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问策略_第1页
新课程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问策略_第2页
新课程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问策略_第3页
新课程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问策略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课程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问策略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思维从问题开始。作为课堂提问,它是组织教学基本形式,是老师启发诱导和执教的重要手段。科学巧妙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课堂的效率。政治课教学效果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提问的技巧和质量。据有关调查研究的资料表明:目前中小学一般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56%。这就是说,教学中尚近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那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该如何精心设计提问,启迪学生思维,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高质量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问离不开以下两个方面:一、问要问在要害处打蛇打七寸,因为这是要害处。设问也要选在要害处,问在

2、要害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思品课堂教学的要害处即是教学的“切入点、重点和难点以及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关联点”。教学抓住这些地方发问,就能起到“投石击破水中天、一石激起千层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以疑入境投石击破水中天教学的“切入点”就是课堂教学以何角度开课的问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开课要“第一锤就敲学生的心上”。那么,怎样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地吸引学生的“眼球”,走进学生心理呢?我发现恰当的设疑启思往往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正如亚里斯多德所说的:“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提问能打破学生思维平静的湖面。如在激发兴趣陶冶情趣(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一课

3、的导课中,教师先不讲兴趣有多么重要,而是用大屏幕出示材料后提问:2001年5月,美国内华达州的麦迪逊中学在入学考试时出了这么一个题目:比尔·盖茨的办公桌有五只带锁的抽屉,分别贴着财富、兴趣、幸福、荣誉、成功五个标签,盖茨总是只带一把钥匙,而把其他的四把锁在抽屉里。教师抛出问题:请问盖茨带的是哪一把钥匙?经过学生的一番热烈讨论之后教师总结,揭示答案是兴趣。因为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孜孜以求,刻苦钻研,进而取得成功,因而拥有财富,获得荣誉、赢得幸福。这样以疑启思,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悬念,由此开动脑筋,将同学们领进了探究的大门。问在点上一石激起千层浪教材的重点关乎本

4、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的难点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障碍所在。能否突出重点,揭示难点是思品课堂教学质量高下的关键,抓住重点、难点设问能切中要害,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和领悟,从而化难为易,简明扼要地达到教学目标。如在无形的财产(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一课中,讲授“什么是专利权,为什么要保护专利权”,这一知识点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是本课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此设置情景并提出问题:现在世界上每四台DVD就有一台“中国制造”。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基地。然而,从2004年起,几乎平均每天都有一家DVD企业宣告破产,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

5、知欲。随后教师讲解并继续提问:国内厂家不具有生产DVD的核心技术。因此,DVD企业每出口一台就要向拥有核心技术的日立、松下、飞利浦等企业缴纳10美元-20美元的费用。在国内销售一台要缴纳1美元的费用。也就是说我们谁家里买了一台DVD,人家就净挣8元。据相关报告介绍,除去各种成本,每台DVD只有5元钱的利润。难怪有人说,“卖DVD不如卖大白菜。”请同学们思考:这笔10-20美元的费用该不该缴?为什么?这笔费用是用来做什么的?问题不断深入,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打开,学生自觉地进入积极主动探究知识的状态。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教材各个部分都存在着内在联系,如果不揭示这种关系,很可能是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6、,影响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系统知识结构的形成。因此,教师要在知识关联处设疑,环环相扣。使每个教学环节与下个教学环节之间相连的设问是精心设计、由浅入深的。它贯穿整个教学体系。像一根红线,将零散的教学素材连在一起,更像一条线索,穿插在整个教学结构之中。如在激发兴趣陶冶情趣(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一课有以下四个教学环节:第一个教学环节-谈“学习兴趣”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第二个教学环节-正当有益的兴趣爱好对我们有积极影响。第三个教学环节-“业余兴趣”与“学习”的冲突。第四个教学环节-解决“业余兴趣”与“学习”的冲突,培养学习、正当有益的兴趣。教师在第一个教学环节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时设计问题,在第二个教学环节进

7、入第三个教学环节时设计问题,第三个教学环节进入第四个教学环节时设计问题。问题:“我在工作之余,喜欢旅游,因为旅游能开阔我的视野。我体会到了乐趣,你们在学习以外,对什么感兴趣?有什么乐趣”?教师现身说法,引导学生谈谈兴趣对自己的积极影响。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问题:“兴趣虽好,但有时带来了烦恼。中学生杨叶就正为”兴趣“烦恼。(见教材71)”你理解杨叶与妈妈的想法吗?杨叶与妈妈的矛盾也正是我们每位同学所要面对的,即“玩”与“学”的矛盾如何解决,请看下面的三位同学是如何处理的?用大屏幕出示材料:乐乐在小学时玩起来倒是挺起劲儿,听CD、上网、打游戏、追星,可一提学习就打蔫了。现在上初一了,学习陷入低潮,

8、他甚至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没有哪一科会学得好,渐渐厌学,心情烦躁,以玩解愁。军军玩的时候脑子里想的是玩后会挨骂,所以玩得不投入,不尽兴,而学习的时候却老想着玩,心不在焉,学习效率自然也高不起来。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明明不仅喜欢唱歌,还是绿茵场上的英雄。最近在校足球比赛中他们班获胜了,这下,他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学习时也是乐呵呵的,越学越有劲,越学越有兴趣。问题:“不言而喻,明明是我们羡慕的对象。那军军和乐乐的问题在哪?你能帮她找出来吗?”这个问题把学生带到解决解决“业余兴趣”与“学习”的冲突的环节中。整堂课的教学由这四个问题穿针引线,这些设问像环环相扣的妙珠一样个个相连,牵一发而动全身。也

