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管理体系标准2008_第1页
测量管理体系标准2008_第2页
测量管理体系标准2008_第3页
测量管理体系标准2008_第4页
测量管理体系标准200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认证辅导认证辅导2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标准包含三部分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标准包含三部分 一、计量法制要求;二、技术能力要求; 1)计量检测能力 2)计量检测水平三、测量管理体系要求。3一、计量法制要求一、计量法制要求 1.1体系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以及相关的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要求。下列要求是按现行的计量法律法规提出的,其随后如有修订,则按修订后的要求实施。 4一、计量法制要求一、计量法制要求 1.2计量单位 组织从事下列活动,应当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a)制发公文、统计报表; b)生产、销售产品,标注产品标识,编制产品

2、使用说明书; c)制定标准、规范、规程、技术文件; d)出具检定、校准、检验、测量数据; e)国家规定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的其他活动。5一、计量法制要求一、计量法制要求 1.3计量人员 从事计量检定的人员应持有相应的有效证件。 1.4计量标准 组织用于计量检定和(或)校准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应经相关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JJF 1033-2001计量标准考核规范要求考核合格后投入使用。6一、计量法制要求一、计量法制要求 1.5强制检定 组织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和用于贸易结算、医疗卫生、安全防护和环境监测并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应按规定实施强制检定。 1.6特定要求 1.6.2从事定量包装商品生产

3、的组织应遵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规定。 1.6.3从事零售商品销售的组织应遵守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规定7二、技术能力要求二、技术能力要求 2.1总则 体系的计量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应满足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对计量的要求。 8二、技术能力要求二、技术能力要求 2.2检测能力 计量检测能力应满足以下要求: a)质量管理对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 b)环境管理对环境监视和测量的要求; c)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对职业健康安全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 d)经营管理、能源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等对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要求。9二、技术能力要求二、技术能力要求2.3检测水平 需要时,计量检测水平应该满足以下要求: a

4、)采用先进的计量检测技术和测量设备以满足组织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对计量检测的要求; b)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测量管理体系和计量检测数据。10三、测量管理体系三、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即即GB/T19022-2003/ISO10012GB/T19022-2003/ISO10012:2003200311中中 华华 人人 民民 共共 和和 国国 国国 家家 标标 准准GB/T 190222003/ISO 10012:2003代替GB/T 19022.1-1994GB/T 19022.2-2000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测量过程和测量

5、设备的要求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s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sRequirements for measurement processes and measuring equipmentRequirements for measurement processes and measuring equipment(ISO 10012:2003 ISO 10012:2003 ) 12 1 1 范围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本标准规定了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计量确计量确认管理的通用要求,并提供了指南,用于支认管理的通用要求,并提

6、供了指南,用于支持和证明符合持和证明符合计量要求计量要求。它规定了测量管理。它规定了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管理要求,可由执行测量的组织体系的质量管理要求,可由执行测量的组织作为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以确保满足计作为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以确保满足计量要求。量要求。 1. 1.测量过程测量过程的通用要求和指南;的通用要求和指南;l2.2.测量设备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的通用要求和指南;计量确认的通用要求和指南;l3.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管理要求,可由执行测量的组的质量管理要求,可由执行测量的组织作为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织作为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l用于支持、证明符合和确保满足用于支持、证明

7、符合和确保满足计量要求计量要求。l 要点要点13 本标准与其他标准的关系本标准与其他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不拟作为用于证明符合本标准不拟作为用于证明符合GB/T19001GB/T19001、GB/T 24001GB/T 24001和任何其它标准的必要条件。相关方可以允许在认证活和任何其它标准的必要条件。相关方可以允许在认证活动中使用本标准作为满足测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输入。动中使用本标准作为满足测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输入。 本标准不拟替代或增加本标准不拟替代或增加GB/T 15481GB/T 15481(idt ISO/IEC idt ISO/IEC 1702517025)标准的要求。标准的要求。1 1.

