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县坑镇建设发展专题报告_第1页
佳县坑镇建设发展专题报告_第2页
佳县坑镇建设发展专题报告_第3页
佳县坑镇建设发展专题报告_第4页
佳县坑镇建设发展专题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佳县坑镇建设发展专题报告一、坑镇基本概况二、坑镇发展的总体思路三、坑镇发展的优势四、坑镇发展的主要工作和措施一、坑镇基本概况 坑镇位于佳县县城南部48公里处,是佳县南部地区集文化、金融、商贸于一体的中心集镇,是典型的商品集散地,更是佳县龙头产业红枣的主产地,全镇辖31个行政村,总人口15432人,镇域总土地面积83平方公里,其中镇区人口4571人,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2012年全民生产总值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00元,2013年被确定为榆林市“双十二工程”的市级重点示范镇。二、坑镇发展的总体思路 近年来坑镇镇党委、镇政府结合坑镇发展现状,牢牢把握市级重点示范镇建设的大好机遇,确立

2、了企业强镇,旅游兴镇,枣畜富农的总体发展思路,逐步实现农业发展规模化,民俗旅游产业化,农村发展城镇化的奋斗目标,并根据城镇建设发展需要和镇域产业发展导向分别确定了发展思路。1、镇区建设规划总体思路 坑镇党委、政府立足镇区长远发展,确定了坑镇城镇化建设发展“一心,三轴,三片,多点”的总体思路,“一心”指新规划的交通环岛为依托的城镇中心,集合商业和景观中心;“三轴”指新过境交通佳吴为依托的城镇发展轴、以坑镇河为依托的滨水景观轴、以及新规划的城镇商业服务轴;“三片”指新规划结合路网及用地布局划分为三大类用地区,分别为居住片区、商业服务区和生产建设片区;“多点”指由道路相交形成的景观节点及绿化景观中心

3、节点。2、镇域产业发展总体思路 坑镇党委、政府牢牢把握“一心两带五片区”的发展思路,有效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多元发展。“一心”为:镇区中心,主要发展商贸,红枣深加工等,“两带”指为以佳吴公路和赤牛坬旅游专线为依托的镇域空间发展轴;“五片”指结合现状资源划分出的包括镇区在内的五大功能片区。三、坑镇城镇化建设发展的优势 1、人口的集聚优势 2、区位优势 3、经济发展优势 4、镇区服务功能逐步完善 5、规划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6、科技兴镇战略稳步实施 1、人口的集聚优势 坑镇自古以来就是佳县南部集文化、金融、商贸于一体的中心集镇,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完善,对周边乡镇的辐射力强,人口集聚优势明显,现镇

4、区常住人口4571人,位列全县第三。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确立了“以企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发展模式,把产业发展作为重要支撑,把城镇化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创业紧密结合,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型产业协调发展,提高二三产业吸纳转移人口就业能力,形成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发展局面。2、区位优势 坑镇位于佳县县城南部48公里处,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南与螅镇、康家港乡接壤,西北与大佛寺、店镇、木头峪乡相连,西南周围与吴堡、绥德、米脂县的部分乡镇临近,佳吴公路、沿黄公路穿境而过,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交通环境。3、经济发展优势坑

5、镇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传统的红枣业,养殖业和新兴产业旅游业。(一)红枣产业,稳中求升(二)养殖产业,发展迅猛(三)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一)红枣产业,稳中求升全镇现有红枣面积3.23万亩,红枣加工企业40余家,烤炉320座,成立枣农协会1个,正常年产红枣3000万斤,产值3000万元。红枣产业基础设施较完善,产业发展颇具规模,发展前景良好,今后将继续加大企业规模化发展,引导企业向红枣深加工的发展方向转型,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增加本地农民的就业人数,确保经济稳步增长。(二)养殖产业,发展迅猛 以农夫生源养殖公司为代表的养殖企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传统养殖方法,提升了养殖水平,并在镇党

6、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采用“企业+农户”的模式,带动着小型养殖户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目前全镇养猪5200头,养羊1.6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2100万元。(三)旅游产业,蓬勃发展随着近几年坑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俗旅游业也渐渐发展成了重要的支柱产业。在镇党委、政府的积极主动的倡导和带动下,有效利用整村推进等项目,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业,以赤牛坬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迅速,其民俗博物馆的建筑规模,馆藏种类和馆藏数量都堪称民俗文化之最,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极大的带动了坑镇的经济多元快速发展,为坑镇单一的经济产业结构增添了活力。 4、镇区服务功能逐步完善今年,坑镇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

