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年广东省中山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总复习1.文言文阅读。【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 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讪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一一 珠可历历数也。【乙】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巴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 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速©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注】
2、轴:画卷。漫:随意。物色:观察。速:等到。(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佛印绝类弥勒B.东安一士人萼画C.珠可历历数也D.献之县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陈康肃公普射潭中鱼可百许头马之千里者(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A.令初/不知爱B.左臂/挂/念珠/倚之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黎明/物色(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左臂挂念珠倚之一一珠可历历数也。以试群猫,莫不然者(4)【甲】文介绍了 核舟船头三人的外貌、神情及动作;【乙】文中评价画作精美 的词语是逼真。(5)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画作的精美具体表现在哪里。【分析】参考译文
3、:【甲】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 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 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 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 边的衣褶里。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 不相类似。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 靠在左膝上一一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乙】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做画,作了一幅鼠画,献给县令。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 很随
4、意地把画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 上去多次落下地。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黎明时候起来察看,发现画掉落地上, 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用这幅画 来试很多的猫,没有一只猫不是样。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 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A.不同,副词,很,非常/形容词,与世隔绝;B.相同,副词,擅长;C.不同,能够/大约;D.不同,代词,指这幅画/助词,的。故选:Bo(2)本题考查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先分析这个句子各
5、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 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再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 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A.有误,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据此断句为:令/初不知爱。BCD.正确。故选:A。(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中重点词语有:其,他们。比,挨着。句意为: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 卷下方的衣褶里。中重点词语有:倚,靠。历历,清清楚楚。句意为:左臂挂着念珠倚靠在左膝上,珠 子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中重点词语有:以,用。然,这样。句意为:(县令)用这幅画来试很多的猫,没有一 只猫不是这样
6、。(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根据【甲】文“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苏、黄共阅 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佛 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等语句可知,【甲】文介绍了核 舟船头三人的外貌、神情及动作。根据【乙】文“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可知,【乙】文 中评价画作精美的词语是逼真。(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根据“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黎明物 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速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 为逼真”可知,县令屡次挂这幅画,都被家中的猫弄得掉落在地;用这幅画试其他猫, 其他猫都会跳起
7、来追画上老鼠,作者是通过猫的反应表现画的精美逼真。(1) B(2) A(3)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方的衣褶里。左臂挂着念珠倚靠在左膝上,珠子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县令)用这幅画来试很多的猫,没有一只猫不是这样。(4)核舟船头三人的外貌、神情及动作。逼真(5)县令屡次挂这幅画,都被家中的猫弄得掉落在地;用这幅画试其他猫,其他猫都会 跳起来追画上老鼠。【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引用原文句子回答;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2.阅读下列两个文段,完成问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
8、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学记)【乙】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 其曲矣,未得其数少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 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心 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选自
9、史记,有删改)【注释】师襄:春秋时鲁国的音乐家。不进:不再学新的内容。习:熟悉,记住。数:规律。这里指演奏的技巧。穆然:严肃的样子。几然:高大的样子。“几”通“顽”,长。羊:通“洋”,远方。文王操:古琴曲名。(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之谓乎B.弗学,不知其善也C.教学相呼也D.虽有至道基真无马邪学学半舟首尾垮约八分有奇策之不以其道(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3)【甲】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请从文中任选一句分 析其作用。(4)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 “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
10、【分析】译文:【甲】尽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尽管有最好的方法,不学, 就不知道它的好。因此学习了然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然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 然后能自我检查,对自己提出要求。知道困惑,然后能鞭策自己努力进修。所以说教与 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乙】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对他说:“可以增加学习 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 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 意境。”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
11、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 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 而神情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 人皮肤深黑,体形顽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 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 ”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拜了两拜,回答道:“老琴师传授此曲 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啊!【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 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其:大概/难道;B.学:学习/学习C.
