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导则与标准大纲答案_第1页
技术导则与标准大纲答案_第2页
技术导则与标准大纲答案_第3页
技术导则与标准大纲答案_第4页
技术导则与标准大纲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二科目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考试内容一、 环境标准体系(一)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1) 熟悉国家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1、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1)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保障人群健康、维护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一定时期内衡量环境优劣程度的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标准。      (2)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控制标准);是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适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并考虑经济承

2、受能力,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素所做的限制性规定是对污染源控制的标准。      (3)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为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规范采样、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所做的统一规定(是指分析方法、测定方法、采样方法、试验方法、检验方法、生产方法、操作方法等所做的统一规定环境监测中最常见的是分析方法、测定方法、采样方法)。      (4)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为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对用于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材料、实物样品,而制定的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在环境管理中起着甄别的作用,可用来评价分

3、析仪器、鉴别其灵敏度;评价分析者的技术,使操作技术规范化。      (5)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对环境标准工作中,需要统一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代码)、图形、指南、导则、量纲单位及信息编码等所做的统一规定。 (6)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对还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所制定的标准(包括执行各项环境管理制度、监测技术、环境区划、规划的技术要求、规范、导则等)(2) 熟悉我国现行的主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种类及其应用范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则、大气环境、地面水环境、声环境、非污染生态影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技术评价导则 民用机场建设工程、等(3) 了解国家颁布的主要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泥工业、火电厂、锅炉、炼焦炉、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水环境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海水水质标准、渔业水质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柠檬酸工业、味精工业、城镇污水处理厂、兵器工业、畜禽养殖业、合成氨工业、造纸工业等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水海洋处置工程污染控制

5、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烧碱聚氯乙稀工业、磷肥工业、航天推进剂、肉类加工工业、钢铁工业、纺织染整工业、海洋石油开发工业含油、船舶工业、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等。(二)各类标准之间的关系(1) 了解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执行上,地方环境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执行。(2) 熟悉环境功能区和环境质量标准之间的关系;环境质量一般分等级,与环境功能区类别对应,高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严格,低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宽松一些,(3) 了解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环境质量标准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是制订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主要依据之一;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手段、措施(4) 了解跨

6、行业综合性污染物排放标准与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即;有行业性排放标准的执行行业排放标准,没有行业排放标准的执行综合排放标准二、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1.工作程序· 熟悉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办理委托手续-建设单位和评价单位办理环评委托手续 · 前期工作-落实评价人员、调研、资料、踏勘现场 · 编制环评大纲-根据工作特征、环境特征和环保法规编写大纲 · 专家评审-召集专家会对大纲进行评审 · 大纲报批-审批 · 签订环评合同-建设单

7、位与评价单位签订评价合同 · 开展评价工作- 环境现状监测、工程、分析、模式计算 · 编制报告书-提出环保对策与建议给出结论 · 专家评审-主持专家会对报告进行评审 报告书报批-根据评审意见、报告书修改补充后,由建设单位上报环保管理部门2.工作等级划分(1) 掌握划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依据;根据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进行划分。(2) 熟悉环境影响评价不同等级评价的详细程度;一级评价,要对单项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详细和深入的评价,对该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影响预测、评价影响和提出措施,一般都要比较全面和深入,并应当采用定量化计算来描述完成。

8、对于二级评价,要对单项环境要素的重点环境项目进行详细深入评价,一般要采用定量化计算和定性的描述来完成。对于三级评价,对单项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进行一般评价,可以通过定性的描述来完成3.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熟悉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内容及要求;内容为:总则、建设项目概况、工程分析、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环境保护措施的评述及技术经济论证、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环境监测制度及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的建议、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要求为: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全面、概括地反映环境影响评价的全部工作,文字应简洁、准确,并尽量采用图表和照片,以使提出的资料清楚,论点明确,利于阅读和审

9、查。原始数据、全部计算过程等不必在报告书中列出,必要时可编入附录。所参考的主要文献应按其发表的时间次序由近至远列出目录。评价内容较多的报告书,其重点评价项目另编分项报告书;主要的技术问题另编专题技术报告4.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1) 了解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提出的数据资料一定要真实准确可信对于污染物的排放量等可定量表述的内容,应通过分析尽量给出定量的结果(2) 熟悉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阶段划分;根据实施过程的不同阶段可将建设项目分为建设过程、生产运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进行工程分析(3)掌握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对象及要求;工艺过程 通过对工艺过程各环节的分析,了解各类影响的来源,各种污

