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_第1页
(完整word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_第2页
(完整word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_第3页
(完整word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_第4页
(完整word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辨析题参考答案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参考答案: 哲学基本问题是 思维与存在 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 思维第二性的, 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 同一性 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是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从上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 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

2、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 错误 看法。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 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到了近代, 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 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创

3、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 的观点, 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3、 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参考答案: 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 意识依赖于物质 ,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 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 意识的本质在于,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

4、点。其错误在于抹杀物质与意识的本质区别,歪曲了意识的本质。4、 世界统一于存在参考答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物质是最根本性的存在,世界除了物质的存在, 其他的什么也不存在。存在的本意是有,世界上存在着两者基本现象即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存在有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两种基本形式,但物质存在是基础。把世界的统一性笼统地表述为存在性,没有明确世界到底是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存在着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企图, 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只有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述中存在才专门指物质存在,在其他哲学语境中存在既指物质存在也指精神存在。5、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参考答

5、案: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识本质问题特别是对意识能动性特征的科学论述。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利用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并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它既表现在 意1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也表现在意识对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上,意识的能动性既是理论意义上的能动性也是实践意义上的能动性,既表现为对世界的反映,更集中地表现为度世界的改造和创造。 意识创造客观世界并非意识无中生有凭空创造, 而是把新的创意付诸实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创造体现了 不同于改造的更强的人的能动性 ,有其特殊的哲学意味。6、 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参考答案: 这个命题是错误的, 是没有搞懂偶然性和必然性辩证关系的表现。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6、, 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事物发展中的确定性,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还相互转化。科学的任务在于通过偶然性发现其背后的必然性,揭示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在科学发展史上, 一些人由于受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影响,把偶然性与必然性绝对地割裂开来并对立起来, 它们虽然也同意科学的任务在于发现规律和必然性,但却认为只有排除偶然性才能发现必然性, 提出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一错误的命题。实际上 ,如

7、果把偶然性完全排除在科学的视野之外, 对偶然性置之不理, 那就等于堵塞了科学发展的道路,就不可能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了。7、 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参考答案: 正确。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一种现象引起另一种现象或者一个过程引起另一过程,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被引起的现象是结果,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和转化 。所谓的交换位置是指在因果联系的链条中,原因和结果是不确定的、相对的,任何原因都有其原因, 是作为原因的结果而存在的,结果也同样如此。 而结果又可以反作用于原因,成为促使原因发展的原因。原因与结

8、果经常交换位置反映了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8、 假象就是不表现本质的现象。参考答案: 错。假象并非不表现本质,只不过以特殊的方式表现本质 而已。 任何事物都具有本质和现象两个不同的方面,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本质是事物内在的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而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现象有真象与假象,假象是由客观条件造成的虚假的现象,是对事物本质歪曲的反映, 任何现象都表现一定的本质,没有无本质之现象, 也没有五现象之本质,假象也是本质决定的现象,也表现特定的本质。9、 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参考答案: 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 而质与量是事物的不同规定性。 质是指一事

9、物同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在规定性, 它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统一的, 任何事物总是有一定的质, 而质总是特定事物的质。 一事物如果失去自身的质, 就会丧失其存在, 改变事物的质就改变了事物的存在。 质与事物存在的关系较之量与事物存在的关系更紧密,尽管事物不能没有量,但事物的量有特定的存在范围和变化区间,在度的范围内发生变化并不改变事物的质,事物还是其本身, 就像一个人可以胖点和瘦点, 但还是他自己,而人质的改变就是质变,与事物的存在关联更密切,所以说质与事物是直接统一的,而量与事物存在是统一的。10、“感觉是认识的起点”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参考答案:“感觉是认识的起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能接受的观

10、点。唯物主义认为,2感觉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表面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反映。感觉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对客观存在的直接反映,是认识的起点。唯心主义也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但认为感觉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是主观自生的、第一性的, 是感觉产生了感觉的对象即事物。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是“从物到感觉”,唯心主义则是“从感觉到物”。所以,尽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点”,但在感觉的本质问题上却存在着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 将“感觉是认识的起点” 视为唯心主义的观点,其实质是否认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的存在,否认了感觉在感性认识以至整个

11、认识过程中的起点和基础地位。1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参考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 不由任何人的主观认识而定, 而应由实践来检验。 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12、真理是有用的,有用即真理。参考答案

12、:“真理是有用的”是唯物主义的真理观。由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既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 因此是有用的。 真理有用是指真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有用即真理”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真理观,它取消了真理的客观标准, 认为真理因人而异, 必然导致混淆真假、 颠倒是非。“有用即真理”把符合主观需要当成真理的标准,必然导致真理多元论和主观真理论,甚至把小偷的偷术、骗子的谎言也纳入到真理的范围中。13、社会规律发挥作用离不开人们的自觉活动,所以社会规律不是客观的参考答案: 社会规律是在人的自觉活动中形成和起作用的,这是社会规律的一个特点。但不能因此就说社会