8、 .引言:遵从本标准的要求引言:遵从本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有利于满足其它标准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满足其它标准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要求;过程控制的要求;2.2.引言:引言:除非除非经过认同,本标准经过认同,本标准不拟不拟增加、节略或代替其它标准的任增加、节略或代替其它标准的任何要求。何要求。 3.3.范围:范围:不拟不拟作为用于证明符合作为用于证明符合GB/T 19001GB/T 19001、GB/T 24001GB/T 24001和任何其它和任何其它标准的必要条件,相关方可以标准的必要条件,相关方可以允许允许在认证活动中使用本标准作为满在认证活动中使用本标准作为满足测量管理体系要求的条件;足

9、测量管理体系要求的条件;4.4.范围:范围:不拟不拟替代或增加替代或增加GB/TGB/T 1548115481(idt ISO/IEC 17025idt ISO/IEC 17025)的要求。的要求。 要点要点14 2 2规范性引用文件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000-2000 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VIM:1993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l 151. 测量管

10、理体系定义3.1 3.1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 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 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 为完成计量确认并持续控制测量过程所必需的一组相为完成计量确认并持续控制测量过程所必需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是在测量方面具有指挥、控制、协调作是在测量方面具有指挥、控制、协调作用的体系。用的体系。 3 3 术语和定义术语和定义3.2 3.2 测量过程测量过程 measurement processmeasurement process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确定量值的

11、一组操作。164 总要求总要求 测量管理体系应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测量管理体系应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 指南指南 规定的计量要求从产品要求导出。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规定的计量要求从产品要求导出。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需要这些要求。要求可表示为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都需要这些要求。要求可表示为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或操作者技定度、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或操作者技能要求。能要求。 1 1)什么是)什么是“计量要求计量要求”? “计量要求计量要求”就是对就是对测量设备测量设备的的要求要求和对和对测量过程测量过程的的要求要求。172 2)计量要求的表示

12、形式)计量要求的表示形式 1)对对某某测量设备提出的要求测量设备提出的要求。包括:误差的要求、分辨力的要求、量程的要求、稳定性等要求。2)对某测量过程提出的要求对某测量过程提出的要求。包括:允许不确定度的要求、最大允许误差的要求、测量范围的要求、重复性、复现性等要求,以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操作者技能等要求。181)1)测量设备应满足计量要求测量设备应满足计量要求 用于测量设备的购置用于测量设备的购置 ;用于计量确认过程;用于计量确认过程;2)2)测量过程应满足计量要求测量过程应满足计量要求用于测量过程的设计;用于测量过程的设计;用于测量过程的控制;用于测量过程的控制; 测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维护

13、,测量设备的配备和计量确认,测量过程的控制都应满足“计量要求”。满足计量要求是建立和维护测量管理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3)计量要求的作用)计量要求的作用194 4)计量要求计量要求从哪里导出从哪里导出(1).计量要求可以从以下信息中计量要求可以从以下信息中找到找到。 顾客的合同,被测对象的技术规范、检验产品是否合格的产品标准,生产过程控制和监测的工艺文件,以及贸易、能源、安全、环保等法律法规中导出;也可以从被校准、验证和确认的设备的规定要求中导出;最大允许误差可通过参考测量设备制造者公布的规范或由计量职能来设定。 (2).2).计量要求可以从以上信息中计量要求可以从以上信息中导出导出。20 “计

14、量要求”本来应该由“顾客”提出要求。但往往顾客只能提出对产品性能、生产控制、物料交易、安全、环保等的要求,不太可能直接提出对测量的要求。因此需要企业中有生产和计量知识的人代表顾客提出。我国有的行业在技术规范、法律法规中已经代表“顾客”提出了“计量要求”;也有的“顾客”有能力自己提出“计量要求”,这两种情况下就不需要企业导出了。 5)如何导出计量要求)如何导出计量要求 21 测量管理体系由设计的测量过程控制、测量设备的计量确测量管理体系由设计的测量过程控制、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图认(图2 2)和必要的支持过程构成。测量管理体系内的测量)和必要的支持过程构成。测量管理体系内的测量过程应受控过程应受

