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科技建構下的遠距教學模式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陳清河摘要本文所提及的遠距教學活動,乃是教師與學習者藉由新科技形構三體通路、電腦網路與互動傳播科技的使用,突破時間與空間限制,以進行學習和雙向溝通的遠距教學模式。從另一角度加以思考,這些新科技所衍生的多元化、質性化的教學通路,對於真正的學習者而言,是否受益,或僅是建立另一種資訊傳輸上的差異與權威感,的確頗值得加以推廣。傳播與通信科技的進步,有助於減低文化與知識的孤立主義;另一方面,傳播科技的進步,有助於少數弱勢族群的文化自覺;因為大眾傳播媒體通路使得人類發現自己與別人之相異處。然而,大眾傳播媒介與文化整合理論(integrated
2、 theory)之中心思想,應建立在資訊的交流之自主環境,絕不是基於推動科技決定論的單向思考,形成另一種資訊的操縱與階級化的學習。就上述的背景,本文擬以下列三大面向加以探討。1. 剖析新科技建構之遠距教學,以及與傳統媒介的比較分析。2. 對於網際網路遠距教學之主動學習情境的再思考。3. 從使用與滿足的角度,反思遠距教學學習情境。關鍵詞三體通路、虛擬教室、網路空間。AbstractArticle reaches long distance education, means teachers and learners pad to use three dimension channel、compu
3、ter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To make a breakthrough time and space limit, to proceed learn and two-way comm. education mode. From another point of view to deliberate, new technology give birth diversification、nature teach route. For real learners derive or not, probably only build up an
4、other transmission divergence and authority, indeed to consider.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progress; conduce to lower culture and knowledge isolationism. On the other hand, help to minority groups aware of civilization. Because mass media channel support mankind to discover self and others meteorology
5、. However, mass medium and culture Integrated Theory should set up in information independence environment, absolutely not on the basis of technology determinism one-way think to form another information control and class study.1. Internet long distance education boundary appearance, to analyze Inte
6、rnet long distance education character.2. From a point of view in take lessons survey Internet boundary hinder factors.3. Via uses and satisfactory theory to think long distance education environment.Keywords: three dimension channel, virtual classroom, network space.壹、新科技建構下的遠距教學在Margaret Wertheim在
7、The Pearly Gates of Cyberspace(1999)一書中亦提及,從空間的文化歷史演變之角度,空間發展階段與網路空間的產生,從過去至現在的人類歷史當中,當舊型式的空間消失後新型態的空間於焉產生。Wertheim認為空間的形式主要經歷心靈空間(soul space)、物理空間(physical space)、與網路空間(cyberspace)等三種型態。心靈空間奠基在一種基督教的神聖心靈的基礎之上,是人與天堂(教堂)、神聖與俗世、以及主與宗教的生活空間(celestial space),中古世紀即以為此為主要的空間概念;其次,物理空間是一個物質與物理現象的空間,是硬體、是建設
