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小麦上常见病虫的发生与防治小麦上常见病虫的发生与防治 授课人:袁保彪袁保彪 研究员研究员 联系电话博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淄博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小麦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全世界记载的小麦病害有200多种、虫害100多种、杂草种类200多种。我国1950年小麦条锈病大流行,造成60亿公斤小麦损失;1985年小麦赤霉病大发生,仅河南省就损失小麦8.5亿公斤。近年来小麦的根病、蚜虫等呈现上升趋势。3一、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是指为害植物地下和近地面地下害虫是指为害植物地下和近地面部分的土栖害虫,我国记载的地下害虫有部分的土栖害虫,我国记载的地下害虫有2纲纲9目目39科科320多
2、种。主要有蛴(多种。主要有蛴(qi)螬、)螬、金针虫、蝼蛄、地老虎、蟋蟀、拟地甲、金针虫、蝼蛄、地老虎、蟋蟀、拟地甲、根蛆、根蝽、根蚜、根象甲、根叶甲、根根蛆、根蝽、根蚜、根象甲、根叶甲、根天牛、根螨、红线虫(摇蚊幼虫、白蚁天牛、根螨、红线虫(摇蚊幼虫、白蚁等。其中等。其中蛴螬、金针虫、蝼蛄、地老虎蛴螬、金针虫、蝼蛄、地老虎是是最重要的地下害虫。最重要的地下害虫。4农业上重要的地下害虫(蛴螬) 种种 类类发生代数发生代数越冬虫态越冬虫态.场所场所主要为害作物主要为害作物 防防 治治 措措 施施暗黑暗黑金龟金龟甲甲1年1代 幼虫、土幼虫、土壤壤花生、大豆、小花生、大豆、小麦、甘薯、树木麦、甘薯、
3、树木等的地下部分及等的地下部分及萌发的种子萌发的种子1、诱杀成虫;、诱杀成虫;2、土、土壤处理;壤处理;3、药剂拌、药剂拌种;种;4、农业措施:、农业措施:浇水施肥深耕改良土浇水施肥深耕改良土壤;壤;5、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大黑大黑金龟金龟甲甲铜绿铜绿金龟金龟甲甲2年1代1年1代成虫和幼成虫和幼虫虫幼虫、土幼虫、土壤壤花生、大豆、小花生、大豆、小麦、甘薯、树木麦、甘薯、树木等的地下部分及等的地下部分及萌发的种子萌发的种子花生、大豆、小花生、大豆、小麦、甘薯、树木麦、甘薯、树木等的地下部分及等的地下部分及萌发的种子萌发的种子1、诱杀成虫;、诱杀成虫;2、土、土壤处理;壤处理;3、药剂拌、药剂拌
4、种;种;4、农业措施:、农业措施:浇水施肥深耕改良土浇水施肥深耕改良土壤;壤;5、生物防治。、生物防治。1、诱杀成虫;、诱杀成虫;2、土、土壤处理;壤处理;3、药剂拌、药剂拌种;种;4、农业措施:、农业措施:浇水施肥深耕改良土浇水施肥深耕改良土壤;壤;5、生物防治。、生物防治。5蛴螬6被蛴螬为害的麦苗蛴螬的成虫与幼虫7农业上重要的地下害虫(蝼蛄) 种 类发生代数 越冬虫态.场所主要为害作物 防 治 措 施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3年1代成虫和若虫、土壤禾谷类、烟、禾谷类、烟、麻、蔬菜、棉麻、蔬菜、棉花、油料、果花、油料、果林幼苗等林幼苗等1、诱杀成虫;、诱杀成虫;2、
5、土壤处理;土壤处理;3、药、药剂拌种;剂拌种;4、撒毒、撒毒饵;饵;5、农业措施:、农业措施:浇水施肥深耕改良浇水施肥深耕改良土壤。土壤。非洲蝼蛄Gryllota-lpa africana东方蝼蛄Gryllota-lpa orientalis1年1代南方南方1年年1代,北代,北方方2年年1代代成虫和若虫、土壤成虫和若虫、土壤禾谷类、烟、禾谷类、烟、麻、蔬菜、棉麻、蔬菜、棉花、油料、果花、油料、果林幼苗等林幼苗等禾谷类、烟、禾谷类、烟、麻、蔬菜、棉麻、蔬菜、棉花、油料、果花、油料、果林幼苗等林幼苗等1、诱杀成虫;、诱杀成虫;2、土壤处理;土壤处理;3、药、药剂拌种;剂拌种;4、撒毒、撒毒饵;饵;
6、5、农业措施:、农业措施:浇水施肥深耕改良浇水施肥深耕改良土壤。土壤。 (同上)8蝼蛄9东方蝼蛄10农业上重要的地下害虫(金针虫3 ) 种类种类发生代数发生代数 越冬虫态越冬虫态.场所场所主要为害作物主要为害作物 防防 治治 措措 施施沟金针虫3年1代成虫和幼虫、土壤中禾谷类、薯类、豆类、棉、烟、麻、蔬菜、林果等种子或幼苗1、土壤处理,撒毒土;2、药剂拌种;3、农业措施:浇水施肥深耕改良土壤。细细胸胸金金针针虫虫23年年1代代成虫和幼成虫和幼虫、土壤虫、土壤中中禾谷类、薯类、禾谷类、薯类、豆类、棉、烟、豆类、棉、烟、麻、蔬菜、林麻、蔬菜、林果等种子或幼果等种子或幼苗苗1、土壤处理,撒、土壤处理
7、,撒毒土;毒土;2、药剂拌、药剂拌种;种;3、农业措施:、农业措施:浇水施肥深耕改浇水施肥深耕改良土壤。良土壤。11沟金针虫 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 Faldermann) 成虫:体褐色。雌虫体长1417mm,宽约5mm;雄虫体长1418mm,宽约3.5mm。体扁平,前胸背板呈半球形隆起。全体被金灰色细毛。 卵:近椭圆形,乳白色。 幼虫:金黄色,扁平,体节宽大于长,尾节两侧隆起,有2对锯齿状突起,尾端分叉并向上弯曲。 蛹: 纺锤形,1 9-22毫米,绿色后变褐色。沟金针虫成虫沟金针虫幼虫12沟金针虫 沟金针虫沟金针虫,大部地区三年完成一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越
8、冬。生活历期较长,幼虫发育不整齐,有世代重叠现象。老熟幼虫8、9月在地下1320厘米处化蛹,9月初羽化,羽化的成虫不出土,当年进入越冬,第二年3、4月上升活动,4月上旬盛发。雌虫行动缓慢,不能飞翔,有假死性,在麦根附近交尾后于3-7厘米土中产卵,卵期35天左右,散产,每头雌虫可产卵200余粒。6月上中旬为卵盛孵期,幼虫期最长可达1150天,在土中活动为害根部,10月中下旬向深层移动越冬。翌春l0厘米土温达6左右时,开始上升活动为害返青的麦苗及春播作物,3、4月为害最盛。夏季温度升高又向深层移动,待秋季天气凉爽后又上升为害秋播作物。一般在春雨较多,土壤湿润,对其发生有利。土壤含水量过高也不利生存
