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两个教学实录_第1页
拿来主义两个教学实录_第2页
拿来主义两个教学实录_第3页
拿来主义两个教学实录_第4页
拿来主义两个教学实录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两个教学实录,各有千秋,但是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去梳理论述思路、挖掘文本上做的很好!不建议全文复制,但是建议关注红色文字,关注他在课堂中运用这些语言穿针引线、层层深入、步步推进!资料 1拿来主义课堂教学实录(上 )授课教师李玉山师:从上学到现在,大家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应该有十几篇了,我做个调查,大家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吗?生 1:不喜欢,读不懂,也没意思。生 2:基本上老师讲,我们记,谈不上喜欢不喜欢。生 3:跟读经书似的,太僵化了,每句话都有深刻含义,没劲。师:说实话,我上学的时候也不太喜欢鲁迅的文章,但后来却越来越喜欢读鲁迅,而且还写起了杂文。原因很简单,就是我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

2、脑子去思考,这样的读书才是快乐的。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态度读鲁迅的拿来主义 ,好吗?请大家先认真地默读一遍。(生读 5分钟)师:哪个同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初步理解?你来。生 1:反对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师:概括得挺简洁的。能具体说说吗?生 1:前半部分是批判送去主义,说送去主义后果很严重 (生笑 );后半部分阐述拿来主义。师:后半部分阐述拿来主义了吗?我怎么看不出来呢?生 1:从譬如吧往后举例子说明怎样拿来。师:你说的很不错。其他同学有什么意见吗?生 4:老师,穷青年得了大宅子,是举例还是比喻?师:你怎么看?生 4:我觉得应该是比喻。师:说说理由。生 4:一般举例子应该是实实在在很典型的事

3、,可是这个譬如好像是虚构的一件事,根本就不存在,怎么能做例子呢?师:有道理。你怎么就想到这是比喻呢?生 4:凭感觉。师:哪个同学能解答这个问题?生 5:这篇文章是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大宅子与文化遗产两者之间有相似点,所以构成了比喻。师: 你从哪里读出来鲁迅在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呢?生 5:我这本辅导书上就这样说的。师:你这也是“拿来”的,只不过有点机械照搬。我觉得,读书最好先不要看什么辅导书,还是要从文章中去找答案。 有一个问题要先解决,就是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请大家再仔细读课文。(生读书 )生 6:好像不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的吧。师:依据?生 6:前半部分批判一味地送去,

4、像送古董,送古画,送梅兰芳,鲁迅对这些“送” ,很反感,语言很有讽刺性。而且这些“送”都是送给外国,是讨好外国人,他认为送去是遗害子孙的做法,所以要拿来,按常理,应该是从外国“拿” 。师:从外国“拿”什么呢?生 6:说不好,也应该是“学艺”上的吧。师:大家看书,看能不能从课文里找到答案。 , 好,你来。生 7:最后一句:“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卒章显志,鲁迅是从建设新文艺的角度,谈要借鉴外国先进的文艺思想、文化成果。师:也就是只有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新文艺。说的太好了。大家鼓励一下。(生鼓掌 )生 8:前半部分批判送去主义,所举例子也都是学术文艺即文化方面的

5、。师:很有道理。那么,大家想一想,鲁迅阐述拿来主义,为什么要从批判送去主义入手呢?生 9:“送去主义”会带来灾难甚至亡国灭种,所以不应该“送去”。1师: 鲁迅反对“送去”?生 10:鲁迅只是反对那种一味地送去,第5 段有一句话: “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是为“拿来主义” 。可见鲁迅并不反对“送去” ,他是主张在平等前提下的文化交流的,也就是说,他反对是那种以讨好外国为目的的“送去主义” 。 (生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他刚才其实给“送去主义”下了很好的定义。生 10:但是我不明白, 怎么送古典、送古画、送艺术家就是“送去主义” ,各国之间有正常的文化交流,怎么就成了了媚外呢?师:这个问题

