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古瓷上的酥光、宝光、蛤蜊光解析_第1页
8古瓷上的酥光、宝光、蛤蜊光解析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论古瓷上的酥光、宝光、蛤蜊光1. 古瓷上的酥油光、宝光、蛤蜊光是鉴定古瓷唯一的标准。因为它不是人造的,是古瓷经过几百上千年的时间“修身”的,由釉内的气泡形式所影响,是瓷釉的化学成分经过各种化学物资的浸扰改变所形成的一种柔和的光。2. 宋代前后的古瓷一般都具有这种光。石灰殓釉釉层肥厚,所变化的物资丰厚,反射出的光呈酥油状态,有玉质感,光线柔和,似涂上一层水银,叫做'酥油光”。(宋官窑、哥窑多有)。3. 北宋以前的瓷器石灰釉稀薄,施厚了流釉,所以施一层釉。出窑时呈玻璃光,经千年岁月的衍化,这层光平和了,不再直射了,变成了亮丽的平光,俗称'宝光”。4. 明以前的单色釉含铅量高,千年

2、岁月使铅元素析出釉层,形成一层光膜是釉外光,在光的折射下呈现多种色彩,这种光叫“蛤蜊光”。5. 蛤蜊光多在唐二彩和唐以后单色釉上出现。6. 宝光酥光和蛤蜊光不同,它们是瓷器内在因素形成的,这些瓷器经人手把摩这几种光更显清亮,而馆藏器长期匿于库或玻璃罩内,自身有一层气垢包裹,这几种光是不清晰的。谨将这几种光的图片发上,供朋友观赏。自己收藏有什么古瓷,先看有没有这几种光就定新老了。(假专家忽视这几种光的重要性,籍以其他借口胡说八道,将假说真,将真说假,不足信矣)2、宝光,一种由内而发的温润鲜嫩、如脂如玉的光泽。具备这种宝光的旧瓷都是瓷质精巧、胎釉优异的上乘之作,它能经得起氧化物的侵袭及人为磨损的考

3、验,即使经历多次数百年也依然如故,依然光辉夺目、宝光喷溅。例如四川文物总店乔德光先生收购的大明宣德年制的青花豆就归属这种瓷器。三、无光,虽然昏暗、失亮,反射不出明显的光来,但也应属光的一种。具备这种无光的瓷器常常被认为是年代较远的旧瓷。由原来的有光变为此刻的无光大约是因在空气中长期的化学作用及人们长期使用的结果。但是正如新的不一定不老,老的不一定不新一样,有些新瓷,经由过程人为加工处理,也能够将其外貌的火光去净,变成无光之器,但它的本质倒是新瓷。4、玻璃光,近似于酥油上反射出来的光、翡翠上反射出来的光,它不同于上述的宝光,它有一种玻璃的质感,亮度也较高,而且偏向于外烁,少生于内含。具备这种玻璃

4、光的瓷器大多年代比较久远、不易失亮,有的即使埋在土中经历多次千年,依然光明不减昔时。此类瓷器尤以宋朝哥窑制品及景德镇影青瓷制品为盛。五、蛤蜊光,一种鲜见、奇异的斑斓光,它产于彩瓷和含铅瓷上,而与青花绝缘。可惜蛤蜊光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光,目前尚无定论,蛤蜊本是生在浅海的长约3厘米的软体动物,壳卵圆形,淡赭色,四周紫色,因此作者认为蛤蜊光就不应脱离蛤蜊本体的色彩,就应当是淡赭或紫色,或两者混杂。有人视蛤蜊光为淡红色之光,此说可列为离题不远之论。有的则认为是一种无色的闪烁之光,是瓷面产生的膜状物所致,可以用"电光水"、镀膜法制造假"蛤蜊光"。蛤蜊光不是在每件彩

5、瓷上都有,也不是有蛤蜊光的彩瓷都是真品。蛤蜊光要几多年才气形成以及蛤蜊光有色无色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讨到达公认共识。方法一:辨胎釉瓷器胎质较细,釉面有橘皮纹现象宣德时期瓷器的胎,由于瓷土的选择讲究,加上对窑温及室内气氛的控制较好,所以胎质细腻、洁白、坚硬。细砂底器物,手感极其细腻滑润,有时可见杂质,呈褐色斑点。宣德瓷釉最突出的特点是有橘皮纹,不十分平整。釉色以白中泛青为主,俗称“亮青釉”,少数莹白。宣德晚期釉面透明度较差,感觉较为浑浊,是由于釉中气泡所致,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群与群之间的间距较疏朗。青花器釉面较厚,个别有细碎无色的自然开片。白釉器釉质肥润细腻,但莹润度不及永乐时期;红釉

6、器釉面均匀,口沿一圈白釉,俗称“灯草口”,微泛青,器物底边垂流的釉汁截然整齐,并泛虾青色。方法二:辨纹饰纹饰风格题材大致与永乐时期相同,稍显粗犷宣德时期纹饰风格题材大致与永乐时期相同。纹饰画法一改永乐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纹饰的安排、布局、留白都非常注意,使画面更加疏朗清新、端庄稳重。宣德龙纹描绘在整个明代最富有生气,龙首威武昂扬,头发长而向上飘起,有双角,龙身舒展修长,矫健勇猛,给人一种威慑感;青花器纹饰用软笔勾勒,线条流畅,多用没骨画法,即不用勾线填色,一笔点画而成。有些纹饰填色使用小笔填绘(不用大笔渲染),形成深淡的笔触,不见整片一笔涂抹的画法,另外宣德青花在装饰上还与模印