9、。另外耕作制度的改变,秋田管理和灌水等都会影响其种群数量的变动,而减轻为害。13细胸金针虫 细胸金针虫(Agriotes fuscicollis Miwa) 成虫:成虫:体长89毫米,体细长,密生暗褐色短毛。圆筒形。 卵:卵:圆形,乳白色。 幼虫:幼虫:淡黄色,休细长,各节长大于宽,尾节圆锥形,背面近前缘两侧各有1个褐色圆斑,末端中间有一红褐色小突起。 蛹:蛹:体长8一9毫米,乳白后变黄色。 14细胸金针虫 细胸金针虫,细胸金针虫,多两年完成一代,也有一年或3-4年完成一代的。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2040厘米处越冬,翌年3月上中旬开始出土,为害返青麦苗或早播作物,4-5月为害最盛,成虫期较长,有
10、世代重叠现象。在东北及甘肃主要为害春小麦,末龄幼虫在6-8月化蛹,蛹期10余天,羽化的成虫即在土中潜伏越冬,部分幼虫910月为害秋播麦苗,11月下旬越冬。成虫在3月开始出土活动,交配后将卵产;在37厘米土中,卵期1936天。 成虫昼伏夜出,有假死性,成虫昼伏夜出,有假死性,常群集在腐烂发酵气味较浓及烂草堆和土块下;每头雌虫可产卵3035粒。幼虫耐低温,故春季上升为害早,秋季下降迟。喜钻蛀及转株为害。在地温17,土壤含水量15活动最适,并适于偏碱性潮湿十壤,在春雨在春雨多的年份发生重。多的年份发生重。15褐纹金针虫 褐纹金针虫(Melanotus caudex Lewis) 形态特征:形态特征:
11、 成虫,体长9毫米,体细长黑褐色,生有灰色短毛,前胸背板不呈半球型隆起。卵,椭圆形,黄白色。幼虫,红褐色,圆筒形,体细长,各节长大于宽,尾节圆锥形,背面前缘有两个半圆形斑纹,末端有3个小突起。 一般三年完成一代。当年孵化的幼虫发育至3、4龄越冬。16金针虫幼虫17金针虫为害小麦症状金针虫为害小麦症状18金针虫金针虫19农业上重要的地下害虫(地老虎)种类发生代数越冬虫态.场所主要为害作物 防 治 措 施小地老虎1年4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34月化蛹,4-5月羽化麦类、玉米、谷子、马铃薯、瓜类、薯类、棉、麻、烟、豆类、蔬菜、苜蓿、芝麻等1、土壤处理,撒毒土;2、药剂拌种;3、毒饵诱杀;4、农业措
12、施:浇水、施肥、深耕改良土壤、梧桐树叶诱杀。黄黄地地老老虎虎黑龙江黑龙江1年年2代,代,我省我省1年年4代代以幼虫在以幼虫在土壤中越土壤中越冬冬玉米、高粱、玉米、高粱、花生、瓜类、花生、瓜类、薯类、棉、麻、薯类、棉、麻、烟、豆类、蔬烟、豆类、蔬菜、苜蓿、芝菜、苜蓿、芝麻等麻等(同上)(同上)20小地老虎21黄地老虎黄地老虎22二、小麦上的主要害虫 种别麦长管蚜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麦二叉蚜禾缢管蚜禾缢管蚜形态特征腹部绿色或红腹部绿色或红色,前翅中脉色,前翅中脉分分3叉,个头较叉,个头较大大腹部绿色或黄绿,腹部绿色或黄绿,前翅中脉分前翅中脉分2叉,叉,个头中等个头中等腹部暗绿带紫腹部暗绿带紫褐色,前翅
13、中褐色,前翅中脉分脉分3叉,个头叉,个头较小较小发生世代数1年年1020代代1年年1020代代1年年1015代代越冬场所以成、若虫在麦苗以成、若虫在麦苗根茎交界处的表土根茎交界处的表土下潜伏越冬下潜伏越冬以成、若虫在麦苗以成、若虫在麦苗根茎部表土或根丛根茎部表土或根丛间土缝中隐蔽越冬间土缝中隐蔽越冬以成、若虫在麦苗以成、若虫在麦苗根茎部表土或根丛根茎部表土或根丛间土缝中栖息越冬间土缝中栖息越冬(一)蚜虫类:主要有三种(一)蚜虫类:主要有三种防治措施1、播种时采取药剂拌种;2、田间喷药防治;3、保护利用天敌(蚜茧蜂、草蛉、瓢虫、蚜霉菌、食蚜蝇、寄生螨等)23麦叶上无翅长管蚜麦叶上无翅长管蚜(左左
14、) 长管蚜的有翅雌蚜和无翅雌蚜长管蚜的有翅雌蚜和无翅雌蚜 24无翅孤雌蚜无翅孤雌蚜 体长体长3,1mm,宽,宽1.4mm,长,长卵形,草绿色至橙红卵形,草绿色至橙红色,头部略显灰色,色,头部略显灰色,腹侧具灰绿色斑。触腹侧具灰绿色斑。触角、喙端节、腹管黑角、喙端节、腹管黑色。色。无翅成蚜一昼夜吸食的鲜物重可达自己体重的 7.9倍25禾缢管蚜的有翅雌蚜和无翅雌蚜禾缢管蚜的有翅雌蚜和无翅雌蚜 26麦二叉蚜麦二叉蚜 27有翅蚜被蚜茧蜂寄生28瓢虫的幼虫瓢虫的幼虫七星瓢虫 瓢虫成虫瓢虫成虫 29蚜虫的天敌蚜虫的天敌-草蛉草蛉30草蛉的卵31(二)麦蜘蛛类(二)麦蜘蛛类 为害特点 以成、若虫吸食麦叶汁液
15、,受害叶上出现细小白点,后麦叶变黄,麦株生育不良,植株矮小,严重的全株干枯。 1 1、麦圆蜘蛛、麦圆蜘蛛Pentfaleus major(Duges)属蜱螨目,叶爪螨科。喜阴湿,怕高温、干燥,多分布在水浇地或低洼潮湿阴晾的麦地。 成虫体长0.6一0.98mm,宽0.43一0.65mm,卵圆形,黑褐色。4对足,第1对长,第4对居二,2、3对等长。具背肛。足、肛门周围红色。卵长0.2mm左右,椭圆形,初暗褐色,后变浅红色。若螨共4龄。一龄称幼螨,3对足,初浅红色,后变草绿色至黑褐色。2、3、4龄若螨4对足,体似成螨。32麦圆蜘蛛麦圆蜘蛛 33麦圆蜘蛛麦圆蜘蛛 麦圆蜘蛛年生23代,即春季繁殖1代,秋
16、季12代,完成1个世代4680天,以成虫或卵及若虫越冬。冬季几乎不休眠,耐寒力强,翌春2、3月越冬螨陆续孵化为害。3月中下旬一4月上旬虫口数量大,4月下旬大部分死亡,成虫把卵产在麦茬或土块上,10月越夏卵孵化,为害秋播麦苗。多行孤雌生殖,每雌产卵20多粒;春季多把卵产在小麦分蘖丛或土块上,秋季多产在须根或土块上,多聚集成堆,每堆数十粒,卵期20一90天,越夏卵期45个月。生长发育适温815,相对湿度高于70,水浇地易发生。342、麦长腿蜘蛛、麦长腿蜘蛛 麦长腿蜘蛛Petrobia Latens (Muller)属蜱螨目,叶螨科。 成虫体长0.62一0.85mm,体纺锤形,两端较尖,紫红色至褐绿
