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ORIGINAL ARTICLE混合牙列初期的正畸干预:一项关于牙萌出诱导矫正器的作用的前瞻性、对照性研究Katri Keski-Nisula,a Riitta Hernesniemi,b Maritta Heiskanen,c Leo Keski-Nisula,d and Juha VarrelaeVaasa, Kurikka, Jalasjärvi, Tampere, and Turku, Finland引言:在1998年开始进行了一项前瞻性、对照队列研究,以探讨在混合牙列初期中使用牙萌出诱导矫正器进行正畸治疗的作用。方法:在167名治疗的儿童和104名对照儿童到达混合牙列中期
2、后记录咬合变化。在第一乳切牙脱落时(T1)开始治疗,在所有恒切牙和第一磨牙完全萌出(T2)时结束。在T1中,儿童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1岁(SD0.5),在T2中为8.4岁(SD0.5)。结果:从T1到T2,治疗组中的覆盖从3.1mm下降到1.9mm,覆咬合从3.2mm下降到2.1mm。在对照组中,深覆盖从2.9mm增加到4.1mm,覆咬合从3.3mm增加到4.1mm。在T2时,各组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P <0.001)。在T1时,18的治疗组儿童和22的对照组儿童在上颌和下颌切牙之间有齿对齿接触。所有其他儿童为开牙合,或下颌切牙与腭牙龈接触。在T2时,在99的治疗组儿童和24的对照组儿童
3、中观察到齿对齿接触(P <0.001)。两组中几乎一半的儿童在T1时表现出门牙拥挤。在T2时,在98的治疗组儿童中观察到门牙对线良好,而32的对照组儿童发现上颌拥挤,47的对照组儿童下颌拥挤(P <0.001)。在T1时,41的治疗组儿童和53的对照组儿童存在I类关系;其余儿童为单边或双边II类关系。在T2时,90的治疗组儿童和48的对照组儿童发现为I类关系(P <0.001)。在13的治疗组儿童中,至少观察到有1例咬合偏差,包括覆盖5mm,覆咬合5mm、开牙合、下颌门牙牙龈接触、拥挤,或II类关系,但偏差均较轻微,且没有儿童需要治疗。在对照组中,88的儿童表现出至少1例咬合
4、偏差(P <0.001)。结论:在混合牙列初期中使用牙萌出诱导矫正器进行治疗是恢复正常咬合的有效方法,并且无需进一步的正畸治疗。只有少数儿童可自发矫正变化,而不需要主动干预。(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8;133:254-60)在正畸学中,治疗时机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领域。临床医生的意见表现出极大的多样性;一些医生建议在咬合发育的早期阶段进行干预,而其它人认为最好在混合牙列后期或恒牙初期进行治疗。aChief orthodontist, Vaasa Central Hospital, Vaasa, Finland. bGeneral practiti
5、oner, Kurikka Health Center, Kurikka, Finland. cGeneral practitioner, Jalasjärvi Health Center, Jalasjärvi, Finland.d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ampere University Hospital, Tampere, Finland.eProfessor and chair, Department of Oral Development and Orthodontics;director, P
6、ostgraduate School of Oral Health Sciences; vice dean, Institute ofDentistry, University of Turku, Turku, Finland.支持单位:Finnish Dental Society Apollonia, the Medical Research Fund of Turku University Central Hospital, the Medical Research Fund of Vaasa Hospital District, and Plandent Oyj.转载要求:Juha Va
7、rrela, Department of Oral Development and Orthodontics, Institute of Dentistry, University of Turku, Lemminkäisenkatu 2, FIN-20520 Turku, Finland; e-mail, juha.varrelautu.fi.提交日期:2006年2月;修订和接受日期: 2006年5月0889-5406/$34.00版权所有© 2008美国牙医矫正协会. doi:10.1016/j.ajodo.2006.05.039254据称,虽然几乎所有类型的咬合不正可
