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的转向_一种现象学的视野_第1页
设计理念的转向_一种现象学的视野_第2页
设计理念的转向_一种现象学的视野_第3页
设计理念的转向_一种现象学的视野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21 卷 第 12 期 武 汉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Vol.21 No12 2008 年 12 月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c. 2008_作者简介 :李万军 (1972- ,男,博士 ,副教授 ,研究方向 :工业设计及其理论与设计美学 .设计理念的转向 一种现象学的视野李万军(武汉科技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摘 要:在现代社会中设计正成为人的生存方式,设计理念的转向已势在必行,以何种视角来分 析设计问题是当代设计师所必须面对的。而现象学以其独特的视域 , 为相关设计理论研究从

2、设计 产品的对象性存在转向设计与人存在经验及生存智慧的关联上 ,敞开了现代人的生存经验。本文 通过国内外相关设计现象学研究的论述 , 指出目前设计理论研究的缺失 ,从而尝试为中国当代设 计理论研究探索一条新的道路。 关键词 :现象学 设计理念 转向中图分类号 :TS9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160(2008-0049-03随着现代设计与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之间的 联系日益紧密 ,设计正成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对 于现代设计而言 ,它渐渐走出两条不同的道路 ,一 是追求个人的风格、 表现、 技巧的 “为设计而设计 ”的道路 ;另一条道路则是 “为实用而设计 ”形,式为功能服务

3、。然而 ,当代设计的发展方向更趋多样 化,设计观念的合理化更新势在必行 ,关于设计本 身的存在特性的理论探讨随之出现多元化发展倾 向。这其中 ,一种现象学的视角有其方法论上的优 先性 ,相关研究已在设计理论界得以提出并展开。1.中国设计理论研究现状我国的设计理论的研究历史较短。自八十年代 开始 ,早期的设计理论研究主要是以译介为主 ,湖 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现代设计艺术理论丛书 , 在国内艺术界较早提出 “设计艺术理论 ”的概念。 周峰主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设计丛 书 ,其中的视觉美学 、 设计与形态等译著 , 更加直接地让国内读者系统了解到德国 “包豪斯 ”的设计理论。同期 ,柳冠中的

4、设计文化论收纳 了作者八十年代以来的工业设计论文 ,该论文集对 设计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叶朗主编的现代美学 体系一书 ,将“审美设计学 ”作为单独的一章纳 入了作者构想的 “现代美学体系 ”提,出 “审美设 计学的核心范畴是功能美 ”的判断 ,开始明确提出 将设计独立出来 ,并确立其在现代美学体系中的地 位。九十年代以来 ,有关设计理论方面的著作开始大批问世。其中李建盛的著作希望的变异 :艺术 设计与交流美学站在交流美学的立场阐述了设计从现代到后现代、设计与交互语境、设计逻辑与文 本的变异、艺术设计与主体性交流话语、设计拓展 美学的边界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并且对当今中国设 计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

5、自己独特见解。而滕守尧和 聂振斌合著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学与设计 ,以 经济全球化为背景 ,对中国当代设计艺术、商业设 计的美学批判和审美化生存与环境等几个方面描 述了知识经济时代美学体系中的设计。近年来人们已经意识到一种现象学的方法对于分析设计产品形态所具有的重要性 ,并且开始引 进西方的建筑现象学来反思建筑设计的诸种问题。沈克宁的 建筑现象学 可以成为该领域中的代表, 他通过现象学的方法将建筑设计中的场所、场所精 神与空间知觉作为中心问题得以提出,对人类在日 常生活中对场所、空间和环境的感知和体验给予充分关注 ,这对于建筑设计观念的更新无疑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 , 在作为整体现象的设计

6、活动中, 场所精神和空间意识只是人的感知经验中的一种 , 设计所聚集的生活世界与生存体验有待于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得以扩张。从现象学的维度来思考设计 问题 ,重新将设计的本来面貌呈现出来 ,建立明晰 的设计理论构架 , 这方面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由此 , 我们将目光转向西方设计现象学的研究。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502.西方设计现象学研究现状西方学者对设计史论的研究已有数百年的历 史。最初的设计理论一直为传统艺术和建筑理论所 包容 ,这是因为设计本身是从美术与建筑实践中引 申出来的理论总结。设计作为美术和建筑理论中的 一个重要范畴 , 在西方有着深厚的理论传统。然而 , 从现象学维度对设计问题