17、色。4对足,其中1.4对特别长。卵有2型:越夏卵圆柱形,长0.18mm,卵壳表面有白色蜡质,顶部覆有白色蜡质物,似草帽状,卵顶具放射形条纹;非越夏卵球形,粉红色,长0.15mm,表面生数十条隆起条纹。若虫共3龄。一龄称幼螨,3对足,初为鲜红色,吸食后为黑褐色,2、3龄有4对足,体形似成螨。 喜温暖、干燥,多分布于平原、丘陵、山区、干旱麦田,一般春旱少雨年份易于猖獗成灾. 35麦长腿蜘蛛麦长腿蜘蛛 36麦长腿蜘蛛麦长腿蜘蛛 麦长腿蜘蛛一年生34代,以成虫和卵越冬,翌春23月成虫开始繁殖,越冬卵开始孵化,45月田间虫量多,5月中下旬后成虫产卵越夏,10月上中旬越夏卵孵化,为害麦苗。完成一个世代需2
18、446天。多行孤雌生殖。把卵产在麦田中硬土块或小石块及秸秆或粪块上,成、若虫亦群集,有假死性,主要发生在旱地麦田里。 373、苜蓿红蜘蛛、苜蓿红蜘蛛 蛛形纲蜱螨目苜蓿红蜘蛛属叶螨科。 该若虫褐色或绿色,体长0.3毫米,初孵幼虫桔红色,取食后变为绿色。 该虫一年发生3-4代,以卵在枝、干皮缝或树洞内越冬。翌年天暖时孵化,若虫群集为害枣叶,严重影响花芽分化,缩短花期限,叶片变黄褐,坐果率低。 38苜蓿红蜘蛛的防治苜蓿红蜘蛛的防治 (1)休眠期树皮,集中焚之灭卵。 (2)萌芽前喷5度石硫合剂,萌芽时喷0.5度石硫合剂。 (3)保护天敌或饲养草蛉等捕食性天敌,如食螨瓢虫、捕食蝽、肉食螨,喷药时错过天敌
19、高峰期,维护生态平衡。 (4)化学防治,在若虫,幼虫发生高峰期喷73%克螨特1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 。 39小麦上的主要害虫(麦蜘蛛类)种 类麦长腿红蜘蛛麦长腿红蜘蛛麦圆红蜘蛛麦圆红蜘蛛苜蓿红蜘蛛苜蓿红蜘蛛形态特征体形略似菱形,体长体形略似菱形,体长0.60.8mm,体红褐体红褐色色,足桔红色足桔红色体形略呈圆形,体体形略呈圆形,体长长0.650.98mm,体褐色,足红色体褐色,足红色体形扁卵圆形,体体形扁卵圆形,体长长0.6mm左右左右,体红体红褐至深绿色褐至深绿色,足淡红足淡红色色发生世代数1年年34代代1年年23代代1年年34代,是果树代,是果树上的
20、重要害虫上的重要害虫越 冬以成虫和卵越冬以成虫和卵越冬以成虫和卵越冬以成虫和卵越冬主要以卵越冬主要以卵越冬防治措施1.克螨特、阿维菌素克螨特、阿维菌素等等;2.喷石硫合剂喷石硫合剂0.3度度和和0.5度液;度液;3.中耕、浇中耕、浇灌;灌;4.保护天敌保护天敌1、阿维菌素等、阿维菌素等;2、中耕、浇灌;中耕、浇灌; 3、保、保护天敌护天敌1、阿维菌素等、阿维菌素等;2.喷石硫喷石硫合剂合剂0.3度和度和0.5度液;度液;3.中耕、浇灌;中耕、浇灌; 4、保护、保护天敌天敌40红蜘蛛危害小麦红蜘蛛危害小麦41红蜘蛛危害小麦造成叶片枯死红蜘蛛危害小麦造成叶片枯死42小麦上的主要害虫 (三)麦叶蜂(
21、三)麦叶蜂 属于膜翅目锯蜂科属于膜翅目锯蜂科,危害小麦叶片。在北方危害小麦叶片。在北方麦区麦区,一年发生一代。一年发生一代。 有小麦叶蜂、黄麦叶蜂和大麦叶蜂等三种。有小麦叶蜂、黄麦叶蜂和大麦叶蜂等三种。发生在华北、东北、华东等地区。发生在华北、东北、华东等地区。 三种麦叶蜂幼虫为害小麦及大麦时,把叶三种麦叶蜂幼虫为害小麦及大麦时,把叶片吃成缺口,严重时将全部叶尖吃掉。片吃成缺口,严重时将全部叶尖吃掉。 43麦叶蜂幼虫44麦叶蜂成虫45 小麦叶蜂:小麦叶蜂:成虫:雌体长成虫:雌体长89.8毫米,黑色而微有毫米,黑色而微有蓝光,前胸背板、中胸前盾板和翅基片锈红色,后蓝光,前胸背板、中胸前盾板和翅基
22、片锈红色,后胸背面两侧备有一白斑。雄体长胸背面两侧备有一白斑。雄体长88.8毫米,体色毫米,体色与雌同。卵:近肾形,长约与雌同。卵:近肾形,长约1.8毫米,淡黄色。幼虫:毫米,淡黄色。幼虫:体圆筒形,共五龄。上唇不对称,左边比右边稍大,体圆筒形,共五龄。上唇不对称,左边比右边稍大,胸、腹部各节均有绢纹,末龄幼虫体色灰绿,背面胸、腹部各节均有绢纹,末龄幼虫体色灰绿,背面暗蓝,腹部暗蓝,腹部28节各有腹足节各有腹足 l对,第对,第10节有臀足节有臀足l对,对,最末一节背面有一对暗色斑。蛹:体色从淡黄到棕最末一节背面有一对暗色斑。蛹:体色从淡黄到棕黑。黑。 黄麦叶蜂:黄麦叶蜂:成虫:黄色。幼虫:浅绿
23、色。成虫:黄色。幼虫:浅绿色。 大麦叶蜂:与小麦叶蜂成虫很相似,仅中胸前盾板大麦叶蜂:与小麦叶蜂成虫很相似,仅中胸前盾板为黑色,后缘赤褐色,盾板两叶全是赤褐色。为黑色,后缘赤褐色,盾板两叶全是赤褐色。46 麦叶蜂幼虫麦叶蜂幼虫与与粘虫粘虫常易混淆。主要常易混淆。主要区别区别是:是:麦叶蜂各体节都有皱纹,胸背向前拱,有麦叶蜂各体节都有皱纹,胸背向前拱,有腹足腹足7、8对;粘虫各体节无皱纹,胸背不对;粘虫各体节无皱纹,胸背不向前拱,有腹足向前拱,有腹足4对。对。 生活习性生活习性 小麦叶蜂一年发生一代,以蛹在小麦叶蜂一年发生一代,以蛹在土中越冬,土中越冬,3月中、下旬或稍早时成虫羽化,月中、下旬或
24、稍早时成虫羽化,交配后用锯状产卵器沿叶背面主脉锯一裂交配后用锯状产卵器沿叶背面主脉锯一裂缝,边锯边产卵,卵粒可连成一串。卵期缝,边锯边产卵,卵粒可连成一串。卵期约约10天。天。4月上旬到月上旬到5月初幼虫发生为害,月初幼虫发生为害,幼虫有假死性。幼虫有假死性。5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入土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入土作土茧越夏,到作土茧越夏,到10月间化蛹越冬。月间化蛹越冬。 47麦叶蜂幼虫防治方法麦叶蜂幼虫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农业防治:在种麦前深耕时,可把土中休眠的幼虫翻出,使其不能正常化蛹,以致死亡,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水旱轮作,进行小麦倒茬,可消灭危害。 药剂防治:药剂防治:每亩用亩用用50%辛硫磷乳油或
