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2[自动保存的]_第1页
总论2[自动保存的]_第2页
总论2[自动保存的]_第3页
总论2[自动保存的]_第4页
总论2[自动保存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节 各种检查技术的综合应用 一、 各种检查技术的综合应用原则 二、 检查技术简繁的选择 三、 检查技术的安全性 四、 检查费用的考虑 一、 各种检查技术的综合应用原则 由简单的到复杂; 由无创伤或创伤小的到创伤较大的方法; 用一种方法能解决问题时,不用多余的其它方法; 能用费用低的不用费用高的方法。总之检查技术的选择应遵循简便、安全、费用低这一原则。二、 检查技术简繁的选择 对拟诊病变的首次检查应选择最适宜的检查技术。 能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不用复杂的。 若最简单的方法有疑问时,再选择一种技术中的更复杂的技术,或其它检查技术,最后选择费用高或创伤性大的检查技术。三、 检查技术的安全性

2、电离辐射检查; 创伤性操作; 并发症; 过敏反应。四、 检查费用的考虑 理想的检查技术应是结果可靠、价格低廉。 合理地选择检查技术时应考虑到价格、效益比,二者不能只顾一方,忽视另一方。 否则会延误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影像检查技术综合应用流程第六节 医学图像存储、传输 与放射学信息系统 一、 概念及发展 二、 特点 三、 主要用途 四、 主要内容 五、 限度一、 概念及发展 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PACS)是适应医学影像领域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发展趋势的要求,以数字成像、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全面解决医学影像获取、显

3、示、处理、存储、传输和管理为目的的综合性规划方案及系统。 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包括管理信息系统(MIS) 和临床信息系统(CIS)。 放射学信息系统(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RIS)主要实现放射科内部工作流程及管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RIS解决的是放射科内部除影像以外内容的数字化管理。一、 概念及发展年美国放射学会和国际电气制造业协会联合组织了一个研究组。 1985年制定出了一套数字化医学影像的格式标准,即ACR-NEMA1.0标准。 1988年完成了ACR-NEMA2.0。 1992年,美国放射学会与国

4、际电气制造业协会联合制定并颁布了DICOM(digital image 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3.0,即医学数字影像和传输标准。二、 特点 图像质量高,存储、传输无失真,传送速度快。 影像存储无胶片化,大大节约了胶片开支和管理费用。 影像资料的共享,使医生可调阅病人不同时间和不同种类的影像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提高诊断疾病的准确率。 影像资料读片快捷化,可迅速、方便地在临床各科室随时调阅图像进行阅览与诊断,显著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远程会诊,实现与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的连接,使医学影像资料与文字资料集合成

5、一个完整的电子病历,克服时域和地域上的限制,开展多学科会诊、异地影像会诊。三、 主要用途 图像获取 大容量数据的存储 图像显示和处理 数据库管理 传输影像四、 主要内容PACS/RIS的主要技术内容 1. 标准化技术 2. 图像信息的采集 3. 图像存储 4. 图像压缩 5. 图像显示、处理和传输网络 6. 放射学信息管理 7. 系统安全性PACS/RIS功能的基本构成 1. 患者登记终端 2. 图像采集模块 3. 图像浏览终端 4. 诊断报告模块 5. 图像输出及打印模块 6. 图像存储模块 7. 系统管理模块 8. 图像后处理模块 9. 图像共享及远程会诊系统PACS系统五、 限度 PAC

6、S价格昂贵,建成后还需要不断完善; PACS除影像医生、技术人员外,还需要计算机、网络、管理等多方面技术人员的相互配合。第七节 医学影像质量管理和控制 一、 医学影像质量管理 二、 医学影像质量评价 三、 X线影像质量控制 四、 CT图像质量控制 五、 MR图像质量控制 六、 DSA影像质量控制一、 医学影像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QM) 是指制定质量计划并实施这些计划所开展的一切活动的总和。 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QA)是指通过有计划的系统活动,力求在尽可能减少辐射剂量和医疗费用的同时,不断改进成像技术,以获得最佳的影像质量。 质量控

7、制(quality control,QC)是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手段,对影像设备及其附属设备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检测合维修,对成像过程进行检测和校正,从而保证获得高质量的影像。一、 医学影像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措施:质量管理措施: 建立组织结构,建立质量信息系统,制定质量保证计划,实行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程序化。 影像设备的检测,影像质量标准的监测,质量控制效果的评价二、 医学影像质量评价1. 主观评价法(subjective eveluation)2. 客观评价法(objective eveluation)3. 综合评价法1. 主观评价法 又称心理学评价法或视觉评价法,是指通过人的视觉并根据心理学的规律

8、来评价像质的方法。 分辨力评价法 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法 模糊数学法 金属网实验法 分辨力测试卡法目前常用的为前两种方法,其中ROC曲线法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2. 客观评价法 是指用形成影像的一些物理特征量机型特定的评价法。 调制解调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评价法 噪声评价法 噪声等价量子数(niose equivalent quanta,NEQ)测定法 DQE评价法NEQ和DQE在成像系统性能的客观评价上更有价值3. 综合评价法 放射诊断要求为依据; 用检查影像的物理量

9、作客观评价手段; 再以成像技术条件作保证; 减少被检者辐射剂量。三、 X线影像质量控制 1. 质量控制的内容 2. 质量控制的措施1. 质量控制内容 影像显示 重要的影像细节显示 体位 受检者剂量 照片影像特定点的密度值 成像技术等2. 质量控制措施 影像显示必须能够满足临床的诊断要求 影像中的注释完整、齐全、无误 无任何技术操作缺陷 用片尺寸合理,分布规范,照射野大小控制适当 影像整体布局美观,无失真变形 对检查部位之外的辐射敏感组织器官尽可能加以屏蔽 照片影像的密度值范围应控制在0.252.0之间四、 CT图像质量控制 1. 质量控制的内容 2. 质量控制的措施1. 质量控制内容解剖影像标

10、准、物理学影像标准层厚、层距、视野(field of view,FOV)、曝光参数、重建算法、窗宽技术(window technique)、检查体积、机架角度等患者准备、检查方法、成像观察条件、激光相机等2. 质量控制措施高空间频率算法、大矩阵、小像素值、小焦点、增加原始数据采集、薄层面探测器效率、X线剂量X线光子能量增加、软组织重建算法、厚层面减少被检者因素造成的运动伪影(motion artifact)、避免设备因素和扫描条件不当造成的伪影对小病灶尽量采用薄层扫描五、 MR图像质量控制 1. 质量控制的内容 2. 质量控制的措施1. 质量控制内容噪声、信噪比(singal to noise rad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ratio,CNR)、分辨力、伪影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TR)、回波时间(echo time,TE)、矩阵、层厚、层间距、FOV、激励次数、接受线圈2. 质量控制措施生理性运动伪影、自主运动伪影化学位移伪影(chemical shift artifact)、包裹伪影(wrap artiface)、截断伪影(truncation artifact)、部分容积效应(partial volume effect)六、 DSA图像质量控制 1. 质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