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史复习—论述题-20140601_第1页
外国建筑史复习—论述题-20140601_第2页
外国建筑史复习—论述题-20140601_第3页
外国建筑史复习—论述题-20140601_第4页
外国建筑史复习—论述题-2014060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外国建筑史论述题 20140601外国建筑史复习论述题 2014.6.11什么是建筑中的理性主义(Rationalism)?在西方建筑历史上有哪些表现?理性主义是指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以格鲁皮乌斯和他的包豪斯学派和以勒柯布西耶等人为代表的“现代建筑”。它因讲究功能而有“功能主义”之称。它因不论在何处,均以方盒子、平屋顶、白粉墙、横向长窗的形式出现,而又被称为国际式,它有现代建筑的一切特点,并强调建筑师有改造社会的任务。表现:(现代主义建筑特点、理论)1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生产相结合,简洁净化建筑,净化装饰,采用玻璃和钢。2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实用功能和经济,以

2、实用功能为设计的出发点,用最少的人、财物来创造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3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4坚决摆脱过时的样式的束缚,突破传统的建筑形式,通过传统的建筑造型创新新的造型。5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美学原则:(1)表现手法和建筑手段相统一。(2)保持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3)强调建筑形象的逻辑性(建筑形式是内部功能的反映)。(4)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性构图。(5)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立面要净化,墙面要光洁)。(6)在建筑艺术中要吸取其他艺术的新成功。2请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元论”建筑倾向(Pluralism)的一些表现1人情化与地域化的倾向其设计方法是战后

3、“现代建筑”中比较“偏情”的方面。是一些既要讲技术又要讲形式,而在形式上又强调自己特点的倾向。这些倾向的动机主要是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理性主义”所鼓吹的无条件地采用与表现新技术以及形式上的雷同的反抗。代表:珊纳特塞罗镇中心,卡雷住宅。建筑特点:(1)突破技术范畴而进入人情、心理的领域,重视人们的生活和心理感情。(2)传统材料结合新结构、新材料。(3)处理亲和、多样。(4)空间有层次、变化丰富。(5)建筑体量符合人体尺度。(6)建筑化整为零。2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其动机和“人情化”与地方性一样,反对“二战”之间“现代建筑”在风格上的千篇一律、客观共性。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常把建筑设计

4、看作是个人的一次精彩表演,认为设计首先来自“灵感”,来自形式上的与众不同,使每个场所都有个性和特征,体现精神需要。手段多样,大致有三:(1)运用几何形构图的:赖特(普莱斯大厦、古根汉姆博物馆),贝聿铭(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卢浮宫扩建工程)(2)运用抽象的象征的:柯布西耶(郎香教堂),夏隆(柏林爱乐音乐厅)、尼迈耶(三权广场及巴西议会大厦)(3)运用具体的象征的:伍重(悉尼歌剧院),小沙里宁(圣路易时杰佛逊纪念碑、耶鲁大学冰球馆)主要是一种设计方法而不是一种格式,其基本精神是:建筑可以有多种目的和多种方法而不是一种方法,设计人不是预先把自己的思想固定在某些原则或某种格式上,而是按着对任务与环境特

5、性的了解来产生能适应多种要求而又内在统一的建筑。3试对古希腊建筑与古罗马建筑作一比较古希腊古罗马平面简单对称,多朝向东组合,复杂,朝向广场柱式3种5种艺术趣味强调精神生活强调物质生活材料石材混凝土结构梁柱拱券规模小而精巧大而粗糙功能简单单一复杂、多功能细部处理自由程式化风格典雅,更像雕塑趋于华丽,是纯粹的建筑劳动力自由民、奴隶奴隶空间外部为主,更具雕塑性, 结构有限,内部空间不发达内部空间完美艺术处理以实体为主实体与空间并用4试对二战后偏情的建筑发展作一简评情即情感、经验。重形象思维,具有浪漫主义情调,强调变现个人的特点,建筑个性墙,不顾结构逻辑,强调有机性,想象力。(1)讲究“人情化”与地方

