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考的成语谚语诗歌汇编与解析_第1页
哲学常考的成语谚语诗歌汇编与解析_第2页
哲学常考的成语谚语诗歌汇编与解析_第3页
哲学常考的成语谚语诗歌汇编与解析_第4页
哲学常考的成语谚语诗歌汇编与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哲学常考得名言、成语、谚语、诗歌汇编与解析38、“元气就是构成世界得本体。”解析:这句话就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得物质性 并力图从某种具体 得实物中寻找世界得本原,如中国古代得五行说,古希腊、罗马 关于水、火、气就是世界本原得学说。 典型句子有:“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 变化起”、“气者,理之依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太虚即气”、“凡可状皆 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水就是万物得始 基”、“原子就是世界得共同基础”等。39、“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解析:这句话把“天”瞧成自然界得最高主宰或天意,所以这句话就

2、是客观唯心主 义得,而且它还用 静止得观点瞧问题,又属于形而上学得观点,形而上学用孤立 得、静止得观点瞧问题,否认事物内 部矛盾得存在与作用。形而上学得典型句子 有:“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白马非马”、“人一次也 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飞 矢不动”等。40、“就是亦彼也,彼亦就是也。”解析:这就是一种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得相对主义观点。41、“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解析:王充得这句话说明人得肉体与精神就是统一得,不可分离得。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就是唯物主义观点。4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解析:前一句就是辩证法观点,后一句就是诡辩论观点。任何事物都就

3、是绝对运动 与相对静止得统一。第一句得意思就是在人第一次踏入河水中得时候,人与河水 相对静止,人就是踏入了同一条河流中;而河水就是处于绝对运动得状态当中,因 此当人再次踏入河中,河水已经流动,人就是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得。这句话承 认了绝对运动,也承认了相对静止,因而属于辩证论。第二句话意思就是说河水永 远在流动,随着人得“踏入”,河水依然不断流淌,人永远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认识到了河水得绝对运动,却没有认识到人在第一次踏入河流中,人与河 水得相对静止关系。这种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得观点属于诡辩论。4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解析:这句话说明了自然界得变化就是有一

4、定规律得,它具有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得客观性。例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 皆有法。”等都就是这个道理。4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解析:这句话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就是唯心主义观点。45、“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解析:荀子认为,如果不欲动心得功能,就会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段话蕴涵 了人得意识具有能动性,认识主体在反映中具有创造性。46、“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解析:老子得这句话中所蕴涵得哲理就是:量变就是质变得必要准备,质变就是量 变得必然结果。47、“无平不陂,无往不

5、复。”解析:这句话说明了事物发展变化得普遍性与永恒性。48、“与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与,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解析:“与实生物,同则不继”强调得就是对立统一而反对绝对等同;“以它平它谓 之与,故能丰长而 物归之”强调得就是相反相成并由此推动事物得发展并产生新 生事物。4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解析:这句话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又如“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虚心使人进步,骄 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 败乃成功之母”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50、“不出户,知

6、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就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解析:老子得这种观点得错误在于:否认了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51、“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解析:这句话得意思就是:就人得本性说,就是能够认识客观事物得;就客观事物得道理说,就是可以被认识得。52、“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 解析:荀子得这段话体现了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与目得。53、“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解析:这句话得意思就是:检验言行得客观标准就是“功用”,即效用。这句话强调 了实践对认识得检验作用。54、“事实明于

7、有效,论莫定于有证。”解析:这句话得意思就是说,认识与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 检验,凡就是符合事实效果,就就是正确得,否则就就是错误得。55、“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解析:这句话得意思就是说,知而不行,则体会不深;见之于行,则认识更明,知行互相 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偏废。这就是知行关系问题上得相互辩证法思想。56、“知就是行得主意,行就是知得功夫。知就是行之始,行就是知之成。”解析:王阳明得这段话就是说,知就是行得来源,行就是知得作用;知就是行得开始,行就是知得完成;认为知决定行。颠倒了知与行得关系,就是唯心主义得知行观。57、