7、的研究时间并不长 ,大致 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现在二十世纪初期到中期 ,现象学 作为一种哲学的方法得以建立 ,针对设计物的现象 学分析开始出现 ,但主要服务于哲学问题的展开 , 散见于哲学文本中 , 并不具有独立性 ,其代表人物 是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胡塞尔作为现象学哲学的创 立者提出了 “走向事情本身 ”的现象学还原方法 , 虽然他并没有明确关于设计的论述 ,但提供了一种 看待物象世界的新视角 ,即一个在实践的直观中得 以显现、在人的意识的意向性活动中得以构造的物 的世界 ,该视角已包含了延伸到设计领域中去的可 能性。海德格尔实践了这种可能性 ,在技术的追 问 、 物 、 建筑、居住、思

8、想等文本中展开了 银质祭器、陶壶、桥等设计产品的现象学分析 ,他 所理解的设计物的本性不在于它是被技术所规定 的客观对象 ,而是聚集着天地人神的存在之显现。 海德格尔的研究使包含在设计中的人的存在问题 引起人们的关注。第二阶段见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该时期现象 学的方法被有意识地运用到工业设计产品的分析中,具有专门性和独立性 ,它揭示出设计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为新的设计产品的出现提供了理论上的论证 ,但由于局限于对最新的电子产品的分析 ,这一时期的设计现象学研究尚不具备对设计 整体现象分析的能力 ,其代表人物有细川周平、雷 纳 舍恩哈默尔。细川周平从人在城市中对音乐的 感知经验的转变出发

9、总结了电子产品随身听的设 计理念 ,即设计产品的使用环境及其对使用者的生 活经验的改变 ,较之产品存在的物性特征更值得关 注。雷纳 舍恩哈默尔提出随声听等现代电子产品 的为人类带来游离于日常生活之外的超越性体验 , 以及设计现象中技术作为文化的中介所显现的是 人与设计产品的相互依赖关系。这一阶段关于工业设计产品的现象学分析为人们反思设计与当代人 的生存方式的转变之间的关系问题拉开了帷幕。 第三阶段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该时期的研 究表现出体系化的特征 ,一种着眼于设计整体现象 的现象学研究真正开始确立 ,以延斯 森根特和福 尔克尔 菲舍尔为代表的研究者们在方法上确立现 象学对于设计研究的合理

10、性和优先性 , 力图将设计 现象还原到人的生活世界中 ,以揭示出设计产品的 物性存在中所包含的无限可能的视域 ,从而为当代 设计提供一种前瞻性的理论指导。延斯 森根特从 方法论上确立了现象学相对于符号学的优先性 ,主 张在现象学的非中介、直接的情况下描述设计物的 存在及其变化形态。福尔克尔 菲舍尔偏向于对产 品设计的个案进行现象学分析 ,由此透视设计产品 对用户行为方式和生活世界的改变。经过这一阶段 的发展 , 设“计现象学 ”不仅获得一种称谓上的独 立,而且开始在自身内部尝试确立其存在的依据与 研究的中心。然而 ,其不足之处不容忽视 ,即由于 欠缺对当代人的生存经验及其危机的深度反思 ,对

11、设计的现象学还原还有待于进一步推进到设计产品与个体的身体体验以及交互主体的共同生活经 验的内在关联中。3.设计现象学的维度现象学本是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是一种 带有艺术特征和美学性质的思考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哲学的思想方法 ,也是科学与艺术的一种思维模式。通过现象学思维模式来分析设计的产生、发展及其文化的形成 ,阐明设计的价值追求。审视当 今多样的设计现象 ,以前瞻性的眼光对重大的设计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探索其呈现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基础 ,从而对当今设计文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批判。在此基础上阐明当代设计现象中所存在的问题 ,为设计文化正面健康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从现象学的维度来阐释设计