8、、是數理、是外太空、亦是有形有輪廓的一切,其後亦形成數學的相對空間(relativistic space),以及跨越地域的超空間(hyperspace)等相關空間型式。至於網路空間,則既不是任何神學體系的產品,也非物理的空間,而是在物理空間之外的空間,但它卻是一個屬於心靈的新空間,Wertheim將之稱為網路心靈空間(cyber-soul space),這個最新型態的空間,亦有創造網路烏托邦(cyber -utopia)的重要功能(Wertheim,1999)。有關空間的形構,傳播學者郭良文提出,學界對於空間的論述已有相當豐富的探討,然而,有關網路空間之興起與發展的學術性研究,深入著墨者仍屬少
9、數。雖然如此,學界亦開始有一些持不同觀點、較系統化的論述出現。無論是從唯心、唯物的觀點、或以全球化、資本主義或國家主義的角度來分析,都對網路空間的形塑成因提出了不同的見解(郭良文、柯裕棻,2000)。此種虛擬情境已具備替代實體空間學習的教學情境,網路遠距教學便是形塑此概念的典型。此種藉由傳統科技所形構之行動、衛星與固網三種媒體通路,基於網際網路的加入,結合電信與資訊的一對一及雙向、主動、點選與資料庫之新科技模式,建構出數位化遠距教學的學習通路。亦即,基於科技的日漸成熟,廣電傳輸已可將聲音、影像及資料整合起來,儲存龐大訊息供隨時選取(on demand),並集互動功能於一身。綜觀科技脈動下之電信
10、、有線電視、衛星、無線及電腦工業的分立,將因匯流(convergence)而成為整合流通系統,經由數位科技的推波助瀾,數位科技使傳輸訊號的模式有了革命性的改變。然而,數位科技的產物在推廣過程,卻因社會接受取向而有所不同,目前各國對數位傳輸科技的推展即面臨此一問題,其間的變化似乎在印證J. R. Beniger(1986)所言,是一種控制革命的自然延續(俞灝敏、邱辛瞱譯,1998)。不同的是,其影響程序已非如以往,廣電產業將由生產而分配再到消費的階段,自動化與虛擬化的生產模式同時必須面對全時(always on)消費需求的考驗;其分配模式是多向且雙向,從資訊流通的觀點,生產者亦可能是消費者,反之
11、消費者也可能是生產者的情境;而消費模式則為具有主動控制的能力,過去所謂的合理化與科層化的面貌將因數位科技產物的引用而有所改觀,往後之廣電傳輸數位化過程,必然要在軟體產製、訊號傳輸與接收設備三管齊下運作。而遠距教學的模式,必然會隨著學習者使用媒體的行為改變引發出新的教學體系。一、數位空間之形塑與發展Pavlik(1998)提及與其他科技一樣,數位科技的推展必然是無法獨立存在於真空狀態下,而必須與政治、經濟相互產生交集,進而發揮影響作用。不難理解的是,由於數位科技的進展已成人類社會無法抵擋的趨勢。然而,從類比轉變到數位化科技的廣電產物,如何繼續掌握大眾的接受度一直是不可或缺的考量。就各國推動數位廣
12、電媒體通路的經驗得知,接收設備價格的因素、使用行為的改變、產製者對科技的見解,以及所產生之多頻道內容應如何規劃,皆為此一新事物衍生的瓶頸。無可避免的是,推動數位科技首要之道,當然應使接收設備的普及化;至於,軟體內容的產製環,或可藉由改變或重製舊媒介的內容,逐步建立後設資料(meta data)之檔案管理模式,並結合附加價值(value added)的訊息服務管道,拓展廣電媒介數位化的軟體來源及輸出方式。傳播科技所創造的虛擬空間與網路空間被Robins與Webster放在虛擬文化(virtual culture)的概念下加以理解。虛擬文化被視作是一種人/科技/空間所形成的一種新關係鏈與關係叢結,
13、經由虛擬社區加以具體化呈現,這種文化是由穿梭在不同空間、眾多具有相乘作用的社會技術關係體系所形構,而這個體系提供了地方性(local)與非地方性(即超越地域限制的)一種親密的、關係性的、與相互回饋性的聯結。隨著傳播科技的發展及電腦應用普及率提升,許多新傳播方式、工具及管道源源不斷被開發出來,並且進入每個現代家庭,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傳播的時代或稱生活的時代早已悄悄地揭開序幕。雖然電腦網路的雛形早在1960年代便已出現,只是當時的網路比起現在的單純很多,當時大多是用以連結能量強大的電腦主機與終端機,以盡量發揮主機的效益。由於電腦及相關設備不斷進步,政府相關及民營企業不斷嘗試擴充電腦
