庆祝新春佳节的热烈气氛、作者除旧布新决心变法的政治豪情,被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 。(二)人文主义:以人为本,慎终追远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极大地丰富了德育体系内容。有的学者认为: “就本质而言,德育是一种通识性的教育,而不是一种专业性的教育。 ”可见,德育不可能是关于某种专门知识的专业化传授。以承认人、尊重人、关怀人为内容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不仅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特色而存在,更是我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 “以人为本” ,是指在天地人之间、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天

24、地人之间,人是主导,人是目的,历来是我国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基调。我国传统节日中的春节,其祭祖、团年、百年等活动,清明节的祭祖、扫墓、拜祭轩辕陵、悼念革命先烈等活动,重阳节的敬老活动,以及腊八节的祭祖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家人团聚,友人睦处,不忘先祖和革命先烈,尊老孝亲,慎终追远,珍惜幸福生活的人文主义精神。多数节日11 / 15里,都有祭祖的传统仪式,直接目的在于缅怀祖先,根本目的在于对后人责任意识的呼唤,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三)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刚健有为节日源于祖先的现实生活。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先民们为了生存,同自然环境作斗争,同凶猛的野兽作斗争,养成了勤劳勇敢、积极进取、刚健有为

25、的自强不息精神。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富含广大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成果。节日里美昧可口的食品、内容繁多的礼俗、生动活泼的娱乐,荟萃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汗水和力量。如春节期间的掸尘习俗就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勤劳、爱清洁的良好习惯。舞龙狮和赛龙舟则表达了老百姓昂扬向上、威武雄壮的精神面貌。腊八节的来源中有 “劝勤惩懒 ”的传说,每逢腊八煮粥喝,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这从反面肯定了勤劳刚健、自强不息的精神。(四)爱国主义:贵和尚中,团结统一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民族,贵和谐,尚中道,追求团结统一。我国的春节、元宵节,全国上下,男女老少,大家同乐,一派升平,和

26、谐欢乐。端午节则闪耀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光芒。人们通过举办赛龙舟、吃粽子,彰显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腊八节 ” 的起源除了 “劝勤惩懒 ” 的传说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缘起,即 “援岳(飞)抗金”。据说,当时老百姓见岳家军被奸臣克扣军粮,自动煮粥支持岳家军抗金,表达了对权奸的憎恨,对民族英雄的爱戴。中秋节、春节等无不包含着人们对故土、对家乡的眷念。随着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中秋节、春节等又被赋予了民族大团结、祖国统一等深层次内涵。如今,包括台湾的众多诗人、作家,都以中秋节的 “月亮 ”为题材,表达乡思、乡恋。二、利于道德教化的传统节日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道德能在民间广泛传播,除了儒学教化

27、和政府推广的原因,传统节日也是有效的传播途径。这是因为传统节日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民俗形式,具有周期性和群众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的特征。(一)周期性和群众性传统节日是以年为单位轮回进行的。由此,形成了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周期性特征。传统节日起源于民间,又散布、植根于民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耳熟能详,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普天同庆、人人共享,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性。这两个特点使得道德教育的内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并不一定固守在课堂和说理的层面。传统节日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一年四季的时空之中,不失时机的进行道德教化。民众从小到大,年复一年不断地接受着道德传统的洗礼和熏陶。传统

28、节日地域广泛,人们在无处不在的节日文化包围、簇拥下,可以不断完善、逐步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传统节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实际上,传统节日文化是一种群众文化,积淀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良好的社会价值,具有渗透性、隐含性,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可以有效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二)传承性和变异性传承性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传统节日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天然地具备了传承性特征。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社会,内含大量美好神奇的传说。这些传说或是歌颂历史人物、英雄人物伸张正义、扬善除恶的精神,或是追求爱情、扬美抑丑,或是追求吉祥、祭神斗邪,无不表现出深沉真挚的民族情感。 “这些节日既是传承民族文化传

29、统的重要载体、凝聚社会群体的力量,也为展示个人才艺、表彰伦理道德、提高民族自信心提供了时机与途径 ” 。文化的传承性是相对的,变异性则是绝对的。人类社会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与社会息息相关的节日文化也必然因时、因需而变化发展。如祭祖、上坟等,节日文化最初包含大量的迷信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 “报本返始 ” 的人文理性所取代。传统节日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从来都是顺乎人性、因势利导,巧妙地渗入思想深处,比硬性灌输的效果好得多。(三)综合性和实用性传统节日文化的综合性,具有浓郁的包容和涵盖特性。从民俗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看,容纳了文学艺术、服饰、礼仪、饮食、宗教、哲学以及娱乐方式、体育项目等物质文化

30、、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广泛内容,而绝非单一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活动是应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如果不需要,则会被无情地淘汰。传统节日文化的实用性则是指节庆民俗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或是寄托乃至展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或是在信仰崇拜中求得一种心理平衡,或是具有强身健体、益智娱情的直接功效。这两个特点,使得传统节日所蕴含的德育内容灵活多样,而非呆板的条条框框。传统节日借助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模式来传递丰富多彩的道德信息和理念,使公众潜移默化的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三、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开掘利用的运行机制传统节日蕴含着极为宝贵的传统德育内容和成熟的道德教化体系,使德育有了依托和根基,所以上至

31、国家政府,下至社会、个人都应重视传统节 Et 的德 育资源的利用和再生。(一)导向机制:开掘传统节日德育内涵传统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即所谓的俗文化,主要在民间生根发芽,但它却以其无处不在、通俗易懂的特点而发挥着不容小视的作用。有学者认为, “文化整体是根本性的东西,德育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必然受文化整体的制约 ”同。有鉴于此,新时期,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积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节日理念,努力发展健康向上的节庆文化,引导人们科学认识和把握传统节日习俗,剔除封建糟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 ,积极创新传统节

32、日的形式和载体。包括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在内的西方节日,正渐渐融入青年人的生活。与中国传统节日相比,大有 “西风压倒东风”之势。西方节日绚丽的表现力,强劲的扩张力,很能引起青年们的关注和兴趣年轻人思想活泼,接受能力强,喜欢形式新颖、活动有趣的洋节日。相形之下,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的节庆活动内容老套,形式过于陈旧,由此,造成了传统节日缺乏活力的现象。所以,新时期,我国创新传统节日活动,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对国民进行传统道德教育,就显得极为迫切。为了让传统节日张扬生命不仅要让其在内容上、形式上吸引人,关键要让它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影响和塑造人们的心灵。传统的做法,每个节日因为有其特定的纪念意义,如端午节要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利用群众性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和科普宣传活动,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