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中年级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力训练的现状分析及对策_第1页
小学语文论文:中年级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力训练的现状分析及对策_第2页
小学语文论文:中年级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力训练的现状分析及对策_第3页
小学语文论文:中年级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力训练的现状分析及对策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把握目标夯实基础中年级“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力训练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摘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目前中年级阅读教学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训练存在着一些偏差现象:简简单单训练,模模糊糊过场。在教学中,重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阅读能力的训练,需要根据中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巧妙而有的放矢地训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助于达成这一目标。关键词中年级;主要内容;整体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明确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可见中年级的阅读课,要逐步重视对学生进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力的培养。“

2、整体把握能力”,即把握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这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从中年级起重视对学生进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力的培养,能为高年级“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课文的写作方法”做好铺垫。笔者认为,这里的“把握”不是似是而非的模糊感觉,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训练,而是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明白课文讲的主要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言简意骇地表达。在平常的教学中,这项能力的训练还存在着一些偏差:现状一:简简单单训练在教学中,教师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这项训练,往往趋向简单化,点到为止,没有下文。在初读课文时,老师往往抛出一个宽泛的问题:读了课文,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接着

3、就是学生各抒己见的反馈。如果我们把学生的反馈进行归类,不难发现大至存在以下三种情况:1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往往以偏概全,只反映文章一部分的内容。学生在表达时,只是朗读文章中的只字片语,不加组织,一句话就说完了。有些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文中的一些情节,但遗漏了重要的文本信息,只反映了内容的次要方面,概括不全面。这样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就无从谈起。2 .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一站起来就滔滔不绝,拿着语文书,能把课文中所有的内容从头到尾讲一遍。笔者曾听过一节三年级的阅读课七颗钻石,执教老师在初读课文后,检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掌握程度。前几位学生都说得比较简单片面,老师似乎不太

4、满意。于是,老师又叫了一位学生,这位学生也许受到了启发,把这个故事彻头彻尾地讲了一遍。老师站在一旁,也不好打断他的发言,只好静静地听着。时间在不断地流逝,为了保证后面的教学时间,老师只是匆匆地说了一句下次说得简略点。很显然,像这样片面或基本上等同于复述课文内容的训练,是有悖于“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3 .拿来主义得来全不费功夫在教辅书泛滥的今天,有些学生借助教辅资料,在预习课文时,把课文主要内容抄到书上。这样,他在课堂上概括起来如“行云流水”,让你不得不啧啧称赞。如果不加注意就过去了,那么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滋长依赖心理,能力培养也就失去了有效性。虽然这可能只是个别现象,但也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5、现状二:模模糊糊过场在学生或这或那的反馈中,我们需要反思:教师指导作用的缺失。教师在指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时,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思考是否到位,也不去辨别学生的回答是否有可取之处。或退居幕后,或用浮泛空洞的语言评价学生,缺乏精当的指导和思维的启迪。大致归纳一下,有以下两种情况:1 .在众说纷纭中草率收场在课堂上,老师为了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练说的次数自然增多了。比如在检查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时,老师们都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练说,一时间,你说,我说,大家都说,课堂气氛好不活跃。这时,我们发现老师已经退出“舞台”,待到反馈评价时,为时过长,只好草草收场。老

6、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表达的同时,却忘记了自己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更谈不上有效的训练了。2 .在简单评价中匆匆过场有人说教师是催化剂,教师催化剂的角色表现在汇报交流时“启发思维,点拨开窍”。但这样的一种角色,在训练把握主要内容时却弱化了。主要表现在学生表达完主要内容后,老师没有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评价。如:当学生十分简单地表达主要内容时,老师就用“能不能再说得具体点?”来评价,缺少了帮助学生表达具体的方法的引导;当学生表达啰嗦时,老师也应该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删减内容,而不是一句”能不能说得简单点”来质疑。这样的指

7、导会让学生感到一头雾水,能力提高与否自然是不言而喻了。简单的训练,模糊的过场,带来的必然是低效的学习。笔者认为在教学中,重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阅读能力的训练,需要根据中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循序渐进地引导,有的放矢地训练,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尝试的:一、牵线搭桥填一填三年级是训练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起始阶段,训练难度可想而知。所以一定要描好这“白纸”上的第一笔,让学生觉得把握主要内容并非难事,打消畏难情绪。一开始训练时,老师可以降低难度,为学生牵线搭桥,给他一把梯子,帮他逐步爬到顶点。在课堂上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填空的形