6、有点难度。大家看课下注解,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好,哪个同学?生 4:注解说大晚报上对徐悲鸿等举办画展,评论为“切合苏俄盛行之象征主义”,鲁迅好像对这种评论很蔑视,认为这种言论是典型的媚外言论。生 11:送古董、送古画的主体是“国民党政府”,他们这种行为本身也是有讨好外国人的成分在。师:可不可以这么理解,鲁迅批判送去主义,其矛头实际是指向有媚外倾向的国民政府与一些媒体。生 10:但鲁迅字里行间明显对几位“大师”与梅兰芳有讽刺意味,像“捧着”、“一路挂过去” 、“活人替代了古董”等等,我不明白。师:哪个同学能谈谈这个问题?生 12:我觉得就是讽刺。 “大师”加了引号, “捧”画出谦卑恭敬的神态。

7、师:可是,那几位“大师”是谁呢?刘海粟、徐悲鸿,可是真正的大师;梅兰芳呢,京剧艺术大师,生 13:抗战期间曾经蓄胡明志,不给日本人唱戏。生 12:是不是这些大师在这些事上做得确实有失国格,人都可能犯错误嘛。(生笑 )师:大家课下可以查查资料。是不是有可能鲁迅在这儿骂错了人呢?过去把鲁迅神化,很不好,那正是鲁迅所反对的。单就这篇文章来看,鲁迅批判“送去主义”时,所举的这些例子是恰当的;但若了解了相关史实后,我们可能会发现,鲁迅对梅兰芳等大师的讽刺有些不当,鲁迅的视野有时也有局限性。拿来主义课堂教学实录(下 )生 14:老师,有个问题我不明白, 就是作者在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时,为什么要提到尼采?师

8、:哪个同学给解释一下? , 好,你说说吧。生 15:, 我对尼采不太了解,课下注释说他以太阳自命,后来发疯而死。鲁迅的意思好像是尼采整天沉迷于幻想中以至疯死,是不是说自诩太阳就是疯话。师: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有什么关系呢?生 15:说不好。师:看书。生 15:“中国也不是” ,是不是说中国也不是太阳,不能只是给予,也就是不能只是送去,还应该拿来。师:送去主义者的言论与尼采自诩太阳在本质上是相似的,这种说理方法叫做“类比分析”。当然,鲁迅是很崇拜尼采的,刘半农曾经送给鲁迅一幅对联: “托尼思想,魏晋文章。 ”鲁迅受托尔斯泰和尼采的思想影响是很深的。生 16:老师,我突然有个想法, 鲁迅先生并不是

9、批判“送去主义” ,实际上是批判“送去”行为背后的一种心理。师:什么心理?生 16:中国人的自大心理。以天朝上国自居,心理上的优越感使得中国人不屑向西方学习。师:能具体分析吗?生 16:外国有什么,我们也有,而且比外国早多少年。外国有象征主义,我们中国也有象征主义,京剧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我们的象征主义比你们早多了。师:沉迷于这种虚幻的优越感中,往往就不能正视自己,不能正视现实。你分析得也有道理。盲目自大的背后其实是自卑,从这个意义上讲,送古画、送古董、送活人,若不是媚外,就是盲目的自大,或者是以虚幻的优越来掩饰内心的不自信。 “发扬国光” “中华地大物博”一类的宣传很容易使人陶醉于往昔的辉煌而

10、不思进取,其结果只能是任人欺凌和宰割。鲁迅曾说过,倘是狮子,自夸肥大是没什么的;倘是一头猪,自夸肥大绝不是什么好事,列强觊觎你,最终要瓜分你,吞掉你。子孙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磕头贺喜讨赏的画面触目惊心哪。至此,我们可以回答刚才的问题了吧。好,你来。生 17:把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彻底,就越能说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2师:按常规,议论性文字必须有正面说理的文字。前半部分从反面分析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接下来应该谈生: (小声 )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师:看看鲁迅是怎么阐述的吧。(生读书 )生 18:举了大宅子的例子。生 5:是比喻。师:准确地说是比喻论证。先看看有没有高度概括如何拿来的词语或句子。

