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语文第四单元教案_第1页
五下语文第四单元教案_第2页
五下语文第四单元教案_第3页
五下语文第四单元教案_第4页
五下语文第四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人教版第_十_册第_四_单元 主备人:谢丽丽五下语文第四单元 主备人:谢丽丽本单元一共10个课时,反思6个,二次修改27处。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年代,都有许多令我们感动的人。尽管他们中的有些人,连姓名都不为人知,他们的形象却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本组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在阅读中了解那些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学习本组课文,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和同学进行交流。再见了,亲人中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令人难以忘怀;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红军战士忠于党

2、、关心同志胜过自己的高尚情操催人泪下;桥中老支部书记在生死关头,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壮举使人心潮难平;梦想的力量中那个年仅六岁的孩子的美好梦想让人感受到善良与同情心会凝聚和迸发出巨大的力量。这4篇课文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鲜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比如,再见了,亲人将抒情叙事相互交织,感情真挚强烈;金色的鱼钩先倒叙,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楚了鱼钩的来历,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赞美了老班长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前辈的怀念之情;桥在环境的描写上、语言的使用上(精练、干脆)以及文章的结尾都极具特色,这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强烈的感情。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

3、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二是要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三要引导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教学做一些准备。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另外,入选的4篇课文篇幅较长,可通过本组教学,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单元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32个生字,会写26个生字。2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

4、高尚。3要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4要引导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教学做一些准备。单元教学重点1.要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2.课外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一些准备。3.能够抓住课文的中的关键字关键句理解课文。单元教学难点1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2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3继续培养生的速读能力。教学安排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与习

5、作34课时,回顾与拓展2课时。教学准备ppt 14 再见了,亲人教学目标:1认识20个生字,其中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忘怀、刚强、大嫂、噩耗、刚强、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重点: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2. 想一想:课文写到了那些“亲人”?3. 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教学难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

6、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课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其中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忘怀、刚强、大嫂、噩耗、刚强、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想一想:课文写到了那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教学难点:理解中朝人民的

7、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揭题激发兴趣1每个同学都在爱的海洋里成长,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什么样的人称为亲人?这些有血缘关系、关系亲密、给了你无限帮助的人,我们都称之为“亲人”。2我们中国人民与邻国的朝鲜人民跨越国界,并无血缘关系,可是当年,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却把朝鲜人民称为至亲至爱的亲人,分别时情真意切地说“再见了,亲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学习魏巍写的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学生简介时代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

8、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联系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二、初读感知大意1提出初读要求:(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思考:“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课文中“亲人”指具体指哪些人,想想他们的哪些事感动了你?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3反馈、交流.(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谊(y)”、“耗”(ho)等生字读音,注意“噩”、 “嫂”的写法。师范写噩字,注意笔顺及三横的长短。(2)学生汇报: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的。课文中的“亲人”有朝鲜阿妈妮、小金花、大嫂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感人的事。

9、用简短的话说说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的事。三、品读感悟亲情1是什么使不是亲人的两国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划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内容,抓住词句说说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2学生交流,抓重点词句感受亲情:(一)“志愿军与大娘”之情:(1)句子: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这真是雪中送炭哪!A引导学生抓住“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想象当时这样做的危险和艰难,从而体会大娘为志愿军不顾生命危险的精神。B抓住“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来体会,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成语的含义,接着联系句子具体谈谈这个成语“雪”、“炭”分别指什么,最后想象“雪”志愿军

10、当时的困境及困境会给他们带来的后果,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为他们而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质,若不是他们比亲人还亲,能冒着硝烟冒着炮火雪中送炭吗? C感情朗读:朝鲜大娘愿意为志愿军付出生命,给了志愿军及时的帮助,她把志愿军看成比自己还要重要的人,能不算“亲人”吗?读出你的感动吧!(2)“救助伤员,失去小孙孙”这一部分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您为了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A引导学生抓住“唯一”、“丢”、“背”等词来体会,先理解“唯一”的意思,再谈谈“唯一的亲人”对大娘意味着什么,接着体会大娘这一“丢”丢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从而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

