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故都的秋教学评价方案学校 濮阳县第一高级中学 姓名 朱天增 编号py00180044 日期2009年06月 一、教学目的1、 学习并领悟课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2、理清其“形”,领悟其“神”,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辨证关系3、通过探究性阅读,使学生体会郁达夫内心美好的情操,感受到大自然的优美情致,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把握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写景状物,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2、品析故都的秋味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以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深浅,情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
2、声、味来。郁达夫写的故都的秋,它从北国之秋着笔,紧扣北国秋色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涉及秋景、秋花、秋蝉、秋雨、秋蝉等景色,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表现出了它独特的风姿,独特的彩色,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虽然,高一阶段学生曾鉴赏过荷塘月色、世间最美的坟墓等散文,但对于“情景交融”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学生却未能很好地探究过其深切的内涵。因此,对于故都的秋,探究作者如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仍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而这课又是散文单元的第一课,这课的教学是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探究有着领起、示范的作用。这就为本课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教
3、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巧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体悟郁达夫“情景交融”的妙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创设探讨氛围,深入理解作者有关故都秋的“悲凉”、“有味”。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者为濮阳县一中学生,基础较好。学习者的年龄大约在16、17岁,认知能力一般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认识事物停留在表面现象,不能深入地去认识事物,还没有达到理性认识阶段。因此学习本课时,要创设各种学习的情境来激发学习者的内在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领会文章的妙处。同时提供相关的资料供他们参考,锻炼他们的思维,以形成他们的理性认识。四、教学设想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4、,创设探讨氛围,培养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2、加强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讨论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启法引导学习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1、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2、多媒体教室(装有Win XP, office 2003软件);3、PPT课件。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步骤(一)诗文导入,激发探究欲望评价:(学习参与情况)认真思考,积极回答。方法:教师、其他学生反馈。1、导入:同学们,当秋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什么?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畅谈感受,回忆关于秋的诗文。教师归纳总结:秋是丰收的季节,成熟的季节。然而古往今来的文人对秋的
5、感觉却各不相同,有人悲秋,也有人颂秋。多媒体课件显示如下资料(关于秋的诗文):(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3).“自古逢秋悲寂廖,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4).“看万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那北京的秋天在郁达夫笔下又是怎样一番情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味一下郁达夫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板书课题)评价:深入文本,正确筛选信息,简单概括。方法:教师、其他学生反馈。(二)情景赏析,开始探究过程 A.指导学生初读文章,感受作者对故都的向往。教师以问题点拨。(多媒体课件显示问题)1、文章
6、标题已指明了描写的地点"故都"和描写的内容"秋",而在文章中,作者是否只写了北国之秋?2、作者是如何描写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它们的特点(学生齐读文章第一、二段)。1 、文章标题已指明了描写的地点"故都"和描写的内容"秋",而在文章中,作者是否只写了北国之秋?提示:不是。作者除了写北国之秋,还写了江南之秋。2 、作者是如何描写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它们的特点(学生齐读文章第一、二段)。提示:北国之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
7、";南国之秋的特点是"慢""润""淡"。评价:深入文本,正确筛选信息,综合概括,独立思考与合作讨论。方法:教师、学习小组反馈。B.指导学生细读文章,整体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多媒体课件显示问题)1、北国之秋为什么会让作者魂牵梦萦呢?是故都的哪些秋景让作者难以割舍呢?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作者所描写的故都的秋景。2、这些景物组成了几幅"故都秋景图"?3、把这五幅画面连结起来的"神"又是什么呢?这五幅画又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呢?4、作者着力写秋雨与雨后的闲人,其用意何在?1 、显然,在作者的
8、心目中北国之秋要远胜于南国之秋,北国之秋已成为作者的魂之所牵,梦之所萦。那么,北国之秋为什么会让作者魂牵梦萦呢?是故都的哪些秋景让作者难以割舍呢?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作者所描写的故都的秋景。(教师范读文章第一至十一 段)学生讨论,教师明确:郁达夫笔下的秋景有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还有碧天,牵牛花,秋雨,秋果等等。2 、这些景物组成了几幅"故都秋景图"?提示:秋晨静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闲人图,秋日青果图。作者写这五个画面时,并没有考虑文章的先后顺序 。因为这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是它的主要特点。从表面上看,这五幅画面是无序的,既
9、不是空间顺序,也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逻辑顺序,这恰恰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3 、那么,把这五幅画面连结起来的"神"又是什么呢?("清"、"静"、"悲凉")这五幅画又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呢?(此环节为整个探究过程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分组讨论) 作者是如何描写清晨在院中看到的景象的? 学生品读后,研究,讨论;教师以问题点拨。提示:作者在这里描写的景物有:A、屋破; B、壁腰破; C、鸽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D、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 E、日光漏、细数。" 秋槐落蕊图" 给