15、控( (见见7.2)7.2)。测量管理体系内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测量管理体系内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确认(见确认(见7.17.1)。)。1.1.测量管理体系由以下过程构成:测量管理体系由以下过程构成: 计量确认过程计量确认过程 测量过程测量过程 管理职责过程管理职责过程 资源管理过程资源管理过程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过程;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过程; 2.2.测量过程应受控;测量过程应受控;3.3.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计量确认。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计量确认。要点要点4总要求测量管理体系的构成227 7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实现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实现8.48.4改进改进顾客测量要求顾客测量要求5 5 管

16、理职责管理职责8 8 测 量 管 理测 量 管 理体 系 分 析 和体 系 分 析 和改进改进6 6资源管资源管理理7.1 7.1 计量确认计量确认7.2 7.2 测量过程测量过程图图1 1 测量管理体系模式测量管理体系模式测量结果测量结果顾客满意顾客满意输出输出输入输入3.测量管理体系过程 235. 5. 管理职责管理职责5.1 5.1 计量职能;计量职能;5.2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5.3 5.3 质量目标;质量目标;5.4 5.4 管理评审。管理评审。243.6 3.6 计量职能计量职能 metrological functionmetrological func

17、tion组织中负责确定并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行政和技术职能。组织中负责确定并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行政和技术职能。要点要点1)计量职能就是负责)计量职能就是负责确立确立和和实施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职能测量管理体系的职能。建立计量管理机构,规定计量部门的职能是测量管理体系建立计量管理机构,规定计量部门的职能是测量管理体系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2)确立了计量职能在测量管理体系中的)确立了计量职能在测量管理体系中的核心核心地位地位。3)计量职能的管理者是测量管理体系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计量职能的管理者是测量管理体系的组织者和实施者。4 4)计量职能包括)计量职能包括行政行政和和技术技术方面

18、的职能。方面的职能。 5)行政管理和技术保障是计量工作基础,两者缺一不可。)行政管理和技术保障是计量工作基础,两者缺一不可。这充分反映了计量工作的内在规律,是计量职能区别于其这充分反映了计量工作的内在规律,是计量职能区别于其他管理职能的显著特点。他管理职能的显著特点。5.1 计量职能计量职能25 一、规定计量职能一、规定计量职能 5.1 5.1 计量职能计量职能 组织应规定计量职能。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必要组织应规定计量职能。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必要的资源以建立和保持计量职能。的资源以建立和保持计量职能。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形

19、成文件,并加以保持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并加以保持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26 要点要点最高管理者最高管理者承担的职责承担的职责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最高管理者应确保: 1. 1.建立计量职能部门建立计量职能部门( (计量职能部门可以是一个单独的部计量职能部门可以是一个单独的部门或分布在整个组织中门或分布在整个组织中) ); 2.2.提供必要的测量资源;提供必要的测量资源; 3.3.建立和保持计量职能。建立和保持计量职能。计量职能部门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应承担的职责 计量职能部门的管理者应:计量职能部门的管理者应: 1.1.制定体系文件;制定体系文件; 2.2.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建立测量管理体系

20、; 3.3.保持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保持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275.2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a a) 确定顾客的测量要求并转化为计量要求确定顾客的测量要求并转化为计量要求 b b) 测量管理体系满足顾客的计量要求;测量管理体系满足顾客的计量要求;c c) 能证明符合顾客规定的要求。能证明符合顾客规定的要求。要点要点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 a.a.了解顾客对产品的要求;了解顾客对产品的要求;b.b.把产品的要求转化为对测量的要求;把产品的要求转化为对测量的要求;c.c.把测量要求转化为把测量要求转化为

21、计量要求计量要求;d.d.证明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和测量能力能符合顾客的要证明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和测量能力能符合顾客的要求。求。285.3 质量目标质量目标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为测量管理体系规定可测量的质量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为测量管理体系规定可测量的质量目标。应规定测量过程的性能判定客观准则、程序及其目标。应规定测量过程的性能判定客观准则、程序及其控制。控制。指南指南 在不同的组织层次,质量目标的例子在不同的组织层次,质量目标的例子(略)(略) 要点要点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 1.1.制定的质量目标应是可以制定的质量目标应是可以衡量衡量的;的;2.2.应制定测量过程的性