11、感情胜过亲人。(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这种情谊岂止是亲人,这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B感情朗读:朝鲜大娘为救志愿军不顾最亲最爱的小孙孙,这能不算“亲人”吗?这两句教学不一定按以上顺序,根据学情而定。学生还可能谈到大娘洗补衣服几夜不眠、大娘八年来像慈母般地关心战士们等情节让人感动,老师都要予以肯定。(3)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师引: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一切,怎么能不感人呢?难怪志愿军对大娘说一一“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出示句子)A请学生改成陈述句。B比较两句话,哪句更能体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反问

12、句是多么的亲切,感情又是多么的热烈啊!)C情境引读:师: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是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送打糕,所以生接读师:在敌机来的时候,大娘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而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所以生接读设计理念: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二) “志愿军与小金花”之情:(1)句子: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A引导学生抓住“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等词句体会小金花内心失去妈妈的悲痛。B感情朗读,演读。C“妈妈牺牲不落泪”,可“跟

13、志愿军告别却哭成泪人”,你感受到什么?D再读句子。(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三)“志愿军与大嫂”之情:(1)句子: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A可抓住三个“挖”来理解它们的不同背景,再想像这三个“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从而理解大嫂不顾生命危险为战士们挖野菜的可贵品质,感人至深。B感情朗读(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3朗读体会惜别深情(1)师引:现在志愿军就要同她们分别了,此时此刻,战士们是怎样抒发自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呢?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读一读,想想怎样读出句子中的感情。(生自由读)(2)评读。

14、(注意体会与大娘告别的不舍,对小金花的疼爱,对大嫂的不忍心。)4感情朗读13自然段,升华情感(1)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自然段朗读,注意表达出志愿军的思想感情。(2)激情配乐朗读:A在这分别的日子,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动情地对大娘说(配乐齐读第一自然段)B当我们看到泪流满面的小金花,想到她说要为妈妈报仇时的情景,禁不住对小金花说:(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C当我们面对拄着双拐,背着孩子,走过崎岖的山路,送了我们几十里的大嫂,想到她为了给我们挖野菜而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深情

15、地对大嫂说(配乐齐读第三自然段)四、抒情赞颂亲人1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吗?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因为要写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记下,只能选择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小),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你们以后写一次活动,写景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放在第二课时五、作业布置:1.有感情朗读课文。2.完成作业本1.2题。板书设计:14 再见了,亲人主要人物 典型事件 大娘 小金花(妈妈) 大嫂 教学附记:1为了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我采用了“情感教学”。首先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

16、”?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题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3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4.朗读前三自然段,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想一想:课文写到了那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

17、他们是“亲人”?教学难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 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第一自然段(2)“救助伤员,失去小孙孙”这一部分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您为了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A引导学生抓住“唯一”、“丢”、“背”等词来体会,先理解“唯一”的意思,再谈谈“唯一的亲人”对大娘意味着什么,接着体会大娘这一“丢”丢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从而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感情胜过亲人。(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这种情谊岂止是亲人,这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B感情朗读:朝

18、鲜大娘为救志愿军不顾最亲最爱的小孙孙,这能不算“亲人”吗?这两句教学不一定按以上顺序,根据学情而定。学生还可能谈到大娘洗补衣服几夜不眠、大娘八年来像慈母般地关心战士们等情节让人感动,老师都要予以肯定。(3)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师引: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一切,怎么能不感人呢?难怪志愿军对大娘说一一“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出示句子)A请学生改成陈述句。B比较两句话,哪句更能体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反问句是多么的亲切,感情又是多么的热烈啊!)C情境引读:师: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是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送打糕,所以生接读师:在敌机来的时候,大娘把伤员背进了防

19、空洞而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所以生接读设计理念: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二) “志愿军与小金花”之情:(1)句子: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A引导学生抓住“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等词句体会小金花内心失去妈妈的悲痛。B感情朗读,演读。C“妈妈牺牲不落泪”,可“跟志愿军告别却哭成泪人”,你感受到什么?D再读句子。(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三)“志愿军与大嫂”之情:(1)句子:我们清楚地记得,

