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共12页)_第1页
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共12页)_第2页
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共12页)_第3页
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共12页)_第4页
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共12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新媒体概论 英文名称: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总 学 时: 36 学分: 2 适用对象:新闻徐学专业本 3年级学生 先修课程: 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面向新闻学专业课,课程内容为概论、技术论、影响论、产业论、融合论、控制论等相关内容,对新媒体的概念、特征、产生背景、社会影响、产业发展、新媒体带来的媒介融合、新媒体管理规范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阐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了解新媒体的定义、特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新媒体的产业和新媒体的管理。(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学

2、习,是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对新媒体概论这一新兴学科的总体框架有大致的认识,对它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够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运用新媒体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础。学习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新媒体的基本理论;着重学习新媒体的现象和本质;掌握新媒体现象和传播理论的关系;为今后学习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打下基础。(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为1个学期。重点是了解新媒体的定义、类型。新媒体产生的社会原因、新媒体的社会影响和新媒体产业。由于新媒体是新生事物,很多新媒体都停留在零碎的

3、现象,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因此学习的难点是从零散的现象中抽象出符合实际规律的理论。需要借助社会学和传播学理论,加强该门课程的理论深度。(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1、 系统讲授有关新媒体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有一个比较明晰的整体把握。2、 持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通过对精选个案的剖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在现代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实习中主动运用所学知识。3、 讲授中强调新媒体伦理,使学生逐渐培养起良好的媒介素养,正确使用新媒体。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从学生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关注各类新媒体现象,激发学生

4、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思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目的。课余阅读,课堂讲授、讨论或答疑。采用多媒体教学。(五)课程要求1、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作为一门应用理论课程,新媒体概论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学习这门课程,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认真学习理论和知识,认真钻研新媒体概论教材,又要近可能多接触和参加新媒体案例实践,参加新媒体创意活动,了解新媒体工作动态的情况,并在见习、观摩、实习、调查等过程中努力应用新媒体的科学观念、基本原理和原则,使书本的理论成为活的知识。2、 学习与训练相结合学习本门课的过程,不但是提高新媒体理论水平的过程,而且还应该成为掌握媒

5、体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的过程。这需要边学习,边训练,在试教中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使本门课的学习过程,成为训练技能、提高能力和研究能力的过程。3、 集中与开放相结合本课程有较为集中的教学内容,但这种内容决不局限于本学科。尤其是在开放学习中,更需要运用哲学、系统科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管理学、因为它与许多相关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综合性、跨学科的特点。鉴于这一特点,学习这门课程,必须采取集中和开放相结合的方法。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理论,来关照和解释新媒体现象,揭示新媒体的本质,使新媒体规律的研究真正成为全方位的科学研究。4、每周完成小组汇报,对一个新媒体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5、期末完成学科

6、小论文一篇(六)教学时数分配表新媒体概论教学时数分配表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采用何种多媒体教学手段章节主要内容讲授实验讨论训练课外其它小计第一章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44第二章新媒体的类型44第三章新媒体的技术推动44第四章新媒体的影响55第五章新媒体产业55第六章媒介融合55第七章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55第八章新媒体的失范与管理44合计3636(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诸如传播学概论、新闻理论、国际传播学、新闻编辑学、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本课程在课时分配上,着力于系统讲新媒体的基础理论和基本

7、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新媒体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新媒体的操作能力。(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选定教材:石磊,新媒体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参考书(1) 新媒体概论. (2)新媒体与社会发展(九)说明本课程是专业必修课。考核形式:笔试闭卷。评分办法: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三、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课时分配:4 课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了解新媒体的定义和特征。2、理解新媒体产生的深层次原因。3、理解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教学内容第一章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第一节新媒体的概念一、新媒体定义二、新媒体构成要素第二节新媒体发展迅猛一

8、、新媒体快速发展二、新媒体发展的原因第三节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一、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发展二、传统媒体借助数字技术转变为新媒体第四节新媒体的特征一、有关新媒体特征的种种说法二、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思考题1、新媒体的基本定义是什么?2、新媒体的特征。3、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是什么?第二章新媒体的类型课时分配:4 课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了解互联网、手机媒体、电视新媒体、的定义和特征2、比较不同的新媒体之间的不同教学内容第一节互联网新媒体一、互联网成为“第四媒体”二、博客、播客、维客三、网络电视四、网络广播五、网络报刊第二节手机新媒体一、手机成为“第五媒体”二、手机报

9、三、手机电视第三节电视新媒体一、数字电视二、IPTV三、移动电视与户外新媒体第三章新媒体的技术推动课时分配:4 课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理解新媒体出现的技术原因;2、了解几种重要的媒介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媒介发展与技术推动一、媒介发展简史二、媒介发展的技术推动第二节媒介即汛息一、几种媒介理论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三、技术对媒介的正面影响四、技术对媒介的负面影响第三节数字化生存一、传媒化生存二、摩尔定律、梅特卡夫定律、科斯定律三、数字技术发展四、Web3.0与3G第四章 新媒体的影响课时分配:5课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认识和理解新媒体的影响2

10、、理解“公民新闻”教学内容第一节 新媒体改变媒介生态一、新媒体打破传统媒体霸权二、发行量、收听收视率变化三、经营收入变化四、受众结构变化五、阅读习惯变化六、报纸“消亡论”“寒冬论”与“春天论”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生共荣第二节 公共领域与公民新闻一、新媒体对公共领域的重构二、公民新闻对传媒接近权的实现第三节 数字鸿沟与数字机遇一、什么是数字鸿沟二、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三、化数字鸿沟为数字机遇第五章 新媒体产业课时分配:5 课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理解传媒产业2、对比不同的传媒产业商业模式。教学内容第一节 传媒产业一、西方的传媒产业二、中国的传媒产业第二节 我国新媒体产

11、业的发展一、新媒体产业快速发展二、新媒体主流地位逐渐确立三、新媒体的发展前景第三节 新媒体的商业模式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商业模式的差异二、建立在长尾理论与微内容生产上的新媒体经济模式三、新媒体的主要赢利模式第六章 媒介融合课时分配:5课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了解媒介融合的现实意义。2、理解媒介融合的条件和特征教学内容第一节 媒介功能从分散走向融合一、不同媒介功能的三项实验二、从单一媒介到混合媒介三、从跨媒体到媒介融合第二节 媒介融合的概念与类型一、媒介融合具有多维视角二、媒介融合的五种类型与模式三、媒介融合引起传媒变革第三节 媒介融合的条件一、技术条件二、社会需求三、产业政策第四节 媒介融合的特征一、技术化与全能化二、集约生产与全民写作三、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第七章 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课时分配:5 课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了解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化;教学内容第一节 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一、数字报业是报业的战略转型二、数字报业实现路径三、数字报业战略与实验计划第二节 广电的数字化转型一、新媒体与传统广电的差异二、广电布局新媒体三、广电与电信的融合四、数字电视第八章 新媒体的失范与管理课时分配:4 课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了解新媒体的失范和管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