22、能应制定测量过程的性能( (如,测量不确定度如,测量不确定度) )的的客观判定客观判定准则准则、程序及其控制方法;、程序及其控制方法;3.3.质量目标应由组织的质量目标应由组织的不同层次不同层次分别制定;分别制定; 295.4 管理评审管理评审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系统地评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系统地评审测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审测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评审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必要宜性。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评审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必要资源。资源。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利用管理评审的结果对体系进计量职能的管理者

23、应利用管理评审的结果对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正,包括改进测量过程和评审质量目标。应行必要的修正,包括改进测量过程和评审质量目标。应记录所有的评审结果和采取的所有措施。记录所有的评审结果和采取的所有措施。 30要点要点:1.1.最高管理者最高管理者承担的职责承担的职责 a.a.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系统地评审;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系统地评审;b.b.确保评审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必要资源;确保评审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必要资源;c.c.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持续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持续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 2.2.计量职能部门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应承担的职责 a.a.利用管理评审的结果对体

24、系进行必要的修正;利用管理评审的结果对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正;b.b.包括改进测量过程和评审质量目标包括改进测量过程和评审质量目标c.c.记录所有的评审结果和采取的所有措施。记录所有的评审结果和采取的所有措施。31第第5 5条条 管理职责的要点管理职责的要点一、最高管理者在测量管理体系中起着关健作用一、最高管理者在测量管理体系中起着关健作用 如,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如,建立测量管理体系、规定计量职能规定计量职能、提供必要的提供必要的资源、确保管理评审、保持体系的发展资源、确保管理评审、保持体系的发展等。等。二、计量职能部门在测量管理体系中承担看重要职责二、计量职能部门在测量管理体系中承担看重要职责如

25、,如,制定体系文件制定体系文件;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建立测量管理体系;保持和持续;保持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其中,保证测量过程能满足顾客要求、改进其有效性。其中,保证测量过程能满足顾客要求、制定质量目标制定质量目标、组织管理评审等有新的要求。、组织管理评审等有新的要求。 326 6. . 资源管理资源管理6.1 6.1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 -人员的职责、能力和培训人员的职责、能力和培训6.2 6.2 信息资源信息资源- -程序、软件、记录、标识程序、软件、记录、标识6.3 6.3 物资资源物资资源- -测量设备、环境测量设备、环境6.4 6.4 外部供方外部供方336 6资源管理资源管理6.l6.l

26、人力资源人力资源 6.1.1人员的职责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规定测量管理体系中所有人员的职责,并形成文件。 (指南:这些职责可用机构框图、岗位描述和工作指导书或程序来规定。 本标准不排除在计量活动中使用外部的专门人材。) 346.l6.l人力资源人力资源 6.1.1能力和培训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具有可证明的能力,以执行分配的任务。应规定所要求的专门技能.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提供培训,以满足已识别的需要,保存培训活动的记录。员工应认识到他们所承担的职责,清楚他们的活动对测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产品质量的影响。35l6. 1.2 能力和培训l 指南:可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来获得能

27、力,并通过测试和观察其表现来证明。l 当使用正在培训中的员工时,应进行充分和适宜的监督。366.2 6.2 信息资源信息资源 6.2.1程序 测量管理体系的程序程序应形成必要详细必要详细的文件,并经确认确认,以确保正确执行以及实施的一致性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 制定新的程序或更改现有程序应经授权批授权批准并受控准并受控。程序应现行有效,需要时可获得和提供。 (指南:技术程序的依据可以是已发布的标准测量方法或顾客、设备制造者的书面文件。)376.2.2软件 测量过程和结果计算中所用的软件应形成文件,并经识别和受控,以确保持续使用的适宜性。软件及其任何修改在启用前应进行测试和(或)确认,并经批准和存