14、網路的功能。時至今日,網路越連越廣,各種網站如過江之鯽不斷出現。根據網際網路協會(Internet Society)統計,全球每卅分鐘就出現一個新的網站(汪琪、鍾蔚文,1999)。二、網際網路與廣電媒介的遠距教學型態特質比較探討網際網路與廣電媒介的遠距教學型態,似乎應先探討閱聽人特質。英國傳播學者McQuail將閱聽人研究區分為三大傳統(McQuail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1994):1. 結構傳統(structural tradition),研究取向側重描述閱聽人的組成及其與社會結構的關聯,亦即閱聽對象的研究測量,結果可供媒介組織管理與經營的參考。2. 行為
15、主義傳統(behaviorist tradition),探究媒介訊息對於個人行為、意見、價值觀和態度的影響,亦即研究閱聽對象有意識、有目的、選擇性地接受訊息後的反應,屬於媒介效果與媒介使用的研究範疇。3. 社會文化傳統(social culture tradition)與接收分析,假設閱聽對象在選擇媒介與訊息時不完全主動也不完全被動,而是由社會因素及閱聽對象心理因素形成需求與動機,同時考量所處的文化或次文化位置對其解讀訊息的思考。此點有助於我們了解各種網路資訊對不同社群的影響,更進一步探索不同社群對各種網路資訊解讀立場的差異,及其背後的社會、文化因素。從McQuail的論點可以預見,媒介的形成
16、與使用者對文化價值的認定有密切關係。就遠距教學的型式而言,使用傳統廣電媒介與網際網路自然有所不同,雖然兩者之間尚未構成替代的條件,但因兩者之特質帶給閱聽人使用媒介情境的差異,必然會建構出另類遠距教學活動的新情境,以下擬就其媒介特質加以分析。(一)使用傳統廣電媒介於遠距教學型態之特質1. 有資源的特定意涵:就國內的現狀而言,廣播與電視媒介由於頻道數量有限,在電子媒體頻道開放之前,利用廣電媒介教學,大多只能使用情商國防部釋放出來的超高頻;而廣播則僅可運用教育廣播電台的管道播出。因為兩者之頻道數有限,無線電波又屬於稀有資源,較難以滿足應用於內容遽增且日漸普及的遠距教學環境。2. 電波傳送的空間限制:
17、廣電媒介是使用電波傳送影音資料,電波的功率高低又會影響傳送距離遠近,而且經常會因為高山或大樓等地形限制而阻擋了訊號的傳送。因此一般廣電媒介所播送的節目並非無遠弗屆,一旦學習者離開特定地方,便可能被迫中斷學習。3. 法規建構單向傳輸的特質:廣電媒介固非電信事業的範疇,通常是以一對多且單向式的傳播訊息給接收者,造成無法兼顧所有學習者特質和需求,學習者也無法明確地將回饋反應給老師,導致廣電媒介傳送的學習內容和學習者需求有所出入。4. 媒體形式促使深度不足:廣電媒介受限於時間長短,加上可能有多種教學內容需要播送,所以在製播教學帶上可能採簡單易懂的方針進行,希望在極有限時間內能結束課程,而這也就造成教學
18、節目深度不足,過於表面膚淺的情形。5. 非特定教學使學習者難測:由於廣電媒介的教學形式是採取在定時播送教學帶,然而,對於學習者是否有在此時段接收並用心學習課程內容,則無法判斷學習者行為,只能由學習者自行決定。而且因為廣電媒介使用者匿名性大、異質性高,當然無法明確判斷分析學習者的結構。6. 缺乏輔助通路之唯一資訊管道:在以往利用廣電媒介播送教學內容的時候,廣電媒體成了學習者唯一可以接觸到學習資訊的管道,而沒有其他的輔助學習管道可以類似網路點選提供更多元、深入的資訊,容易造成學習者的視野與思考出現有狹窄與僵化的現象。7. 同步特質的限制:由於傳統廣電媒介都是在固定時段中播出特定教學內容,學習者也必
19、須在此時段同步接收學習內容,一旦學習者臨時有事需要處理,便無其他補救的教學管道。雖然錄放影機可以側錄節目,以彌補其不足,但其教學效果甚為有限,且品質常受影響。(二)使用網際網路於遠距教學型態之特質由於網路空間寬廣,只要個人使用的電腦記憶體足夠,學習者不但可上傳作業繳交給教師,教師也可在統整作業後,於網路闢設一網站或網頁空間置放學習者所繳交作業,讓學習者彼此參考。更重要的是,運用網路的環境,還可利用連線軟體讓學習者進行水平式的溝通模式,共同討論學習心得。由此可見,網路遠距教學最重要的特質,乃學習成果可在網際網路環境觀摩。其次,網路學習使學習者可積極追求提昇學習深度。網際網路的內容有如百花齊放應有
20、盡有,凡是有心主動向上的學習者,皆可利用搜尋引擎找尋所需相關資訊,補充在課堂上教師未提到的部份,深化自己的學習程度。由於網際網路具有多媒體的特質 網際網路最大的特色是網網相連,是一種實體上的網路系統,也是一個跨越時空限制的資源分享環境。網際網路所使用的通訊協定是TCP/I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Internet Protocol)協定。在網際網路上,各式各樣的資訊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展現,有文字、圖形、聲音、多媒體、甚至互動式。按功能分類:電子郵件(E-mail)-人與人的訊息交換,文件分享;論壇(news groups)-電子布告欄上的討論群組;線上交