8、受益于早期治疗,但干预的有效性取决于咬合不正的情况。1例如,在落叶牙列或混合牙列初期进行后牙错咬治疗通常认为比II类关系的早期矫正更为有利。争论的主要原因似乎是,我们对治疗时机目前的知识主要是根据临床经验,反映了正畸科医学的不同方法和临床传统。科学证据有限,而且很少有研究专门针对有关早期治疗效果的问题。在美国2-4和英国5开展的临床试验主要针对II类治疗的2个替代治疗方式的有效性。 美国口腔正畸学杂志和颌面矫形学第133卷,第2号Keski-Nisula 等人 5在这些试验中,在恒牙初期,将早期生长修复期和二期治疗与单期治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除了自尊心改善外,早期治疗阶段只有轻微的获益。6这
9、些研究为临床决策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在考虑2期治疗方案时尤为如此。然而,只对少数治疗方式和矫正器进行了研究,并且从结果中得出的任何结论应当限于这些情况。例如,牙齿矫正器的活动应使用非常小的力度。Kirjavainen等人7-9和Mäntysaari等人10的研究结果表示,使用较高矫形力的相似生长改良阶段可能获得更好和更一致的效果。此外,在试验中只有少数儿童在混合牙列初期开始生长改良阶段。2-5因此,许多问题仍然是在混合牙列时期正畸干预的有效性。在芬兰,正畸包括在公共牙科护理中,该治疗方式强调早期干预正变得越来越流行。11-13在落叶牙列期筛选错位咬合后,治疗经常在混合牙列初期开始,
10、或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在后期落叶牙列开始;矫正器通常包括牙弓扩张器、牙齿矫正器、活动式牙床矫正器和活动式矫正器。12临床经验表明,系统的早期干预提供了公费医疗制度的优势。例如,可以给更多的儿童提供治疗,而不增加额外的人力和成本。12,13近日,专注于早期治疗的正畸门诊往往更常使用牙萌出诱导矫正器。12本产品有许多适应症,并认为可有效治疗许多错位咬合,包括拥挤、深覆牙合、深覆盖过多和远端咬合。此外,牙萌出诱导矫正器一般只需要很少的调整,从而使椅旁时间更少,检查的时间间隔更长。此外,可以使用用于治疗的相同设备进行固位。临床经验表明结果良好且稳定。于1998年,在芬兰西部的2个直辖市,亚拉斯耶尔维和库
11、里卡开始临床研究。在这些城市的牙科诊所中正畸护理治疗是基于全面的早期治疗;大多数患者在混合牙列初期使用牙萌出诱导矫正器作为主要治疗器械治疗。骨骼III类关系的儿童和后牙反咬的儿童通常在落叶牙列期间治疗,前者联合牙弓扩张器和面罩治疗,后者使用四螺旋矫正器治疗。偶尔使用其他矫正器,如范·比克活动式牙床矫正器。我们开展该前瞻性、对照队列研究的目的是研究牙萌出诱导矫正器的治疗效果。在实际情况下对早期治疗进行了研究,其中确立的治疗方案只进行了轻微的调整,主要是为了确保及时和控制数据的收集。在每个城市,由于伦理、实际和财政上的限制,无法将参与者随机分配为治疗组和随访组。塞伊奈约基的邻镇,直到混合
12、牙列后期才会开始正畸治疗,该镇同意为研究提供未经治疗的对照者。通过使用大量未选择的和有代表性的样本实现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匹配。我们描述了167名在混合牙列初期使用牙萌出诱导矫正器作为唯一的治疗矫正器治疗的儿童的咬合结果。将治疗效果与同期,也就是,从第一乳切牙被剥离(T1)开始到所有的恒切牙和第一磨牙完全萌出时结束期间(T2),104名对照儿童咬合的自发变化进行比较。材料和方法治疗组来源于亚拉斯耶尔维(人口,9000)的整个1992年和1993年年龄队列和库里卡(人口,11,000)的1992年年龄队列。所有的儿童在落叶牙列后期进行了筛选,并且对可能需要治疗的儿童在混合牙列开始时进行完整的临床检查
13、。将至少具有以下1种咬合特征的儿童纳入研究:(1)远心阶1mm(2)尖牙II类关系1mm,(3)拥挤,(4)覆盖3 mm,切牙的齿-齿不接触,(5)覆咬合3mm,切牙的齿-齿不接触,(6)前牙反牙合和(7)颊向反咬合(剪刀式咬合)。满足这些标准的儿童数量是315名。其中,33名使用了其他矫正器治疗,主要是四螺旋矫正器,这些儿童被排除在研究样本之外。在27名儿童患者中,儿童或家属拒绝正畸治疗。在255名儿童中开始使用牙萌出诱导矫正器治疗。在治疗过程中,12名儿童搬到另一个直辖市,因此无法完成治疗;他们的记录被排除在分析之外。 在剩余的243名儿童中,167名成功完成了治疗。76名儿童(31)因为