10、染物的排放情况,各种废物的治理、回收、利用措施及其运行与污染物排放间的关系等。资源、能源的储运 通过对建设项目资源、能源、废物等的装卸、搬运、储藏、预处理等环节的分析,掌握与这些环节有关的环境影响来源的各种情况。交通运输 分析由于建设项目的建设和运行,使当地及附近地区交通运输量增加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厂地的开发利用 通过了解拟建项目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和环境间的关系,以分析厂地开发利用带来的环境影响。非正常工况分析;对建设项目生产运行阶段的开车、停车、检修、一般性事故和漏泄等情况时的污染物不正常排放进行分析,找出这类排放的来源、发生的可能性及发生的频率等。(4)掌握建设项

11、目工程分析的重点;工程分析应以工艺过程为重点,并不可忽略污染物的不正常排放(简称不正常排放)。资源、能源的储运、交通运输及厂地开发利用是否分析及分析的深度,应根据工程、环境的特点及评价工作等级决定(3) 熟悉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方法与特点。方法有:类比分析法,物料平衡计算法和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类比分析法要求时间长,需投入的工作量大,但所得结果较准确,可信度也较高。在评价工作等级较高、评价时间允许,且又有可资参考的相同或相似的现有工程时,应采用类比分析法。物料平衡计算法以力量计算为基础,比较简单,但是具有一定局限性,不适用于所有建设项目。在理论计算中的设备运行状况均按照理想状态考虑,计算结果大多

12、数情况下偏低,不利于提出合适的环境保护措施。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最为简便,当5.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环境现状调查(1) 熟悉环境现状调查的一般原则;.1 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结合各单项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范围,并筛选出应调查的有关参数8.1.1.2 环境现状调查时,首先应搜集现有的资料,当这些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再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8.1.1.3 环境现状调查中,对环境中与评价项目有密切关系的部分(如大气、地面水、地下水等)应全面、详细,对这些部分的环境质量现状应有定量的数据并做出分析或评价;对一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调查,应根据评价地区的实际情况,参照8.2条所

13、规定的内容,适当增删(3) 掌握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1 地理位置  2 地质      3 地形地貌4 气候与气象 5 地面水环境 6 地下水环境   7 大气环境质量8土壤与水土流失9 动、植物与生态 10 噪声11 社会经济  12 文物与“珍贵”景观13 人群健康状况   14 其它    根据当地环境情况及建设项目特点,决定电磁波、振动、地面下沉等项目是否调查。(

14、4) 掌握主要的环境现状调查方法及特点。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和遥感的方法。    收集资料法应用范围广、收效大,比较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环境现状调查时,应首先通过此方法获得现有的各种有关资料,但此方法只能获得第二手资料,而且往往不全面,不能完全符合要求,需要其它方法补充。    现场调查法可以针对使用者的需要,直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以弥补收集资料法的不足。这种方法工作量大,需占用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有时还可能受季节、仪器设备条件的限制。   遥感的方法可从整

15、体上了解一个区域的环境特点,可以弄清人类无法到达地区的地表环境情况,如一些大面积的森林、草原、荒漠、海洋等。此方法不十分准确,不宜用于微观环境状况的调查,一般只用于辅助性调查。在环境现状调查中,使用此方法时,绝大多数情况使用直接飞行拍摄的办法,只判读和分析已有的航空或卫星相片。6.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1) 熟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的基本原则;对于已确定的评价项目,都应预测建设项目对其产生的影响,预测的范围、时段、内容及方法均应根据其评价工作等级、工程与环境的特性、当地的环保要求而定。同时应尽量考虑预测范围内,规划的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2) 掌握常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方法与特点;