21、談(chatting)-允許線上互動地透過文字交談;遠端登入(telnet)-登錄到遠端的電腦上執行工作;檔案傳輸(FTP)-在電腦和電腦之間傳輸檔案;地鼠(gophers)-使用階層式的選單找尋資訊;Archie-搜尋各地的文件、軟體、和資料檔案的資料庫並下載;全球資訊網(WWW)-使用超鏈結來擷取、格式化、並展現包括文字、聲音、圖形、和影音的資訊。,在網際網路上的內容除了可以有文字,還可以是圖畫、可以是聲音,也可以是影像,因此對於學習者有輔助效果的學習資訊以及輔助資訊內容的加大,有莫大的效益。另則,網路學習更有輔助管道特質,因為網際網路的使用需要學習者主動地接觸搜尋,以致在學習主要課程上,
22、仍需要教師引導學習方向和學習大綱,對於網路的廣泛資訊,學習者要如何找到適合本身所需,也是得視教師對學習者的課業要求,因此網際網路只是處於一個輔助教學的地位。網路學習的存取模式多元亦為其特質。目前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 WWW)系統具有極強的整合能力,可以傳送文字、圖形、聲音、影像等,還可以利用JAVA程式語言規劃互動式學習內容,並且具有超文本(hypertext)、超鍊結(hyperlink)的功能,方便操作且是以多媒體的型態呈現,可以提供公告事項、或是和課程相關各項資料讓學生下載,使內容與資訊形式可按個人消費習性另作取捨。基於上述的特質,網路學習的環境可使教學訊息需求可隨
23、時反應獲得更完整的解決。網際網路的重要特質之一是兼具同步性(synchronization)與異時性(asynchronous)。所以,一旦學習者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利用網路的連線功能收發訊息請教師解答;另一方面,教師如有任何有關課程上的要求或補充,也可藉由網路公佈讓學習者知道。換而言之,網路教學異於傳統教室教學,乃在其重視群體中的個體而非整體學習理念。綜合網路學習的環境,可使教與學之間的情境更為密切。網際網路的使用者是無國界、無地域的分別,只要擁有一台具連線功能的電腦,天涯海角皆可利用網路溝通,也因此利用網路進行遠距課程,教師與學習者不會有太大的距離感。加上網路也具有即時性,可以將此時此刻的上
24、課情境傳遞到每個學習者,而不致讓學習者與教師間有太大的隔閡。此一環境對教學活動效果可建構一直接的對話空間,因為網際網路具有高度臨場感,而且互動上除了文字以外,現在也發展出視訊會議的技術。在遠距教學而言,即是所謂的即時群播型態,此一方式可以看到對方所在之處的影像,對於遠距教學的效果有很大的助益,也可以讓師生間有直接的對話,提出對課程的意見和建議。(三)網路遠距教學與傳統廣電媒介遠距教學之差異網際網路與傳統廣播電視媒介運用於教學情境的差異,包括同步性與異步性、多元接收與供應、可測量特質、單向與多向、形式與深入、被動與主動、獨立與觀摩以及批判與思考等種種不同。因而,所建構的教學情境必然影響學習者的思
25、考面向。就個人化教學環境的觀點,網際網路對於教與學兩造之間所能突破的教學活動,可具備下幾種情境:1. 學習者對於學習成果可在網際網路環境中進行相互觀摩的機會。此種傳播教學活動如可更妥善規劃,必然可引發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比較,甚至提供學習者主動對障礙排除的方法。2. 學習者對於教學訊息的需求,可以隨時依照個人的學習反應尋求獲得更完整的解決。更由於學習者對於教學內容不再受限,反而會更積極於追求學習的層面。3. 教師可將在課堂中因時間或情境較難已呈現的相關教學資訊,以網際網路提供學習者更多的參考,使教與學之間的情境更為密切。4. 對於整體教學活動的效果評估,網際網路可建構一直接的對話空間,使學習者
26、不但得知學習成果的評定,亦能獲得輔助資訊,使評估成為更具實質意義的形式。(四)遠距教學使用網際網路傳輸的優勢綜合上述的分析,使用網路於遠距教學由於其教學形式可分整體與個別、同步與非同步、被動與主動、以及單層與多層規劃之學習模式,因此,對於創新教學環境的空間概念與突破科層式管理的教育理念。的確有甚多好處。擬將重點條列如下:1. 享有多元通路的機會:網際網路負載量大,一旦遇到影像或聲音的資料檔案。也有寬頻技術加以支援,比起傳統的廣電媒介只能播放有限的教學內容,更能達到快速且大量傳遞教學資料的目標。2. 確實預測學習者結構:不同於廣電媒介,遠距教學的隱性學習者透過網路使用者的結構特性,以及網路教學的
27、雙向溝通,都可以明確知道使用網路遠距教學的學習者特性和需求為何,也可以更清楚訂定學習課程的內容和目標。3. 增加視覺傳播之輔助性:雖然使用廣電媒介的遠距教學完全是以視覺影像的影帶內容播出,然而,總是過於死板和千篇一律,但是以網路進行遠距教學,除了可以看到教師上課的生動神情,學習者還可以主動利用多樣活潑的圖片或短片做為教材同步播放,更有利於增加視覺傳播的教學吸引力。4. 課程更符合個人化需求:由於網路空間無限,只要有人可以提供任何課程內容,網路上都可以容納。也因此學習者在課程選擇的自由度也加大許多,不似以往需受限於廣電媒介提供的固定課程,學習者也可以依照自己的人格特質、興趣、和需求,決定自己要學