11、生 5:“我们要拿来。我们 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生 18:占有,挑选。师:“占有”就是“要拿来”。“挑选”就是生: (小声 ) “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师:看书,请大家从关于大宅子的两段比喻论证中找到对“占有”“挑选”的形象阐释。生 19:“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 拿来!”这说的是“占有” ,也就是要敢于“拿来” 。师:拿来什么?生 19:文化遗产。师:我的理解应该是对外国的文化要敢于 “拿来”。这外国文化包括外国文化遗产, 也包括外国现当代的文化。鲁迅批判了三种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做法,哪三种?生:(小声 )“徘徊不敢走进门, 是孱头”;“一把火烧光 , 是昏蛋” ;“欣欣然蹩进

12、卧室, 大吸剩下的鸦片, , 是废物”。师:也有人将其概括为逃避主义、虚无主义、 投降主义。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敢于拿来,有所选择 。如何选择?(这部分下一篇有比较精彩的设计!)生 20:看见鱼翅,吃掉;看见鸦片,送到药房;烟枪和烟灯,大部分毁掉;姨太太,各自走散。师:刚才说这是比喻论证,谁能从这个角度再具体分析一下?生 21:鱼翅指外来文化中的精华,鸦片指有毒的东西,其他的指腐朽落后的东西。师:鸦片是只是有毒吗?生 21:有害但在医学上有麻醉止疼的作用,所以要让发挥其有益的一面。师:鲁迅针对当时一些人的盲目自大心理,提出要“别求新声于异邦” ,“观四向而听八方” ,鲁迅说过,即便那老师是我们的

13、仇敌,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其目的是建设新文艺,进而改变国民的精神,改变国家落后挨打的局面。当然,鲁迅所阐述的“拿来主义”思想不只适用于对待外来文化,也适用于古代文化遗产的继承;不只在当时有震撼作用,今天同样有意义。现在讲开放,讲多元,讲与国际接轨,“拿来主义”的思想仍是人们要借鉴的。课下以此为话题,联系现实写一篇作文。生: (小声 )唉!师:怎么?有意见?通过如上的解读,我们对拿来主义这一课做了宏观与微观的了解。但文章不厌百回读,经典文章更是常读常新,下面请大家再读这篇杂文,希望能有自己的新理解,或者能提出自己的疑问。(生读书 )生 6:老师,有一处我不太明白。说到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的时候

14、,举了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等等,这里面除了美国的电影属于文化外,其他的都不是,这样举例是不是有问题呢?师:很好的问题,敢于挑战大师,需要勇气,更需要思想。生 1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 ,是不是病句?师:是不规范的句子。生 16:我觉得用“大宅子”来比喻外来文化不恰当?说大宅子为什么要说“做了女婿换来的”?课下注解说,这里是讽刺做了富家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不太理解。3师:我也有同感,一直以来有一种说法就是拿来主义是谈文化遗产的继承的,原因也与“大宅子”这个比喻有关。“因为祖上的阴功”很容易让人误解。我们应当把这个比喻放在文章整体中去理解, “祖上的阴功”

15、 “偷来的、抢来的、做了女婿换来的”其实是为了捎带给某些人以讽刺,不是为了转换话题,一般称为“挂角一将”的写法。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特点,其是优是劣,大家可以去评价。鲁迅与邵洵美之间的论争文学史上早有定论,但课下关于邵洵美的注解明显是不公正不实事求是的。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会印发给大家的;有一本书鲁迅和他骂过的人 ,有时间大家找来可以读一读。鲁迅的文章不是完美无瑕,有不足,也有争论,我们读鲁迅,要把他做为一个人去读;读他的文章,要按文章阅读规律去读。这样,才会发现一个真实的鲁迅,才会读出文章的滋味,进而享受阅读的快乐。资料 22014“全国各省市高中语文获奖课例赏鉴”专辑约稿拿来主义

