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件装配通用技术条件_第1页
配件装配通用技术条件_第2页
配件装配通用技术条件_第3页
配件装配通用技术条件_第4页
配件装配通用技术条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GZSW/技 JW.002-2007北京国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配件装配通用技术条件(初稿)审批: 审核: 编制:目 录1、范围12、引用标准13、基本要求14、各种连接方法的要求34.1 螺钉、螺栓连接34.2销连接44.3 键连接44.4过盈连接55、典型部件装配要求65.1滚动轴承的装配65.2联轴器的装配95.3 齿轮的装配105.4 链轮、链条的装配105.5带与带轮的装配115.6润滑系统的装配115.7 气动系统的装配115.8 密封件装配125.9 电气系统装配126、平衡127、总装及试车13附录A 螺栓扭紧力矩14专心-专注-专业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设

2、备配件装配的基本要求、连接方法、典型部件装配要求、平衡和 总装通用技术条件,本标准适用于设备维修过程中组件装配、部件装配、总装及调试车。2、引用标准GB/T 275-93 滚动轴承与轴和外壳的配合GB 5226.1-2002 机械安全 机械电气设备 第1部分 通用技术条件GB/T 7932-2003 气动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B/T 10095.1-2001 渐开线圆柱齿轮 精度 第1部分 轮齿同侧齿面偏差的定义和允许值GB/T 10095.2-2001 渐开线圆柱齿轮 精度 第2部分 径向综合偏差与径向跳动的定义和允许值GB 11365-1989 锥齿轮和准双曲面齿轮 精度GB/T 10089-

3、1988 圆柱蜗杆、蜗轮精度GB 10096-88 齿条精度GB 1136889 齿轮传动装置清洁度3、基本要求3.1 配件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工艺要求及本标准和配件有关的标准进行装配。3.2 装配环境必须清洁、总装、试车的厂房的温度、湿度、防尘量、照明等必须符合有关规定。3.3 零部件(包括外购、外协件)必须经检验合格方能进行装配。3.4 零件在装配前必须清理干净,不得有毛刺、飞边、氧化皮、锈蚀、切屑、砂料、灰尘、油污及划线的涂色。3.5 除有特殊要求外在装配前零件的尖角和锐边必须倒钝。3.6 配作表面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加工,完工后组部件应清理干净;应进行工序间的防锈处理。3.7用修配法装配的零

4、件,修整后主要配合尺寸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或工艺规定。3.8 装配过程中零件码放整齐,不得落地,不得磕碰划伤,锈蚀,对涂漆零件的表面应注意保护。3.9 装配领出的零件在装配前应加强管理,清洗过的轴承、轴套等进行覆盖,防止落入灰尘。3.10 装配中必须有适当专用工具、工装或自制工具工装,不准用榔头直接打击零件。3.11 相对运动的零件,装配时接触面间应加润滑油(脂)。3.12 装配时原则上不允许踩机操作,特殊部位必须上机操作时应采取特殊措施,应用防护罩盖住被踩部位,操作者须穿平底步鞋以防止破坏漆膜,非金属等强度较低部位严禁踩踏。4、各种连接方法的要求4.1 螺钉、螺栓连接4.1.1 螺钉、螺栓和螺母

5、紧固时,严禁打击或使用不适合的旋具与扳手,紧固后螺钉槽、螺母和螺栓头部不得损伤。4.1.2 有规定拧紧力矩要求的紧固件,采用力矩扳手紧固。未规定拧紧力矩的螺栓可按附录A的规定。4.1.3 同一零件用多个螺钉或螺栓紧固时,各螺钉(螺检)需顺时针、交错、对称逐步拧紧,如有定位销应从靠近定位销的螺钉或螺栓开始,如图1所示。图1 螺钉或螺栓的紧固顺序4.1.4 用双螺母时应先装薄螺母后装厚螺母。4.1.5 螺钉、螺栓和螺母拧紧后,螺钉、螺栓一般应露出螺母1-2个螺距。4.1.6 螺钉、螺栓和螺母拧紧后其支承面应与紧固件贴合。4.1.7 沉头螺钉拧紧后,钉头不得高出孔端面,沉孔光滑,无毛刺;沉头螺钉改锥