20、那是1952年的春天,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A可抓住三个“挖”来理解它们的不同背景,再想像这三个“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从而理解大嫂不顾生命危险为战士们挖野菜的可贵品质,感人至深。B感情朗读(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3朗读体会惜别深情(1)师引:现在志愿军就要同她们分别了,此时此刻,战士们是怎样抒发自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呢?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读一读,想想怎样读出句子中的感情。(生自由读)(2)评读。(注意体会与大娘告别的不舍,对小金花的疼爱,对大嫂的不忍心。)4感情朗读13自然段,升华情感(1)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自然段朗读,注意表达出志愿军的

21、思想感情。(2)激情配乐朗读:A在这分别的日子,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动情地对大娘说(配乐齐读第一自然段)B当我们看到泪流满面的小金花,想到她说要为妈妈报仇时的情景,禁不住对小金花说:(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C当我们面对拄着双拐,背着孩子,走过崎岖的山路,送了我们几十里的大嫂,想到她为了给我们挖野菜而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深情地对大嫂说(配乐齐读第三自然段)四、抒情赞颂亲人1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吗?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因为要写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记下,只能选择重点

22、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小),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你们以后写一次活动,写景就可以用这种方法)二、 想想这三个故事在表达上共同的特点?(开头亲切称呼亲人,中间回忆感人事情,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意。三、 课内链接课外,仿写段落1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呢?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设计意图:通过再次读课文,体会无数志愿军战士也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洒下了鲜血,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两国人民的鲜血凝成的。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故事?3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片断(节选

23、志愿军战士感人的故事),读后谈感想。4师引:想一想,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为角色,以她们的口吻,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同样可以按“劝慰叙事抒情”的结构,用第二人称来写。5交流评析。(评析可重点引导学生从事例描写是否感人,反问句运用是否恰当等方面展开)四、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1战士即将启程,列车就要开动,两国人民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怎样才能读出这份感情。(学生个人练习朗读)2指名朗读,学生评读。(从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

24、,似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我们充满离愁的心。)3创设情境引读。(1)师:战士们登上了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亲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发出了喊声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2)师:列车开始启动,紧紧拉着的手松开了,列车前行,亲人向后退去。战士们多想再看他们一眼呀!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生: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3)师: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战士们只好挥手,大声呼喊着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4)告别的情景感

25、人至深,现在你就是志愿军战士中的一位,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向朝鲜亲人挥手告别生齐读46自然段。四、小结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孙的心中。”五、布置作业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3.完成作业本3.4.5题。六、板书设计:14、再见了,亲人主要人物 典型事件 大娘 小金花(妈妈) 大嫂 教学附记:2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中的这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人民为

26、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15.金色的鱼钩教学目标.认识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抽噎、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教学重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

27、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板书课题,生读课题。)二、初读课文,直奔中心.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补充长征过草地相关资料。.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读时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变化,读后谈谈感受。设计意图:放手

28、让学生畅谈初读后的感受,学生会谈到会被班长为革命,为他人牺牲自己的品质感动。这样能及时释放学生心中的感动,又能根据学情来展开下面的教学。三、精读品析,体会情感.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横线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想想为什么让你感动,在旁边谢谢批注。.品读重点句:从外貌体会中心:“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满脸的皱纹”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他“比我们还瘦得厉

29、害”,反映他内心为病号的担忧和焦虑。)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老班长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3)“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因为找到了一个能让战士们吃上好一点的东西的办法,而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尽职尽责。)(4)“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这里没有直接的外貌描写,但是我们可以从句子中进行拓展训练:想象老班长望着远方草地时的眼神,那眼神

30、中一定充满忧虑。)(5)“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

31、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感受老班长寻找食物的不易:白天,老班长要带着战士们行军,晚上宿营时有要忙着张罗食物,而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

32、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指导朗读。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并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为病号吃苦,为革命受难的高贵品质。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