16、(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4 年 7 8 期合刊)2013 年 11 月 3 日至 7 日中学语文教学 杂志与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江苏省扬州中学联合主办第四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该课获得了大赛一等奖第一名。洗尽铅华回归本真评闫敬霞获奖课例拿来主义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茹清平尽管闫敬霞老师曾获得深圳市高中语文现场教学大赛特等奖,但参加全国性大赛能否获奖不少老师还是心存疑问的。一是拿来主义太难,学生不一定喜欢。二是赛前“准备不足”,无精美课件,也无令人折服的教学流程。三是教法“太大胆” 。先让学生预习质疑,然后整合学生问题,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

17、学生提不出问题怎么办?问题刁钻古怪怎么办?老师无法操控的因素很多。比赛揭晓,闫敬霞老师执教的拿来主义获得一等奖第一名。品读闫敬霞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不难发现,这节课洗尽铅华,回归本真,诠释了新课程的理念,散发着语文独特的芳香。回归教学的本真回归教学本真体现在教学中始终“以生为本” “以学为本” “关注学生的需要” 。参加全国性教学大赛,她备课的重点不是放在预设自己的教学流程,而是放在研究学生,预测学情。课前预习,她要求学生就文章的结构、语言、观点等提出问题,然后把学生所提出来的问题分类整合。课堂上,她把能帮助学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引领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深入,进

18、行听、说、读、写、思的语文实践,并随时关注学生的表现,即时进行教学调控,真正实现“用教材教”“以学定教” 。回归语文的本真回归语文的本真, 即把语文当语文来教, 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通俗地讲, 即从语言入手, 通过字、 词、句、段、篇的品味,感受语文的魅力,学习语言的表达,提升语文的素养。纵观闫老师这节课,她传承了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优秀经验,切合语文学习的规律。重视“读”。读的要求有别。预习时默读:整体感知,提出问题。重点段落朗读:理解文意,概括大意。关键句子品读:咀嚼语言,感受差异。运用了反语的句子带着表情读:读出讽刺意味,读出情感。读的方式多样。有浏览,有朗读;有全班齐读,有个体朗读;有

19、学生研读,有老师范读。通过“读”引导学生触摸语言,感受语言,研究语言,披文入情,把握主旨。重视“写”。检查预习时,先听写字词,这在中学观摩课上实属罕见。但从检测结果看,不少学生将“残羹冷炙”、“吝啬”中的“羹”和“吝”写错,表明这一做法不仅必要,而且重要。课文上完后,让学生以“鲁迅的味道”为题写一篇作文,促进读写结合,升华对课文的理解。重视“品”。不仅品文题,品词语,还品语句。如, “总之,我们要拿来” ,通过词语的重读,辨析作者强调的重点。更为精彩的是,引导学生品标点符号。如,研究第九段中的分号和句号,让学生从这一段的标点设置与第十段的“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之间的对应关系,揣摩标点符号在

20、彰显行文思路方面的作用。4汉语的精妙之处往往在一词一句之间,这节课正是通过斟词酌句,甚至标点符号,让学生领悟到文字背后深藏着的大智慧,感受到鲁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刻思想。回归杂文教学的本真鲁迅的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着强大的理性力量,文笔犀利、幽默幽默、睿智、深刻。如何引导学生感受鲁迅的魅力?闫敬霞老师从杂文兼有“议论性”“形象性”的特点出发,因体而教,从两个维度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出了杂文的特点。抓文脉,品“理趣” :分析说了什么理,按怎样的逻辑顺序来说理。问题链为:用课文中的语言为“拿来主义”下一个定义;为什么作者开篇没有写“拿来主义”;“送去主义”的例子、形式、现象跟标题“拿来主

21、义”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第三段又写“送去”,跟第一段有什么区别;怎样“拿来”;“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抓语言,品“文趣” :研究作者用怎样的语言方式来说理。侧重研究文中的比喻论证(“大宅子”“烟灯烟枪”等),褒词贬用( “丰富”“大度”等) ,遣词准确(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标点符号传情达意,杂文的语言特点等。这节课还特别注重思维训练。在学生困惑处点拨。如,针对学生“为什么作者开篇没有写拿来主义”之疑惑,老师巧设一连串问题为学生铺路搭桥: “第一段写的是什么?” “跟标题有什么关系?” “这是怎样的行文结构?”等等。在学生无疑处生