28、档。测试应在必要的范围内进行,以确保测量结果有效。 386. 2. 2 6. 2. 2 软件软件 396.2.3 记录 应保存测量管理体系运行所需信息的记录。应有形成文件的程序以确保记录的标识、储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 406.2.4 标识 应清楚地标识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测量设备和技术程序,可以单独地或集体地标识.应有设备计量确认状态的标识,已确认用于某个特定的测量过程或某些过程的设备应清楚地标识或受控,以防止未授权使用。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设备应与其他设备清楚地区分。416.36.3物质资源物质资源 6.3.1测量设备 在测量管理体系中应提供并标识提供并标识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所需

29、的所有测量设备。测量设备在确认有效前应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测量设备应在受控的或已知满足需要的环境中使用,以确保有效测量结果。用于监测和记录影响量影响量的测量设备应包括在测量管理体系内。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建立、保持和使用形成文件的程序来接收、处置、搬运、贮存和发放接收、处置、搬运、贮存和发放测量设备,以防误用、错用、损坏和改变其计量特性。纳入或撤出测量管理体系中的测量设备应有处理处理程序。 426.3.1 测量设备43测量设备的保存和维护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制定、使用并即时更新文件化的程序来接收、交接、搬运、保存和处置测量设备,以防误用、错用、损坏和改变其计量特性。应有程序处置从测量管理体系中

30、排除的测量设备。446.3.2环境 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测量过程有效运行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应形成文件。 应监视和记录影响测量的环境条件。根据环境条件所进行的修正应予记录并用于测量结果。 指南:影响测量结果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温度变化率、湿度、照明、振动、灰尘量、清洁度、电磁干扰和其它因素。设备制造者为正确使用其设备,通常提供设备规范,它给出测量范围、最大负载、环境条件限制等。456.4 6.4 外部供方外部供方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对外部供方为测量管理体系提供的产品产品和服务服务提出要求提出要求并形成文件。应根据外部供方满足文件规定要求的能力对其进行评价和选择评价和选择。应规定选择、监视和评价的准则

31、并形成文件,并记录评价结果。应保存外供产品或服务的记录。 467 7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1 7.1 计量确认计量确认 7.1.1 7.1.1 总则总则 7.1.2 7.1.2 计量确认间隔计量确认间隔 7.1.3 7.1.3 设备调整控制设备调整控制 7.1.4 7.1.4 计量确认过程记录计量确认过程记录7.2 7.2 测量过程测量过程 7.2.1 7.2.1 总则总则 7.2.2 7.2.2 测量过程设计测量过程设计 7.2.3 7.2.3 测量过程的实现测量过程的实现 7.2.4 7.2.4 测量过程的记录测量过程的记录7.3 7.3 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

32、性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7.3.1 7.3.1 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 7.3.2 7.3.2 溯源性溯源性477.1 7.1 计量确认计量确认 7.1.1 7.1.1 总则总则 7.1.2 7.1.2 计量确认间隔计量确认间隔 7.1.3 7.1.3 设备调整控制设备调整控制 7.1.4 7.1.4 计量确认过程记录计量确认过程记录48 3.5 3.5 计量确认计量确认 metrological confirmationmetrological confirmation 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 注注1 1. . 计量确认

33、通常包括:校准和验证、各种必要的调计量确认通常包括:校准和验证、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要求的计量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要求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 注注2.2. 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预期使用要求并形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预期使用要求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完成。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完成。 注注3 3. . 预期使用要求包括: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预期使用要求包括: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许误差等。 注注4 4. . 计量要求通常与产品要求不同,并不在产品要求计量要求通常与产品要求

34、不同,并不在产品要求中规定。中规定。 注注5 5. . 图图2 2给出了计量确认过程框图。给出了计量确认过程框图。7.1 7.1 计量确认计量确认 一、什么是计量确认一、什么是计量确认 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设备校准和测量设备验证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设备校准和测量设备验证。 49 A.1 A.1 计量确认过程有两个输入计量确认过程有两个输入( (顾客的计量要求和测量设备计量特性顾客的计量要求和测量设备计量特性) )及一个及一个输出,即测量设备确认状态。输出,即测量设备确认状态。 A.2 A.2 顾客的计量要求(顾客的计量要求(CMRCMR) 顾客的计量要求是顾客根据相应的生产过程而提出对测量过程的要求。

