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孟子对物我关系的理解“仁民而爱物”:孟子对“物我关系”的探讨(夏增民)兼论环保主义者对孟子思想的误读摘要:孟子日:仁民而爱物。其“爱物”思想,继承和发挥了先儒“物我为一”和“物性善”的思路,强调“物”与“我”的并存和并立,表现出一种整体主义的宇宙观。但同时,孟子也把人伦的概念引入其“物我关系”的论述,突出了其以人类为中心的意识。而且,孟子提倡“爱物”,目的在于使“物”为“我”所用,以施“仁政”、行“王道”。从孟子思想中推导出的环保主义思想,是对孟子思想的附会。关键词:孟子爱物物我关系孟子日:“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关于其“爱物”思
2、想,时人阐发颇多,但多以环保主义称之。这一观点,如孤立看来,于发挥先哲新意似无不可,但与思孟学派的其他著作结合起来辨析,即可觉此意多有附会,失于随意解经。本文即欲从先秦儒家“物”的思想的发展演变入手,发明孟子“爱物”思想的本义。一从“格物”到“体物”:物我为一何为“物”?物,论语凡一见,日:“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即指自然界中一切事物,赵歧注孟子“仁民而爱物”句,云“物,凡物可以养人者也”,义较偏狭,朱子集注则以为“物,谓禽兽草木”,意与孔子近同。是以,“物”,在先秦儒家的概念里,即是指天生之万物;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基于“惟人万物之灵”的观念,乃指“人”之外的天
3、生万物,先秦儒家多言“外物”、“物我”,以此故。“物”与“我”的关系,也是先秦诸子议论的重要内容。论语之后,大学言“物”亦尚少,只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至中庸,即开始对“物”有足够的重视,提出了“体物”、“尽物之性”以及“成物”的思想,发展了儒家“物我关系”的论述,并为孟子提出“养物”、“爱物”的思想做了必要的理论铺垫。仔细考究,就可发现,从大学、中庸以至孟子,其中对“物我关系”的认识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这一阶段,“物”与“我”存在着一个由疏到密的思虑线索大学云:“物格然后知至,知至然后意诚,意诚然后心正,心正然后身修,身修然后家齐,家齐然后国治,国治然后天下平。”自论语提出“
4、人”与“物”共生于“天”以后,至此,“物我”之间开始建立起互依的关系,“格物”以求“理工是为了寻求“意诚”和“心正”的普遍规律和伦理基础,从“物”之理,推导出“人”之理,这里已经隐含了“物”“我”存在内在关联的思想,但是,还并未将“物”与“我”合于一体。中庸则提出“体物”,云“体物而不遗”。“体物”比“格物”在认识深度上前进了一步。“格物”只是外在的研究,而“体物”强调的却是感同身受,从内心去感知之,所以才有“成己”、“成物”之语。其云“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既然“无物不诚”,那“诚”就不仅仅是“成己”,“自成”之后,还
5、要推及于物,即“成物”。朱子以为,仁、智“皆吾性之固有,而我内外之殊”(中庸章句集注二十五章,因此,“既得于己,则见于物”。至此,初步打通了“物”“我”的界限,“物”与“我”则融为一体,所以才“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二十二章)把“物”“我”纳入一个统一的大范畴,构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图式,体现了“人”、“物”共生、共体的整体主义的宇宙观。朱子曰:“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共妙”,(论语集注先进“吾与点也”条),即是描述此种境界。孟子继承了这个思想,他说:“诚者
6、,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这里提出的“天人同诚”的概念,与中庸讲的“诚者自成,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的思想相贯(中庸二十五章),说明“人性”与“物性”是相通的。但应注意到,在孟子看来,物的“诚”、物的“性”不是自己发扬出来的,而是人的“能动”发萌出来的,也就是“物性”有待于“人性”来表现。这个思路是大学的“格物”、中庸的“体物”、“尽性”一脉相传下来的。孟子继承了这个思路,但在方式上更加精微,把“心”的概念引入了这个论证过程。他从个人的体验出发,去“体物”,亦即“尽其心,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
7、心上)。所以人的“内心”是“知天”、“事天”、对待自然的最根本的依据。物本无心、无性,是人为其立心、立性,物性的“善”通过人性的“善”表达出来。这是一个自内向外的扩展,凡事均自求于己,而外应于物,孟子多次引用诗、书来说明这个问题,其引书日“太甲日: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又引诗云:“永言配命,内求多福。”(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把人性覆到物性之上,以人道体天道,把人的道德属性赋予自然万物,从而以人性善推导出物性亦善。宋儒云:“仁者以天下万物为一体”(朱熹、吕祖谦:近思录卷一道体),正是对这个思想的绝佳诠释。“物”“我”一体、“物性善”,构成了孟子对待“物”、处理“物我”关系的思想基础。二