12、长:推进/长度;D.道:道理/方法。故选:Bo(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 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反,反省;困,困惑;强,勉励。句意为: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 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3)本题考查对偶句的作用。解答此题先从两篇文章中找出一个对偶句,然后结合文意, 分析对偶句的表达效果即可。比如开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 学,不知其善也。”作者是用了类比的论述方法,以“嘉肴”类比“知识”从而说明学习 的重要性,实践的重要性。(4)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甲】文中"学
13、然后之知不足”的意思是:学习了 然后就知道不足。从【乙】文中“丘己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丘未得其志也” “丘未 得其为人也”可知,孔子学习了十天,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技法:再学习了 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融入 作品理解作者,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他真正做到了 “学然后知不足”。答案:(1) B(2)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 自我勉励。(3)作者是用了类比的论述方法,以“嘉肴”类比“知识”从而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实 践的甫要性。(4)示例:孔子学习了十天,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
14、技法:再学习了一段时间, 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融入作品理解作 者,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他真正做到了 “学然后知不足”。【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 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 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 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
15、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 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 序部分加以调整。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 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 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3.课内文言文阅读。河中石兽纪的J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 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把,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 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
16、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 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 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 矣,可据理臆断欤?(1)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是 清 代学者、文学家。(2)下列各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园十岁余(经过,经历)B.章不可得(竟然)C.不亦期乎(颠倒,错乱)D.溯
17、源逆上(逆流)(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4)从讲学家的“笑”和“沿河求之,不亦颠乎”的语气中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5)请结合链接盲人摸象的故事谈谈你对“据理臆断”的认识。链接材料:从前有四个盲人,他们想知道大象的模样。第一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腿, 他说:大的就像一根柱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他说:大象就想一根绳子。第 三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耳朵,他说:大象就像一把扇子。第四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身子,他 说:大象就像一堵墙。【分析】参考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 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
18、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 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 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 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 "大家都 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 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 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
19、越深,冲到石头底部 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 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 不是更疯狂吗? ”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 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 判断。【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答题时要根据平时的积累来作答。本文选自阅 微草堂笔记,作者是清代学者,文学家纪的。(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 断词义。ACD.正确;B.有误,本句的意思是:最终没找
20、到。竟:终了,最后。故选:B。(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建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句的重点词有:是,这;非,不是;岂,怎能;为,被。句意为:这不是木片,怎么 能被大水带走呢?(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 语句来分析即可。文中讲学家是在寺僧没有找到石兽后''笑日",可见这“笑”有明显的 嘲笑的意味;从其语言“尔辈不能究物理”及“沿河求之,不亦颠乎”的反问语气中充 满鄙视,用一种骄傲的语气,指出他人不懂,并向他人宣扬自己的理论。说明他
21、是一个 自视清高、骄傲自满、轻视他人、自以为是的人。(5)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本的主旨。“据理臆断”的意思是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材料中的盲人摸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就乱加猜测,不知道 应看全局才能了解事物的全面和真实情况。四个盲人只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就是据理 臆断,以偏概全,必然会出现错误。答案:(1)阅微草堂笔记清(2) B(3)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4)讲学家是一个自视清高、骄傲自满、轻视他人、自以为是的人。(5)几个盲人都以为自己摸到的部分就是大象的样子,这样凭自己的主观感受、脱离实 际做出的判断,就是据理臆断,必然会出现错误。【点评】文言文翻译“
22、六字诀”1 .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 可照录不翻译;2 .宜。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3 .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4 .册上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 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5 .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 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6 .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 通达明快
23、。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 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 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 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乙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 见日:“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 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24、 此亦善求古人心意也。(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转转不弓停止遂反溯流逆上矣 于是,就欧阳公学得一古画 曾经此亦普求古人心意也善于(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2处)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4)请给乙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5)甲乙两文中,老河兵和吴公主要表现出了怎样的共同特点?【分析】译文:【甲】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 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