7、、刻划等方法结合使用。方法三:辨工艺砂底细白,抚摸如糯米粉的感觉宣德时期器物底足有釉底和砂底两种,釉底釉质细腻、光滑,积釉处泛青,呈湖水绿色;砂底细白,抚摸极为细腻,如糯米粉的感觉(也像饺子皮的感觉);由于胎土中含微量杂质,偶见褐色星点;器物底足采用两面斜削的手法,足墙较窄;圈足露胎处泛橙色火石红,足迹露胎处可见护胎釉;由于当时工具所限,除盘碗类小件器物,大件器物底足修足并不十分规整;盘碗类内底面器壁与器底相接处有一周下凹,俗称“月亮底”;琢器类器物(瓶罐类立件器物称为琢器),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见接胎痕,宣德时期工艺较好,接胎痕不十分明显;器物里釉依然平滑细腻,并可见白色绞丝纹。但

8、凡老窑瓷中有含铅的釉料(釉质中的助熔剂),都会有不同矿物微量元素在空气中氧分子的作用下自然析出,其表像业内称之为“蛤蜊光”或“泛铅”。蛤蜊光的浓重程度在既定铅含量和自然环境基础上,与年代成正比,年代越久远的,蛤蜊光表象越浓重;年代越近的反之蛤蜊光淡漠。贴图1-7(宋辽三彩花觚)补图徒窑绿釉瑞兽笔洗)补图(辽三彩海棠盘)补图(康熙五彩瓜果花蝶纹筒形盖罐)吳犬W苛II;w常彩、三彩、粉彩等釉上彩,到代的必然有不同程度的蛤蜊光。没蛤蜊光的釉上彩必定不足百年!但是,有蛤蜊光的未必都老,要认真区分辨别真蛤蜊光和现代人为假“蛤蜊光”!古瓷鉴定断代是一项很深奥的专业学问,必须了解相关历史,掌握相关文化艺术和

9、各个历史时期的相关生产力,认真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南北众多窑场烧造的瓷器之工艺特征、艺术风格和胎泥釉料,综合考证一件古瓷的真伪及年代。瓷器鉴定学习一一认识“蛤蜊光瓷器鉴定中,对一些古瓷彩釉上以及釉边出现的类似蚌壳内侧的珠光样的光晕,称做“蛤蜊光”。尤其是明万历年间的“红、黄、绿三色的大明彩'”,不仅在彩釉上能见到这种光彩夺目的“蛤蜊光”,有时连牙白色的底釉上,也有这种令人目眩神迷的光晕闪现。由于这种光晕显得珠光宝气因此也有人把它称作“蛤蜊珠光”。一、什么是蛤蜊光蛤蜊光:从物理光学角度来看是一种光的“薄膜干涉”现象。含可见光各种频率的全色光(即白光)经厚薄渐变的透明体里外两层表面的反射后,发

10、生光的干涉(不同频率光波的叠加)出现五颜六色的光,这就是光的薄膜干涉现象。这种光的干涉现象,在水面上的汽油、肥皂泡、贝壳上都可以看到。瓷器上的釉上彩年久有氧化物析出形成薄膜,或在存放环境中外部物质在釉面结成透明薄膜,也会产生光的薄膜干涉现象,即出现“蛤蜊光”。但由于各种颜料的化学组成不同,“蛤蜊光”的强度也不同。通常以绿色较重,其余次之。乌金釉、醤釉的表面通常也有“蛤蜊光”,甚至在白色瓷器釉面上也偶尔可观察到“蛤蜊光”。形成“蛤蜊光”大概至少需几十年。这种特有的迎光显现,避光消退的光怪陆离的光晕,成了古瓷的特征,因此也成了鉴定古瓷的重要依据之一。“蛤蜊光”与“窑变”不同,“窑变”是在瓷窑中发生

11、的,“蛤蜊光”是在使用或存世岁月中出现的;窑变是釉质色彩的变化,蛤蜊光只是釉表面的浮光。二、蛤蜊光不是古瓷鉴定绝对的依据人们既然知道“蛤蜊光”形成的原理,当然就能仿造“蛤蜊光”。照相机的加膜镜头、加膜眼镜不早就有了吗?现在有些新仿的瓷板画,有些就有人造的蛤蜊光。因此,蛤蜊光只能作为鉴定的一个参考因素,不可仅仅据此就断定是老瓷器。三、真假蛤蜊光根据“蛤蜊光”来判别古瓷真伪,在目前来看,还算是个比较重要比较可靠的手段之一。尽管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仿古者以某种药水浸泡等手法,制造假“蛤蜊光”来仿造古瓷,但和别的制假手段同样难以避免地产生缺陷:真的蛤蜊光紧紧围绕在彩的周围,很细小很均匀的光圈,彩浓厚的地方蛤蜊光比较明显,彩薄的地方蛤蜊光比较淡。而假的蛤蜊光圈比较粗大、片状的、不自然,而且浓厚彩四周的光圈和淡彩四周的光圈是一样明显的,没有真的那么自然。假“蛤蜊光”也和假“包浆”、假“火石红”一样,不够自然,缺少灵气。假“蛤蜊光”显得呆板生硬,而真“蛤蜊光”在侧光下若隐若现,如虹似霞,像是具有生命一样,闪闪烁烁,显得十分灵动。说得通俗一点,假“蛤蜊光”和假“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