28、習哪些課程,而不用削足適履。5. 突破電波範圍與阻擋因素:網際網路的科技發展結合各項通路成就了地球村(global village)夢想的實現,達到所謂天涯若比鄰的境界,對於有心學習課程者,不必再因為電波限制或地形阻擋而犧牲學習機會。6. 配合網路提升學習態度:網際網路的內容豐富多樣,真正是如學海般浩瀚無涯,唯有不斷的吸收新知才能充實自己的學問。也因此,學習者必須不同於以往使用廣電媒介遠距教學的被動心態,改變自己的學習態度,主動且積極的接觸並篩選有用資訊,以提昇學習效果。7. 拓展另一學習通路:使用網際網路的遠距教學,除了利用視訊會議的同步上課外,讓學習者熟悉如何使用網路資源也是一門重要的課題
29、,唯有如此,才能讓學習者除了向教師學習,也可以主動上網學習,兩種學習方法並用定可發揮最大的學習效益。8. 可進行附帶加值性服務:利用網際網路進行遠距教學,除了課程本身之外,還可以提出一些附帶服務,例如個人諮詢、課程推薦、或是可以開闢一個讓學習者彼此交流的聊天室,這些服務也許不如課程本身重要,但是也因此提供讓學習者感到貼心的動作,拓展另外的資訊來源有助於學習之廣度與深度。然而,在網際網路已發展成廣域網路(wide area network, WAN)的今日,廣域網路中可能連接迷你電腦、工作站、大型主機,甚至區域網路也可連接在內。在傳輸方式與通信協定方面,也呈多樣性發展電子化學習(E-learni
30、ng),複雜度節節升高。面對這種多元化網路環境,遠距教學模式在作前瞻性規劃時,應考慮下列要點(林群偉等,1998):1. 頻寬要夠高,以便提升通訊速度及速率。2. 必須能夠支援多媒體服務,包括聲訊、影像、視訊及數據資訊之傳輸。3. 彈性要大,因為資訊流量難以預測,因此要考慮網路在未來成長的彈性需求。4. 要有全球性視野,藉由跨疆域的通訊達到世界地球村的理想。5. 運用科學管理的方式,使網路管理更具彈性及效率。如上所述,網路規劃首重彈性,要達成多元化的網路規劃,或許可以利用動態虛擬專用網路的觀念來達成目標。所謂“虛擬專用網路”(virtual private network, VPN),主要是由
31、軟體來定義網路,經由參數改變達成網路之組構;並架構在分封交換數據網路(packet-switched data network, PSDN),或其他實體網路之上的虛擬網路。因為虛擬專用網路以軟體來執行網路管理,最大優點即是彈性高,網路管理可充分掌握,兼具公眾網路及專用網路的好處。國內遠距教學環境,由於多元化學習道路以及社會結構的調整,網路在此間所扮演的角色也益形重要,網路遠距教學情境即屬其一,參與者應具前瞻性共識。貳、主動學習情境之遠距教學內涵在即時群播的遠距教學型態中,教師和學習者之間都必須透過攝影機、麥克風、及螢幕等視聽器材做為彼此溝通的橋樑,所以即時群播的教學情境和傳統面對面的教學情境是
32、大異其趣。由於透過媒介傳播的教學方式,教師並無法注意到所有學習者的學習情況,也不能當面給予關心的親切感;而學習者也可能因為沒有教師的督促而喪失學習的注意力,不再有參與感。因此在即時群播的教學型態中,互動的頻繁與否就成了影響學習成果的重要原因,但是因為即時群播的遠距教學型態中,因為會有多個收播端點,教師在提供學習者互動參與感的同時,卻也可能造成顧此失彼的情形。教學所扮演的角色儼然為一教學資訊的管理與操縱者,其公共領域共同參與的形式大於實質的功能。事實上,參與傳統面對面教學與接受即時群播遠距教學的學習者在本質上有極大的不同處:前者是同一學校甚至同一班級的同學,彼此擁有共同或相似的學習背景和情境,所
33、以在準備課程內容上較為單純;然而一旦轉換到即時群播的教學環境中,參與的學習者分散各處,彼此異質性高,可能導致學生對教師安排的課程內容、實例講解或用字遣詞感到隔閡,無法引起共鳴。因此如果在教學開始前,教師如果能先對學習者的背景資料瞭解和熟悉後,並套用在教學發展課程中,則可較有效提昇學習者對於課程學習的興趣與注意力,並連帶地使學習成效提高。另外,在運用網際網路取代傳統面對面式的教學情境時,有以下幾個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1. 教師所扮演之互動角色:在網路遠距教學情境中,教師不應是一個具權威有主導性的角色,必須視學生的回饋和反應,來修正上課方式和內容。換而言之,網路遠距教學的主導權在學習者手上,教師
34、在課程中所佔的地位是屬於輔助性的,必須透過和學習者的互動過程中,瞭解學習者需求而因材施教。但因教師與學習者屬隔空且異質,的確較難掌握。2. 學習者之主動心態:學習者在網路遠距教學中的學習行為迥異於以往廣電媒介遠距教學,學習者必須有積極主動的上進心,而非被動的等著教師上課,否則即使科技再進步,上課資訊再豐富,學習者若不思上進,一切努力將難得其效。這也是為何仍有人主張運用網路教學,仍應建立一套不斷評量學習成果的原由,雖然如此,此一方式又易落之於傳統被動之教學情境。3. 知識產製建構可批判及反思考之領域:網路使用者常利用匿名功能發表言論,因此發言者常可盡情暢其所言,而不用受到言論限制。網路遠距教學也