25、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4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早、晚进行喷洒。 人工捕打人工捕打:利用麦叶蜂幼虫的假死习性,傍晚时进行捕打。 48(四)粘虫(四)粘虫 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又叫行军虫、剃枝虫、五花虫。 属鳞翅目夜蛾科,全国各地都有发生,是我国农作物的重要迁飞性杂食性害虫。主要为害多种禾谷类作物,大发生时也可为害棉、麻、豆类、果树、蔬菜、林木及牧草等. 成虫淡褐色或黄褐色,体长1520毫米,前翅中央近前缘有2个淡黄色圆斑,外圆斑下方有1个小白点,两侧各有1个小黑点。翅顶角有1条向内伸的斜线。卵黄白色,直径0.5毫米,孵化前铅黑色。老熟幼虫老熟幼虫
26、体长36-38毫米,黄褐色至红褐色,头盖有网状纹,中央有一黑褐色八八字形纹.腹部中线白色,亚背线蓝色或黑褐色。 49粘虫成虫粘虫成虫 粘虫幼虫粘虫幼虫(黑褐色或土黄色)黑褐色或土黄色) 50粘虫的发生与防治粘虫的发生与防治 粘虫发生世代,随地理纬度及海拔高度而异,我省1年发生3代。成虫有远距离迁飞习性,每年随东亚季风南北往返,有规律的远距离迁飞。成虫喜食蜜露,羽化后必须进行补充营养方可正常产卵繁殖。白天栖息在植株间傍晚出来活动。成虫喜选择生长茂密的农田,将卵块产在叶尖及枯黄的叶片上,每头雌虫可产卵10003000粒,卵期36天,幼虫6龄,46龄为暴食期,因此防治应在3龄前进行。 1农业措施农业
27、措施 诱集成虫。诱杀成虫以糖醋液作用较好。也可利用粘虫喜在枯草上产卵的习性,每666.平方米插谷草把60把,35天更换1次。 2药剂防治药剂防治 消灭幼虫在3龄以前,喷雾用50辛硫磷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稀释15002000倍,每666.7平方米喷洒稀释液40-50千克.51(五)麦秆蝇(五)麦秆蝇 麦秆蝇(Meromyza saltatrix Linnaeus)属双翅目黄潜蝇科。成虫为体长34.5毫米,淡黄色至黄绿色的小蝇子,胸部背面有3条深褐色纵纹,中间的纵纹宽而长。翅透明,翅脉黄色。卵长椭圆形,白色不透明,表面有10余条纵纹。幼虫黄绿色,细长,老熟幼虫66.5毫米,口钩黑色。蛹为围蛹,长
28、椭圆形,黄绿色,长45毫米。 为害小麦、大麦及黑麦。以幼虫钻人茎内蛀食为以幼虫钻人茎内蛀食为害。害。初孵幼虫从叶鞘或茎节间钻人麦茎,在幼嫩心叶或穗节基部l4处,呈螺旋状向下蛀食,造成枯心、白穗或烂穗,不能结实。 52麦秆蝇幼虫为害状 麦秆蝇 幼虫53麦秆蝇的发生与防治 麦秆蝇每年发生34代,以幼虫在麦苗或野生杂草内越冬。越冬代及第一代幼虫为害小麦。第三代转移到杂草寄主及自生麦苗上为害,第四代又转移至秋苗上为害,以45月间为害最重。成虫有趋光性,糖蜜对其诱导性很强。成虫有趋光性,糖蜜对其诱导性很强。成虫羽化后当天即可交尾,白天活动,卵多产在第四、第五叶片的麦茎上,散产。小麦茎秆柔软、叶片宽及少毛
29、品种产卵率高。 1农业措施: 一是选育抗虫良种;二是加强小麦栽培管理,促进小麦生长发育,避免或减轻为害。 2药剂防治: 在越冬代成虫始盛发时,根据不同地块的品种和生育期,进行第一次喷药,隔67天再喷1次药。喷雾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002000液喷雾。54(六)小麦吸浆虫(六)小麦吸浆虫 我国发生的小麦吸浆虫主要有两种,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和麦黄吸浆虫Contarinia tritici (kinby),均属于双翅目瘿蚊瘿蚊科。其中以麦红吸浆虫分布广、为害重。 麦黄吸浆虫多发生在高山地带,以及某些特殊生态条件的地区。主要为
30、害大麦、小麦、燕麦等作物,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大发生年可形成全田毁灭,颗粒无成秕粒、空壳,大发生年可形成全田毁灭,颗粒无收。收。麦黄吸浆虫成虫姜黄色,雌虫产卵管长,伸出时与腹部等长,卵呈香蕉形,前端略弯,末端有细长卵柄附着物,幼虫姜黄色,体光滑,蛹呈淡黄色。 麦红吸浆虫橘红色,雌虫产卵管短,伸出时约为腹长的l2,卵长卵形,末端无附着物,幼虫橘黄色,体表有鳞片状突起,蛹橙红色。55小麦吸浆虫小麦吸浆虫 发生规律:发生规律:两种吸浆虫均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圆茧越夏、越冬,黄河流域3月上、中旬越冬幼虫破茧上
31、升到地表,4月中、下旬大量化蛹,蛹期810天,羽化后大量产卵,卵产在未扬花的麦穗上,卵期57天,初孵幼虫从内外颖缝隙处钻入麦壳中,附在子房或刚灌浆的麦粒上为害。一般情况下,雨水充沛,气温适宜常会引起该虫大发生,成虫盛发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发生重,土壤团粒构造好、土质疏松、保水力强也利其发生。小麦吸浆虫小麦吸浆虫成虫成虫 56小麦红吸浆虫成虫放大 小麦红吸浆虫幼虫及为害状 57吸浆虫幼虫及为害状58小麦吸浆虫的防治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方法方法 1农业措施农业措施: 一是选用穗形紧密、内外颖缘毛长而密、麦粒皮厚、浆液不易外流的小麦品种;二是进行轮作,避开虫源。 2药剂防治药剂防治:一是一是对吸浆虫常
32、发地块,小麦播种前,最后一次浅耕时用80%敌敌畏乳油50-100毫升加水1-2千克,或用50%辛硫磷乳油200毫升,加水5千克喷在20-25千克的细土上,拌匀制成毒土施用,边撒边耕,翻入土中,可兼治地下害虫;二是二是成虫期,用50辛硫磷乳油、或20速灭杀丁乳油每666.7平方米用20毫升加水如40-50千克喷雾。59(七)麦(七)麦 蛾蛾 麦蛾是主要贮粮害虫之一,麦蛾成虫体长6毫米,体黄褐色或淡褐色,似麦粒或稻粒,有缎子状光泽,前翅窄而细长,翅面零垦散布有较暗的鳞色小斑点;后翅烟灰色,缘毛密而长,约为翅宽的2倍。幼虫体长58毫米,乳白色,腹足退化,不明显。 麦蛾1年发生27代,多数以老熟幼虫在