16、目前使用较多的预测方法有: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调查法和专业判断法。数学模式法能给出定量的预测结果,但需一定的计算条件和输入必要的参数、数据。一般情况此方法比较简便,应首先考虑。选用数学模式时要注意模式的应用条件,如实际情况不能很好满足模式的应用条件而又拟采用时,要对模式进行修正并验证。    物理模型法定量化程度较高,再现性好,能反映比较复杂的环境特征,但需要有合适的试验条件和必要的基础数据,且制作复杂的环境模型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在无法利用数学模式法预测而又要求预测结果定量精度较高时,应选用此方法。    类比调查法

17、的预测结果属于半定量性质。如由于评价工作时间较短等原因,无法取得足够的参数、数据,不能采用前述两种方法进行预测时,可选用此方法。    专业判断法则是定性地反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建设项目的某些环境影响很难定量估测(如对文物与“珍贵”景观的环境影响),或由于评价时间过短等原因无法采用上述三种方法时,可选用此方法(3) 掌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时期的划分和预测环境影响时段;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按照此项目实施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划分为建设阶段的环境影响,生产运行阶段的环境影响和服务期满后的环境影响三种,生产运行阶段可分为运行初期和运行中后期。 所有建设项目均应预测生产运行

18、阶段,正常排放和不正常排放两种情况的环境影响。 大型建设项目,当其建设阶段的噪声、振动、地面水、大气、土壤等的影响程度较重,且影响时间较长时,应进行建设阶段的影响预测。 矿山开发等建设项目应预测服务期满后的环境影响。 在进行环境影响预测时,应考虑环境对影响的衰减能力。一般情况,应该考虑两个时段,即影响的衰减能力最差的时段(对污染来说就是环境净化能力最低的时段、和影响的衰减能力一般的时段。如果评价时间较短,评价工作等级又较低时,可只预测环境对影响衰减能力最差的时段。(4)掌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的范围及内容;9.4 预测的范围 预测范围的大小、形状等取决于评价工作的等级、工程和环境的特性。一般情

19、况,预测范围等于或略小于现状调查的范围,其具体规定参阅各单项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 在预测范围内应布设适当的预测点,通过预测这些点所受的环境影响,由点及面反映该范围所受的环境影响。预测点的数量与布置,因工程和环境的特点、当地的环保要求及评价工作的等级而不同,请参见各单项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9.5 预测的内容    对评价项目环境影响的预测,是指对能代表评价项目的各种环境质量参数变化的预测。环境质量参数包括两类:一类是常规参数,一类是特征参数。前者反映该评价项目的一般质量状况,后者反映该评价项目与建设项目有联系的环境质量状况。各评价项目应预测的环境质量参数的类别和数目

20、,与评价工作等级、工程和环境的特性及当地的环保要求有关,请参见各单项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5)掌握单项评价方法的含义及其应用原则。10.1 单项评价方法及其应用原则 单项评价方法是以国家、地方的有关法规、标准为依据,评定与估价各评价项目的单个质量参数的环境影响。预测值未包括环境质量现状值(即背景值)时,评价时注意应叠加环境质量现状值。 在评价某个环境质量参数时,应对各预测点在不同情况下该参数的预测值均进行评价。 单项评价应有重点,对影响较重的环境质量参数,应尽量评定与估价影响的特性、范围、大小及重要程度。影响较轻的环境质量参数则可较为简略7.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的编写掌握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编写的

21、原则、要求及内容。11.1 编写原则 报告书的结论就是全部评价工作结论,编写时要在概括和总结全部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客观地总结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各阶段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与当地环境的关系。11.2 编写要求 编写结论与编写报告书其它部分一样,应该文字简洁、准确,同时最好分条叙述,以便阅读。11.3 内容 报告书结论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 概括地描述环境现状,同时要说明环境中现已存在的主要环境质量问题,例如某些污染物浓度超过厂标准,某些重要的生态破坏现象等。 简要说明建设项目的影响源及污染源状况    根据评价中工程分析结果,简单明了地说明建设项目的影响源和污染源的位置、数量

22、,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排放浓度与排放量、排放方式等。 概括总结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价结果 结论中要明确说明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备阶段在不同时期对环境的影响及其评价。特别要说明叠加背景值后的影响。 对环保措施的改进建议    报告书中如有专门章节评述环保措施(包括污染防治措施、环境管理措施、环境监测措施等)时,结论中应有该章节的总结。如报告书中没有专门章节时,在结论中应简单评述拟采用的环保措施。同时还应结合环保措施的改进与执行,说明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的各不同阶段,能否满足环境质量要求的具体情况。(二)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1.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1)掌握大气环境影