35、同樣會有此特性,因此在課堂並非是一言堂,而是百家爭鳴的情況,各種不同於主流的意見和看法,只要說的有理,能夠具體提出批判的立基點,常會在此脫穎而出。但就負面非建設性的交流以及學習者是否樂於參與,皆將成為網路遠距教學的另一包袱。4. 屬於一種從虛擬(virtual)到真實的假設:網際網路常被稱為賽博空間(cyber space),隱含了一種對虛擬世界的看法。網路遠距教學雖是利用虛擬的影像技術傳達上課情境,但是在其中的教師和學習者皆能夠看到彼此的真實反應,而非不可觸碰、無法瞭解的對象。然而,虛擬祇是科技衍化的必然性,是否可密切使用於網路教學情境仍有待觀察。5. 兩造之間經驗交換不及以往密切:雖然網路
36、的即時性可以讓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更為方便且快速。但是這種利用電子機械的溝通模式,雖然目前的寬頻技術已可同時傳輸影音,但仍然給人一種冰冷的、僵硬的感覺,而不及面對面溝通的溫暖。網路溝通上充斥著理性的文字,而無法充分體會到對方的整體情境,此乃網路教學較難處理的問題。6. 考量課程搭配作業分享與教學討論的設計:利用網路遠距教學最大的特點是可以利用網路偌大的空間展示學習者繳交之作業,以達相互觀摩之目的;並且利用聊天室或留言版之功能,讓教師和學習者一起討論對於課程學習的心得與建議,作為後續課程或作業的改進之道。由此可見,運用網路教學的情境之所以可發揮其效,非僅在其內容多寡,其表現方式及執行模式應是其
37、優勢之處,但亦應配合學習者的參與態度。討論的時空屬可塑性的需求:前面提到網路具同時性與異步性之特質,而且網路屬無國界分野之通路。只要個人電腦軟體能配合,上課的時間、空間皆毫無限制,甚至可以利用電腦的存取功能,抓取課程內容作為補救之道或複習之用,完全端視學習者的時間分配管理之結果。唯,跨國界學習仍有語言與文字之障礙,運用電腦存取需有大量內容的支援,兩者皆有賴大量人力與經費的困難有待克服。如從教學軟體與周邊因素加以探討,仍存在以下幾項待克服之議題:1. 使用對象仍受限制:由於使用電腦者普遍具有高等學歷的特質,其與一般普羅大眾之間有著資溝(information gap)的存在,教育程度不高的民眾即
38、使有心接觸電腦,也常常會有不得其門而入的感嘆,所以在利用網路進行遠距教學時,為了擴大學習者的範圍,應先增加電腦使用者的人數。2. 學習者對網路之接受度:由於網路尚屬一個新興的科技,在使用網路的情形中,常會有許多超乎意料之外的結果出現;導致某些人士對於電腦網路有著恐懼感,或是責備網路科技帶來的不良影響,這也造成網路科技的不易推廣。3. 多媒體技術整合之未定性:由於多媒體技術牽涉範圍過於廣泛,目前仍無統整之跡象,如果教學單位的主播端點與收播端點間系統不相容,可能就無法順利推動教學之進行。因此,多媒體技術若仍毫無顯示整合的跡象,將會造成遠距教學推動上的困難。4. 政策與法規配套措施不明:目前國內對於
39、遠距教學的學歷認定只給予空中大學,或是大學間跨校遠距教學的學分修習。對於純粹只參加網路遠距教學的學歷或是資格認證,仍無配套措施或法令可供依循,也造成網路遠距教學迄今無法真正落實之憾。此種學歷的授予制度,既屬於教育學門中所謂學科規訓(discipline)制度(I. Wallerstein,1997)。5. 課程定位困難:網路使用者眾,遍布各地,要如何確定主要學習者,以及針對主要學習者的需求推出課程內容,也是網路遠距教學一旦落實,首先需要面對的問題,因此在課程定位上應注意哪些要點和事項,著實不可忽視。6. 改變教學單位基本人力特質:在進行網路遠距教學之前,先決要件應是針對設計教材、運用媒體、熟悉
40、系統運作與教學環境等重要方針。規畫並實施遠距教育的專業師資訓練和專業人才訓練,除了授課教師,也應包括技術人員與課程助教,才能夠真正發揮遠距教學之效果。7. 網路使用心態異於廣電媒介:網路使用者常被視為具有高度主動性的接收者(active receiver),而非如廣電媒介的被動、盲目或稱被動的閱聽人(passive audience)。因此在網路使用的心態上,也是迥異於廣電媒介的閱聽人,前者除了具有主動性,也較具批判性,有反省深思的能力,因此對於一貫使用廣電媒介的學習者,如果初接觸網路教學型態,勢必要先調整學習心態。為使新科技所面對遠距教學學習者態度能否相互扣連之探討,本文引用Engel,Ko
41、llat and Blackwell(1982)所提出EKB模式為例加以對應。此一模式認為,通常消費者決策行為中有五個重要的程序(黃韻如等,2002)。如反觀本文所擬探討之主題,應可作如下之見解:1. 問題認知:當消費者認為理想的情況與實際的現象有差異時,即產生問題的認知。其來源有二:一為外在的刺激,另一為內在的動機。此點乃上述所謂社會系統或社會氛圍等因素是否存在對新事物採用的影響。2. 資訊蒐集:當問題認知發生後,消費者若發現自己所擁有的資源並不充分,即會去蒐集更多相關資訊以解決問題。通常會透過大眾傳播媒體、朋友意見及行銷人員所操縱之變數,經過接觸、注意及接受後所得到的訊息去選擇評估採用新事