35、因而取顾客的计量要求是顾客根据相应的生产过程而提出对测量过程的要求。因而取决于被测量的技术规范。决于被测量的技术规范。CMRCMR包括在检验产品是否符合产品标准时的测量要求,加包括在检验产品是否符合产品标准时的测量要求,加上由生产过程控制及生产资源的输入而产生的测量要求。提出并规范这些测量要求上由生产过程控制及生产资源的输入而产生的测量要求。提出并规范这些测量要求虽然应是顾客的职责,但是这个过程可以由具有适宜资格的人员代表顾客完成。从虽然应是顾客的职责,但是这个过程可以由具有适宜资格的人员代表顾客完成。从事这项工作往往需要丰富的生产过程知识和计量知识。事这项工作往往需要丰富的生产过程知识和计量

36、知识。CMRCMR也应当考虑错误测量的也应当考虑错误测量的风险及其对组织和业务的影响。风险及其对组织和业务的影响。CMRCMR可用最大允许误差或操作限制等方式表述。应可用最大允许误差或操作限制等方式表述。应当有足够详细的表述以便计量确认过程的执行者能明确决定特定的测量设备是否能当有足够详细的表述以便计量确认过程的执行者能明确决定特定的测量设备是否能根据预期用途测量、控制或监视特定的被测量。根据预期用途测量、控制或监视特定的被测量。 例:对于一个关键操作,反应炉中的压力控制要求在例:对于一个关键操作,反应炉中的压力控制要求在200kPa200kPa至至250kPa250kPa之间之间( (一一般

37、在生产控制技术规范中有规定般在生产控制技术规范中有规定) )。这个要求必须转换并表述成压力测量设备的。这个要求必须转换并表述成压力测量设备的CMR(CMR(可以由组织中具有生产过程知识和计量知识的人员代表顾客完成可以由组织中具有生产过程知识和计量知识的人员代表顾客完成) )。这可能得。这可能得出需要一台压力测量范围为出需要一台压力测量范围为150150至至300kPa300kPa,最大允许误差为,最大允许误差为2kPa2kPa,测量不确定度为,测量不确定度为0.3kPa0.3kPa(不包括随时间的变化影响)和在每个规定的时间周期的漂移不大于(不包括随时间的变化影响)和在每个规定的时间周期的漂移

38、不大于0.1kPa0.1kPa的测量设备。顾客的测量设备。顾客( (测量部门测量部门) )将将CMRCMR与设备制造者规定的特性(明显的或隐含的)与设备制造者规定的特性(明显的或隐含的)比较并选择与比较并选择与CMR CMR 匹配最好的测量设备和程序。顾客匹配最好的测量设备和程序。顾客( (测量部门测量部门) )可规定供方可规定供方( (设备设备制造者制造者 提供准确度为提供准确度为0.5%0.5%级量程为级量程为0-400kPa0-400kPa的一个特定的压力计。的一个特定的压力计。三、计量确认过程概述三、计量确认过程概述50 A.3 A.3 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MEMC

39、MEMC) 由于由于MEMCMEMC常常是由校准(或几次校准)和(或)测试决定的,常常是由校准(或几次校准)和(或)测试决定的,计量确认体系中的计量功能应规范并控制所有这类必要的活动。计量确认体系中的计量功能应规范并控制所有这类必要的活动。校准过程的输入是测量设备、测量标准和说明环境条件的程序。校准过程的输入是测量设备、测量标准和说明环境条件的程序。校准结果必须包括测量不确定度表述。这是一个重要的特性,因校准结果必须包括测量不确定度表述。这是一个重要的特性,因为当评价使用这种设备的测量过程的不确定度时,它是一个输入为当评价使用这种设备的测量过程的不确定度时,它是一个输入要素。校准结果在计量确认