22、疑。如, “总之我们要拿来请问在朗读的时候,应该重读其中的哪一个词, 为什么?” 在疑问解决后追问。如,“这篇文章里还有没有褒词贬用的地方?”在文本解读后拓展。如,“在现代社会是否仍需拿来主义,为什么?” ,总之,闫敬霞老师这节课,看似简单、平实,其实是对语文教学本真的回归,也是在追求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拿来主义教学实录执教老师:广东省深圳市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闫敬霞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师:我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拿出纸和笔,听写生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展示)自诩、残羹冷炙、冠冕、吝啬、孱头、国粹(课件显示答案,请两位同学上黑板订正,其他同学互评。“羹”

23、“吝”错的比较多。 )师(点评):“羹”是会意字,由“羊”和“美”组成,意为美味的肉汤。“吝”字要注意写法。师:(检查第二个预习作业)请大家用课文中的语言为“拿来主义”下一个定义。(三位学生回答,学生、老师点评。)师:(教师用课件分别展示八个组所提出来的问题)课前预习时,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选取其中一些最有代表性的问题来讨论。有五个组的同学都对文章的开篇提出了质疑:文章的标题是“拿来主义”,为什么作者开篇没有写“拿来主义”?为什么不开门见山?请大家看文章的第一段,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生齐读第一段)师:这一段写的是什么?生: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生:“送去主义”的例子、形式、现象。师:

24、请大家思考, 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了“送去主义”的例子、形式、现象,这跟标题“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并小声表达观点)生:我的理解是为下文做铺垫。师:这是怎样的行文结构?生:先破后立。师:很好。(板书:破、立)师:在跟大家交流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个疑问,想跟大家交流一下。请大家看着第三段,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大家看看第三段写了什么?(学生朗读第三段)师:我觉得这个同学的音色非常美,我们掌声鼓励一下。(生鼓掌)师:第三段写了什么呢?生:还在写“送去” 。师:我有个疑问,第二段已经否定了“送去主义”,且第二段已经正面提出了“拿来”的观点,为什么第三段5又写“送去” ?跟第一段有什么区别

25、?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些问题是在对原文作思路梳理,很细,不知道你有无时间处理得这么细,可以不处理,但可以看看)(学生小声讨论)生:在讨论为什么不能只“送去”。生:“送去主义”会使得我们的后代一无所有。师:这是从什么角度谈“送去主义”?生:后果。师:第三段是不是第一段的简单重复?生:不是,第一段主要写“送去主义”的现象、形式,这一段是写“送去主义”的危害,是对第一段的补充和深化。师:怎样“拿来”呢?我们一起来齐读第七段。(生集体朗诵)师:(师用课件继续展示学生的问题) 在这里,同学们又有疑问了。 陈纤叶同学提问说: 为何要写到 “大宅子” ?大家思考一下。生:其实我觉得这里的“大宅子”指的是外国

26、的文化。师:嗯。生:作者写道,如果是反对这个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污染了,就用一把火烧光,这其实是当时中国的一种极端现象,全盘否定,作者骂这些人是“昏蛋” 。羡慕这些旧主人,接受大宅子里的一切,全盘肯定,作者也不赞同,所以说他们是“废物” 。作者在这里是给“拿来主义”下定义。师:是下定义吗?请同学们读一下第八段的第一句话。生:譬如罢!师:譬如罢这是什么论证方法?生:我认为是比喻论证。师:比喻论证,是的,请坐。大家来看,大宅子,这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法,是一个比喻。作者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诉我们拿来主义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刚才有同学说“大宅子”比喻外来文化, “昏蛋”和“废物”分别指对待外

27、来文化时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两种人,那么“孱头”指什么?生:懦弱的人。师:是。“ 孱头”“昏蛋”“废物”分别指的是在对待外来文化时,懦弱害怕、全盘否定、全盘肯定三种态度,作者认为这三种态度都是不正确的,那么正确的是什么?师生合:占有,挑选。师:对。 怎样才是“占有,挑选”?请同学们划出“大宅子”里的各种事物。(学生划线)师:“大宅子”里有什么?生: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师:这四种事物,分别是什么类型?鱼翅是什么类型的?生:吃的。山珍海味。师:我们可以给它一个说法,叫做“有益无害” ,请大家用这种结构方式把后面的三种也概括出来。鸦片是什么类型?生:有益有害。师:烟枪烟灯呢?生:无害无益。