42、物的方案。3. 方案評估:當相關資訊蒐集完後,消費者便依評估準則和信仰對選擇方案進行評估,以達成對新事物採用的決策。評估準則是消費者用以評估新事物之標準,而信仰則是連結新事物和評估準則間之一種意識。4. 選擇決策:消費者評估了各種可能的方案後,便會選擇一最適當方案,並採取接納新事物的行動。但當消費者遇到一些不可預期的環境變數,如:所得改變、政策改變等因素,則會保留原來的意願改採新事物的方案。5. 結果:當消費者作了選擇後,會有二種可能結果,一是滿意,二是決策後失調。其中滿意即是對選擇方案之評價與事前對該方案之信仰與評價二者認知一致;至於失調則顯示出對此一新事物缺乏更多的互動而產生失望。此種模式
43、的推論或許可以說明,一項新科技的出現,僅是將內容產業提升到經濟生活裡更接近核心的地位,當然是足夠讓人期待;但經濟學者和企業的發言人們經常忽略的是數位革命同時也在轉變著,涵括內容產業在內的整個經濟市場結構和生產能力(查修傑譯,1997:344)。就以本文所擬探討科技建構下遠距教學模式的模式,便充分反應社會大眾接納與採用正是主導此一新科技能否順利推展的關鍵。然而,科技通常包含新硬體與新軟體二個面向,硬體面是指組成此一工具中的物質或物理性零件;軟體面則是與此一工具有關的知識。換言之,每項新科技出現,除了硬體本身的操作及其效用為人類帶來衝擊,軟體方面,也間接的改變人類的思考方式及相關的價值觀。除了電腦
44、之外,由於目前台灣大多數家庭對新科技終端接收設備仍以類比器材為主,在過渡時期,如何使數位傳輸能相互接軌,其最直接的作法,應是硬體面數位解碼盒(digital set-top-box)的推廣。然而,軟體面之產品價格與技術規格甚或服務內容的不確定性等問題,都會使其瓶頸一直難以突破。基本上,新科技的推動是用來減低生活中不確定性的一種工具,如再就創新與傳布的理論分析,軟體面向即是探討此一科技是什麼、此一新科技如何有效運作,以及此一新科技為何能有效運作等與科技本身有關的問題;至於,一般人對新事物評估內容則會提及此一新科技所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它會對我有利還是不利等與科技所造成結果有關的問題。由此可見,數位
45、廣電科技為能順利推展,不外乎此一新事物仍有諸多因素未能為大眾所接受,其間,應可視數位廣電科技與遠距教學情境之認同度仍具頗大差異。此外,從學習者的角度觀之,李雅慧(2000)在有關開放學習應用在成人教育之研究中,歸納出幾點網路學習之省思:1. 學習者仍然無法對學習的選擇加以控制網路遠距教學強調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提供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情境。但事實上,學習者身處於整個社會脈絡之中,社會控制與影響力隨時隨地發生,一個完全自主學習的教學情境只是理想狀態。因此在網路遠距教學中,尚須將教學情境之外的政治與社會影響因素納入考量。2. 科技的應用使得個人能力的差距變大隨著科技的進展,電腦科技產品加大了資訊富
46、者與窮者之間的鴻溝。在教學領域中,網路遠距教學更使得了人與人之間的能力落差擴大。無能力或缺乏資源接觸使用新科技者,成為遭受資訊社會排除的黑洞。有鑑於此,網路遠距教學勢必需要其他教學媒體的輔助以解決其衍生的問題。3. 並非每個學生都適合開放學習網路遠距教學主張以學生為主體,強調自主學習。然而,對於習慣傳統教學的部分成人來說,此種新型態的學習情境,反而會造成學習者的退縮與不適應。4. 並非每個學生都會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定部分學習者仍需要教師的協助,以選擇合適的教材與學習方式。因此有關師生之間的互動,強調主動學習的網路遠距教學仍有其不足之處。5. 網路學習過度膨脹學習者的責任網路遠距教學以學習者為中
47、心,強調障礙的排除,然而亦模糊了教學機構與教師的定位與角色。由述論述得知,遠距教學不同於傳統大學之課堂教學,傳統的大學授課方式係屬於封閉性的教學,是具備認知權威(cognitive authority)以知識的他人之方式傳達科學化的知識;遠距教學的情境應將權力和知識視為一種互動關係而非互斥的結構面。吳統雄等(2001.10)認為,網路社群教學模式屬於輔助型理論系統與互動型理論系統,必須透過協助組織並強調學習者與教學者的溝通性,才可產生更高之學習效益。因此,在網路的教學情境中,對於學習者之使用介面的要求,應講究內容容易理解、文字容易閱讀、避免較複雜的操作而形成學習障礙,反而應追求適度的控制,提供