8、物、我的共存与共立“人”与“物”的平等,使得两者关系的和谐成为可能,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为天地分职、万物发育的条件,且被作为世界的普遍秩序。孟子一书中,“和”凡两见,一见于孟子公孙丑下,言“地利不如人和",一见于孟子万章下,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与“致中和”之“和'意义相同或相近,所以“和”的思想亦为孟子所固有。“和”的精神首先是讲究万物间的共存。如前所述,孔子曾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人与万物都是天地自然化生的产物,或者说是体现天地自然规律的“道”的产物,“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中庸二十七章)他们都禀承天命而存
9、,并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生命形态,各有不容轻易侵害的尊严,以中庸的话说,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庸三十章)这说明,人与万物作为有生命的物体,在生命价值上是平等的,他们可以共存于这个世界上。人既可与物共存,更进一步,则可以追求人与万物的共立。立,即“己欲立而立人”之“立”,人与万物在共存而不相害的情况下,保持各自的价值,追求共同的生长发展,一方的生长发展不能以另方的利益牺牲为代价,可以说是“己欲立而立万物,己欲达而达万物”。孟子于“和”虽言之不多,但却将其精神贯彻其思想之中,在“物我关系”上表现得特别突出。孟子以为,人对于物,首先是“养”,这就是他提出的“养物”思想,孟子曰:“苟得其养,无物不
10、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又举例说,“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虽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主张对生物要珍惜,使其能自然成长而不为人所侵害。对待自然万物,要“与四时合其序”,“取物以顺时”,朱子注孟子“仁民而爱物”句,于爱则曰:“谓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孟子集注尽心上“仁民而爱物”条)正是这个道理。对于此,孟子书中有很多具体的论述,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港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若不如此,就会对生物造成严重的损害。他曾举牛山之例,反证其论点。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
11、,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土露之所润,非无萌孽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孟子告子上)对物的“爱”和“养”,除了上述的“和”的哲学理念以外,对于孟子,还有其内在依据,即“仁”,儒家以为,“仁”是人类普遍的道德原则,“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仁始于亲,却不终于亲,“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物之心”。其实孔子也有此思想,论语说孔子,“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表明了孔子对自然生物的悯惜之心。孟子继之,以为,人皆
12、有“善端”,保存了这个“本心”、“良心”,取得“四端”,完成人伦,继而“推恩”及于万物,“以其所爱及其不爱”,如此就把“仁心”推扩到了万物,把对待人的道德情感扩大到对待自然万物。以孟子的话说,就是“恩足以及禽兽”,“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所以,人之养物、爱物,也是人内心“仁”和“善端”的自然发挥。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又说“正己而物正者也”(孟子尽心上),即是此意。程子日:“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违道不远是也。”(论语集注八侑“吾道一以贯之"条)这个把自然万物纳入到“仁恕”之道的范围内的思想,其源头
13、就在于此。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就是讲的“仁”由内及外、由人向物的内在的逻辑发展和扩而充之的过程。但同时,也显示了“仁”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递减关系。这个差等关系,同样对孟子“物”“我”关系产生了较大影响。三“物”、“我”有差及“物”为我用孟子虽然继承和发展了物我为一和物与人的平等的思想,但是这只是停留在思维、意念和生命价值意义上的。实际上,孟子以为物与物,以及物与人之间,也是有差别的。中庸曾说,“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孟子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这说明,先秦儒者不否认,在现实的自然界上,天生万物之间还是各有自己的位置和特征