33、麦粒内越冬,在田间和仓内均能繁殖。成虫羽化后,多产卵于小麦腹沟胚部或腹沟内,卵孵化后,幼虫常由胚部或损伤处入,1龄幼虫能钻入粮堆内为害。93%-98的幼虫集聚在粮仓上面20厘米以内繁殖为害。麦蛾成虫飞翔能力强,可在田间产卵繁殖,卵产于近黄熟的稻麦穗上。感染的稻麦粒将麦蛾带进仓内为害。60 麦蛾幼虫及为害状 麦蛾蛹 麦蛾成虫及为害状 61麦蛾的防治措施麦蛾的防治措施 1日光曝晒日光曝晒 夏季高温季节晴大时,将小麦摊在场上,摊厚35厘米,每小时翻动1次,粮温上升至45时保持46小时,将小麦含水量降到12.5以下时,趁热人仓,并加盖密封。 2缺氧贮存缺氧贮存 将晒干的粮食趁热装入不透气的缸、坛或塑料
34、袋中,并密封起来,由于粮食后熟耗氧量大,粮堆中含氧量迅速下降,害虫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3酒精熏蒸酒精熏蒸 晒干的粮食每1000千克用0.4千克酒精(或0.5千克白酒),装瓶用布包住放于粮囤下部,并密封起来,利用缺氧和酒精熏蒸可杀死全部害虫。 4药剂杀虫药剂杀虫 一是一是用磷化铝熏蒸:用10平方厘米;二二是是用磷化钙熏蒸:同磷化铝用法近似,用磷化钙可处理小麦250千克; 三是三是用粮虫净:用l.2的粮虫净粉剂四份拌小麦1000份,可保持1年无虫害发生。62三、小麦上的主要病害 (一)小麦锈病:主要有条锈、叶锈、杆锈1、三种锈病的症状区别、三种锈病的症状区别 种类项目条锈病叶锈病杆锈病发病部位发病
35、部位叶片为主叶片为主叶片为主叶片为主茎杆和叶鞘为主茎杆和叶鞘为主夏夏 颜颜 色色孢孢 形形 状状子子堆堆 开裂程度开裂程度鲜黄色鲜黄色最小,椭圆形,排最小,椭圆形,排成线条状,很整齐成线条状,很整齐表皮轻微破裂表皮轻微破裂赤褐色赤褐色较大,近圆形,不较大,近圆形,不规则的散生规则的散生表皮破裂明显表皮破裂明显锈褐色锈褐色最大,长椭圆形,最大,长椭圆形,不规则的散生不规则的散生表皮很早破裂翻起表皮很早破裂翻起冬冬 发生部位发生部位孢孢 颜颜 色色子子堆堆 开裂情况开裂情况叶鞘、叶片被面叶鞘、叶片被面暗褐色暗褐色不破裂不破裂叶片被面叶片被面暗褐色暗褐色不破裂不破裂叶鞘、茎秆叶鞘、茎秆黑色黑色易破裂
36、易破裂63小麦锈病2、侵染循环、侵染循环 三种锈病都是专性寄生菌,通过夏孢子靠气流传三种锈病都是专性寄生菌,通过夏孢子靠气流传播为害,大多数初侵染菌源是来自外地,夏孢子播为害,大多数初侵染菌源是来自外地,夏孢子萌发侵入的适宜温度为:萌发侵入的适宜温度为: 条锈菌条锈菌913,不能在我省越夏;,不能在我省越夏; 叶锈菌叶锈菌1520 ; 杆锈菌杆锈菌1822 。三种锈病的夏孢子萌发侵入都需要有饱和的湿度。三种锈病的夏孢子萌发侵入都需要有饱和的湿度。64小麦条锈病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俗称黄疽病(黄疸)是我国华北、西北、西南等麦区的主要病害之小麦条锈病,俗称黄疽病(黄疸)是我国华北、西北、西南等
37、麦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历史上曾造成重大损失。由担子菌小麦条形柄锈菌(一,历史上曾造成重大损失。由担子菌小麦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引起,主要为害小麦,个别小种可侵染大麦、黑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引起,主要为害小麦,个别小种可侵染大麦、黑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 6566小麦叶锈病 小麦叶锈病过去以江苏、贵州等地发生较多,近年来在华北、西北和东北的一些地区发生也较严重。我市每年都能查到该病,叶锈病的为害仅次于条锈病,但其发生较条锈病更为普遍。由小麦隐匿柄锈菌(Puccinia recondita var.tritci Erikss)引起,主要为害小麦,有时也可
38、在一些禾本科杂草上发生。 67小麦秆锈病叶鞘小麦秆锈病叶鞘(左左)和叶片和叶片(右右)上夏上夏孢子堆孢子堆 小麦秆锈病由于该病所需气温条件的限制,一般多在5月中、下旬发生,为害较小。由小麦禾柄锈菌(Puccinia graminis var. tritici Erikss. et Henn)引起,主要发生在小麦上,有的小种也可在大麦、黑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上发生。 686970小麦锈病3、防治措施、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2)农业措施,播期相对推迟、合理浇水 施肥(3)药剂防治71(二)麦类黑粉病(主要发生的有三种)1、小麦散黑穗病、小麦散黑穗病1)、特点、特点:病菌孢子靠气流传播,花期侵染
39、,种子带菌,只有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初侵染,没有再侵染,属系统侵染病害。使小麦形不成籽粒。2)、防治:、防治:(1)石灰水浸种:1%石灰水浸种23天(气温25)。(2)内吸杀菌剂处理种子:粉锈宁、羟锈宁、立克锈等按种子量的0.2%拌种;种衣剂拌种。(3)选用无病种子。小麦散黑穗病又叫黑疽、乌麦、灰包等。是小麦(包括大麦)上一种常见病害,各冬、春麦区都有发生。由裸麦黑粉菌Ustilago nuda (Pers.)Rostr.和小麦黑粉菌Ustilago tritici(Pers.)Jens.引起。一般发病率为1.5%-20%。这两种病不但症状和发病规律相同,并且病原菌形态也相似,只是两种病原
40、菌种类不同。 72小麦散黑穗病症状小麦散黑穗病症状 主要发生在穗部,最先抽出的病穗,外面包有一层薄膜,不久自行破裂,散出黑色粉末,大部分病穗整个变为黑粉,也有少数小穗仍为健全,留在穗子的上半部。病株比健株稍矮,但抽穗略早。 散黑穗病菌偶尔也侵害叶片和茎秆,在其上长出条状黑色孢子堆。 7374麦类黑粉病2、小麦杆黑粉病、小麦杆黑粉病 小麦秆黑粉病又叫黑秆疯、黑铁条等。我国主要发生在北部冬麦区。由担担子菌的小麦条黑粉菌子菌的小麦条黑粉菌(Urocyslis tritici Kom)引起。此病菌仅为害小麦。 症状:症状:拔节后开始表现症状,主要发生在小麦叶片和茎杆上。病部初呈淡灰色与叶脉平行的条纹,