6、性的倾向表现为偏传统材料,追求柔和多样,造型上不局限于直线和直角,作品:珊纳特赛罗镇中心的主楼,卡雷住宅。既要讲技术又要讲形式,在形式上又强调自己特点的倾向。这些倾向的动机主要是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理性主义”所鼓吹的无条件地采用与表现新技术以及在形式上雷同的反抗。建筑特点:1突破技术范畴而进入人情、心理的领域,重视人们的生活和心理感情。2传统材料结合新结构、新材料。3处理亲和、多样。4空间有层次、变化丰富。5建筑体量符合人体尺度。6建筑化整为零、重视细部。讲究“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依次流行于北欧、日本以及一些第三世界国家。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第三世界在政治与经济上的独立与兴起,第三世界

7、的“地方性”战后闲得特别活跃,大多从规划、设计到形式都特别考虑到当地的气候与生活习惯。近10年来地方性建筑的倾向越来越流行。它在英国、美国、意大利等先进工业国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各国与各地均有来自地方与当地民族习惯的表现。(2)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其动机和“人情化”与地方性一样,反对“二战”之间“现代建筑”再风格上的千篇一律、客观共性。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常把建筑设计看做是个人的一次精彩表演。认为设计首先来自"灵感",来自形式上的与众不同,是每个场所都有个性和特征,体现精神需求。手段多样,大致有三:(1)运用几何构图的:赖特(普莱斯大厦、古根海姆博物馆),贝

8、聿铭(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卢浮宫扩建工程)。(2)运用抽象的象征的:柯布西耶(朗香教堂),夏隆(柏林爱乐音乐厅)、尼迈耶(三权广场及巴西议会大厦)(3)运用具体的象征手法的:伍重(悉尼歌剧院),小沙里宁(什路易市杰弗逊纪念碑、耶鲁大学冰球馆、纽约肯尼迪机场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华盛顿杜勒斯机场候机楼)主要是一种设计方法而不是一种格式。其精神是:建筑可以有多种目的和多种方法而不是一种方法,设计人不是预先把自己的思想固定在某些原则或格式上,而是按着对任务与环境特征的了解来产生能适应多种要求而又内在统一的建筑。5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种“重理的”建筑设计倾向。重理:理即理智、理性,尊重客观规律,a对理

9、性主义的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在坚持“理性主义”的设计原则与方法基础上,对其进行补充与提高,特别是在讲究功能和技术合理的同时注意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生活兴趣的需要,代表作品: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西水桥小学等。b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这在战后初与处于主导地位。其特点是全部采用钢和玻璃来建造。构件与施工精确,内部没有或稍有柱子。外形纯净透明,充分反映材料、结构与内部空间,主张先结构后形式,先空间后功能,讲究条理性,以密斯代表,主要作品有西格拉姆大厦、伊利诺工学院等。c粗野主义倾向,流行于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一种设计倾向,特点是用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材料和他们的粗鲁组合,代表人物是柯布西耶及英国史密斯夫妇

10、,作品有马赛公寓、亨斯特顿学校等。d典雅主义倾向,同粗野主义并进,但艺术效果相反,致力于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事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典雅的庄严感,代表是P·约翰逊,斯通和亚马萨奇等,作品有新德里美国大使馆,谢尔顿艺术馆。e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指五十年代末创造的采用与表现预制装配的标准化构件方面的倾向,作品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等。6“房屋是居住的机器”一语反映了勒柯布西耶当时对建筑的哪些见解从三个方面解释:居住要求、生产要求、美学要求。(1)首先要适应居住要求,像机器那样符合实际功用。强调功能和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反对附加装饰。(2)还要像飞机、汽车那样大批量生产,

11、反映了工业化标准化。像机器那样可以放置在任何地方,强调建筑风格的普遍适应性。(3)像机器成功的反应效能一样,反映自身效能。强调建筑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房屋是居住的机器”反映了他的美学观点机器美学。以现代产品技术中获得灵感,并用于建筑上,机器美学就是一种标准化的形式,也是一种理性的手法,在建筑形式方面,他赞成简单的几何形体,简单的形式是最美的,主张设计要向前看,否定传统的装饰,他认为最代表未来的是机械的美,未来的世界基本是机器的时代,房屋应是卫生的,环境好的,可以接近人的精神的。7概述赖特一生的建筑理论和实践(1)草原式住宅(19世纪末20世纪10年代):即草原与住宅相结合。在住宅设计上,草原式