23、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根据评价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当地执行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因素,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划分为一、二、三级。 经过对建设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选择13个主要污染物,计算其等标排放量Pi(下标i为第i个污染物),Pi的定义为: (1)式中:Pi-等标排放量,m3/h; Qi-单位时间排放量,t/h; coi-大气环境质量标准,mg/m3。 Coi一般选用GB 3095中二级标准的一次采样浓度允许值,对该标准中未包的包含的项目,可以照TJ 3637中的相应值选用,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项目,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

24、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部门批准后执行。CQi应符合国家或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项目周围地表特征可分为平原和复杂地形两类。复杂地形系指:山区、丘陵、沿海、大中城市的城区等。 评价工作的级别,按表2划分,Pi按公式(1)计算。如污染物数大于是1,取Pi值中最大者。表2 评价工作级别(一、二、三级) Pi(m3/h) 地形Pi2.5×1092.5×109Pi2.5×108Pi2.5×108复杂地形一二三平 原二三三  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总投资和产值,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环境敏感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当地大气污染程度,对评价工作的级别作

25、适当调整,但调整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2)掌握各等级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 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主要根据项目的级别确定, 此外还应考虑评价区内和评价区边界外有关区域(以下简称界外区域)的地形、地理特征及该区域内是否包括大中城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保护敏感区。一般可取项目的主要污染为中心,主导风向为主轴的方形或矩形。如无明显主导风向,可取东西或南北向为主轴。 对于一、二、三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边长,一般分别不应小于1620km、1014km、46km。平原取上限,复杂地形取下限,对于少数等标排放量较大的一、二级项目,评价范围应适当扩大。 考虑到界外

26、区域对评价区的影响,对于地形、地理特征和排放高度、排放量较大的点源的调查,还应扩大到界外区域,各方位的界外区域的边长大致为评价区域边长的0.5倍。 如果界外区域包含有环境保护敏感区,则应将评价区扩大到界外区域。如果评价区包含有荒山、沙漠等非环境保护敏感区,则可适当缩小评价区的范围。2.大气环境状况调查(1)熟悉大气污染源调查对象的确定及调查方法; 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对象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包括拟建项目污染源(对改扩建工程应包括新、老污染源)及评价区的工业和民用污染源;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拟建项目工业污染源。 拟建项目污染源调查方法,对于新建项目的大气污染源调查可通过类比调查或设计资料确

27、定。对于改扩建项目的现有工业污染源调查,可以现有“工业污染源调查资料”为基础,再对变化情况进行核实调整。(2)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内容及要求;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1 按生产工艺流程或按分厂、车间分别绘制污染流程图。2 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3 对改扩建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新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预计现有工程经改造后污染物的削减量,并按上述三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4 除调查统计主要污染物的正常生产的排放量外,对于毒性较大的物质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 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原燃料中毒性较大成分含量波动,净化

28、措施达不到应有效率的设备及管理事故等。除极少数要求较高的一级评价项目外,一般只对上述各项中排放量显著增加的非正常排放进行统计。5 污染物排放方式 统计时,可将污染源划分为点源和面源。 面源包括无组织排放源和数量多、源强源高都不大的点源。可根据污染源源强和源高的具体分布状况确定点源的最低源高和源强。 厂区内某些属于线源性质的排放源可并入其附近的面源,按面源排放统计。6 点源调查统计内容 a.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一般按国家坐标系)及分布平面图;b.排气筒高度(m)及出口内径(m);c.排气筒出口烟气温度(K);d.烟气出口速度(m/s);e.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t/a,t/h或kg/h);f.