28、师:姨太太呢?生:有害无益。师:我们请刚才笑得比较灿烂的那位同学来回答一下,针对这四种不同的类型,作者的态度分别是什么?6生:对于 有益无害的鱼翅 ,作者说“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也就是说,对于外国文化中有益无害的东西,取其精华,去其槽粕,就是吸收。师:鱼翅有糟粕吗?(师生笑)生:没有。生:所以可以大胆吸收。师:第二种,有益有害 的呢?生:有益有害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师:第三种,无益无害 的,怎样对待呢?生:仅仅是留一点观赏。师:第四种呢?生:要全盘否定。师:对。作者在这里告诉我们,大宅子里有很多东西,有鱼翅,有鸦片,有烟枪烟灯,有姨太太,

29、那么,怎么对待它们?陈纤叶同学,现在你能不能自己解决你之前提出来的问题:为什么作者写“拿来主义”却提到了大宅子以及大宅子里面的东西?陈纤叶:作者提到“大宅子”主要是借此表现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对于有利的东西,我们要吸收,取其精华;对于有害的东西,要去其糟粕;无益无害的,就拿来观赏、作纪念;无益有害的,就完全否定。师:很好。师:作者在这里用比喻论证的方式告诉我们,拿来主义者应该是“占有、挑选”的。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最后一段。(生齐读)师:刚才听大家读书的时候,我觉得第一句话的读法值得商榷。“总之,我们要拿来。 ”这句话有四个词:总之、我们、要、拿来。请问在朗读的时候,应该重读其中的哪一个

30、词?生齐读:总之,我们要拿来。(分别重读“总之”“我们”“要”“拿来”)师:大家觉得要重读哪个词才比较合适?生:重读“拿来” 。师:为什么?生:标题就是“拿来主义”,重读“拿来” ,是要强调突出主题。师:是的。那我们再来读一下。生齐读:总之,我们要拿来。(重读“拿来” )师: 在这一段中,大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二句话: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有同学问“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三者可否调换顺序。(课件展示学生所提的问题)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这是哪位同学提出来的,能否举手示意我,我想认识一下。提问题的女生:这是我们整个组的问题。师:你们是第几组?生:第三组。师:好,第三组提出了这个问题。另外还

31、有胡啸、任世业、常惠林、乔璐、杨卓凡五位同学也提出了这个问题:“使用、存放、毁灭”能不能换成“或使用、或毁灭、或存放”,这也是在问顺序问题。我来自深圳,以前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深圳的同学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提到了第九段的标点。请大家看一下,“鱼翅”这一句, “只不用它来宴大宾” ,后面是什么标点?生:分号。师:“鸦片”这一句,后面是什么标点?生:句号。师:“烟枪烟灯”这一句是什么标点?7生:句号。师:“姨太太”这一句后面是什么标点?生:句号!师:深圳的同学问我:老师,这四种难道不是并列关系吗?为什么前面是分号,后面三个是句号?我觉得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今天,我想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第三组提出来

32、的“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的顺序问题,看看标点和语序两个问题之间有没有关联,看看扬州中学的同学能不能帮深圳的同学解决这个标点的问题。请同学们静思默想,独立思考。(学生思考)师:有想法可以示意我。好,这位女生。 (即刚才提出语序问题的同学)我发现同学自己提出来的问题,自己又找到了答案。非常好!生:我觉得第九段和第十段其实有一个对应的关系。师:怎么对应的?生:“鱼翅”和“鸦片”两句之后是句号,“鱼翅”是有益无害, “鸦片”是有益有害,都是可以用来使用的,所以跟第一个“使用”相对应,而“鱼翅”和“鸦片”两者之间是个小小的并列关系;“烟枪和烟灯”一句后面也是句号,它是无益无害的,只可以用来存放,所以