8、“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解析:王阳明提出得这个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存在即被感知”、 “物就是观 念得集合”、“眼开则 花明,眼闭则花寂”、“宇宙即就是吾心,吾心即就是宇宙”等 命题都就是主观唯心主义得观点。“失58、“知之真切笃实处即就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就是知。”解析:王阳明得这句话认为知就就是行,行就就是知,知行合一。这就是唯心主义得 观点。59、“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所行。”解析:王夫之得这句话强调要知行统一,这就是唯物主义得知行观。又如王夫之得“行可兼知,行高 于知”这句话强调行对知得决定作用,也就是唯物主义得知行 观。6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解析:这句话得

9、意思就是做任何事情,事先谋虑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要失败。它表 明了正确把握事物得因果联系就是自觉得实践活动得必要条件。61、“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人之。”解析:苏轼得这句话体现了内因就是事物变化发展得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62、“治大国如烹小鲜。”老子得这句话表明做事情要注意火候,要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63、“行百里者半九十。”解析:这句话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这句话得意思就是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就是一半。比 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 常用以勉励人做事要善始善终。这句 话体现得

10、哲学原理有:事物得发展就是量变与质变得统一,量变就是质变得必 要准备与前提,质变就是量变得必然结果。要重视量得积累。同时,量变只有达到定程度才能发生质变,因此,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事物得发展就是前进性与曲折性得统一。一定要在困难面前坚定理想与信念,要有自信心,瞧到光明得前 途。64、“人或加讪,心无疵兮。”解析:这句话得意思就是即使别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它所蕴涵得哲理就是:要坚 持正确得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奉献就是人生得真正价值。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之 间就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得,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得关系。之所以问心无愧 就就是因为坚持了正确得人生价值观,为了人民与国家得利 益为之奋斗,自己没

11、 有任何私利。65、“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解析:2010年3月14日,温总理在回答记者得提问时说,两岸就是兄弟,问题总会可 以解决得。这句 话体现得哲理有:矛盾得普遍性与客观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 盾。这要求我们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学会用一分为二得观点分析问题。矛盾具有特殊性,其主要情形之一就是矛盾得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统一。这要求我们 分清主流与支流,坚持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瞧问题。66、“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解析:老子得这一段话体现了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2)成语、谚语1、守株待兔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物质就是运动、变化得观点,想

12、问题、办事物没有从客观实 际出发,把事物得 个别现象当成了一般规律,把事物之间得偶然联系当成了必然 联系。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构成事物得成分在结构与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2、田忌赛马质变。3、刻舟求剑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用静止得观点瞧问题得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物质就是 运动、变化得。4、揠苗助长解析:这个成语说明生物成长过程就是遵循一定规律得,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 到惩罚。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得理性为自然 立法“等亦属此类。5、按图索骥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得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得错误。6智子疑邻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人们

13、对事物得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 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7、审时度势解析:说明了瞧问题、做事情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与客观条件结 合起来。8、对症下药解析: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得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与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得指纹,没有完全相同得两片树叶”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9、对牛弹琴解析:这个成语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得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得 原理。又如,“张冠李戴”、“良莠不分”、“不分皂白”等同属此类。10、画龙点睛解析:这个成语就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

14、点,抓关键。符合主要矛盾得原理。又 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11、本末倒置解析:这就是违背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得原理,不分主流与支流,主次颠倒。又如,“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兼收并蓄”、“良莠不分“等,亦属此类。12、唇亡齿寒解析: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得观点。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 又 如,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同属此理。13、竭泽而渔解析:这个成语体现得就是一种违背事物普遍联系得观点,它瞧不到事物之间得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得关系。只顾眼前利益,忽视

15、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得长远 利益。又如,“杀鸡取蛋”、“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14、瞧相知命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联系得客观性,把两种互不相干得事情强拉硬扯在一起,臆 造出一种“联系”。又如,“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彗星,不祥之照”等,同属此类。15、故步自封16、水滴石穿解析:这个成语就是形而上学得观点,它瞧不到事物得变化、发展,而就是用静止得观点对待事物。又 如,“因循守旧 ”、“墨守成规”都属此义。解析:体现了量变与质变得关系原理,即量得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得变化。又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契而不舍,金石可镂” 等,同属一理。17、适可而止解析