40、体系中可以任何合适的方式文件化,要素。校准结果在计量确认体系中可以任何合适的方式文件化,例如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当校准是由外部完成时)或校准结果例如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当校准是由外部完成时)或校准结果记录(当校准全部是由组织的计量功能完成时)。记录(当校准全部是由组织的计量功能完成时)。 测量的重要特性测量的重要特性,例如测量不确定度,不仅取决于设备,也取,例如测量不确定度,不仅取决于设备,也取决于环境、规定的测量程序,有时还有操作者的技能和经验。为决于环境、规定的测量程序,有时还有操作者的技能和经验。为此,在选择测量设备以满足要求时,考虑整个测量过程是非常重此,在选择测量设备以满足要求时,考

41、虑整个测量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具体的活动可以由组织或由有合适资格的人员执行,要的。虽然具体的活动可以由组织或由有合适资格的人员执行,如计量学家执行。但这方面的考虑是组织的计量功能的职责。如计量学家执行。但这方面的考虑是组织的计量功能的职责。 51 按按A.2A.2中的例子,假设经过校准,发现在中的例子,假设经过校准,发现在200kPa200kPa时,误差为时,误差为3kPa3kPa,而校准,而校准不确定度为不确定度为0.3kPa0.3kPa,因此仪器不满足最大允许误差的要求。在调整后,经校,因此仪器不满足最大允许误差的要求。在调整后,经校准发现误差为准发现误差为0.6kPa0.6kPa,校准

42、过程的测量不确定度是,校准过程的测量不确定度是0.3kPa0.3kPa。仪器现在满足最。仪器现在满足最大允许误差要求大允许误差要求, ,可以被确认能够使用(假设证明符合漂移要求的证据已经获可以被确认能够使用(假设证明符合漂移要求的证据已经获得)。然而,仪器在提交重新确认时,应告知仪器顾客第一次校准的结果,得)。然而,仪器在提交重新确认时,应告知仪器顾客第一次校准的结果,因为在仪器被撤出使用以进行重新校准前,在产品生产中已经过一定时期的因为在仪器被撤出使用以进行重新校准前,在产品生产中已经过一定时期的使用,可能需要采取纠正措施。使用,可能需要采取纠正措施。A.4 A.4 验证和计量确认验证和计量

43、确认 校准后,在确认设备是否能满足预期用途前,将校准后,在确认设备是否能满足预期用途前,将MEMCMEMC与与CMRCMR比较。例比较。例如,测量设备读数产生的误差与如,测量设备读数产生的误差与CMRCMR规定的最大允许误差比较。如果误差规定的最大允许误差比较。如果误差小于最大允许误差,说明设备符合要求,能够确认使用。如果误差大于最小于最大允许误差,说明设备符合要求,能够确认使用。如果误差大于最大允许误差就应采取措施消除这种不合格,或通知顾客不能确认该设备。大允许误差就应采取措施消除这种不合格,或通知顾客不能确认该设备。这种这种MEMCMEMC与与CMRCMR直接比较,常常被称之为验证直接比较

44、,常常被称之为验证(见(见GB/T19000GB/T19000:20002000)。虽)。虽然计量确认体系坚定地依靠这种验证,但也必须包括对整个测量过程的详然计量确认体系坚定地依靠这种验证,但也必须包括对整个测量过程的详细考虑和评审,以确保用这种设备进行测量并决定产品是否符合顾客要求细考虑和评审,以确保用这种设备进行测量并决定产品是否符合顾客要求这一活动的质量。这一活动的质量。52 1.1.为什么要溯源为什么要溯源7.3.2 7.3.2 溯源性溯源性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所有测量结果都能溯源所有测量结果都能溯源到到SISI单位标准。单位标准。 对对SISI单位的溯源应通