10、了我们怎样的主观感受?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秋槐落蕊的?提示:A、听觉无声; B、嗅觉无味。C、触觉极微细极柔软;D、视觉丝纹(细腻;清闲;落寞)。文中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提示:这里运用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无声衬有声,达到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此处还可结合荷塘月色中对蝉声和蛙声的描写来对比鉴赏)。4、作者着力写秋雨与雨后的闲人,其用意何在?提示: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
11、下起雨来,又着力描绘都市闲人的着装、举止与神情,听到悠长悠长、平平仄仄的京调,一缕乡愁、一缕寂寞的悲凉油然而生。 评价:整体把握文本,综合分析概括,独立思考,准确表达。方法:教师反馈。小结:作者用"清、静、悲凉"的共同点把五幅画连结起来,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C.指导学生精读文章,深层把握作者的情感和主旨。(多媒体课件显示问题)1、故都的秋景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色彩绚烂的景色,而只选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2、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呢?1、故都的秋景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红叶似的香山,有游人
12、如织的颐和园,有明澈如镜的昆明湖等,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这些色彩绚烂的景色,而只选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多媒体课件提示: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心境及他性格来分析。本文写于是1934年7月,郁达夫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等原因,已由上海移居到杭州,隐居于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他曾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生活:“每天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平时和行动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由于作者的性格与他身处的时代和他当时的心境在作家的内心投入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的阴影,因此,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
13、它们是经过了作者感情过滤以后的"结晶"。正如清代学者王国维所讲的"以我观物,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武林高手的最高境界是"人剑合一",道家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那么散文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那就是自然景观和主观感情相结合,即"物我合一" 或"景人合一")。郁达夫自己就曾说过:“在散文中,总要把热情投入,以达到忘我忘情的艺术境界。”郁达夫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他以卓越的艺术才华创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2、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14、呢?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两段,讨论。提示:此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已见。文中的秋景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悲凉的,但这份浓郁的清冷和孤寂的情怀并不能抹去郁达夫对故都之秋的深深的眷恋。所以可以说本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郁达夫先生是在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故都的秋,真是一物一景总关情啊。小结: 形:故都秋景神:忧思、落寞之感,热爱、眷顾故都之情结合点:清、静、悲凉评价:知识的迁移应用,综合分析概括,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准确表达。方法:教师、其他小组反馈。 (三)迁移训练,巩固探究成果1、阅读下面的文段,请谈谈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
15、情怀?(多媒体课件显示文段)文段(1):秋天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秋风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秋天的团泊洼啊,好像在香甜的梦中睡傻;团泊洼的秋天啊,犹如少女一般羞羞答答。文段(2 ):相思树上的碎花,落满了一地;白了头的芦苇,在池边摇,在群雁南归的季节,老忙农着在秋日下曝晒刚收割的谷粒,一张张淳朴的脸上,浮现着满足的笑容。文段(3):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学生分组讨论,明确:(1)是一个宁静,清新,让人倍感温馨的秋天。读着它,仿佛也进入一个美丽的秋梦中;这里的秋天让人感到家朦胧、羞涩,就像一颗含羞草。(2)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16、,这就是个丰收的秋节,一切都成熟了,人们收获着谷粒,也收获着喜悦。 (3)这是一个离别的场景,这里的秋让人悲伤、凄楚,是颗颗离人泪联缀而成的。太伤感了!"离人泪"变成了"霜染"的样子,那不是流泪,而是在流血!九、板书设计 总起 故都之秋 (情味) 庭院秋景 故 秋槐落蕊 清 都 尝秋 秋蝉残声 (秋味) 静 的 分写 秋雨话凉 悲 秋 秋果奇景 凉
17、0; 议秋 由秋生情 人之常态 (韵味) 总结 抒发情怀 (意味)十、教学评价设计通过“互学互助互评小组”评选出“课堂优秀之星”和“优秀合作小组”。方法内容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反馈学习参与情况是否认真思考积极表达哪个小组最积极哪个小组表达最准确精彩。 哪位同学表现最出色即时反馈思考与结果能否对问题做出正确思考学习方法能否联想迁移、与人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人造橡胶脚轮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制定系统化的库存管理方案计划
- 浙江省嘉兴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生物 含解析
- 海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全真模拟卷六 地理 含解析
- 重庆市黔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考试地理题 含解析
- 教学目标与学科标准对接计划
- 幼儿园班级的安全教育工作计划
- 完善秘书工作职责的计划
- 班级教育创新的实践探索计划
- 加强社会责任履行的行动计划
- 《小儿静脉穿刺》课件
- DB11-T 212-2024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托盘贸易合作合同范例
- 劳动节安全教育家长会
- 品类运营管理
- 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公司合同
- 我的家乡浙江衢州
- 国家开放大学国开电大《儿童心理学》形考任务+大作业答案
- 股骨下端骨折的临床特征
-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期末大作业:案例分析-国开-参考资料
- 学校食堂蔬菜配送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