13、规律具有主观性。人的自觉活动不能否定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人们的目的和愿望能否实现和实现的程度,取决于人们的意识是否符合社会规律,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符合的程度;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对历史发展发生影响作用,但不能决定或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历史发展往往是许多相互冲突的个人意志构成的“合力”作用的结果,与一些人的目的相违背。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是辨证统一的。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14、是否承认社会历史规律,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参考答案:这一命题是错误的。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表现在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上。唯物史观

14、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则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生活存在。 它们的根本对立不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如黑格尔并不否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15、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惟一动力。参考答案: 这一命题是错误的。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要素3和矛盾,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这些动力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构成生活发展的动力系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生产力并没有把社会发展的一切动力都包括在内, 如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 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矛盾, 生产关系各方面的矛盾等。 在阶级社会中, 阶级斗争是推

15、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各门和改革可以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伟大动力。16、自由就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参考答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自由不是由个人的意志决定的,自由是在对必然的认识和掌握的基础上,自觉用它来为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自由是和必然相联系的,必然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人们只有认识了客观规律性并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达到自己的目的, 才能获得自由。 没有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 只按自己的主观意志和愿望行事,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只能遭到失败,是不会有自由的。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1固定资本就是不变资本,流动资本就是可变资本。答:此观点不正确,

16、因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可变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是根本不同的。 划分的依据不同:前者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固定资本的价值是逐步转移到产品中去并逐步收回,而流动资本的价值是经过一个生产过程中就可以全部收回。后者则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不同划分的,不变资本不会改变自己的价值,可变资本可以创造新价值,包括剩余价值。 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固定资本之包括劳动资料。可变资本单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而流动资本包括劳动力和劳动对象。划分目的不同: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而不变资本与

17、可变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2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答:生产集中是指社会各部门的生产日益集中到少数大企业手中,它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有的份额日益增大。 生产集中是垄断形成的物质基础, 垄断是生产集中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这是因为, 一方面企业规模大, 数目少, 容易达成协议; 另一方面势均力敌的大企业,在激烈竞争中为了避免遭受重大损失或两败俱伤,也会妥协联合, 形成对一个部门生产和市场的控制,这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3劳动力的买和卖并不违反价值规律。答:此观点正确。 劳动力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

18、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是由生产、 发展、 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就是劳动。劳动力的买卖就是劳动力所有者出卖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取得劳动力的价值。工资就是劳动力价值和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使用所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二者之间的差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付给工人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相应取得劳4动力的使用价值, 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剩余价值。 由此看来, 劳动力的买卖并不违反价值规律。4工人的个人消费在生产过程之外,所以它同资本主义生产无关。答: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工人的个人消费,如果孤立地从一次生产过

19、程看,好像完全是它自己的事,与资本主义生产无关,但从再生产过程看,情况就不同了:第一,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主义再生产不可或缺的一环。工人的个人消费对于资本主义再生产来说,不只是使工人的脑力和体力得以恢复,它还为再生产出可供资本家剥削的劳动力,为资本主义再生产创造条件, 因而工人的消费构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要素。第二,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只能用于维持工人的个人消费及家庭消费。工人在个人消费之后仍将一无所有,因而工人的个人消费虽在生产过程之外,但他的劳动力早已隶属于整个资产阶级了。第三,工人的个人消费使生产消费品的资本家的剩余价值得以实现,因而也是社会再生产得以继续进行的一个条件。因此工

20、人的个人消费与资本主义再生产关系密切,而不是无关。5 剩余价值 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所以可以离开流通领域。答:此观点前半部分是正确的,而后半部分是错误的。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可见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 是因为在流通领域中无论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只是价值形式交换,价值量是既定的,没有变化。 不等价交换只能改变社会财富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整个资产阶级占有的财富总量不会因此增加。因此,剩余价值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离开流通领域,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都

21、将成为不可能。资本家只有在流通领域才能购买到劳动力商品,并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能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6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虽有所区别,但其实质是一样的。答:此观点前半部分是正确的,而后半部分是错误的。这种观点认识到了资本原始积累同资本积累的差别,却没有从本质上加以区别。资本原始积累同资本积累确实有很大差别。资本原始积累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它是“初始资本”的形成过程,不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的资本积累,而资本积累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的,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原始积累

22、是为了加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而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是暴力掠夺,它以剥削广大农民为基础,而资本积累的剥削性质则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掩盖,不具有资本原始积累的赤裸裸的血腥味。除了以上区别, 资本原始积累与资本积累在实质上是不一样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向分离,使生产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而资本积累的实质是: 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 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扩大对雇佣工人的剥削,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7“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相同的商品只能卖相

23、同的价格。答: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交换应以价值量为基础实现等价交换, 因此, 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同类商品所用的劳动时间不同, 个别劳动时间较低的商品生产者可能以较低的价格5出售商品; 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不同时间地点的市场供求关系各有不同,因此商品的价格也不尽相同。“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的观点是对的,但笼统地认为相同的商品卖同样的价钱是片面的。8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答:此观点正确。金和银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而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所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但由于金银体积小、 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