14、没有佩戴矫正器而被排除研究。合作困难的原因大多是心理。在这些患者中,如果明确认识到该名儿童不配合治疗则应结束治疗,通常在开始治疗后几个月之内。在3名患者中,由于病情严重无法完成正畸治疗。没有进一步收集这些儿童的记录或纳入分析。从塞伊奈约基(人口,30,000)的同一1992年和1993年年龄队列中抽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04名儿童的随机样本形成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样本中所有儿童的族裔背景是芬兰。所有儿童都是健康的,既往没有过正畸治疗。所有的治疗和对照儿童和他们的父母在任何时间均可随意拒绝参与研究。在整个研究期间的所有检查和干预时间均根据每名儿童牙齿的发育阶段,而不是根据实足年龄进行。在T1期间进行
15、临床检查后立刻开始治疗,T1,混合牙列期初始,定义为紧跟第一乳牙脱落后的时间。在T2期间对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咬合变化进行评估,T2为所有的恒切牙和第一恒磨牙完全萌出后的时期。在该时间点,早期治疗组进入固位期,且对照组开始治疗。我们分析了治疗组中167名儿童 (85名男孩,82名女孩)和对照组中104名儿童(52名男孩,52名女孩)从T1到T2的咬合变化。两组在T1的平均年龄为5.1岁(SD 0.5),在T1的为8.4岁(SD 0.5)。每名患者使用了两种或三种预制牙萌出诱导矫正器治疗(Nite-Guide或Occlus-o-Guide;Ortho-Tain,Winnetka, Ill)(图)。N
16、ite-Guide只是少数还没有长出第一恒磨牙患者使用的第一个矫正器。根据制造商的推荐确定适当大小的矫正器。矫正器只在晚上佩戴。如果遇到困难,推荐白天佩戴1个小时,直到晚上佩戴的问题解决。积极治疗定义为T1和T2之间的时间。积极治疗的平均持续时间为3.3年。在T2时,所有接受治疗的儿童进入固位期,最后的2种或3种矫正器用作固位器,每周使用两晚。在所有的永久尖牙、前磨牙和第二磨牙完全萌出之前,一直进行固位。在活动期间,每12周就诊一次,固位期间每6个月一次。图:牙萌出诱导矫正器(Occlus-o-Guide)所有儿童的全面临床检查,包括牙模的采集,均在T1和T2进行。如前所述,覆咬合和覆盖直接在
17、口中测量,下颌骨在正中关系接受测量 。14根据Moorrees所建议的,15使用精度为0.1mm的金属尺在下颌和上颌右切牙之间进行测量。在落叶牙列期,覆咬合的值在切牙佩戴时未得到矫正。下颌切牙与颌骨的接触类型也直接在口腔中记录,下颌骨为正中关系;当确定与上颌切牙接触后,则将其归为齿与齿接触,当下颌切牙与腭牙龈或粘膜接触时归为牙龈接触,当出现开式咬合时归为开式接触。通过记录重叠的牙齿,从牙模中评估前段拥挤。如Bishara等人16所建议的,从牙模中,修剪到中心关系,在垂直投影之间,在咬合面,从上颌和下颌第二乳磨牙远中面,测量末端平面关系。1名儿童认为有II类关系,远心阶为1mm。在T1
18、和T2期间,第二乳磨牙的末端平面关系用来将咬合分为I类或II类。类似地,测定从上颌尖牙的顶端到下颌尖牙和第一磨牙在咬合面之间的接触点的距离。表 I. 在T1 和 T2期间的覆盖和覆咬合治疗组(n = 167)对照组(n = 104)平均值SD平均值SDP95% CI覆盖T13.11.42.91.8>.050.19 - 0.63T2覆咬合1.90.74.11.9<.0012.51 - 1.76T13.21.73.31.9>.050.55 - 0.35T22.10.94.11.3<.0012.41 - 1.62表 II. 在T1 和 T2期间的切牙拥挤 上颌骨治疗组(n =
19、 167)对照组(n = 104)P所有牙齿的评估和测量由第一作者(K.K.N.)进行。使用精确到0.01mm的数字游标卡尺进行测量。测量的方法误差,通过对30名随机选择的受试者进行重复测量的单次测定标准误差进行评估,为0.14 mm。 17在统计评估中,使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P值小于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结果在T1期间,覆盖在-2至10mm之间,覆咬合在-3至7mm之间;各组之间无统计学显著差异(表I)。覆盖从T1到T2的变化,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2mm(SD1.6)和1.2mm(SD 1.5)。各组间覆盖从T1到T2的差异非常显著(P <0.001)。覆咬合从T1到