29、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kg/h);g.排放工况,如连续排放或间断排放,间断排放应注明具体排放时间、时数和可能出现的频率。7 面源调查统计内容 将评价区在选定的坐标系内网格化。可以评价区的左下角为原点;分别以东(E)和北(N)为正X和正Y轴。网格和单无, 一般可取1×1(krn2),评价区较小时,可取500×500(m2),建设项目所占面积小于网格单无,可取其为网格单无面积。然后,按网格统计面源的下述参数:a.主要污染物排放量t/(h.km2); b.面源排放高度(m),如网格内排放高度不等时,可按排放量加权平均取平均排放高度; c.面源分类,如果源分布较密且排放量较大

30、,当其高度差较大时,可酌情按不同平均高度将面源分为23类。8 对排放颗粒物的重点点源,除排放量外,还应调查其颗粒物的密度及粒径分布。9 原料、固体废弃物等堆放场所产生的扬尘可作为“风面源”处理。应通过试验或类比调查,确定其起风速和扬尘量。 二级可参照一级评价项目进行,但可适当从简。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3、5、6、7、8等条内容。(4) 熟悉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项目、监测布点原则与监测制度; 现有例行监测资料分析 收集评价区内及其界外区各例行大气监测点的近三年监测资料,统计分析各点各季的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值、超标量、变化趋势等。 大气质量现状监测.1 监测项目 按5.4中污染源调查中的主要污

31、染因子确定。.2 监测方法 按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的标准方法进行。.3 监测布点 在评价区内按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布性的原则布点。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10个;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数不应少于6个;三级评价项目,如果评价区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否则,可布置13个点进行监测。.4 监测制度 一级评价项目不得少于一期(夏季、冬季);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有利季节,必要时也应作二期;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每期监测时间,一级评价项目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的7天有效数据,每天不少于6次(北京时间02、07、10、14、16、19时,其中10、16时两次可按季节不同作适当调整)。对二、三

32、级评价项目,全期至少监测5天,每天至少4次(北京时间02、07、14、19时,少数监测点02时实施确有困难者可酌情取消)。.5 监测应与6.2规定的气象观测同步进行,对于不需气象观测的三级评价项目应收集其附近有代表性的气象台站各监测时间的地面风向、风速资料。(5) 熟悉大气环境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的要点。各点各期各主要污染物浓度范围,一次最高值,日均浓度波动范围,季日均浓度值,一次值及日均值超标率,不同功能区浓度变化特点及平均超标率,浓度日变化及季节变化规律,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的相关特点等。3.污染气象调查分析(1) 熟悉建设项目所在地附近台站现有常规气象资料的采用原则;根据气象台(站)距建

33、设项目所在地的距离以及二者有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等地理环境条件方面的差异确定该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的使用价值。.1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如果气象台(站)在评价区域内,且和该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地理条件基本一致,则其大气稳定度和可能有的探空资料可直接使用,其它地面气象要素可作为该点的资料使用。如果乞象台(站)不符合上述条什,则应按.条中的规定执行。.2 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直接使用建设项目所在地距离最近的气象台(站)的资料。.3 对于不符合6.1.1.1中规定条件的建设项目所在地附近的气象台(站)资料,必须在与现场观测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后方可考虑其使用价值。 相关分析方法建议采用分量回归法,即将两

34、地的同一时间风矢量投影在X(可取EW向)各Y(可取NS向)轴上,然后分别计算其X、Y方向速度分量的相关。所用资料的样本数不得少于观测周期所获取的数量。对于符合上述条件的资料,可根据求得的线性回归系数a.b值,对气象台站的长期资料进行订正。一级评价项目,相关系数r不宜小于0.45,二级评价项目不得小于0.35。(2) 掌握对建设项目所在地附近气象台站气象调查时期的要求;对于一级评价项目,至少应获取最近三年的常规气象资料;对于二、三级评价项目至少应获取最近一年的常规气象资料。(3) 掌握大气稳定度分级;P-T法根据地面风速(U10)、日照量和云量把大气稳定度分为六级,即强不稳定、不稳定、弱不稳定、

35、中性、较稳定和稳定,并分别以ABCDE F表示(4)熟悉地面气象资料和高空气象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地面气象资料调查内容一级评价项目应至少包括以下各项:a.年、季(期)地面温度,露点温度及降雨量;b.年、季(期)风玫瑰图;c.月平均风速随月份的变化(曲线图);d.季(期)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曲线图);e.年、季(期)各风向,各风速段,各级大气稳定度的联合出现频率及年、季(期)的各级大气稳定度的出现频率;风速段可分为5档,即1.5m/s,1.53m/s,3.15m/s,5.17m/s,7m/s;段数可适当增减;稳定度可按附录B或其它符合该建设项目实际际的方法划分。二、三级评价项目至少应进行 b