6、口无毛刺。4.1.8 防松止动垫圈在螺母拧紧后必须将花齿扳起并入螺母槽中。4.2销连接4.2.1 圆柱销的孔钻铰后应符合图样公差配合要求,其中心与平面垂直。弹性圆柱销孔公差为H12。4.2.2 圆锥销的孔钻铰后清理干净,圆锥销涂油后方可装入,其接触长度不小于工作长度的50%,重要的圆锥销其接触长度不小于工作长度的60%,并应分布在接合面的两侧。4.2.3 贯通的圆锥销其中心必须通过轴中心且垂直。4.2.4 定位销的端面一般应该突出零件表面,带螺尾的锥销,内螺纹销其大端应沉入孔内1-2毫米。4.2.5 开口销装入相关零件后其尾部位应分开60°90°。4.2.6 销钉装入时不得

7、用铁榔头直接锤击,应选用适当的砸销工具。4.3 键连接4.3.1 装键前,清除键槽锐边,普通平键装在轴上时,必须保持紧密配合。键与轴键槽底相接触,键与轮毂键槽两侧面应均匀接触,其配合面间不得有间隙,过紧时可修整轮毂键槽。4.3.2 钩头键、楔形键装配后,其按接触面积应不小于工作面积的70%,而且不接触部分不得集中一段,外露部分应为斜面长度的10%15%。4.3.3 间隙配合的键,相对运动的零件沿着轴向移动时,不得有松紧不匀现象,接合面不得有划痕,擦伤等。如稍有可用细挫及细砂布修光。4.4过盈连接4.4.1 压装4.4.1.1 压装时不得损伤零件。不准用铁榔头直接锤击零件,应根据零件材料选用铜榔

8、头、木榔头、皮锤等。4.4.1.2 压入过程应平稳,被压入件应准确到位。4.4.1.3 压装的轴或套引入端应有适当导锥,但导锥长度不得大于配合长度的15%,导向斜角一般不应大于10°。4.4.1.4 将实心轴压入盲孔时,应在适当部位留有排气孔或槽。4.4.1.5 装配过程中按工艺要求选用压力机,不准用压力机直接压装零件,骨架式油封、轴承须用专用工具压装。4.4.1.6 压装零件表面除有特殊要求外,压装时应涂以清洁的润滑剂。4.4.2 热装4.4.2.1 装配过程一般选用热鼓风烤箱加热零件,温度一般控制在120左右。4.4.2.2 零件加热到预定温度后,应取出立即装配,并应一次装到位置

9、中间不得停顿。4.4.2.3 零件热装时,必须靠紧轴肩或其它相关端面.零件经过冷缩后, 零件与轴肩或其它相关端面的间隙在图样未做规定时,不得大于配合长度尺寸的1/1000。4.4.2.4 热装后一般应让其自然冷却,不应骤冷。4.4.3 铆接4.4.3.1铆钉的材料与规格尺寸必须符合设计要求,铆钉孔的加工应符合有关标准。4.4.3.2铆接时不得损坏被铆接零件表面,也不得使被铆接零件变形。4.4.3.3除有特殊要求外,一般铆接后不得出现松动现象,铆的头部必须被铆接零件紧紧接触,并应光滑圆整。5、典型部件装配要求5.1滚动轴承的装配5.1.1 滚动轴承与轴和外壳的配合应符合GBT 275规定。5.1