14、的。物与物、人与人之间天然存在着亲疏的关系,如把人伦的概念引入,其间的差等秩序就更为明确,孟子把“仁”引入物我关系,即是明例。孟子的这种思想,实际上是突出人类的中心意识,是人主导物,而不是相反;在物我关系上,强调人的地位优于物,物为人所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的最终关注点仍然还是落实到人。“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赵歧注日:“物,凡物可以养人者也,当爱育之,而加之仁,若牺牲不得不杀也”,“临民以非己族类,故不得与亲同也”,“先亲其亲戚,然后仁民,仁民然后爱物,用恩之次者也。”孟子对待物,民,亲人存在着一个由“亲
15、”到“仁”再到“爱”的亲疏关系,正体现了“爱有等差,施由亲始”。人与人如此,人与物亦复如此。焦循也注曰:“亲即是仁,而仁不尽于亲,仁之在族类者为亲,其普施于民者,通谓之仁而已,仁之言人也,称仁以别于物;亲之言亲也,称亲以别于疏。”(孟子正义尽心上“仁民爱物"条人皆仁,但亲亲是仁爱意念的核心,然后才推及于民,最终才延及至物。这固然体现了孟子所承继先儒“泛爱众而亲仁”的大胸怀,但也不能否认,这个逻辑关系里对人的突出,对亲人的关切,所以人类中心意识仍是孟子最张扬的。因此,孟子之所以提出要“爱物”,其目的还是为了“人”这个目的的。“爱物”、“养物”,就是使人所掌握的物质资源充裕,不致匮乏而冻
16、馁到人。孟子曰:“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民非水火不生活”(孟子尽心上),“五谷熟而民人育”(孟子滕文公上),“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孟子梁惠王下),“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也”(孟子离娄上),“五亩之宅,树墙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孟子尽心上孟子还说:“诸侯之宝三:人民,土地,政事。”(孟子尽心下)之所以政事列其中,是因为它是“养人者”(孟子梁惠王下)。此外,外物于人,还有其他效用,“人们还能从自然界获得感受,从而怡悦人的性情,陶冶人的情操”,甚至“启迪心智”,由此看,物对于人的实用效用不仅仅是生存问题,还有精神追求的问
17、题。“养物而关键在于,“养物”、“爱物”与政治问题还联系在一起“爱物”的结果,“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由此看,“爱物”是在让人民维持生计之后,使人有条件尽人伦,“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最终目的是为了行“王道”,施仁政。这和“仁民”有异曲同工之妙,孟子说,“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不
18、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让物有所“养”是“仁民”的物质保证,“仁民”、“爱物”都是行“王道”的手段,“老吾老,以及人之者,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制民之产”以行仁政,最终达到“功至于百姓”(仁民)而“恩足以及禽兽”(爱物)的“王道”目的,这正是孟子所追求的政治理想。综上所述,孟子的“爱物”思想,是基于“物我一体”的思路,强调物与我的并存和并立,使之更好为人所用,更好地维持人民的生计,如此,若君主能更好地制民之产,即可达到行“王道”,施“仁政”的目的。因此,今人所论其中之环保意识或环保主义,多为附会之谈。在孟子的时代,不存在环保问题,孟子也不可能超前地产生环保意识。他提倡“爱物”、“养物”,是为“人”,进而为政治现实服务的,仍不脱人类中心意识。当然,不能否认,孟子的“养物”、“爱物”思想确实与现在的环保主义的某些主张暗合,但这些思想不是从孟子那里推导出来的,而是从西方舶来的,从这个角度上看,所谓发掘孟子“爱物”思想的现代意义,其实是以西方现代的环保思想去证孟子的思想,属于以今证古,其思想价值不大。正确对待孟子的思想,应该从孟子的思想本源出发,发明出指导现今社会的新思想出来,而不是以现代的新思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六年级英语上册教学设计
- 2025年中国旅游代理与合作伙伴间的合作合同
- 邵阳高三地理试卷及答案
- 三中高一试卷及答案
- 2025停车场租赁合同模板
- 经济型酒店品牌危机应对策略考核试卷
- 稻谷加工与粮食质量标准制定考核试卷
- 照明工程的电气设备选型与应用考核试卷
- 电子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考核试卷
- 2025住宅设计与装修合同示范文本
- 工 程 量 确 认 单
- 2022山东高考语文答题卡(新高考I卷)word版3
- 2021年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教师招聘试题及答案解析
- 重力式降落救生艇的降落和释放装置课件
- 偏头痛PPT课件(PPT 43页)
-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施工组织设计
- 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教科版)
- 神经病学绪论英文课件
- 工厂个人简历登记表格
- 用友U8数据字典
- 化工概论:典型化工工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