36、 和6.1.4 e 两项的调查。 高空气象资历料的调查内容如果符合中所规定的气象台(站)有高空探空资料,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可酌情调查下述距该气象台(站)地面1500m高度以下的风和气温资料:a.规定时间的风向、风速随高度的变化;b.年、季(期)的规定时间的逆温层(包括从地面算起第一层和其它各层逆温)及其出现频率,平均高度范围和强度;c.规定时间各级稳定度的混合层高度;d.日混合层最大高度及对应的大气稳定度。4.大气环境影响预测(1) 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内容及要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a 小时平均和日平均的最大地面浓度位置;b 不利气条件下,评价区域内的浓度分布图及其出现

37、的频率。不利气象条件系指熏烟状态以及对环境敏感区或关心点易造成严重污染的风向、风速、稳定度和混合层高度等条件*也可称典型气象条件)。熏烟状态可按一次取样计算,其它典型气象条件可酌情按一次取样或按日均值计算。c 评价区域季(期)、年长期平均浓度分布图。一级评价项目除预测上述内容外,还应预测可能发生的非正常排放条件下的前述预测内容和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预测内容。要求:不利气象条件系指熏烟状态以及对环境敏感区或关心点易造成严重污染的风向、风速、稳定度和混合层高度等条件*也可称典型气象条件)。熏烟状态可按一次取样计算,其它典型气象条件可酌情按一次取样或按日均值计算。在目前评价中选择不利气象条件经常采

38、用的方法是从全年每小时和每日计算出的小时和平均地面浓度中筛选出的最大地面浓度对应的气象条件。对可能发生的非正常排放条件下只需模拟1h的最大地面落地浓度和位置。(2)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的选用原则;三级评价项目建议采用正态模式进行预测;一、二级评价项目可采用正态模式(包括某些修正的正态模式)或平流扩散方程随机游动等数值模式预测,预测中应估计到地形的影响及气象平均场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尽可能估计污染的迁移转化规津。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在可能出现背风涡以及下沉、下洗气流的复杂地形或高大建筑物附近,必要时,还应通过室内模拟(风洞、水槽)试验进行预测(3)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的多源叠加的技术要求

39、; 一级评价项目可按下述规定执行.1 计算该建设项目每期建成后各大气污染源的地面浓度,并在接受点上进行叠加。.2 对于改扩建项目,还应计算现有全部大气污染源的叠加地面浓度。.3 对于评价区的其它工业和民用污染源以及界外区的高大点源,应尽可能叠加其地面浓度。如果难以获得上述污染源的调查资料或其浓度监测值远小于大气质量标准时,也可将其监测数据作为背景值进行叠加(对于改扩建项目,背景值可用从评价区现新状监测浓度中减去该项目现状计算浓度的方法估计)。 二、三级评价项目可主要执行7.4.1.1和7.4.1.2.。对于7.4.1.3可按以监测数据作为背景值对浓度进行叠加处理。(4)掌握常用预测模式的适用条

40、件。 有风时(距地面10m高平均风速U101.5m/s)点源扩散模式.1 以排气简地面位置为原点,下风方地面任一点(X,Y),小于24小时取样时间的浓度c (mg/m3),可按下式计算式中:Q单位时间排放量,mg/s; Y该点与通过排气简的平均风向轴线在水平面上的垂直距离,m; y_垂直于平均风向的水平横向扩散参数,m;(4)z铅直扩散参数,m;U排气筒出口处的平均风速,m/s。式中:h混合层厚度,m; He排气筒有效高度,m; He按下式计算:He=H+H (5)式中:H排气筒距地面几何高度,m; H烟气抬升高度,m,计算方法见7.6。无实测值时,U可按公式(2)计算,公式中的U1可取邻近气