12、住宅是来赖特有机建筑的先声。它的平面常做十字形,以水平线条为主,被垂直的大烟囱所统一,显得很有层次,也很丰富。与自然很协调,以砖木结构为主。草原式建筑追求表里如一性,建筑外形尽量反映出内部空间关系,注意建筑自身比例与材料运用,力图摆脱折中主义的常套,造型效果宛如植物覆盖于地面一样。伊利诺州的威立茨住宅是其代表。(2)有机建筑论(20世纪30年代):有机主要指形式的创造。是内在的自然的、本质的。有机建筑自然的,属于自然的,为自然而创作的建筑。有机建筑包括:1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2整体与局部的有机。3实体与空间的有机。4材料与建的筑有机。5装饰与建筑的有机。流水别墅是其代表。(3)几何手法抽象(

13、20世纪4050年代):例:古根汉姆博物馆,体形特殊,上大下小的螺旋型,美术作品沿坡道陈列,观众循着坡道边上边看,在这里,建筑第一次表现为雕塑性。一层流入一层,代替了通常那种呆板的楼层重叠,处处能看到构思和目的性的统一,但这些与博物馆的功能性质相违背。所以,它是赖特的纪念碑,而不是成功的博物馆建筑。8包豪斯校舍从那些方面体现了现代建筑的基本观点(1)包豪斯校舍是把建筑的实用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包豪斯的设计体现了由内而外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这体现了现代主义建筑重视建筑的使用功能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提高建筑的科学性,注重建筑使用时的方便和效率。(2)校舍采用灵活不规则的构图手法,校

14、舍是一个多方向,多体量、多轴线、多入口的建筑物,并充分运用了建筑构图中对比的手法,从而造成了生动活泼的建筑形象,这体现了现代主义建筑主张创造建筑新风格,坚决反对套用历史上的建筑样式。(3)按照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特点,运用建筑本身的要素取得建筑艺术成就,这点也体现了现代建筑注意发挥新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和特点,并废弃表面外加的建筑装饰。9莱特的“草原式住宅”赖特在美国西部建筑自由布局的基础上,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创造除了富有田园诗意的草原式住宅,它的特点是在建筑造型上力求新颖,摆脱折衷主义的常套,在布局上与大自然相结合,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草原”表示他的住宅设计与美国中部一望无际的草

15、原结合之意。特点:(1)它的平面总是式自行,以壁炉为中心(2)它的内部空间又分离又连续,以不同需要确定不同层高。(3)强调水平形体,体形构图的基本形式是水平线条,以竖直的火炉打破了水平线条的单调感。(4)外部材料多表现砖石本色,与自然很协调,内部尽量表现材料的自然本色、结构特征。10古罗马结构技术的主要成就券拱技术是罗马建筑的最大特色,最大成就。劵拱技术来源于伊特鲁里亚人和西亚人传人。筒型拱穹顶:使空间获得巨大的解放十字拱:十字拱与柱墩解放了承重墙。它覆盖在方形的间上,仅需四角有支柱。拱顶体系:单一空间复合空间,摆脱了承重墙,采用了一系列架在四个角柱上的十字拱,互相平衡纵向的侧推力。而横向侧推

16、力由几个同行筒型拱来抵抗,且筒型拱的纵轴与十字拱的纵轴相垂直,这样就形成了复杂的拱顶体系。肋架拱,基本原理是把拱顶区分为承重部分和围护部分,从而大大减轻拱顶,并把荷载集中到券上以摆脱承重墙,这种结构方法也能节约模架。 意义:适应了功能要求,解放了空间,使罗马的建筑成为真正的建筑。11以典雅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为例,谈谈你对建筑设计中继承传统问题的认识。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主要流行于美国,致力于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和典雅的庄严感。典雅主义讲求钢筋砼梁柱在形式上的精美。代表人物:P·约翰逊、斯通和雅玛萨奇等。代表作品:纽约的林肯文化中心。12柯布西埃称