41、后逐渐隆起,转为深灰色,最后表皮破裂,散出黑粉,病株矮小,分蘖增多,病叶卷曲,多数发病麦株不能抽穗,提前死亡,少数病株虽能抽穗,但一般不能结实。 病叶放大 病株 75小麦杆黑粉病小麦杆黑粉病1)、特点:由幼苗芽鞘侵入,种子表面、土壤、未经腐熟地粪肥都可传播病菌。属系统侵染病害。病株矮小 ,分蘖增多,叶片扭曲,严重的病株不能抽穗。2)、防治:(1)选用无病和抗病品种(2)药剂拌种(3)农业防治:深耕细耙、保墒施肥、晚播浅播、轮作等。76麦类黑粉病 3、小麦腥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 小麦腥黑穗病又叫黑疽、乌麦、腥乌麦等,是国内外重要的植物检疫对象。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以华北、华东、西南部分冬麦区发病较
42、重。小麦得病后不仅造成减产或绝收,而且病粒内含有带鱼腥味的黑色毒物,人畜食用后将会引起中毒,由网腥黑粉菌Tilletia caries(DC.)Tul.或光腥黑粉菌T.foetida(Walle.)Lindr.引起。仅为害小麦。病穗 病粒 健粒 77小麦腥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1、特点:、特点:破坏穗部,麦粒内充满黑粉孢子变为菌瘿,有腥味。有幼苗芽鞘侵入有幼苗芽鞘侵入。种子表面、土壤、未经腐熟地粪肥都可传播病菌。属系统侵染病害。2、防治:、防治:(1)选用无病和抗病品种(2)药剂拌种(用三唑酮、三唑醇、烯唑醇、戊唑醇、萎锈灵、用三唑酮、三唑醇、烯唑醇、戊唑醇、萎锈灵、苯醚甲环唑(敌畏丹)拌种,以上
43、药剂任选其一使用。苯醚甲环唑(敌畏丹)拌种,以上药剂任选其一使用。)(3)积施无菌净肥,实行粪种隔离。78小麦腥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 病穗病穗病粒病粒79(三)、小麦根病小麦根病包括全蚀病,纹枯病和根腐病三种。1、小麦全蚀病1)、病原:子囊菌亚门的禾顶囊壳菌(Gaeumannomyces gramimis S.)2)、侵染循环:以休眠菌丝体和子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夏和越冬,土壤中的病根残茬、混有病残体的粪肥是初侵染的主要来源,病株残屑可随种子远距离传播。在田间可随流水、灌溉及耕作活动而传播。3)、防治措施:( 1)轮作:麦棉 、麦烟、麦油轮作;(2)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条件;(3)药剂拌种及苗期喷药
44、:粉锈宁、羟锈宁、种衣剂等。80小麦全蚀病 81小麦全蚀病发生地块82小麦根病2、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1)、病源:半知菌亚门的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 V.)2)、侵染循环:以菌核、病残体中的菌丝越夏越冬。土壤中的菌核、混有病残体的粪肥是初侵染的主要来源,在田间可随耕地、灌溉及农事操作活动而传播。3)、防治措施:( 1)推广抗耐病品种(莱州953、鲁麦14号等);(2)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条件;(3)药剂拌种及苗期喷药:粉锈宁、羟锈宁、井冈霉素、种衣剂等。83小麦小麦纹枯病纹枯病84小麦纹枯病症状桓台唐山镇85小麦根病3 3、小麦根腐病、小麦根腐病1)、病源:半知
45、菌亚门的麦根腐德斯霉半知菌亚门的麦根腐德斯霉菌菌(Drechslera sorokiniana S. G.).有有性阶段为子囊菌亚门旋孢腔菌属性阶段为子囊菌亚门旋孢腔菌属Cochliobolus sativas(ho&Kurib) Cochliobolus sativas(ho&Kurib) Drechsl Drechsl 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3根丛生,暗褐色,不分枝,直立或呈膝状弯曲。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到圆筒形,略弯曲,近中央处宽,两端渐窄,呈钝圆形,有2一13个隔膜 。86小麦根腐病小麦根腐病2)侵染循环:小麦根腐病菌以分生孢子沾附在种子表面与菌丝体潜在种子内部越夏、越冬;分生
46、孢子和菌丝体也能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夏或越冬。因此土壤带菌和种子菌是苗期发病的初侵染源。当种子萌发后,病菌先侵染芽鞘,后蔓延至幼苗,病部长出的分生孢子,可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情加重。不耐寒或返青后遭受冻害的麦株容易发生根腐,高温多湿有利于地上部分发病,2428C时,叶斑的发生和坏死率迅速上升,在2530时,有利于发生穗枯。重茬地块发病会逐年加重。 3)防治措施: ( 1)推广抗耐病品种;(2)增施有机肥,N,P,K配方施肥,改善土壤条件;(3)药剂拌种及苗期喷药:粉锈宁、羟锈宁、种衣剂等。87小麦根腐病 88(四)小麦白粉病1、病源:子囊菌亚门的麦类白粉病菌(Erysiphe gramin
47、is Dc.),属专性寄生菌。2、侵染循环:病菌在自生麦苗上或闭囊壳直接越夏,菌丝体在冬小麦上越冬。病菌孢子随气流作远距离或近距离传播。3、防治措施:( 1)推广抗耐病品种;(2)推广精播、半精播栽培技术,科学施肥、浇水,培育壮苗,提高抗病能力;(3)喷药防治:粉锈宁、羟锈宁等。89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 9091小麦白粉病田间症状92锈病和白粉病混合发生锈病和白粉病混合发生93(五)小麦赤霉病1 1、病源:、病源:半知菌亚门的镰刀菌引起,优势种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2 2、侵染循环:、侵染循环:病菌在麦茬、麦杆、玉米穗轴、玉米根茬、甘薯等作物残体上越