25、冲走石头, 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 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 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 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吗?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 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 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乙】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画面上是一丛牡丹,花下有一只猫,欧阳修不知道这 幅画的好坏优劣。丞相吴公跟欧阳修是儿女亲家,一见到这幅画
26、就说:“这画的是正午时 分的牡丹。凭什么知道的呢?花朵完全开放、花瓣散开,而且花的色泽显得干燥,这是 正午时的花。猫眼睛里黑瞳仁像条线,这是正午时的猫眼。假如是早上带露的花,那就 应该花冠收拢、色泽鲜亮。猫的瞳孔早上和傍晚是圆的,时间越接近中午就越狭长,到 正午时分就细得像一条线了。”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画作的意境。【解答】(1)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 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句意为:这样不停地转动。己:停止。句意为: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遂:于是,就。句意为: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尝:曾经。句意为;
27、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画作的意境!。善:善于。(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 析。句意为:猫的瞳孔早上和傍晚是圆的,时间越接近中午就越狭长,到正午时分就细得像一条线了。故断为: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3)本题者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 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 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天下之事,天下的事情;但,只;据理臆断,根 据某个道理主观判断。句意为: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 的
28、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重点词有:如,好像。此,这。句意为:猫的黑眼仁就像一条线,这正是正午时的猫 眼。(4)本题考查学生给文章拟写标题的能力。根据“此正午牡丹也”可拟为:“正午牡丹”。(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以及人物形象分析。老河兵深知水性,他从自己的实际经验 出发,分析了石头的去向,这才找到石兽。丞相吴公留心生活,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 细致观察,这才能评定画作的优劣。能联系两人都有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分析,意对即 可。答案:(1)停止于是,就曾经善于(2)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3)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
29、能根 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猫的黑眼仁就像一条线,这正是正午时的猫眼。(4)正午牡丹(5)老河兵从实际经验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这才找到石兽;丞相吴公 具备丰富生活经验的积累,留心生活,观察细致,这才能评定画作的优劣。这两人都是 细致观察生活,有丰富生活经验,实事求是的人。【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 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 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
30、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 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 序部分加以调整。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 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 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5.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31、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 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 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 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 免。(选自宋史周敦颐传)【注】任:推荐。手版:笏板,
32、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 上奏的事项。仕:指做官。(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A.中中通外直见其发矢十中八B.益香远亚清自以为大有所承C.闻陶后鲜有闻阿姊四妹来D,谓予遇菊权谓吕蒙日(2)请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语段【甲】中三次写到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作用?(4)黄庭坚称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请结合【甲】文,谈谈【乙】 文中的周敦颐是一个怎样的人?【分析】译文:【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 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
33、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 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 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 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 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 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颐。由 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周敦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 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
34、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 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担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 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周敦颐一个人和 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的人还能做 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这样的事。”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 于一死。【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 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 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
35、的不同用法。 A.中:中间/中:射中;B.益:更加/益:好处;C.闻:听说/闻;听说;D.谓:认为/谓:对说。故选:Co(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 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亵,亲近而不庄重。玩,玩弄,戏弄。句意为: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 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三次写到菊和牡丹,均运用了 衬托的手法。第一次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来写菊和牡丹, 表明自己爱好的与众不同。第二次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来写菊和牡丹,
36、突出了莲的“君子”形象:第三次以“菊之爱,陶 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来写菊和牡丹,讽刺了追名逐 利的世态,赞美了如莲一般洁身自好的品质。(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细读乙文,然后正确翻译后可分析作答。根据“有狱久不 决,敦颐至一讯立辨”可知他才能过人,处理案件快速准确。根据“敦颐独与之辩,不 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可知他刚正不阿,敢于据理力争。答案:(1) C(2)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3)三次写到菊和牡丹,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第一次,表明自己爱好的与众不同;第 二次,突出了莲的“君子”形象;第三次,讽刺了追名逐利的世态,