41、象台(站)距地面10m高度处的年平均风速U10,调查期间按执行。对于三级评价项目,风速高度指数P,建议按表3选取。表3 各稳定度等级下的P值地区稳定度等级ABCD EF城 市0.10.150.200.250.30乡 村0.070.070.100.150.25一、              二级评价项目,可取(4)式中的k=4;三级评价项目可取k=0,此时,F=2exp(6)扩散参数y、z可表示为下式: 式中:1 -横向扩散参数回归指数;2 铅直扩

42、散参数回归指数;1 -横向扩散参数回归系数;2铅直扩散参数回归系数;X 距排气筒下风方水平距离,m。无实测值时,上述各指数、系数的定值及稳定度等级划分方法见附录B。.2 排气简下风方一次(30 min)取样时间的最大地面浓度cm (mg/3 )及其距排气简的距离Xm(m),建议按下式计算:.(7)式中: .(8) .(9) 小风(1.5m/sU100.5m/s)和静风时 (U100.5m/s)的点源扩散模式以排气筒地面位置为原点,平均风向为X轴,地面任一点(X,Y)小于24小时取样时间的浓度cL(mg/m3)建议接下式计算:.(10)式中和C按下式计算: .(11).(12).(13).(14

43、)(s)可根据s由数学手册查得,0102分别是横向和铅直向扩散参数的回归系数(y=z=01T,2=02T),T为扩散时间(s),01、02的定值见附录B。 长期平均模式.1 对于孤立排放源,以排气筒地面位置为原点,任一风向方位i距排气筒下风方X处的季(期)或年长期平均浓度(X)i(mg/3)建议按下式计算:.(15)式中为有风时风向方位、稳定度、风速联合频率,为对应于该联合频率在下风方X点的浓度值,可按下式计算:.(16)F的确定方法同前,为风向方位数,一般取16;k、j分别为稳定度和风速段的序号,其加和总数取决于所划分的稳定度和风速段数目,j的总数不宜少于3(稳定、中性、不稳定);如不单独考

44、虑静风频率时,k的总数也不应少3。fLijk为静风或小风时,不同风方位和稳定度的出现频率(下标k只含有静风和小风两个风速段)。的计算方法同cL。如果He较大(200m)且得自常规地面气象资料的fLijk不太大(20)时,fLijk可以不单独统计,此时,分试的右侧括号内只包括前一项。.2如果评价区的排气筒数目多于一个,则评价区坐标系(参阅5.4.4.7)内任一接受点(X,Y)的季(期)或年长期平均浓度为.(17)式中和分别是在接受点上风方2/n方位角内对应于fijk和fLijk联合频率的第r个源对接收点的浓度贡献。的分式形式分别和个同(参阅.1),但应注意坐标变换,将坐标转换到以接收点为原点i风

45、方位为正X轴的新坐标系后,再应用或公式。计算时,对其作贡献的源可适当地增加(通过增大方位角)。 熏烟模式熏烟模式主要用以计算日出以后,贴地逆温从下而上消失,逐渐形成混合层(厚度为hf)时,原不保积聚在这一层的污染物所造成的高浓度污染,这一浓度值cf(mg/m3)可按下式计算:.(18)式中:.(19) .(20)(P)的表达式及确定方法与中的(s)相同。yz应选取逆温层破坏前稳定层结的数值。注意(18)、(19)式中的hf ,y和z都是下风距离Xf ( 或时间tf,tf=Xf/U )的函数,当给定Xf时,hf应由下述二式确定:.(21).(22)式中A少hf按下式计算:.(23)m.(24).

46、(25)式中:H烟气抬升高度,m ,参阅7.6条; pa大气密度,g/m3;cp大气定压比热,J/(g.。K);d/dZ位温梯度,K/m,d/dZdTa/dZ+0。0098,Ta为大气温度,如无实测值,d/dZ.可在0.005至0.015K./m之间选取,弱稳定(DE)可取下限,强稳定(F)可取上限.cf最大值可用迭代法求出,P的初始值可取2.15。cf分布值可以Xf为自变量,由上述各式解出其所对应的P、hf和Xf(或tfi)关系,可用实验值校正。 海岸线熏烟模式如果评价项目设置在沿海或大面积水域附近,还应计算海岸线熏烟地面浓度的最大值和分布值。风由水面吹向陆地时,来自水面上的稳定空气被较暖的