20、T2的变化,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1mm(SD 1.9)和0.9mm(SD 1.3);这种差异非常有显著意义(P <0.001)。在T1和T2期间,下颌切牙的接触点为中心关系。在T1期间,治疗组中的30名儿童(18)和对照组中的23儿童(22)为齿对齿接触;所有其他儿童为开式咬合,或下颌切牙与上颌牙龈和腭粘膜接触。在T2期间,治疗组中的165名儿童(99)和对照组中的25名儿童(24)的门牙之间为齿对齿接触(P <0.001)。在T1期间,在治疗组中,50名儿童(30)有牙龈接触, 86名儿童(51)为开式咬合。在T2期间,2名治疗儿童为轻度开式咬合。在对照组中,从T1到T2状
21、况的改变并不显著。 T119(11%)9(9%)>.05T23(2%)33(32%)<.001下颌骨T180(48%)46(44%)>.05T22(1%)49(47%)<.001在T1期间,在50名对照儿童(48%)中观察到牙龈接触,在T2期间为42名(40%)名。开式咬合分别为31名(30%)和37名(36%)。在T1期间,治疗组和对照组牙齿出现拥挤的儿童数量相似(表 II)。在T2期间,除了4名治疗组中的儿童外,所有儿童的切牙对齐良好;1名儿童的下颌骨;2名儿童的上颌骨和1名儿童的双颌轻度拥挤。对照儿童在T2期间显著更加拥挤(P <.001)。在两组中,在T1
22、期间尖牙的矢状关系表示II类关系趋势:治疗组中为1.6 mm(SD 1.5),对照组中为1.4 mm(SD 1.7)。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 = .25; 95% CI 0.12 -0.44)。 在T2期间,治疗组中的尖牙关系下降到 0.2 mm(SD 0.7),但对照组中仍为1.4 mm(SD 1.6)。在T2期间的差异非常有显著意义(P <.001; 95% CI 1.49- 1.04)。在两组中,在T1期间的平均末端平面关系显示轻度的远心阶趋势:治疗组中为0.7 mm(SD 1.7),对照组中为0.5 mm(SD 1.7)。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 = .20; 95
23、% CI 0.2 - 0.48)。 在T2期间,治疗组中的末端平面关系变为1.3 mm(SD 1.2),对照组中为0.4 mm(SD 1.9)。在T2期间的差异非常有显著意义(P <.001; 95% CI 1.91- 1.34)。 具有I类、I类/II类以及II类关系的儿童数量示于表 III。表 III. 在T1和 T2期间后段的矢状关系 I类治疗组(n = 167)对照组(n = 104)PT168(41%)55(53%)>.05T2151(90%)50(48%)<.001I类/IIT133(20%)18(17%)>.05T211(7%)18(17%)<.00
24、1II类T166(40%)31(30%)>.05T25(3%)36(35%)<.001治疗组(n = 167)对照组(n = 104)0 (0%)31 (30%)1 (1%)40 (38%)2 (1%)37 (36%)0 (0%)42 (40%)3 (2%)33 (32%)2 (1%)49 (47%)11 (7%)18 (17%)5 (3%)36 (35%)表 IV.在T2期间偏离咬合特征的频率覆盖 5 mm 覆咬合 5mm 开式咬合下颌骨切牙牙龈接触 上颌骨拥挤 下颌骨 拥挤 双侧II类 单侧II类各组的特征分布差异非常有显著意义(P < .001)。在T1期间,治疗组和对
25、照组的分布不具有显著差异(P = .14)。在T2期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 <.001)。表 IV为偏离咬合特征的频率,包括覆盖 5 mm、覆咬合 5 mm、开式咬合、下颌骨切牙牙龈接触、拥挤和在T2期间的II类关系。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混合牙列中期至少有 1种偏离的儿童数量分别为22名(13%)和91名(88%)。讨论亚拉斯耶尔维和库里卡的牙科诊所对正畸治疗的指南旨在及早概况出一个全面的治疗方案。在落叶牙列期间筛查和诊断潜在的错牙合畸形病例。根据不同的咬合不正类型,治疗可在落叶牙列或混合牙列初期开始。Dugoni也提出了类似的早期治疗方法,18但建议治疗的开始时间在混合牙列后期,即7-9岁
26、之间。错位咬合的早期诊断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落叶牙列咬合,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直白的。14在亚拉斯耶尔维和库里卡的早期治疗预期为1期治疗,即治疗计划通常不包括II期治疗。早期无法检查出的疾病,如前磨牙先天性缺失、异位萌出磨牙和阻生尖牙在后期进行诊断和治疗。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干预可使咬合显著改善。在到达混合牙列中期后,大部分治疗的儿童在切牙、尖牙和磨牙段表现出良好的上颌骨关系。覆咬合和覆盖均接近2mm,切牙有齿对齿接触且对齐良好,磨牙区建立了近心阶,尖牙几乎完全为I类关系。如表 IV所示,干预后,进一步治疗的需要明显减少。治疗组的167儿童中,只有22名(13)持续有轻度偏差。对于这一点,这