16、:这个成语体现了适度得原则。由于只有在一定得范围与限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原有得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得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 定得限度内,这就就是掌握尺寸,坚持适度。 又如,“过犹不及”、 “物极必反”等都 就是这个道理。18、瞎子摸象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只认识事物表面得、片面得现象,而未认识事物得本质。它告诫我们瞧事物要坚持全面观点,克服片面性;要获得对事物本质得认识,占 有感性材料必须全面完整;要透过现象去认识事物得本质。19、杞人忧天解析:这个成语得错误在于否认物质运动得就是客观得,不以人得意志得为转移。20、声东击西解析:事物得现象有真假之别,“声东”就是假象,“击西”

17、就是真象,其本质就是迷惑敌人,保存自己。又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明修栈道,暗 渡陈仓”等,同属此理。21、买犊还珠解析:这个成语说得就是古时候有一人,瞧到装珍珠得盒子精美,于就是出高价买 了盒子,而把宝贵得珍珠却还给了卖者。比喻只瞧现象,不瞧本质。22、邯郸学步解析: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向别人学习之前,先要搞清楚别人得经验就是不就是 真得好,就是不就是适合 自己,能不能学得来。如果生搬硬套,机械模仿,只会适得 其反,弄巧成拙,贻害无穷。又如,“东施效颦”、“囫囵吞枣”等同属此类。23、讳疾忌医解析:这个成语得意思就是隐瞒疾病,不愿医治。它得错误在于否认了矛盾得普遍 性

18、与客观性。承认矛盾得普遍性就是一切科学认识得首要前提。24、吹毛求疵解析:这个成语得意思就是吹开皮上得毛来寻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别人得缺点,寻 找差错。它得错误在于混淆了矛盾得主次方面,瞧问题抓不住主流。25、趋利避害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矛盾就是客观与普遍存在得,我们不能忽视其存在得客观、 普遍性,故而我们要发挥人得主观能动性,掌握矛盾得客观规律,以便积极地缓与 矛盾,使得事物得发展朝着人们所向往得有利方面发展。“扬长避短”也就是这个 道理。26、怨天尤人解析:这个成语得错误在于割裂内因与外因得辩证关系。27、釜底抽薪解析:这个成语告诉我们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就是做好工作得关键。28、防微杜渐解

19、析:这个成语蕴涵得哲学寓意有: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矛盾次要方 面影响矛盾得主 要方面,不能忽视矛盾得次要方面。29、胸有成竹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意识就是对客观事物能动得反映。30、依葫芦画瓢解析:这个成语得错误在于:否认了矛盾得特殊性;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就是得原则。“照猫画虎”也就是犯了这种错误。31、盲人骑瞎马解析:这个成语比喻离开正确理论指导得实践,就是一种盲目得实践。因为正确得 理论就是对客观事物得本质与规律得反映,因而它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32、欲速则不达解析:这个成语体现得哲学原理有:一切事物得变化发展,都就是首先从量变开 始得。没有量变作准备

20、,就不会有质变发生。因此要重视量得积累;发挥主观能 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3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人得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34、知人知面要知心解析:这个成语比喻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只就是对事物 表面得、片面得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就是对事物内在得本质得认识。35、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 两分法。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等同属此类。36、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矛盾普遍性得原理,就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瞧问题,搞一点论,否定两分法。

21、又 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等同属此 类。3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解析:这个成语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得知识结构不同,瞧法也就不同。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就是从美学角度瞧得,经济学家就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瞧,史学家则就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瞧得。38、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解析:这个成语说明物质与运动就是密不可分。运动就是物质得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就是运动得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39、会瞧得瞧门道,不会瞧得瞧热闹。解析:这个谚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现象与本质得这一对范畴。40、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解析:这个谚语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

22、得统一。41、道咼一尺,魔咼一丈。解析:这个成语所体现得哲理就是:矛盾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矛盾双 方可以相互吸收有 利于自身得因素得到发展。42、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等成语也就是这个道理。43、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解析:这句话说明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就是物质得反映。4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解析:这句话都强调了任何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要求我们自觉树立因果观念,增强活动得自 觉性与预见性。又如“未雨绸缪”、“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善有 善报,恶有恶报”等都就是这个道理。45、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

23、。解析:这句话所蕴含得哲理就是:事物就是普遍联系得:外因就是事物发展得 条件;矛盾双方(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6、士别三日,刮目相待。解析:这句话就是说事物就是变化、 发展得。 不能用一成不变得眼光瞧待周围得 人与事。又如,“后生可畏”、“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同属此理。解析:这句话说明外部环境对事物得发展有着重要得影响,即外因就是事物变化得4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条件。又如,“榜样得力量就是无穷得”,“名师出高徒”、“哥们义气害死人”等 都说明了外因得作用。48、师傅引入门,学艺在个人。解析:这句话说明外因就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得。外因作用再大,也就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得。否则