33、铅块似的,沉重极了。”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指导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老班长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战士们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最后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四、品味金色,升华情感师引: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

34、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出示句子)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长满红锈的铁画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深情朗读中心句。五、创设情境,复述课文、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讲解时应注意以下

35、几点: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同学们练习后复述。六、布置作业1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2.完成学练优1.2.3题。3.组织长征题材故事会、图片展览会等。【板书设计】金色的鱼钩 老班长 长满红锈 忠于革命、舍已为人 闪着光芒! 崇高品质教学附记:3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再让学生把感受较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并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写在旁边。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受到感动。我适时给予朗读上的指导,通过范读拨动孩子的心弦,开启学生的心智,使

36、师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篇课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中我有意识地为学生在读写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从读学写。如,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神态,从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思考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神态有什么不同,你能从中感悟到什么?从而使学生领会神态描写对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16桥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

37、句子,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教学难点:理解“桥” 所蕴涵的深刻含义。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准备:课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教学难点:理解“桥” 所蕴涵的深刻含义。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金色的鱼钩学完了,那个长满红锈的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的鱼钩留在了我们的心里,那个舍己为人的老班长的光辉形象留在了我们

38、的心理,伟大的长征精神留在了我们的心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6课,同样讲述的是和平年代一位老人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的感人故事。二、读题,检查学生课前质疑情况1.通过预习,你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预设:(1)体现人物品质的问题:文章为什么以桥为题?(2)感受人物内心:老汉到底想喊什么?(3)理解内容,体会中心:老汉是个怎样的人?)2.再次读题,师引入:一座窄窄的木桥,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三、课件展示本课内容与画面,学生初次直观感受故事,引起心灵的震撼。归纳主要内容并梳理文章的顺序。1.主要内容:黎明时候,洪水爆发,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顺利地过桥,最后他和儿子却被洪

39、水卷走了的事情。2.文章的顺序: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出示三组生字词,看看分别是描写谁的。四、指名朗读,教师指导,检查学生在课前朗读给家长听的情况。五、以读为主,从对暴雨和洪水的描写中感受洪水的来势凶猛,越来越大,人们的极度恐惧、惊慌失措及生命的危险。找出描写暴雨和洪水的句子,在旁边写写你体会到了什么。1.黎明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添着人们的腰。6.水,爬上了

40、老汉的胸膛。7.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师引导:从句子中采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像受惊的野马”“在路面上跳舞”“洪水狞笑”“放肆”等词句真切形象地感受到洪水的肆无忌惮,洪水就是魔鬼猛兽,突出了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六、品读1.自由朗读。2.展开想象:洪水席卷了村庄,当一声惊呼,惊醒了熟睡中的村民们,此时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最好能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胆战心惊,心惊胆战,心惊肉跳,心惊胆寒,脸色煞白,惊恐万分,坐立不安,人心惶惶,魂飞魄散,惊魂未定,心神不定,魂不附体,触目惊心,大惊失色,惶恐不安,提心吊胆,毛骨悚然)3.引导在想象中有感情朗读。4.学习课文,感受

41、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2)随机交流: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那一处。(随机询问:你干吗害怕?)点拔语(可随机改变):(1)第一句:像泼,像倒,大雨滂沱,能读得这么轻吗?(2)第二句:洪水已经追着你的屁股了,还能这样无动于衷吗?(3)第三句:一会儿工夫,从脚,到膝盖,到大腿,洪水真是肆无忌惮,把你看到的洪水读出来。(4)第四句:此时此刻,洪水像什么?把你看到的就像魔鬼一样露着狰狞面目的洪水读出来。5想象一下: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折回来,会是怎样的表现?6人们就是这样被逼入了危险的绝境,读一读。(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

42、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师: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情况下,只有一个人他是镇定的,是谁?老汉下节课我们就开来看看在生死面前老汉的表现。七、作业: 1.完成生抄本 2.完成作业本1至4题。八、板书设计:16桥乡亲们老汉 洪水舍己为人、不徇私情九、教学附记:4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两条线来展开。第一课时,我以描写洪水和雨水的句子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学生很好地抓住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等句子,充分感悟了当时危急的情况,对人们当时的恐惧之感就体会更深刻了。再来