27、些儿童认为均不需要进一步治疗。另一方面,在对照组中,104名儿童中有92名(88)儿童至少有1个偏离咬合特征。基于研究结果,即在成长中的儿童能在咬合发育阶段自发矫正,因此经常反对早期正畸干预。15然而,对照组中的结果表明,这只是特例而不是惯例。在早期到中期混合牙列的观察期中,对照组中的咬合偏差频率仍相对不变。在我们的样本中,从T1到T2的时间为3.3年。因为牙萌出诱导矫正器用于指引恒牙长到齿弓中的正确位置,因此积极治疗时长是一样的。另一方面,完成治疗需要的总椅旁时间相对较短,这是因为每12周一次的常规检查时间一般每次不超过5至10分钟。牙萌出诱导矫正器的优点是,它不仅能引导牙齿萌出,同时对两个
28、牙弓的横向、矢状和垂直关系也有作用。在之前,曾几次尝试在使用和不使用矫治器的情况下通过早期截断减少或消除错位咬合。13,19-23虽然所有研究均报告为有利的影响,但结果都不同,这可能反映了截断方案的多样性和儿童的年龄范围广泛性。在正畸治疗由政府补贴的国家开展了两项研究。13,23这些发现表明,在社区应用早期截断可显著减少治疗的需要。13,23在我们的研究中观察到类似的但更大的咬合改善。我们研究的预制牙萌出诱导矫正器具有广泛的治疗适应症,但通常推荐仅用于轻度到中度的错位咬合。24然而,临床经验表明,如果治疗在混合牙列初期开始,咬合不正的严重性很少成为禁忌症。在该咬合发育阶段,几乎所有情况均可认为
29、是轻度或中度情况,因此适合于牙萌出诱导矫正器治疗。该牙萌出诱导矫正器的设计目的是在牙周膜的纤维成熟前引导萌出的牙齿长在正确位置。25通过在混合牙列初期启动积极治疗,如本次研究中,矫正器可以对所有永久切牙和第一磨牙发挥作用。尽管牙萌出诱导矫正器的有效性不仅限于活动长牙期,但临床经验表明,如果开始较晚,则治疗会变得更复杂。26 在牙周膜成熟后,需要白天定期的佩戴才可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牙齿移动需要更大的力量和更长的治疗时间。通常情况下,可能需要联合其他设备,如牙齿矫正器、快速扩弓,或固位矫正器治疗。 27另一方面,如果治疗在活动长牙过程中进行,则矫正器似乎对大多数患者均有效。年幼儿童使用可移动矫正
30、器治疗时,特别是在治疗开始时,家长的指导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在此研究中成功完成治疗的儿童,4名儿童在开始时使用矫正器存在问题,但很快就克服了困难。在另一方面,76名儿童(31)的治疗因为持续存在问题而停止,有的是因为儿童不愿意佩戴矫正器,有的是因为家长没有足够的意志力支持儿童。在这些儿童的家庭中,各种心理障碍是合作较差的主要原因。我们研究的不依从率略高于Twin-block矫正器5报道的比例,与Fränkel2的大致相同。研究表明,患者年龄小为社区中早期治疗的主要限制因素。28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背景似乎是影响依从性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患者本身的年龄。尽管存在合作问题,但在
31、亚拉斯耶尔维和库里卡的整个1992年和1993年年龄队列中43的儿童使用牙萌出诱导矫正器成功进行了治疗。混合牙列初期使用牙萌出诱导矫正器的干预治疗似乎是减少正畸治疗需要的有效方法。临床经验表明,适当的固位,治疗效果仍然良好,且很少或几乎没有复发。然而,这种治疗方式的长期有效性只能在固位期后和固位后随访中进行评估。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在混合牙列初期,使用牙萌出诱导矫正器进行正畸干预是有II类关系或II类关系倾向的错位咬合、过多覆盖、深覆牙合、开式咬合、拥挤、前交叉咬合或口腔牙合的一种有效治疗方式。在治疗过程中,引导长出的永久切牙和第一磨牙长在牙弓的正确位置。与此同时,在很大程度上矫正了切牙、尖牙和
32、磨牙的上颌骨之间的关系。在观察期间,在对照儿童中只有少数发生自发矫正的变化。当儿童到达混合牙列中期后,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只需要较少的治疗,在对照组中普遍观察到偏离咬合特征。谨此对亚拉斯耶尔维、库里卡和塞伊奈约基健康中心的工作人员、患者和其父母的合作与协助致以感谢。参考文献1. Bishara SE, Justus R, Graber TM. Proceedings of the workshop discussions on early treatment.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1998;113:5-6.2. Gafari J, Shofer FS, J
