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园田居_少无适俗韵》译文及赏析_第1页
陶渊明《归园田居_少无适俗韵》译文及赏析_第2页
陶渊明《归园田居_少无适俗韵》译文及赏析_第3页
陶渊明《归园田居_少无适俗韵》译文及赏析_第4页
陶渊明《归园田居_少无适俗韵》译文及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F戴与阅读!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译文及赏析导读: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原文少无适俗韵1,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2, 一去三十年3。羁鸟恋旧林4,池鱼思故渊5。开荒南野际6,守拙归园田7。方宅十余亩8,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9,桃李罗堂前10。暧暧远人村11,依依墟里烟12。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13,虚室有余闲14。久在樊笼里15,复得返自然注释少:指少年时代。适俗:适应世俗。韵:本性、气质。一作“愿”。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一说, 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

2、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 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羁(ji)鸟:笼中之鸟。恋:一作“眷”。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野:一作“亩”。际:间。守拙(zhu o):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方宅:宅地方圆。一说,“方”通“旁”。荫(y 1 n):荫蔽。罗:罗列。暧暧(a i):昏暗,模糊。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墟里:村落。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虚室:空室。余闲:闲暇。樊(f an)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樊,藩篱,栅栏。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翻译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笼中鸟常依恋往

3、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赏析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 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 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

4、 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这是第一首。陶诗通常呈现素淡平易的面貌,不见组织雕镂之工。然而苏东坡 说:“其诗质而实绮,瘤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渊明诗 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冷斋诗话弓I)东坡偏爱陶公之为人, 尤推崇其诗,以为自古无人能及,反复吟咏,烂熟在胸,并一一唱和, 著有和陶集,体验实较常人为深。这一首主要体现其质朴中的深 味,散缓中的精巧。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 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 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 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

5、有 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 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 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 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 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 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 ;便是为了供养家 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 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 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 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

6、,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 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 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 !”内中无限感 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下面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 未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 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 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再从这里 转接下文:“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就显得自然妥帖,丝毫不 着痕迹了。“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一一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 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

7、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 着丘山”一一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 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从冲突中摆脱出来,心中欢喜,情绪开张,以下八句,便以欣欣 之笔,咏唱居所一带的风光。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土地, 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 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 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的。“土 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 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

8、髻,并怡然自乐。”(桃 花源记)其实,幻想的桃源也好,现实的乡村也好,都是表现着陶 渊明的一种理想:合理的社会,应当是没有竞争、没有虚伪、没有外 加的礼仪束缚,人人自耕自食的社会。这种社会当然不可能实现;陶渊明笔下的乡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艰难和残酷的一面。 但作为诗的 构造,却给人以美的安慰。一一文学常常起着这样的作用。这一段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同“旁”)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 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 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前四句构 成一个近景。但陶渊明要描写出和平安

9、宁的.意境,单这近景还不足 显示。所以接着把笔移向远处的景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 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 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 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从四句近景转到两句远景,犹如电 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 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读 到这里,人们或许会觉得还缺少点什么。是的,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并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10、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就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 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 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 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 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 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 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 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 不会让你感到喧 嚣和烦躁。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 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从写

11、景转下来,是这样两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 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 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 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 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全诗便以这样两句收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 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 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 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 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

12、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自来评陶诗者,多强调其自然简淡的风格,至有“陶渊明直是倾 倒所有,借书于手,初不自知为语言文字”,“渊明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之类的说法。其实,诗总是诗,“自然”的艺术仍然是艺术, 甚至是一种不易求得的艺术。真正随意倾吐、毫不修磨,也许称得上“自然”,但绝非“自然”的艺术。从这诗来看,在谋篇布局、逐层 推进,乃至每个细节的刻画方面,都非草率从事,实是精心构思、斟 字酌句、反覆锤炼的结晶。只是有一种真实的情感始终贯穿在诗歌中, 并呈现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 不求表 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 而达到的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译文及赏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