37、赞美了如莲一般洁 身自好的品质。(4)周敦颐确实如莲一样,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一方面他才能过人,处理案件,快 速准确,另一方面他刚正不阿,敢于据理力争,不阿谀权贵。【点评】文言知识积累:一词多义:(1)鲜陶后鲜有闻。(少)芳草鲜美。(鲜艳)桃花源记(2)之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6.阅读文章,完成问题。北冥有鱼,其名为鲤。鲸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 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扶扶摇而 上者九万里,去以
38、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 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己矣。(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鹏之便于南冥也迁徙技试播而上者九万里旋风本以六月息者也离开(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天之苍苍,其正色邪?(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事螂的一项是 D 。A.本文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四个方面极写鲸鹏形 象磅大壮观。B.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按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 强烈的感染力。C.文章借鲸鹏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其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D. “天之苍
39、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而鹏 鸟“技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由于站得高,所以能看清天的本色。【分析】参考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鳏。鳏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鲸变化成为鸟, 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 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 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 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 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
40、 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 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句意: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徙,迁徙。句意: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扶摇,旋风。句意: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去,离开。(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垂,同“陲”,边际。句意:用力鼓动 翅膀飞,它的翅膀像是悬挂在天空的云。重点词语:苍苍,深蓝。其,抑,或许。正色,真正的颜色。句意:天色湛蓝,是它 真正的颜色吗?(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BC.正确。D.有误。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看清
41、天的本色,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故选:D。答案:(1)迁徙;旋风;离开。(2)用力鼓动翅膀飞,它的翅膀像是悬挂在天空的云。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3) D【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1 .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 可照录不翻译;2 .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3 .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4 .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 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5 .调。即对文言文
42、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 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6 .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 通达明快。7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甲】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 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修竹赋(节选)赵孟猗猗修竹,不卉不蔓,非草非木。操挺特以高世,姿
43、潇洒以拔俗。叶深翠羽, 干森碧玉。孤生太山之阿,千亩渭川之曲。来清飙黎于远岑园,娱佳人于空谷。观夫临 曲槛,俯清池。色浸云漠,影动涟漪。苍云夏集,绿雾朝霏。萧萧雨沐,袅袅风披。露 鹤长啸,秋蝉独嘶。金石间作,笙竽杂吹。若乃良夜明月,穷冬积雪,扫石上之阴,听林间之折。意参太古,声沉寥穴气 耳目为之开涤,神情为之怡悦。【注释】猗(yi)猗:美好盛大的样子。飙:泛指风。岑:小而高的山。泛指山 峰。寥穴(jue):空虚幽静。(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A.水陆草木卫花/无丝竹?乱耳8 .濯清涟画不妖/康肃笑画遣之C.姿潇洒以拔俗/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D.若乃良夜明月/去后乃至(
44、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甲】文题为爱莲说,文中却写了 “菊”和“牡丹”,这是为什么?(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参考译文:【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 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 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 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
45、君子。唉! 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 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乙】柔美的修竹,不开花也不蔓生,不是草也不是木。节操高洁高出俗世,姿态潇洒 超凡脱俗。叶色深绿好像翠羽,枝干森然犹如碧玉。孤独地生长在泰山的顶上,数千亩 生长在渭川深处。清风从远处吹来,使山谷中的佳人身心愉悦。再看它挨着池塘,影子 投进清澈的水里。它的颜色和天上的白云浸染在一起,影子摇动,水面荡起涟漪。乌云 在夏天聚集,早晨竹林里腾起绿色的云雾。萧萧的细南沐浴,袅袅的风吹过来,使枝干 迎着风。(这声音)像夜里的仙鹤长久地鸣叫,(又像)秋天的蝉独自斯鸣。(一会儿)像 钟
46、鼓钟磬的声音交错响起,(一会儿)又好像笙竽的声音杂乱地吹奏着。如果是美好的夜晚,明亮的月色,深冬雪厚,扫除石头上的阴凉,倾听竹林间竹 子折断的声音。意境像回到了古时,声音沉着,空虚幽静。眼睛和耳朵因为它洗涤一新, 精神情绪因为它愉悦高兴。【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不同,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不同,连词,表转折关系,却/连词,表修饰关系,无实义;C.相同,介词,用来;D.不同,动词,是/副词,才。故选:Co(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 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爱,喜爱;宜,应当;众,多。句意为:(
47、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 然就很多了!(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根据文中“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 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用菊花和牡丹衬托莲的高洁,表达作者洁身自好的人生志 趣。(4)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甲】文通过莲花表达自己的志向,【乙】文通过竹子表 达自己的志向,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 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和竹子“操挺特以高 世,姿潇洒以拔俗。叶深翠羽,干森碧玉”,都体现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 度。答案:(1) C(2)(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3)用菊花和牡
48、丹衬托莲的高洁,表达作者洁身自好的人生志趣。(4)托物言志;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引用原文句子回答;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8.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守仁以罪谪龙场, 龙场