7、度,全年累计完成投资2039万元,先后完成了坑镇幼儿园新建工程、坑镇完小食堂新建工程、坑镇文化广场场平工程和坑镇镇区的电力升级改造工程以及坑镇镇区公厕的新建工程;黑水坑大桥的新建工程和河堤工程也正在紧张的建设过程中。 明年将主要着手实施坑镇旧街区的改造工程以及新区的开发征地工作。旧街区的改造主要是对粮站,批发站和供销社进行拆迁统一规划,打通广场以西的文化路,建设商业新街,改变之前零乱的商贸市场和破旧的人居环境;过境线的迁移和坑赤路、旧街文化路等几条交通干线的绿化亮化工程也将是明年重点镇建设的重点项目,并辅以镇区安全饮水工程和文化广场硬化工程等13个项目,总投资2634万元,将对坑镇现有的镇容镇

8、貌有极大的改观。在今后的几年,新区的道路,管网将是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排头兵,规划一路,规划二路,幸福路以及新区文化路等新区规划项目已经排上日程,城镇服务功能逐步趋于完善。5、规划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一)领导牵头,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二)引进人才,强化队伍,科学管理(一)领导牵头,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坑镇的城镇化发展,组织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重点镇建设规划领导小组,同时结合坑镇的现状,对坑镇的发展做了仔细的调查研究和实地勘查,最终委托榆林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完成了地勘测绘、镇区土地的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的总体规划。总体规划以镇区建设为龙头,以农村示范社区建设为突破口,以完善

9、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科学规划、广泛动员,进一步提高了城镇管理水平,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二)引进人才,强化队伍,科学管理 为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加强专业化管理,标准化管理,镇党委、镇政府领导班子积极引进专业化人才,强化城镇化队伍建设,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城镇化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城镇化管理水平,极大的改善了镇区范围内的镇容镇貌,同时使城镇化建设的土地征迁,环境保障,质量监督等各项工作有序进行。6、科技兴镇战略稳步实施科技兴镇是城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助推器,坑镇全镇领导干部敢想会想、敢干会干,不断优化科技环境,把科技要素植入到各项体制机制中,用科学的方法求发展

10、,形成科学发展意识,为推动坑镇的科学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加大科技宣传力度 (二)绿色、环保、健康、持续的发展理念助推支柱产业经济良性循环。(一)加大科技宣传力度 加大科技宣传力度,从思想上注入科学元素,并通过先进的技能培训把科学技术运用到生产生活中。通过农业技术人员的现场专业指导,让枣农们学习枣林丰产技术;养殖企业通过“企业+农户”的生产模式,对小型养殖户的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升了养殖标准,多渠道,多方位的通过科学技术的实践运用,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二、绿色、环保、健康、持续的发展理念助推支柱产业经济良性循环。 对红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不断推进红枣加工厂深加工工艺的

11、发展,现已有一半的红枣农业合作社改变传统的工艺,对红枣进行深加工,提升了企业竞争力,提高了企业的收益;在县政府节能减排的号召下,镇党委、政府大力支持本地企业开辟新能源,农夫生源公司在发展养殖场的同时,投资380万元配套建设600m大型沼气发电设施和年产20000吨畜禽粪有机肥生产线,开始走上绿色企业的新道路。四、坑镇发展的主要工作和措施 坑镇的发展现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是城镇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期,目前,坑镇城镇化发展最主要的工作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2、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发展多元经济; 3、障性住房和商品房的建设; 1、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

12、完善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最主要的内容,俗话说“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完整的基础设施将是城镇化建设招商引资的基石,是产业快速发展的保障,更是人口集聚能力逐步增强的关键要素,所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将是坑镇城镇化建设的首要目标。今后的几年坑镇将对镇区的道路、管网、文体设施、敬老院、安全饮水工程、商贸中心以及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逐步完善镇区服务体系,提升镇区辐射能力,进一步推动佳南地区的商贸经济快速发展。 2、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发展多元经济以红枣产业为坑镇产业发展的主导,并积极拓展渠道,大力扶持畜禽企业和民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红枣的发展将有效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充分

13、运用横向扩张,纵向渗透的发展理念,实施土地集约化,企业规模化,生产现代化,大力扶持农村红枣合作社的基地建设,不断改进传统工艺,加大对红枣的深加工的发展,提升产品竞争力;畜禽企业的扶持力度将持续加大,转变传统养殖模式,带动小型养殖户进行科学化养殖,狠抓养殖技术,拓宽市场渠道,开辟“工厂+市场”的销售新途径,确保农户的增收;民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将在规模化、单一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扩大宣传力度,提升旅游区的规范化程度,形成品牌效应,为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平台。 3、障性住房和商品房的建设 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增长,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将尤为关键,第一可以改善镇区居民破旧的人居环境;第二为周边人口提供相对舒适的生活环境,加强城镇聚集能力,与此同时,可以刺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的建设主要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