10、.2 轴承在装配前必须是清洁的,与轴承配合的零件表面不应在磕、碰、伤等缺陷。5.1.3 对于油润滑的轴承,装配后一般应注入约二分之一空腔符合规定的润滑脂。5.1.4 用压入法装配时,不得用铁榔头直接锤击轴承,应用专用工具或在过盈配合环上垫以棒或套,不得通过滚动体和保持架传递压力或打击力,且注意不要伤及保持架、密封圈、防尘盖。5.1.5 轴承内圈端面一般应紧靠轴肩,对圆锥滚子轴承和向心推力轴承应不大于0.05mm,其它轴承应不大于0.1mm。5.1.6 轴承外圈装配后其定位端轴承盖与垫圈或外圈的接触应均匀。5.1.7 热装轴承时,加热温度一般应不高于120。5.1.8 装配可拆卸的轴承时,必须按

11、内外圈和对位标记安装,不得装反或与别的轴承内外圈混装。5.1.9 可调头装配的轴承,在装配时应将有编号的一端向外,以便识别。5.1.10 带偏心套的轴承,在装配时偏心套的拧紧方向应与轴的旋转方向一致。5.1.11 在轴的两边装配径向间隙有可调的向心轴承,并且轴向位移是以两端端盖限位时,只能一端轴承紧靠端盖,另一端必须留有轴向间隙C 。如果没规定C的数值,通常可按 C=0.2-0.4mm规定,当温差变化较大或两轴承中心距较大时,间隙 C的数值可按下式计算:C=Lt+0.15式中: C轴承外座圈与端盖间的间隙,mm。      L两轴承中

12、心距,mm。      a轴材料的线膨胀系数(见表1)。     t轴工作时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     0.15轴膨胀后剩余的间隙 ,mm。表1 轴材料的膨胀系数材料弹性模量E(MPa)泊松系数线膨胀系数(10-6-1)加热冷却碳钢、低合金钢、-0.3-0.3111-8.5灰铸铁70000-800000.24-0.2511-9可锻铸铁-0.24-0.2610-85.1.12 在轴辊类零件的两边装配圆锥滚子轴承或向心推力球轴承时,通过调整端盖调

13、整垫或两轴承间刚性隔环调整轴承予紧力。5.1.13 推力球轴承的紧圈与轴一般取过渡配合(紧固与轴同转) ,松圈与相邻固定件贴在一起,不随轴转动。5.1.14 单列圆锥滚子轴承、向心推力球轴承、双向推力球轴承向游隙按(表2)调整. 表2轴承内径    向心推力球轴承向游隙      单列圆锥滚子轴承向游隙     双列推力球轴承向游隙          

14、60; 轻系列    中及重系列     轻系列   轻宽,中及中宽系列  轻系列    中及重系列30        0.02-0.06  0.03-0.09     0.03-0.10   0.04-0.11     

15、;  0.03-0.08  0.05-0.1130-50       0.03-0.09  0.04-0.10     0.04-0.11   0.05-0.13       0.04-0.10  0.06-0.1250-80       0.04-0.10  0.05

16、-0.12     0.05-0.13   0.06-0.15       0.05-0.12  0.07-0.1480-120      0.05-0.12  0.06-0.15     0.06-0.15   0.07-0.18       0.06-0.

17、15  0.10-0.18120-150     0.06-0.15  0.07-0.18     0.07-0.18   0.08-0.20       -          -150-180     0.07-0.18  0.08-0.

18、20     0.09-0.20   0.10-0.22       -          -180-200     0.09-0.20  0.10-0.22     0.12-0.22   0.14-0.24    &

19、#160;  -          -200-250   -          -             0.18-0.30   0.18-0.30       -&#

20、160;         -5.1.15 滚动轴承装好后,相对运动件的转动应灵活、轻便,不得有卡滞现象。5.1.16 轴承外圈与开式轴承座及轴承盖的半圆孔均应接触良好,用涂色法检验时,与轴承座在对称于中心线的120°范围内应均匀接触;与轴承盖在对称于中心线90°范围内就均匀接触。在上述范围内,用0.03mm的塞尺检查时,不得塞入外环宽度的三分之一。5.2联轴器的装配5.2.1 联轴器安装前先把零部件清洗干净,清洗后的零部件,需把沾在上面的洗油擦干。在短时间内准备运行的联轴器, 擦干后可