47、陆地表面加热后,将形成一个自岸边向陆地逐渐增厚的混合层(即热力内边界层),当处于稳定大气中的烟羽进入这一混合层后,同样会出现高浓度污染,这种状况通常称为海岸线熏烟,计算这一浓度cf(mg/m3)最大值和分布值的模式,其形式与中的分式相同。.(26)但分式中的hf,yf和P应由下列各式确定:.(27).(28).(29).(30)式中:摩擦速度,m/s;陆面上与水面上的气温差,K;热力内边界层顶上的逆温层温度梯度,K/100m,取法参阅条;Z0地表面粗糙度,m;分别为横向扩散参数的回归指数和回归系数(参阅表B3),下标a为A或B类稳定度,s为烟羽进入热力内边界层前的DE,E,或F类稳定度;隐含在

48、(P)中的z应选取进入热力内边界前的稳定层结数值;Lc排气筒距海岸线的上风方距离,m;Xf下风方距离,m; Xf0进入热力内边界层的部分或全部烟羽的水平重心线与热力内边界层上边缘的交点处的下风距离,m,该水平重心线可用(P)/2对应的P值确定。在计算海岸线熏国浓度最大值或分布值之前,首先判断烟羽下风方距离Xf=0时,He是否大于该处混合层高度hf ;否则,可取=1,yf可直接按不稳定条件计算。当He在Xf=0处大于hf时cf极大值可在1P1范围内用迭代法求出,具体作法如下:a.取初始值P=o,由(30)式求出Xf的初始值;b.以Xf的初始值按(27)、(29)和(26)各式计算hf、yf及cf

49、 ;c.在1P1范围内,选取其它P值,重复上述计算,用迭代法找出cf的极大值及其对应的Xf和hf 。cf分布值,可按下述步骤计算:a.令P= 2.15,用(30)式计算烟羽下边缘与热力内边界层上边缘交点处的下风距离Xf1。b.XfXf1的各地面点浓度值,可按稳定层结条件,用所规定的一般方法计算,这一区域的浓度值通常都比较小。c.XfXf1的各地面点浓度值,可以Xf和Y为自变量,按上述各式计算其cf 。随着Xf增大,P值有可能等于或大于2.15,此时,(P)=1,相当于烟羽全部进入热力内边界层。如有条件,hf和Xfr 函数关系可用实验值校正。 多源和面源排放模式.1 多源排放模式如果需要评价的点

50、源数多一个,计算地面浓度时应将各个源对接受点浓度的贡献进行叠加。在评价区内选一原点,以 平均风的上风方为正X轴,评价区内任一地面点(X,Y)的浓度cn可按下式计算:.(31)式中cr是第r个源 (Xr,Yr)对(X,Y)点的浓度贡献,其公式形式与7.5.5条所给出的各种点源模式相同,可根据不同计算目的选用,但应注意坐标变换,(X,Y)代以(XX,YYr)。.2 面源模式将评价区在选定的坐标系内网格化(参阅.7),则评价项目的面源或无组织排放源的地面浓度cs可按下式计算:.(32).(33)式中Qj 、Uj分别是接受点上风方第j个网格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排放量、平均排放高度和处的平均风速;、是垂直

51、扩散参数z的幂指数和系数(z=、的定值与附录B中的2、相同),X轴指向上风方,坐标原点在接受点;为不完全伽马函数,可由下述公式确定:.(34).(35).(36).(37)除有风时处,风速小于1.5m/s时也可按(32)(37)各式计算,但当平均风速U1m/s时,一律取U=1m/s。计算时,应注意坐标变换,将坐标变换到以接受点为原点,上风方为正X轴后,应再用(32)(37)各式。有风时16个风方位的风向路径如图2所示,风速小于1.5m/s时,因风向脉动角较大,影响接受点的上风方网格数应适当增加。确定Qj时,可根据图3所示,沿上风方按步长取粗实线内各网格Qj的面积加权平均值。图2和图3都是按评价

52、区坐标系给出的,图中只给出3个风方位,其余13个方位可利用其对X或Y轴的对称关系导出。                               图2 a 面源模式风向路径(· 为接受点,风方位为E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