17、“设计不应是自外而内,而应是自内而外”,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柯布认为现代生活要求并期待着房屋有一种新的平面,而平面是由内到外开始的,外部是内部的结果,对于整个建筑而言,柯布认为平面是整个设计的发动机,由平面的自由布局才能做到自由立面,由此柯布认为革新建筑的方法是由内而外,自平面而立面。13试比较分析北京天坛与古希腊雅典卫城建筑艺术特色上的异同。不同点:(1)北京天坛超大规模占地,突出天坛环境的恢宏壮阔,雅典卫城建在雅典城中央的一个不大的孤立的山岗上。(2)天坛的圜丘坛、祈谷坛、两组有限的建筑体量,通过丹陛桥的连接,组成超长的主轴线。按祭祀的路线组织空间,采用周边式布局,没有固定的轴线。(3

18、)天坛的所有建筑都南北向或东西向布局,而卫城的建筑要照顾到各个角度的最佳效果,没有统一的朝向。(4)天坛的高高凸起的圜丘坛、祈谷坛和丹陛桥,提升人的视点,拓展人看天的视野,出天穹的分外开阔,造就天的崇高、旷达、神圣的境界。而卫城的建筑群顺应地势高低错落。步移景异体现了建筑的时空观。共同点:(1)建筑群的功能都是以祭祀、纪念为主;(2)主次比较分明。天坛高高凸起的圜丘坛、祈谷坛和丹陛桥,提升人的视点,拓展人看天的视野,以突出 “崇天”的境界;卫城中将帕提农神庙至于卫城的最高处,体量最大,是卫城上唯一的围廊式庙宇,突出其主要地位。(3)对比和谐天坛中凭矮壝墙强化高低对比,突出建筑的开腾态势,借高台

19、基、重檐攒尖顶着力渲染高耸形象。卫城中帕提农位于最高点、体量最大,造型庄重,其他建筑则处于陪衬位置。天坛总体布局特色:1超大规模占地,突出天坛环境的恢宏壮阔;2大片满铺的茂密翠柏,渲染天坛坛区的肃穆宁静;3圜丘坛、祈谷坛、两组有限的建筑体量,通过丹陛桥的连接,组成超长的主轴线。4高高凸起的圜丘坛、祈谷坛和丹陛桥,提升人的视点,拓展人看天的视野,出天穹的分外开阔,造就天的崇高、旷达、神圣的境界。5通过一系列象征充分显现崇天的意识。卫城的总体布局很有特色:1建筑群顺应地势高低错落。2照顾到各个角度的最佳效果。3按祭祀的路线组织空间,采用周边式布局。4建筑与雕刻交替成为构图中心5突破性采用多立克与爱

20、奥尼柱式混用,并在内部采用叠柱式,避免了柱子过于高大粗壮,内部空间简单,外部空间丰富,单体建筑形体简单,群体建筑形体丰富。6主次比较分明,对比和谐 7步移景异体现了建筑的时空观,被誉为西方建筑史群众建筑艺术中最杰出实例。14现代主义建筑追求建筑与时代的紧密结合,请以建筑师密斯·凡·德·罗为例对此加以论述。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建筑应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结合,密斯的“少就是多”理论中的“少”主张在艺术造型上净化建筑,使之不富有任何多余的,不具有结构和功能依据的东西,尽量简化结构体系,采用钢柱梁结构,在实体上采用玻璃和钢来体现工业时代大机器生产的简洁精神。现代主义建筑主张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特征。密斯的“少就是多”中的“多”揭示了在工业生产条件下,用新材料和新的施工方法可能创造出来的建筑上的简洁精神的一种丰富效果。密斯对钢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的运用的探索也充分体现了他对新材料、新结构的探索精神。现代主义建筑主张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素服,放手创造新风格。密斯在实践中抓住了现代主义重要课题,提出了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通用空间,把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哲学的介入是当代西方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