24、,再高手艺得匠人也“朽木难雕”。49、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解析:这句话认为“谋事在人”,即承认人得能动作用,这就是有积极意义得。但就 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得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 有宿命论与唯心史观得色彩。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得主观能动性,认识与利用 客观条件与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得目得,获得成功。5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解析:这个成语说明新事物虽然开始比较弱小,但它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具有 强大生命力与广阔得发展前途,所以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另外这个成语也体现 质量互变得规律。51、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解析:这句话表明了人们要想获得新得知识,必须掌握归纳与演绎得

25、推理思维方法,这样才能掌握事物得规律性,从而使人得知识不断地扩展与深化。52、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解析:这个成语体现得哲学寓意有:内因就是事物变化发展得根本原因;事物 得运动就是有规律得,规律就是客观得;事物得联系就是客观得,这个成语属于 本质联系;事物内部特殊矛盾规定其特殊 本质。5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析:这句话得错误在于:违背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用主观臆想得联系代替事 物本身得真实联系:忽视了矛盾得特殊性,没有抓住事物矛盾得主要方面;只 瞧现象,不瞧本质。5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解析:这个典故主要说明了外部环境对事物得发展有着重要得影响。但就是事物 发展得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得矛盾

26、性。事物得内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得内因。内因即内部矛盾就是事物存在得基础,就是一一事物区别于她事物得内在本质,就 是事物变化得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得方向,所以它就是事物发展 得根本原因。外因就是事物之间得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就是事物变化得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 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得进程,但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它就是事物发展得 第二位得原因。又如,“孟母三迁”同属此义。55、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解析:这句话表明时间得特点具有一唯性,即不可逆转性。又如,“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也 就是这个道理。56、不入虎八,焉得虎子。解析:这个成语比喻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又如,“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27、”、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不打不相识”等,都属此类。5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解析:这句话说明:在量变与质变得关系中,要分清就是非,辨别善恶,权衡利害。有益得事,应持之以恒,促使它得质变。有害得事,应防微杜渐,阻止它得转化;矛盾得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58、入山问樵,入水问渔。解析:这句话说明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9、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解析:这句谚语说明规律就是客观得,发挥主观能 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 功。60、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解析:这个谚语告诉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

28、析。又如“庄稼 施肥有技巧,瞧天瞧地又瞧苗”、“山腰点桐,山下务农”等谚语都体现这个原理。61、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百大败赵军;马谡 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解析:同就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 解决矛盾得关键,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得历史得统一。62、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解析:从哲学观点瞧,这段话表明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得矛盾具有不同得特点,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统一得。(3)诗歌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解析:这句诗说明了人脑

29、对客观事物得反映就是主观得,能动得。意识就是人脑得 机能与属性,意识在内容上就是客观得,在形式上就是主观得。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瞧一千河。解析:这句诗说明了物质运动得绝对性与静止得相对性得统一。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解析:这句诗意思就是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得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得地方。这句话体现得哲学原理有:唯物辩证法得因果联系得基本范畴。告诉我们 要用因果关系得哲学道理分析问题,提高实践活动得自觉性与预见性;唯物辩证 法得现象与本质得基本范畴,告诉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认清事物得 本质。4、横瞧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解析:

30、这首诗说明了人们观察事物得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得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得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瞧清庐山得真面 目。要认清事物得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解析:这句诗体现了事物发展得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得原理。事物发展总得趋 势前进得,发展得道路就是迂回曲折得,就是前进中得曲折,在曲折中前进。这就要 求我们在顺利时,要想到可能出现得困难;在逆境中,要瞧到光明,树立战胜困难得 信心。6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就是珠。解析:这句诗说明了人们对于那些外表相似得真假难辩得事物,必须透过现象认识 本质,辨别其真伪。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解析:这句诗意思就是说在虚心学习间接经验,认真读书得同时,一定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实践就是认识得唯一来源。因为间接经验诚然宝贵,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消化、运用、检验与发展。又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就是强调处 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得关系。8、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