9、使每个小的教学目标之间有着内在关联。每一个设问都给学生的思维前行提供下一个方向,学生的探究活动沿着老师提出的这些设问自然展开。老师通过这些精心的设问主导着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行为。综上,把握了教学的要害,课堂提问是否就能设置合理、恰当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知道教学从来都是双向交流互动的过程,教师设问也要受学生反馈情况的影响。巧妙、高质量的提问能启思激智。相反,不当的提问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扰乱思绪,分散主题。例如,笔者曾经观看过一次思品课堂教学优质课大赛,大赛中同是探究世界文化之旅这一课题,一位教师甲展示了中国舞蹈和俄罗斯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舞蹈片断图像展示后问学生:“二者有何不同?”学生毕竟

10、不是搞舞蹈专业的,致使教学活动立即停滞,而另一位教师乙设置了同样的情境,在展示两种舞蹈图像后问学生:“你喜欢哪种舞蹈?请说出你的理由。”有的同学回答说:“都喜欢”,并讲出文化具有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差异性的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渐形成要传承中国文化,尊重别国文化,各国文化应平等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谱写世界文化和谐乐章的结论,从而实现了教学目的。可见,同一处设问,不同问法产生不同的问题效能。那么,要达到课堂提问的最佳效果,还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二、问要问得“多角度”上述教学案例中的甲教师所提问题言之无物,泛泛而问,空洞抽象,所问问题范围过大,学生无从下手,无所适从。这样的提问对教学不仅是

11、无益,而且有害。而乙教师所提问题具体明确,难易适中;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人思考,师生互动,让教学成为学生探究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的交流过程。它启示我们:课堂提问巧设计,问要问得“多角度”。难易适中提问要有思维度思维度是提问成败的关键。课堂提问本身有一个质量问题,爱问和会问不是一回事。现在的课堂提问主要症结是数量有余有质量不高。老师不时提问,学生似乎答得也不少,但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很多问题是填空式的,学生无需思索便能答出来,有的是学生照书读就可以,或者老师实际上把答案暗示给了学生。这样的一问一答,好象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实则没有多少思维的价值,有些甚至是无效劳动,难以真正开启学生的心智。

12、如果提出的问题学生都回答不出,或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那么,这样的提问就会失去应有的作用。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水平有3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课堂提问不宜过多地停留在“已知区”和“未知区”,即不能太难或太易。太易则没有兴趣;太难则失去兴趣。教师应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这样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完善,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如在友好交往礼为先-礼貌显魅力(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用大屏幕显示资料。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是全国著名的大作家。那是他临终前

13、,突然他感到非常难受,秘书就说:“我去叫大夫。”不料,就在秘书正欲开门的时候,却听到老人极其艰难的说了一句:“不是'叫',是'-'。”说完,老人就昏迷过去,而且再也没有醒来这句话就是他的遗言。这位老人就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夏衍。大夫和护士赶来了,当他们听到这一切。看过材料后教师提出一联串的问题:你知道老人在临终前说了个什么字吗?(学生:一个“请”字。)你从夏衍身上学到了什么?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夏衍老人极其艰难又极自然地说出的“请”字,仅仅表现为礼貌吗?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总结:老人的遗言厚重无比,甚至超过了他生前写过的文章,这句扎根于老人心灵的

14、话,是他倾其一生的人格写照,他告诉我们:礼貌更是一种修养。这样以问题的层层递进,升华了主题:由“礼貌”这一“已知区”引导“修养”这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反,如果再出示材料后换一种问法:夏衍老人的做法是礼貌的吗?这是一个封闭式提问,学生只需回答“是”或者“不是”就完了,不会引起学生往深思考,这样的问题不让人动脑子,没有思维度,不会引导学生思考“礼貌”与“修养”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学生的认知只是停留在原地,没有发展。由浅入深提问要有递进度所谓递进度,就是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入求知的高度。我们要像学记中所说的:“善问者如伐坚木,先其易者,后气节处目不善问者反此

15、。”这就是说,教师在提问时,影响砍伐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易砍的地方砍起,然后再伐木材的关节。本文中上述所举巧妙的课堂提问无不如此,概不赘述。质疑问难提问要有双向性课堂提问也要有互动,高质量的教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疑问、追问、深问。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巧妙的提问一定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想问题、发现问题。一位老师在财产留给谁(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一课中,用视频播放了电视连剧马大帅中的一个情景:马大帅给苏老太太保姆时对老人无微不至,感动了老人。老人临终留下遗嘱:把房

16、子和50万元存折交给马大帅。事后,引起了苏老太太的儿女向马大帅索要遗产的风波。图像放完之后,老师问道:“谁能结合教材知识针对上述案例提出问题?”。有的同学提问:“这份遗产究竟属于谁?”有的同学提出:“苏老太太的儿女属于第几顺序继承人?”也有的同学提出:“马大帅继承遗产的方式属于哪一种?”“法定继承人就一定有继承权吗?”等等。老师的问是为了让学生问,类似这样的课堂提问是传统课堂提问的转型,从课堂的反映中看出这种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学习,这种提问应该成为课堂提问的发展趋向。 另外,提问应注意指向性、应具体而不空泛、密度适中、把握时机并做好点评。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思品课堂教学是一种交往。课堂提问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威慑,而是交流;不是教条,而是艺术。一个好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在与学生交流的互动中逐渐思考、掌握善问、会问的艺术,让课堂教学成为“疑问-反问、追问-释问”的思维乐园!感谢一线教师提供的优秀案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