49、古夷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 夷之人其好言恶詈,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 就您面展之区阴0暹。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蔚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 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日“何陋”,以信孔子之言。(节选自王守仁何陋轩记有删改)(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有龙则显神异孔子吞:何陋之有说予学圃于丛棘之右曾经因名之曰“何陋”命名,取名(2)选出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A.无丝竹之乱耳B.可远观加不可亵玩焉C
50、.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可以为师矣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安w乐之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以信孔子之言(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5)根据你对选文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甲】文借助“陋室”这一事物,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志趣与美好的德行,运用了 托 物言志的写法。【乙】文记“何陋轩”,文中“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用【乙】文原句填 写)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交往也是“谈笑有鸿儒”。【分析】参考译文:【甲】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
51、有灵力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 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 没有无学问的人。1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 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 么简陋的呢? ”【乙】当初,孔子想搬到九夷(边远之地)去住,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君 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上古蔡国属地以外的边 远地区。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 十个月,却
52、很安乐。夷人好骂人,说粗话但性情率真,淳朴。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 居住。住在丛棘之中,则非常阴滞;迁到东峰,就着石洞住下,却又阴暗潮湿。我曾在 丛棘的右边开园种菜,夷民纷纷砍伐木材,就着那块地搭建起一座轩房让我居住。我于 是种上桧柏竹子,又栽上芍药等花卉,(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 慢慢聚焦增多了。在此之后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 我是住在远夷之地。于是给轩取名为“何陋轩”,来伸张孔子的话。【解答】(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灵:神异。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云:说。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我曾在丛棘的
53、右边开园种菜。尝:曾经。因名之日'何陋”:于是给轩取名为“何陋轩”。名:取名,命名。(2)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实义。相同。8 .而:表转折/而:表并列。不相同。C.为:被/为:建造。不相同。D.以:凭借/以:来。不相同。故选:A.(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为:迁到东峰,就着石洞住下,却又阴暗潮湿。断句为: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 又阴以湿。(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句重要词语有:上,这里是蔓延的意思;入,映入。整句的意思是:苔痕蔓延到台阶 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
54、色。句重要词语有:皆,都;以,认为:予,我;自,从:国,国都:往,来;陋,认为 简陋;其地,这个地方;弗,不;居,居住。整句的意思是: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 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5)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把握。【甲】文借助“陋室”这一事物,言其志,运用了托 物言志的手法。本题考查比较性阅读。通过阅读乙文可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交往也是“谈笑有 鸿儒”的句子是: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答案:(1)神异;说;曾经;取名,命名。(2) A(3)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4)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
55、能居住。(5)托物言志;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1 .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 可照录不翻译;2 .宜。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3 .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4 .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 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5 .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 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6 .换。即对古今意
56、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 通达明快。9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甲】康肃问日:“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翁日:“无他,但手熟尔J康肃忿然 日:“尔安敢轻吾射!”翁日:“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 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日:“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乙】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 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把,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 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潮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 确论。(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沙:亦知射乎你康南笑而遵之打发阅十余岁经过尔辈不能宠物理探究(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乃取一葫芦置于地求二石兽干水中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众服为确论C.徐以杓酌油沥之以钱覆其口D.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沿河求之(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尔安敢轻吾射!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4)用自己的话说说甲文中的卖油翁时陈尧咨善射的本领是怎么评价的?作出这样评价 的理由是什么?(5)乙文中的讲学家是根据什么判断石兽埋没在原地的沙里。【分析】参考译文:【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学课件小图案
- 易捷加油站运营及服务知识考试试卷
- 教学课件截图模板下载
- 2024-2025学年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及答案
- 台阶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
- 染整过程中织物光泽度变化研究考核试卷
- 农产品营销中的农民合作社发展模式考核试卷
- 农业机械产业循环经济评价体系考核试卷
- 心房颤动课件
- 信用评级结果在信贷市场中的信息传递效率研究考核试卷
- 2025年数字经济下的创业政策调整策略试题及答案
- 第30课 在线安全防范-2024-2025学年三年级全一册《信息技术》教案
- 政治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自由平等的追求教案
-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学卷B2024-2025学年数学五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 订单外发合同协议
- 山东省2024年艺术类本科批音乐类第1次志愿投档情况表(公布)
- 《公路运营领域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知识培训
- 护理核心制度
- GB/T 45234.302-2025太阳能热发电站第3-2部分:系统与部件大尺寸抛物面槽式集热器通用要求与测试方法
- 2025-2030年中国氯化聚醚市场运行态势及发展风险评估报告
- 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