33、acobsson-Hunt U, Markowitz DL, Laster LL. Headgear versus function regulator in the early treatment of Class II, Division 1 malocclusio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1998;113:51-61.3. Keeling SD, Wheeler TT, King GJ, Garvan CW, Cohen DA, Cabassa S, et al. Anteroposter
34、ior dental and skeletal changes after early Class II treatment with bionators and headgear.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1998;113:40-50.4. Tulloch JFC, Phillips C, Proffit WR. Benefit of early Class II treatment: progress report of a two-phas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
35、hop 1998;113:62-72.5. OBrien K, Wright J, Conboy F, Sanjie Y, Mandall N, Chadwick S, et al. Effectiveness of early orthodontic treatment with the Twin-block appliance: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trial. Part 1: dental and skeletal effects. Am J Orthod DentofacialOrthop 2003;124:234-43.6. OB
36、rien K, Wright J, Conboy F, Chadwick S, Connolly I, Cook P, et al. Effectiveness of early orthodontic treatment with the Twin-block appliance: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art 2: psychosocial effects.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3;124:488-95.7. Kirjavainen M, Kirjavainen T, Ha
37、avikko K. Changes in dental arch dimensions by use of an orthopedic cervical headgear in Class II correction.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1997;111:59-66.8. Kirjavainen M, Kirjavainen T, Hurmerinta K, Haavikko K.Orthopedic cervical headgear with expanded inner bow in ClassII correction. Angle Orth
38、od 2000;70:317-25.9. Kirjavainen M, Kirjavainen T. Maxillary expansions in Class II correction with orthopedic cervical headgear. A posteroanterior cephalometric study. Angle Orthod 2003;73:281-5.10. Mäntysaari R, Kantomaa T, Pirttiniemi P, Pykäläinen A. The effects of early headgear
39、treatment on dental arches and cranio- facial morphology: a report of a 2 year randomized study. Eur J Orthod 2004;26:59-64.11. Pietilä T. Orthodontic care in Finnish health centers (disserta- tion). Turku, Finland: University of Turku; 1998.12. Pietilä T, Alanen P, Nordblad A, Kotilainen