33、跟第九段的“或存放”对应。“姨太太”一句后面也是句号,它是有害无益的,就是可以“毁灭”的。三个句号跟下面三个词是分别对应的。所以顺序不能换,标点符号也没有用错。师:大家对这个解释满不满意?生合:满意。师:那能不能有点掌声啊?!(生鼓掌)师:所以标点是会说话的,标点符号的问题其实就是文章思路的问题。鲁迅先生写文章如此用心,具体到标点符号,具体到语序,具体到标点和语序的对应,可见其行文的严谨。师:还有四个组同学对这一段最后一句“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句话,有一些疑问。我还是把问题交还给大家,请大家思考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师生讨论过程略)师:杂文是一种

34、非常特殊的文体,它是散文与论文的联姻,是议论性的散文,同时又是文艺性的论文,它掺有一定的散文笔法,可以自由、灵活地发表感想、论事说理,议论性与形象性并存。这就是杂文独特的文体特点。师:杂文不仅在文体结构上独具特色,在语言上也是很有特色的。也有同学提了一些语言方面的问题,我们来看一下。(课件显示学生所提的问题: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这里的“进步”怎么理解?)师:谁能解答这个问题?生:这是反语。师:很好。“进步”本来是一个什么感情色彩的词?生:褒义词。师:这个语境中呢?生:褒词贬用。师:这篇文章里还有没有褒词贬用的地方?生:第三段,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

35、” ,还有,“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这里也是反语,作者表面说只是送出去,见得丰富,显得大度,从后面尼采的那个例子也能看出来,尼采他就说自己是太阳,只想给予别人,不想取得,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发疯了。他意思就是说,这种只送出去的,是不正确的。师:所以他的丰富和大度是不是真正的丰富和大度?8生:不是的,只是反语。师:用反语来达到什么效果?生:讽刺。师:好,谢谢你。我们班有哪个同学特别擅长于表演?加上体态语言来读一下这个句子。大家推荐一下。生:刘宇。师:好,来试一下。生:(带表情)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全班笑,鼓掌)生:谢谢大家!(全班大笑)师:恩

36、,这位同学不仅读得好,而且很有礼貌。师范读: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有意思吧!所以大家看看杂文的语言特点,怎么样?生:特别生动。师:你用话筒说,什么特点?生:我觉得杂文的语言特别的幽默风趣,很生动。师:幽默、风趣、生动,很好。但它同时也具有深刻的什么效果啊?生:讽刺效果。师:讽刺效果,犀利,深刻。杂文就是这样子的,议论性与形象性并存,语言可以形象生动,可以幽默、诙谐,可以讽刺。师: 1934 年,鲁迅先生缘事而发,写了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那么,时代发展到今天,这种“拿来主义”的思想方法是否依然适用呢?我们班张煜翀和梁子鸣同学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现代社会是否仍需“拿来主义”?

37、为什么?(师生讨论,有很多精彩发言,略。)师:鲁迅渐行渐远,但他的思想方法在今天仍然是我们思想成长的资源,他会让我们的思想更加丰盈。所以,今天,在每个青年学生的心里,给鲁迅留一个适当的位置,仍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课后,请大家以“鲁迅的味道”为题,结合学习本文或阅读鲁迅其他文章的感受,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 800 字。师:下课。同学们再见。生(起立):老师再见。执教感言 :让语文课堂丰盈而灵动拿来主义教学感言广东省深圳市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闫敬霞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经典杂文,不易理解,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大家,并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热情的学习状态,切实提高课堂质效,这是执教者必须考虑的问题。以疑激趣,问题导学在前置学习阶段,我给学生印发了 “预习导引” ,要求学生在自读、讨论的基础上, 针对文章的行文思路、语言、观点等,自主质疑。之后,我把学生的问题归纳为“行文思路类” “语言类”“观点类”,整个课堂便循着学生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展开了。学生的问题才是课堂最宝贵的火花,一个会学习的学生,一定是一个会提问的学生。让学生在毫无羁绊的情况下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