48、夏越冬。病菌孢子随风传播。在小麦开花期侵染,造成穗腐,除影响产量外,病粒还产生致呕毒素及类雌性毒素,对人畜有害。该菌还能以菌丝体在病种子内越夏越冬。 一般只要初侵染菌源量大,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降雨多,雨日多,湿度大,病害就可以流行。 3 3、防治措施、防治措施: :(1)推广抗耐病品种;(2)科学配方施肥、浇水,培育壮苗,提高抗病能力;(3)清洁田园,减少菌源;(4)喷药防治:多菌灵、托布津、苯来特等。94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 95(六)小麦叶枯病(六)小麦叶枯病 引起小麦叶枯病的病害有引起小麦叶枯病的病害有1010余种,其中重要的余种,其中重要的由雪腐镰孢菌由雪腐镰孢菌Fusarium niv
49、ale(Fe.) CesFusarium nivale(Fe.) Ces引起的引起的雪腐叶枯雪腐叶枯,小麦德氏霉菌,小麦德氏霉菌Drechsler Drechsler tritici-tritici-repentis(Di)Shoemaker=Helminthosporium repentis(Di)Shoemaker=Helminthosporium tritici-vulgaris Nis.tritici-vulgaris Nis.引起的引起的黄斑叶枯黄斑叶枯,小,小麦壳针孢菌(麦壳针孢菌(Septoria nodorum BerkSeptoria nodorum Berk)引起)引起的的
50、针孢叶枯针孢叶枯,交链孢菌(,交链孢菌(Alternaria spAlternaria sp)引起的引起的交孢叶枯交孢叶枯等。严重发生时叶片黄枯,不等。严重发生时叶片黄枯,不能正常灌浆结实,千粒重下降。能正常灌浆结实,千粒重下降。96小麦叶枯病的小麦叶枯病的症状症状由于病原菌种类不同,表现症状也各不相同,差异十分明显。1雪腐叶枯雪腐叶枯 :叶上病斑较大,暗绿色暗绿色,水浸状,近圆形或椭圆形,发生在叶片边缘的多为半圆形。病斑中央黄白色,常有不明显的轮纹和粉色霉层,即病菌的菌丝和分生孢子。气候潮湿或早上露水末干时病斑边缘常生出白色呈辐射状菌丝层。后期病叶枯死。在穗上引起小穗轴变褐色腐烂,形似赤霉病
51、。2黄斑叶枯黄斑叶枯 :叶上病斑大小次于雪腐叶枯病,黄褐色黄褐色,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中部黑褐色,上有不明显同心轮纹和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边缘有黄色晕圈。后期病斑愈合,叶片枯死。3.针孢叶枯针孢叶枯: 叶片的叶脉间最初出现淡绿色至黄色病斑,长椭圆形、梭形,后扩大至不规则形,呈淡褐色至红褐色淡褐色至红褐色大斑块,病斑上密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后期叶片呈枯白色,提早枯死。病菌侵染穗部时,颖壳上产生深褐色斑点,后变枯白色,病斑上也生小黑点,引起颖枯病。4交孢叶枯交孢叶枯 :叶上病斑小型、卵圆形、梭形、不规则形,初期淡黄色,后变黄褐色黄褐色。气候潮湿时病斑上生浓厚黑色
52、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愈合后,叶片枯死。 97小麦叶枯病 发病规律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体上或在种子上越夏、越冬。第二年春季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病菌在种子上越夏时,秋季初次侵染麦苗,以菌丝体在病株上越冬。病株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传播再侵染。叶枯病菌喜低温、高湿气候,温湿度不仅影响分生孢子萌发、侵入和发病潜育期,也对孢子传播有一定影响。如夜间温度在810以上,有小雨时,传播较快,容易发生和流行。偏施氮肥,植株茂密,通风透光不良,麦田发病重。一般高秆晚熟品种较矮秆早熟品种抗病。春性品种较冬性品种发病重。98小麦叶枯病防治方法小麦
53、叶枯病防治方法1农业措施农业措施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施足基肥,追施氮素肥料不可过多过晚。2药剂防治药剂防治 :在小麦扬花至灌浆期用80多菌灵超微粉剂,每666.7方米用50克,加水50千克喷雾。或用25敌力脱乳油20毫升加80多菌灵超微粉剂25克复配剂,加水50千克喷雾,兼治赤霉病、颖枯病。或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666.7平方米用50100克,加水50千克喷雾,兼治锈病、白粉病。 99(七)小麦颖枯病 小麦颖枯病是近几年我市小麦发生的穗期主要病害之一,尤其是部分大穗型小麦品种发生较重。主要是危害小麦颖壳,导致小穗不育,不结实。也为害叶片和叶鞘。发生高峰期在扬花期灌浆期(症状见下图
54、)。 100小麦颖枯病病穗小麦颖枯病病穗穗部染病穗部染病先在顶端或上部小穗上发生,颖壳上开始为深褐色斑点,后变为枯白色并扩展到整个颖壳,其上长满菌丝和小黑点(分生孢子器);茎节染病茎节染病呈褐色病斑,能侵入导管并将其堵塞,使节部畸变、扭曲,上部茎秆折断而死;叶片染病叶片染病初为长梭形淡褐色小斑,后扩大成不规则形大斑,边缘有淡黄晕圈,中央灰白色,其上密生小黑点,剑叶被害扭曲枯死。叶叶鞘发病鞘发病后变黄,使叶片早枯 。101小麦颖枯病 病原菌:病原菌:半知菌亚门真菌颖枯壳针孢。分生孢子器暗褐色,扁球形,埋于寄主表皮下,大小801441.8815.4(um),微露。分生孢子长柱形,微弯、无色、单胞,