21、在零部件表面涂些透平油或机油,防止生锈。对于需要过较长时间投用的联轴器,应涂以防锈油保养。5.2.2用于高速旋转的联轴器在装配时必须按制造厂给定的各部件之间互相配合方位的标记组装。各联轴器之间的螺栓不能任意互换。5.2.3 对于刚性可移式联轴器,在装配完后应检查联轴器的刚性可移件能否进行少量的移动,有无卡涩的现象。5.2.4各种联轴器在装配后,均应盘车,看看转动情况是否良好。5.3 齿轮的装配5.3.1 装配齿轮时,齿轮与轴的配合必须符合设计要求,齿轮基准端面与轴肩(或定位套端面)应贴合,并应保证齿轮基准端面与轴线的垂直度要求。5.3.2 相啮合的圆柱齿轮副的轴向错位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齿宽B1

22、00mm时,错位B0.05B;当齿宽B100mm时,错位B5mm。5.3.3齿轮装配后,齿面的接触斑点和侧隙,应符合GB10095和GB/T11365的规定。齿轮齿条副、蜗轮、蜗杆副装配后的接触斑点和侧隙应分别符合GB10096和GB/T10089的规定。5.3.4 蜗轮副装配好后,还要检查其转动的灵活性,传动中间平面极限偏移符合GB/T10089的规定。5.3.5 齿轮箱装配后,用手转动时应灵活平稳。5.3.6 齿轮箱装配后的清洁度应符合GB11368的规定。5.3.7 圆锥齿轮安装时,大齿背要求对齐。5.4 链轮、链条的装配5.4.1 链轮与轴的配合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空套链轮应在轴上转动灵

23、活。5.4.2 主动链轮和从动链轮的轮齿几何中心平面应重合,一般应小于或等于两轮中心距的千分之二。5.4.3 链条非工作边下垂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若设计未规定应按两链轮中心距的1%5%调整。5.5带与带轮的装配5.5.1 同一回路的带轮轮槽对称中心面的位置度为:中心距小于1.2m时不大于带轮中心距的0.3%;大于或等于1.2m时不大于带轮中心距的0.5%。5.5.2 各传动带的张紧度应达系统检验的要求。5.6润滑系统的装配5.6.1润滑系统的管路在装配前必须除锈、清洗,在装配和存放时应注意防尘、防锈。5.6.2油管内部、分油体内部必须进行清理,无切屑、毛刺、油污、灰尘。5.6.3注入润滑系统的润

24、滑油应符合设计和工艺要求。5.6.4油管排列整齐并固定牢固。5.6.5油管和分油体接口处不得漏油,必须按设计的要求保证各部位润滑油输送。5.7 气动系统的装配 装配气动系统时符合GB/T7932规定5.8 密封件装配5.8.1 装配密封件时对石棉线和毡垫应先浸油,对油封和密封圈,装配前应涂上润滑油脂。5.8.2 油封的装配方向应使工作压力把密封唇部压紧在轴上,不得装反。如油封于防尘时,则应使唇部背面向轴承。5.8.3 安装油封时,应按工艺规定采用专用压油封工具或导向套工具,不准用铁榔头直接捶击,避免由于装配不当而造成变形和损伤。5.8.4 装毛毡圈时,毛毡圈的内孔应小于轴孔直径2mm,接口部分剪成30°的斜角搭接,以防密封不严。装配时应在毛毡上加入润滑油。6、平衡6.1 有平衡力矩要求的零部件,装配时应进行静平衡或动平衡试验。6.2 对回转零部件的不平衡质量可用配重,去重和改变平衡块的数量或位置的方法进行校正。6.3用配重方法时,必须固定牢靠,用去重方法校正时应注意不得影响零件的刚度、强度和外观。6.4滚筒找平衡时,应先检查滚筒平衡架两轨是否合格、平衡架是否水平。6.5 对于组合式回转体,经总体平衡后,不得再任意移动或调换零件。7、总装及试车7.1总装时,对随机附件应进行试装,并要保证设计要求。7.2 设备总装后均应按标准和有关技术文件的规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