12、问题,不再是给设 计下一定义 “设计是什么 ”。这是因为在现象学看来,现有的设计都是将 “物”对象化 ,即人以自身 为主体向外于他的某一 “对象 ”所发出的。设计所思考的事物被视为 “对象 ”这,也就意味着事物以其非本真的状态出现 ,成为主体的附属物。由此我们必须抛弃传统思想上的偏见和先见,即反对以 “主体 ”和“客体 ”相互割裂和对立的方法去思考设计问题 ,不再将设计看作与一般存在物一样的外在对象 ,而是要将设计活动当成人与物的相互生成的过程。因此设计作为人生活世界中所呈现的一种图景 ,是人创造力和生命力自我显现的结果。 运用现象学的哲学方法 ,对当代设计现象及其问题进行哲学美学层面上的思考

13、,为设计区分边 界 ,了解设计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分析已经存在的各种设计现象 ,陈述设计的历史沿革。设计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 ,需要将它还原到生活世界。由于第 12 期 李万军 :设计理念的转向51我们的生活世界是欲望、技术和大道的聚集活动 , 而设计又是生活世界的设计 , 它的一般本性就展现 为欲望、技术与大道的游戏。因此从当代各种设计 现象出发 , 揭示出设计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在何种程 度上相关于人的欲望、技术和智慧 ,从而将自身的 本性显现为三者的游戏。这样将使设计摆脱了形式 与功能、艺术与技术的遮蔽 ,获得自身的独立自主 性。设计作为一种创制性的活动 ,材料、形式、功 能等都只是它的要素

14、,而不是它的规定。这是因为 设计过程一般可以分为思考创造阶段和设计实践 阶段 ,而创新理念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本源。设计就 是将人的理念转换和显现的过程 ,即是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和整理 ,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以寻求解 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而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运用就成 为设计过程中关键。对于设计问题的思考就回朔到 思维模式的本源性问题上。但因时代的变迁 ,以人 为本的设计理念逐渐被享乐化、虚无化和技术化所 遮蔽 ,因此尝试以现象学的方法 - 还原 ,呈 现最初的直观体验 ,即人对物的直观体验。将生活 世界中人与物的关系显现出来 ,从而厘清设计活动 的一般本性。 并由此呈现出的 “意向性 ”指涉问题

15、, 试图将纷繁的设计现象还原到它的本性上 -人 与物的关系 ,即“回到事情本身 ”。才能透视当代 设计实践中出现的享乐主义、技术主义、虚无主义 等问题 ,并对其进行批判 ,将未来设计的道路展现 出来。4.结语设计自身是一世界 ,只有通过去蔽才能敞开自 身存在。当代设计现象纷繁复杂 , 而且已经扩展到 我们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目前国内设计理论研究 很大程度上都偏向于一种现象的描述 ,缺少对设计 问题的解析和一种哲学的思辨。因此 ,运用现象学 的方法分析设计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 现实意义。就理论意义来看 ,由于我国目前的设计 理论研究多数还停留于简史、分类等一般性的描 述,对跨学科知识的引

16、入又往往停留在名词和原理 的解释与套用阶段上 ,运用现象学的方法结合中国 设计实践来反思设计的一般本性 ,对于设计基础理 论的深入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就现实意义 来看 ,由于当代中国设计界看似繁荣的表象背后隐 藏着脱离了具体人文背景知识的设计活动所造成 的各种危机 ,如技术化危机、与人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背离的危机以及价值虚无化危机等 ,从现象学维 度反思设计与人的生活世界及生存体验之间的深 层联系 ,有助于破除不合理的陈旧的设计观念 ,对 当代中国的设计实践起到积极的指引作用。参考文献1. 日日野永一 .设计 M. 武汉 :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19882. 法J J德卢西奥 迈耶 .

17、视觉美学 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963. 瑞士 约翰尼斯 伊顿 .设计与形态 M. 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 19964. 柳冠中 .设计文化论 M. 哈尔滨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5. 叶朗 .现代美学体系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6. 李建盛 .希望的变异 -艺术设计与交流美学 M. 郑州 :河南美术 出版社 ,20017. 滕守尧、聂振斌 .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学与设计 M. 南京 :南京出版 社 ,20068. 沈克宁 .建筑现象学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9. 彭富春 .哲学美学导论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

18、510. Husserl: The Crisis of European Sciences and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y ,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011. Martin Heidegger: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 ,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 197712. Rainer Sch?nhammer: Der “ Walkman.” Eine ph?nomennologische Untersuchung. Munich, 198813. Jens Soentgen: Splitter und Scherben. Essa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