55、大小153224(um),成熟时有13个隔。有性时期在中国尚未发现。 发生规律:发生规律:病菌在病残体或附在种子上越夏,秋季侵入麦苗,以菌丝体在病株上越冬。次年条件适宜,释放出分生孢子侵染春小麦,借风、雨传播。 防治方法同小麦叶枯病。防治方法同小麦叶枯病。102(八)小麦病毒病 小麦病毒病有多种,常见的有以下小麦病毒病有多种,常见的有以下三三种:种: 1、小麦黄矮病、小麦黄矮病 是由麦二叉蚜、长管蚜、缢管蚜传播,其中以二叉蚜传播力强,在病麦株上吸食10分钟就能带病,在健株上吸食5分钟就能使麦株感病。 防治小麦黄矮病应适期播种,防治好苗期蚜虫。在11月上旬用10%吡虫啉3000倍或2.5%高效氯
56、氟氰菊脂1500倍加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600倍混合喷雾,可有效地控制黄矮病的发生。 早春小麦起身拔节期发现有黄矮病发生的地块,用50%灭菌成粉剂1000倍加2.5%高效氯氟氰菊脂1500倍加600倍天达2116混合喷雾,防治效果很好,同时能兼治小麦纹枯病、锈病、白粉病、蚜虫和红蜘蛛。103小麦黄矮病田间症状104小麦病毒病 2、小麦丛矮病、小麦丛矮病 小麦丛矮病,又叫坐坡病、丛生花叶病等。 症状:症状:冬小麦自秋苗二叶期开始表现症状,从叶茎开始出现叶脉间退绿或叶茎发黄,以后逐渐向叶尖扩展,严重时出现不受叶脉限制的黄色条纹,叶色呈黄色,植株矮化,新叶不能伸展,细弱针状,分蘖增多,不抽穗。
57、 小105小麦丛矮病. 发病规律:发病规律:小麦丛矮病的发生程度与灰飞虱灰飞虱有关。一般在灰飞虱虫口密度大、带毒率高、小麦播期偏早、麦棉套种田和秋田中杂草多麦棉套种田和秋田中杂草多的情况下,有利于丛矮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防治方法: 一是种麦前清除地边草,减少毒源和虫源; 二是适时推迟播种; 三是药剂防治 :播种前药剂拌种;田间施药,小麦苗期喷杀虫剂。106 成虫成虫:长翅型体长(连翅)雄虫3.5毫米,雌虫4.0毫米;短翅型体雄虫2.3毫米,雌虫2.5毫米。头顶与前胸背板黄色,雌虫则中部淡黄色,两侧暗褐色。前翅近于透明,具翅斑。胸、腹部腹面雄虫为黑褐色,雌虫色黄褐色,足皆淡褐色,卵卵:呈长椭圆形
58、,稍弯曲,长1.0毫米,前端较细于后端,初产乳白色,后期淡黄色,若虫若虫:共5龄。在北方地区1年发生45代。华北地区越冬若虫于4月中旬至5月中旬羽化,迁向草坪产卵繁殖,全年以9月初的第4代若虫密度最大,大部分地区多以第3、4龄和少量第5龄若虫在田边、沟边杂草中越冬。 灰飞虱属于温带地区的害虫,耐低温能力较强,对高温适应性较差,其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在28左右 。附107灰飞虱 能传播小麦丛矮病及 玉米粗缩病等多种病毒病。 108小麦丛矮病 小麦丛矮病病株小麦丛矮病病株(右右)和健体和健体(左左)小麦丛矮病传毒介体灰飞虱小麦丛矮病传毒介体灰飞虱小麦丛矮病病毒粒体小麦丛矮病病毒粒体 109小麦病毒病
59、 3、小麦土传花叶病、小麦土传花叶病 减产10%70%,主要为害冬小麦,多发生在生长前期。 症状:症状:受侵害的小麦在秋苗时期退绿症状不明显.但早春发生新叶时,便出现很多退绿条纹。病株一般较正常植株矮,有的产生过多的分蘖,形成丛矮症,这一类症状称作绿色花叶株系,而退绿条纹是淡黄色的称为黄色花叶株系。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110小麦土传花叶病小麦土传花叶病 发病规律:发病规律:病毒在病株中进行系统增殖,根部细胞中带有大量病毒粒体。当根部寄生的多粘菌多粘菌侵入麦苗幼苗根时,将病毒带入寄主体内。由于是土壤带菌,病毒主要通过平整土地,随灌溉水传带带毒介体孢子,以及种子中夹带病残体等途径传播(小麦土传花叶病
60、毒不能经种子及昆虫媒介传播)。一般先出现小面积病区,以后面积逐渐增大。 防治方法:防治方法:1农业措施农业措施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防止病土搬家;浇地时防止从病田中过水。2,药剂,药剂防治防治 一是土壤灭菌,重病地块小麦播种前采用焦木焦木酸酸原液或1:4的稀释液处理土壤。这种方法不但对灭菌有效,还有抑制杂草的作用;二是利用石灰氮作肥料对防治本病有显著效果。111小麦土传花叶病小麦土传花叶病病毒(简称WSBMV)粒体为直棒状二分体,长粒体300nm,短粒体92-160nm,病毒粒体直径约22nm。小麦土传花叶病病株小麦土传花叶病病株小麦土传花叶病病毒粒体小麦土传花叶病病毒粒体112四、小麦上的其它灾害四、小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跨国球员转会合同范本
- 2025商业租赁合同书大全
- 2025专卖店合同专卖店申请加盟合同
- 文言文古诗词文学文化常识知识点
- 2025《设备采购合同范本》
- 《复习大纲梳理》课件
- 课件:人格尊严权的法律保障-教学内容与讨论
- 《城市规划管理与控制策略研究》课件
-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资产评估案例分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方科技大学《历史学前沿与评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集成电路先进封装材料PPT全套教学课件
- 有色金属冶金概论总论
- 砂石料单价编制
- 海藻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烟台大学
- 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期中测试卷含答案【考试直接用】
- EIM Book 1 Unit 11 Promise,promise单元知识要点
- 全陕西师范大学《716文学综合》考研真题详解下载全
- 引航梯的位置和标识及保养记录
- 外科学急性化脓性腹膜炎
- 苯酚的分子组成和结构课件
- 《罗织经》全文及翻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