43、读,紧张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这样危急的时刻,老汉的出现也就成了必然。这一课的教学也就为下一个课时埋下了伏笔。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重点:通过课文的理解,感受老共产党员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崇高精神。教学难点:领悟课文的表达方式。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读四字词,感受人物品质。师:同学们,请看大屏,齐读这些四字词,并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含辛茹苦、任劳任怨、艰苦卓绝、百折不挠、千里迢迢、肝胆相照、坚贞不屈、赤胆忠心、鞠躬尽瘁、扶危济困、舍己为人、不徇私情学生齐读四字词,汇报:这

44、些四字词都是表现人物的高尚品质的。二、激情引入,感受险情1.师:是的,这都是表现人物的高尚品质的四字词,正是因为这个世界拥有许多具有高尚品质的人物,他们为国为民,死而后己,我们的世界才更加美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里也有一位具有高尚品质的人物,他是一个普通人,却在一次洪灾中表现出他不平凡的一面。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他是谁?(老汉)师板书:老汉2.他和乡亲们经历了一场怎样的灾难呢?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吧。3.学生读文。4.生汇报相关句子。5.师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句子,感受险情。师:读着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触动你心灵的是哪个句子或哪个词?描写水有很多词,为什么这些句

45、子的表达却让我们深有感触?它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用横线画出来,在旁边谢谢批注。6.学生汇报,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可以使句子更生动,表达更形象。7.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几个表现险情的句子。8.体会在场乡亲们的惊慌。师:此刻辛苦劳作了一天的乡亲们也惊醒了,他们看到了洪水魔鬼般狰狞的目光以及那随时吞噬一切的血盆大口,他们的表现怎样呢?(慌乱,惊叫,恐怖)7.师:慌乱拥挤能挽救他们吗,不能,相反我们看过太多这样的例子,在灾难即将来临时,慌乱无序比灾难更可怕,它会带来比灾难更惨重的后果,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老汉在此时果断地站了出来,阻止了惨剧的发生。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

46、二,再读课文吧。第一课时已经讲了,删除三、再读课文,感受人物品质。1.学生读文,并解答阅读提示二中的相关问题。2.生汇报:过桥的顺序是:群众、党员、小伙子、老汉3.这个顺序你认为合理吗?假如你就是老汉,你是怎么想的?从文中哪儿你看出了他的心思。(引出:老人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小组交流,汇报(1)他为什么不说话,他在思考什么,为什么说他像一座山?他又是怎么做的?(引出:老汉沙哑地喊话、)(2)从“沙哑、喊”你体会到什么?他这样喊有什么作用?(3)为什么他要强调党员排在后面?读入党誓言后,你有什么感受?4.带着感受再读老汉的威严的命令,感受老汉临危不乱,心系群众的品质。5.品读两次“吼”,

47、想一想:老汉为什么要“吼”,两次吼有什么不一样的情感?(1)老汉突然冲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感受老汉对儿子的严格要求与希望。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感受老汉作为父亲对儿子最本能的爱。乡亲们得救了,老汉和那个小伙子却因为来不及撤退,被洪水永远地带走,让我们再读读课文最后四行文字,去感受洪水对一个幸福家庭的摧毁。四、总结拓展,升华情感。1.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有什么话想说?2.这是洪水退后,乡亲们加高堤坝重修的一座桥,他们在桥旁立了一块碑,你能说说该怎

48、么来写这碑文呢?3.这就是老支书,在无情的灾难前,他像一座山,为乡亲们挡住了危险与灾难,架起一座生命的桥梁,树起一座永不倒下的丰碑。而在我们中国,像为国为民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不顾自己自己的生命安全,保家卫国,捍卫人民的幸福。请看大屏:(连续播放与音乐)4.再读四字词。五、积累语言,体会写法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哪些语言写得很有特点,很精彩呢?1设置悬念2渲染气氛3多用短句4多用修辞手法六、布置作业1.再读读课文,感受老支书的高尚品格2.把桥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3.把今天学习的感受写下来七、板书设计:16桥乡亲们老汉 洪水舍己为人、不徇私情八、教学附记:5整堂课来讲,通过自读自悟,一位普通的老共