40、J, Pietilä I, Pirttini- emi P, et al. Hampaiden oikomishoito terveyskeskuksissa. Helsinki: Sosiaali-ja terveysalan tutkimus-ja kehittämiskeskus Stakes Raportteja 279; 2004.13. Väkiparta MK, Kerosuo HM, Nyström ME, Heikinheimo KA.Orthodontic treatment need from eight to 12 years o
41、f age in an early treatment oriented public health care system: a prospective study. Angle Orthod 2005;75:344-9.14. Keski-Nisula K, Lehto R, Lusa V, Keski-Nisula L, Varrela J.Occurrence of malocclusion and need of orthodontic treatment in early mixed dentition.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3;12
42、4:631-8.15. Moorrees CA. The dentition of the growing child.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16. Bishara SE, Hoppens BJ, Jakobsen JR, Kohout FJ. Changes in the mo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ciduous and permanent dentitions: a longitudinal study.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1988;
43、93:19-28.17. Dahlberg G.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medical and biological students.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1948.18. Dugoni SA. Comprehensive mixed dentition treatment.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1998;113:75-84.19. Popovich F, Thompson GW. Evaluation of preventive and interceptive treatment between three and eighteen years of ag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水库疏浚工程合同
- 微商有偿代理合同协议
- 德祐地产加盟合同协议
- 2025届毕业生劳动合同模板
- 2025集体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模板
- 商品电动轿车出售合同协议
- 2025企业常见合同范本
- 楼道下水改造合同协议
- 2025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样本
- 2025广告投放合同模板
- GB/T 22671-2024外转子电动机试验方法
- 联通新员工培训
- 新版加油站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 GB/T 3045-2024普通磨料碳化硅化学分析方法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2024至2030年中国擦窗机器人产业竞争现状及投资决策建议报告
- 益母草颗粒的保肝作用机制
- 婚姻家庭法教学课件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大单元作业设计
- 金融大数据银行项目使用手册
- 《装饰构造与施工工艺实习》课程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