8、式,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框架,他们就有话可说,有章可循了。如在教学人教版三上年级狮子和鹿一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填空:丛林中,一只鹿在池塘边欣赏自己()的身段和()的角,而(:自己四条难看细长的腿。当()的狮子向它扑来时,鹿的四条有力的长腿(),而美丽的角(),最后,鹿的长腿帮助它()。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自由练说,然后指名说。但是由于课文内容较长,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能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准确地填空,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于是,降低要求,让学生一个括号一个括号地填,等全部完成后,再让学生连起来说一遍。这样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练说的积极性,又能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语言

9、和思维发展特点。二、巧借板书用一用板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板书的语言往往紧扣教学内容,挑选关键词语提纲挈领。所以让学生借助板书,把板书的内容稍加组织整理,就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如人教版四上年级观潮一文,主要描写的是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的景象。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边读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归纳后作如下板书:观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理清了课文的顺序后,进一步启发学生说一说潮来前写了哪些内容,学生从文中找到了这些内容:观潮的时间一一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一一海宁县盐官镇的

10、海塘大堤上;观潮人的心情一一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一一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一一平静、雾蒙蒙。然后让学生联系全文筛选出重点内容,就是潮来前江面的景象一一平静、雾蒙蒙。最后由扶到放,学生依次描述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情景,随机形成新的板书:观潮潮来前平静雾蒙蒙潮来时雄奇壮观潮头过后恢复平静因为学生参与了板书的整个形成过程,所以再让学生根据板书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他们就能比较有条理地表达出来。但此时也要注意学生只按照板书“一读了之”的倾向,老师应该指导学生运用一些连接语,如先、然后、再等用自己的话把这些要点用成一段比较通顺的话。当然上面只是例举了其中一种类型的板书。像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中的课文以

11、叙事的居多,这些课文往往可以抓住一些要素来理解。我们不妨在黑板上罗列出事件的时问、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然后让学生借助这些要素加以整理,成为一段比较通顺的话。如爬天都峰、燕子专列等课文都可以按照这种方法进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三、理清关系说一说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有很多,关键就看老师能否读透教材,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如人教社四下年级自然之道这篇课文较长,事件比较复杂,让学生直接概说文章主要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在执教时,笔者先梳理出与事件密切相关的人和物:我和同伴、向导、幼龟,再让学生说一说我和同伴及向导分别是怎么对待幼龟的?附板书:我和同伴幼龟向导学生一开始说了很多内容,有一

12、个学生是这样讲述的:我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岛旅游,实地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上岛时,我们发现一只幼龟探出头来,被嘲鸦啄了脑袋。我们很紧张,要向导去救幼龟,幼龟得救了。然而,接着成群幼龟鱼贯而出,被食肉鸟叼走了,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心里十分悲伤。从他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事件的经过基本上已经理清了,但是表述得还不够简洁。于是,再次完善板书,提供与事件相关的关键词,帮助他们说得更简练。经过这样的提示后,学生就表达得比较简明扼要了。有一个学生是这样讲述的:我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岛旅游,实地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当我和同伴发现一

13、只幼龟被嘲鸦啄食时,我们不顾向导的劝阻,让向导救下了幼龟,结果一只幼龟得救了,成群的幼龟却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这样从人物事件入手,理清事物之间的关系,基本把握了故事的大概内容。这种方法比较适合篇幅较长且情节复杂的课文,如渔夫的故事一文,在教学中就可以抓住渔夫和魔鬼之间的曲折情节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理清关系,梳理情节的方法,不仅训练了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四、揭示规律记一记在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容易掌握的规律:1 .写人叙事的文章一般可以抓住主人公是谁,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怎样了?2 .写景状物的文章要了解

14、写的是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3 .说明文中,对事物所做的说明和介绍就是主要内容。如太阳一文,作者主要是从太阳的特点以及它与地球的关系这两方面来介绍的,这些内容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当然引导学生讲述时,还应该把太阳远、大、热的特点结合进去说,不能泛泛而谈。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还可以结合课文特点帮助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方法:1 .题目拓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就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如一次成功的试验、世界地图的发现、呼风唤雨的世纪等课文,只要对这些题目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渐进行丰满,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 .段意串联法。先写出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3 .问题回答法。问题编者或出题者对课文后的习题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而是由浅入深地安排,抓住课文的各个主要部分提出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能抓住主要内容,同时也加深对主要内容的理解。例如西门豹课后问题1(2)“西门豹用什么巧妙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