49、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地留在学生的心理。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所以到最后,学生也说出了这其实是一座“生命桥”、“希望桥”、“救命桥”、“感人桥”这一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如:语言表达不够简练,课文的高潮部分还欠火侯,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入等不足以外,还有一处值得重视,如果把98年抗洪救灾,08年的共抗雪灾地震中的感人情景,声情并茂地、入情入境

50、地讲述后,再来读这重点句段,那味道就不同了。17*、梦想的力量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阅读。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4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阅读江菲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的原文梦想的力量教学过程:一、资料展示,认识瑞恩?希里杰克瑞恩.

51、希里杰克被人称为“加拿大的灵魂”。2001年,在加拿大国际发展协会的帮助下,成立了“瑞恩的井”基金会。2002年9月30日,他接受了加拿大总督克拉克森颁发的国家荣誉勋章,10月,他作为唯一的加拿大人,被评选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这一切来自于他6岁时的一个小小的愿望为非洲儿童挖一口井!起初,挖井的钱是靠他一个人做家务赚来的。然后亲戚、朋友、邻居也加入进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心愿鼓舞了全世界六十多个国家的成年人,帮助瑞恩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人们纷纷解囊相助。到2003年初,“瑞恩的井”基金会有七十多万加元,已经在非洲挖了七十多口水井。2003年3月15日,瑞恩去日本参加“第三届世界水资源论坛”,

52、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组邀请瑞恩和他的妈妈到中国做客。瑞恩和他的妈妈通过实话实说节目与中国广大观众见面。在这次节目即将结束时,瑞恩说:“我要为取得干净的水源而努力工作,直到我爸爸那个年纪。”教学过程:一、揭题质疑1教师板书“梦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你有什么梦想。2出示课题梦想的力量。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梳理归纳:(1)课文写了谁的什么梦想?(2)这个梦想是怎么实现的?(3)这个梦想力量究竟有多大?二、速读课文,理解“梦想”1自由快速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课文,想想“课文写了谁的什么梦想”,他的梦想又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划出有关句子。(1)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又干净

53、的水喝。(2)他们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3)那我攒钱买钻井机吧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2补充非洲缺水的资料,。(非洲的安格鲁地区长年干旱。最近的水源是5公里外的一处池塘。这里常年有14学生患有霍乱、伤寒和其他严重的水生寄生虫疾病。3.1万多居民,却没有一名医生,15的孩子在5岁前就死掉了。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11亿人口缺水,而南非洲就有2/3的农村和1/4的城镇近3.3亿人口缺水,整个非洲缺水人口达4亿,占非洲总人口的66%。近年来,非洲旱灾频发,因饮用不清洁水引发的各种疾病,每年都要夺走数以百万计非洲人的生命。有关专家估计,非洲缺水问题还有可能继续恶化和

54、蔓延。)这一资料的补充,能震撼学生的心,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瑞恩的心。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指导读出瑞恩的决心大,语气坚定。三、再读课文,明晰“梦想之路”1加拿大一个年仅6岁的孩子,要为遥远的非洲孩子们挖一口井,还要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听起来,这肯定是一个梦,一个小孩子的梦,一个无法实现的梦。那么,瑞恩的梦想实现了吗?(1)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2)指导朗读最后四个自然段。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瑞恩的梦想是怎样实现的?自读课文,完成表格。 实现的目标 瑞恩的努力3学生自由讨论,交流(1)瑞恩为攒够70块钱,做了很多额外的家务活。在课文中找出瑞恩做家务活的句段,大声朗读。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瑞恩把得到的钱,都放进了那个饼干盒里。想像:6岁孩子为地毯吸尘干两个多小时,会累成什么样?思考:要做那么多额外的家务活,对于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