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第一框 人认识从何而来_第1页
第六课 第一框 人认识从何而来_第2页
第六课 第一框 人认识从何而来_第3页
第六课 第一框 人认识从何而来_第4页
第六课 第一框 人认识从何而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在綦江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毛泽东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情境导入情境导入 知识目标:知识目标: 知道实践的含义,理解实践的特征,学会知道实践的含义,理解实践的特征,学会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分析问题;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分析问题; 能力目标:能用实践的观点认识和分析现能力目标:能用实践的观点认识和分析现实问题;实问题; 重点: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重点: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理论探究探究如下问题:探究如下问题: 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用

2、烽火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由于实践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由于实践水平的发展,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水平的发展,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发报机、雷达等科学技术,用以探发报机、雷达等科学技术,用以探测和传递军情,测和传递军情,是什么促使了传递是什么促使了传递信息的手段的发展?信息的手段的发展? 请你根据实践的含义,说出实践的请你根据实践的含义,说出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分别是什么?主体、实践的对象分别是什么?1、实践的含义、实践的含义实践是实践是人们人们改造改造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的物质活动。物质活动。注意注意3点:点:实践实践的主的主体体实践实践的对的对象象自然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

3、类社会是直接现是直接现实性活动实性活动非纯主观非纯主观思维活动思维活动性 质(一)实践及其特点(一)实践及其特点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1 1、蜜蜂筑巢、蜜蜂筑巢2 2、教师讲课、教师讲课3 3、建设高铁、建设高铁4 4、学生认真听课、学生认真听课5 5、讨论问题、研究学问、讨论问题、研究学问8 8、克隆羊、克隆羊“多利多利”问世问世1010、成功研制、成功研制“天河一号天河一号”7 7、小行星撞击地球、小行星撞击地球6 6、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1111、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干

4、意见发布 9 9、全国大学生辩论赛、全国大学生辩论赛2 3 6 8 10 112 3 6 8 10 11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P)43专家点评专家点评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形式: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科学实验活动最基本的形最基本的形式式 2、实践的特征、实践的特征(1)客观物质性)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的(2)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5、(3)社会历史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关系中的人的活动,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探究活动探究活动1(P42)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杜威杜威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费尔巴哈费尔巴哈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黑格尔黑格尔否定了人的主体性特征否定了人的主体性特征实践和动物的活动没有本质的区别实践和动物的活动没有本质的区别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本能有本质的区别与动物本能有本质的区别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生理需要而进行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

6、的一种“利己主义利己主义”活动,否认实践的社会性活动,否认实践的社会性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实践是人的精神的,观念的活动实践是人的精神的,观念的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1)(2)(3) 探究活动探究活动2请同学们区分两个杯子里的液体是什么?请同学们区分两个杯子里的液体是什么?提问:提问: 两个杯子的溶液各是什么?两个杯子的溶液各是什么? 你是怎样认识的?你是怎样认识的? 具体阐述获得这一认识的过程?具体阐述获得这一认识的过程?结论:实践是认识来源结论:实践是认识来源如果你想知道砒霜是否有毒,你就得亲口尝一如果你

7、想知道砒霜是否有毒,你就得亲口尝一尝。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认识的来源有多少个?尝。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认识的来源有多少个?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议,部分通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议,部分通过将冥王星列入过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矮行星”。有关专家认为:。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降级”, 一是一是新天体新天体“齐娜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二是借助于新的观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三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随着社会的发展

8、,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了大大的提高。 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了什么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了什么道理?结合材料说明这个道理表现在哪道理?结合材料说明这个道理表现在哪些方面?些方面?实践实践的发展的发展提供提供认识工具认识工具认识的发展认识的发展促进促进锻炼锻炼人的认识能力人的认识能力实践实践提高提高人们人们实践实践新问题新问题遇到遇到产生产生新要求新要求推动推动新探索和研究新探索和研究结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结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庄子庄子齐物论提出齐物论提出“齐是非齐是非”和是非莫辩和是非莫辩“的思想。庄子说:的思想。庄子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和你辩论,你胜

9、了我,我果真就错了吗?我胜了你,你果真就错了吗?我果真就错了吗?我胜了你,你果真就错了吗?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请第三者来,也无法断定是非。因为第三者如果请第三者来,也无法断定是非。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就没有资格断定;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就没有资格断定;如果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说法的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说法的理解。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理解。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才能说清楚?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10、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主观认识和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都不能充当标准标准 客观事物客观事物主观主观认识认识本身不能本身不能“自言其自言其明明”本身无法证明本身无法证明多数人公多数人公认的观点认的观点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权威的话权威的话原有的认识原有的认识实实践践受主观认受主观认识指导识指导联系主联系主观认识观认识改造客改造客观世界观世界联系客联系客观事物观事物是主观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之于客观的活动,的活动,联系主客联系主客观的桥梁观的桥梁是检验认是检验认识正确与识正确与否的唯一否的唯一标准标准 结论:结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

11、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材料一:庄子里有个材料一:庄子里有个“屠龙术屠龙术”的故事。说的是有的故事。说的是有个人,去学习屠龙的本领,把千金的家产都耗费光了。个人,去学习屠龙的本领,把千金的家产都耗费光了。他学了他学了3 3年技术才得以精通,当他学成归来、在众人面年技术才得以精通,当他学成归来、在众人面前充分展示了他的技术之后,一个老人站出来问了一句前充分展示了他的技术之后,一个老人站出来问了一句: : 可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龙,你的技术再高到哪里去屠可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龙,你的技术再高到哪里去屠龙?龙? 材料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材料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731973年成功研制出世界上首例

12、杂交水稻增产技术年成功研制出世界上首例杂交水稻增产技术19761976年年-1987-1987年间,全国推广这一技术,他培育的杂年间,全国推广这一技术,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十一亿亩,增产稻谷一千亿公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十一亿亩,增产稻谷一千亿公斤。斤。 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结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结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 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认识

13、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一论述说明( )B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比认识更重要。 关于认识来源正确的说法是关于认识来源正确的说法是( ) ( ) A A客观事物是人类认识的来源。客观事物是人类认识的来源。 B B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之一。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之一。 C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 D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的来源。的来源。 C C “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A.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宿 C. C.认识是实践的惟一来源认识是实践的惟一来源 D. D.认识对实践有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促进作用B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有: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有: ( ( ) )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百闻不如一见百闻不如一见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