48、索引與查詢功能並規劃測驗模式,使學習者得以產生自學理念,符合其不同使用需求。參、結論就科技的特質而論,數位電視已經不再只是電視,而是一個可以與其他行動與固定寬頻網路相互串連的多媒體網路,亦即,電視台在完成數位化之後,所提供的服務當然不僅在廣電服務的範疇,可順勢建構數位媒體平台的理念。為了因應數位化時代的來臨,傳統電訊產業不得不隨著科技日益成熟而加快自身數位化腳步,新興產業亦透過各類型企業模式推出數位科技產品,經營者都期望能在這波數位化的浪潮,建構永續性跨產業經營環境。在電腦、電信與媒體產業匯流現象以及全球化下的影響下,數位化與寬頻網路發展為廣電產業帶來新的契機,數位廣電的發展帶給傳統媒體經營另
49、一種結構性的改變。數位地面廣播電視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力,並不僅限之於工業結構的變革,而是整體廣電產業型態的調整,如前所述內容服務、企業體質與市場生態皆將受其影響。正由於此一改變,未來電視台有意要開始轉型成為多媒體業者,廣電產業所能提供的服務就不僅止於傳統的影音節目,而是可以提供多型態的加值服務,在節目內容方面,不再只是傳統的廣播電視服務,而是可以提供電子節目選單(EPG)、多樣化的隨選視訊服務、互動電視服務、寬頻上網等整合性應用服務。因為數位資訊傳輸具有多媒體、超文本、即時性、互動性、開放性以及非線性等特徵,所以和傳統的單向集中式媒體型態完全不同,數位資訊傳輸的特質會改變整個傳播內容的生產過程、
50、媒體結構以及廣電業者和閱聽人之間的關係。就本文的研究分析可見,完整的網路遠距教學體系應包括學習者、教師和傳播媒介三種結構體系。雖然遠距教學的對象大部份是校園學生及成人教育體系,但是以往在社會過程中,學習活動的控制權,一向被父母、學校和教師所操縱,造成成人學習者害怕獨立學習。因此,要恢復成人自律學習的信心,高度要求學習自律的情況下,遠距教學機構和教師,不能扮演指導者角色,而必須是以反應者的身份,配合學習者需求。正因此先決條件,遠距教學之課程設計規畫工作非常需要,除了教學課程內容的設計之外,如何透過印刷及電子媒介傳送教材,如何統整不同教學方法和媒介種類,使其內容和功能避免重疊,並發揮最大功效,是準
51、備階段的重要工作。遠距教學的自律和獨立學習理論之觀點,必須搭配教學者之工業化理論以及互動學習與傳播理論,整體遠距教學的領域大致可以歸納出以下三個要點:1. 學習者的自我導向與獨立學習是遠距教學的基本前提,是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本主義思想教育理念。2. 遠距教學的教學方式、教材製作、媒介傳輸等理念來自於工業化有關的理論,藉由科技和媒介之力,創造更多及更理想的教育機會。3. 遠距教學可在教材和教學方式的設計上,針對各類媒介的交談特性及雙向溝通教學理念的發揮,使用引導式對話方式,使遠距教學的學習效果更臻理想。在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過程中,廣電媒介是屬較後期的產物,也因此,廣電媒介的科技化以及社會化特性是比其他傳播媒介更為具體,其演化過程與影響性更難以超脫理性溝通的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年节能减排知识竞赛试题道
- 2023税务数字人事“两测”专业能力-纳税服务知识题库及答案
- 2023年电大货币银行学考试试题练习及答案
- 甘肃省甘南州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地理试卷(含答案)
- 二零二五年度企业间融资租赁合同范例
- 二零二五版龙山区中医院医疗废物处理合同
- 二零二五版二手房交易配套设施检查与验收合同
- 2025版鸡粪收购合同范本及执行细则与市场前景分析
- 二零二五年度保温材料质量纠纷调解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地铁隧道电气设施改造合同范本
- 大数据中心建设解决方案
- T-SDFA 050-2024 混合型饲料添加剂中阿奇霉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 2025年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内蒙
- 消防火灾自动联动系统-实训指导书
- 手机通话的流程
- 电力行业中的职业健康与安全
- 水浒传每回内容梗概
- (译林版)二年级英语上册期中检测卷-附参考答案
- 工地试验室安全培训内容
- 小儿哮喘病护理
- 辽宁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健康照护赛项)理论参考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