45、过相应基准或自然常数实现,自然常数的值单位的溯源应通过相应基准或自然常数实现,自然常数的值与与SISI单位的关系是已知的,并被国际计量大会和国际计量委员会单位的关系是已知的,并被国际计量大会和国际计量委员会推荐。推荐。 在合同情况下,使用公认的标准只有在双方同意且不存在在合同情况下,使用公认的标准只有在双方同意且不存在SISI单位单位或不存在已被承认的自然常数时才使用。或不存在已被承认的自然常数时才使用。指南(略)指南(略) 测量结果的溯源记录应根据测量管理体系、顾客或法律法规要求测量结果的溯源记录应根据测量管理体系、顾客或法律法规要求的期限予以保存。的期限予以保存。 四、校准得到测量设备的计

46、量特性四、校准得到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533.4 3.4 计量特性计量特性 m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m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 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可区分的特性。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可区分的特性。 注注1. 1. 测量设备通常有若干个计量特性。测量设备通常有若干个计量特性。 注注2. 2. 计量特性可作为校准的对象。计量特性可作为校准的对象。2.2.什么是计量特性什么是计量特性54被测对象被测对象测量设备测量设备计量要求计量要求校准规范校准规范符合符合校准规范校准规范符合符合计量要求计量要求校校准准过过程程验验证证过过程程7.2测测量量过过程程测

47、量标准装置测量标准装置测量设备测量设备计量特性计量特性校准校准 比较比较7.1计计量量确确认认测量过程测量过程计量要求计量要求测量人员测量人员测量方法测量方法环境环境55 7.1.1总则 应设计并实施计量确认(见图2和附录A),以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测量过程的要求。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设备校准和测量设备验证。 7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1 计量确认计量确认56 6.4.1.1总则 测量设备的操作者应得到与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有关的信息,包括所有限制和特殊要求。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应适宜其预期用途。 l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见7.3.1),它可

48、以与计量确认中的计量要求直接比较以实现计量确认。l 应当避免使用计量特性的定性表述术语,如“测量设备所要求的准确度”。577.1.2计量确认间隔 用于确定或改变计量确认间隔的方法应用程序文件表述。计量确认间隔应经评审,必要时进行调整以确保持续符合规定的计量要求。 每次对不合格的测量设备进行维修、调整或修改时,应评审其计量确认间隔。587.1.3设备调整控制 已被确认的测量设备上,对影响其性能的调整装置进行封印或采取其它保护措施,以防止未经授权的改变。封印或保护装置的设计和实施应保证一旦改变将会被发现。 计量确认过程程序应包括当封印或保护装置被发现损坏、破损、转移或丢失时应采取的措施。 597.

49、1.3设备调整控制607.1.4计量确认过程记录 适用时,计量确认过程的记录应注明日期并由授权人审查结果的正确性。 应保持并可获得这些记录。 617.1.47.1.4计量确认过程记录计量确认过程记录 需要时,记录应包括: (a)设备设计者的表述和唯一标识、型号、系列号等; (b)完成计量确认的日期; (C)计量确认结果; (d)规定的计量确认间隔; (e)计量确认程序的标识(见6.2.1); (f)规定的最大允许误差; (g)相关的环境条件和必要的修正说明; (h)设备校准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62 7.1.47.1.4计量确认过程记录计量确认过程记录 (i)维护的详细情况,如调整、维修和修改等

50、; (j)使用限制; (k)执行计量确认的人员的标识; (l)对信息记录正确性负责的人员标识; (m)校准证书和报告以及其它相应文件的唯一性标识(如编号); (n)校准结果的溯源性的证据; (o)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 (p)调整、修改或维修后的校准结果以及要求 时的调整、修改或维修前的校准结果。 637.1.47.1.4计量确认过程记录计量确认过程记录 计量职能应确保只有经授权的人员才允许形成、修改、出具和删除记录。647.2 7.2 测量过程测量过程7.1.1 7.1.1 测量过程的总要求测量过程的总要求 7.1.2 7.1.2 测量过程的设计测量过程的设计7.1.3 7.1.3 测量过程的

51、实现测量过程的实现 7.1.4 7.1.4 测量过程的记录测量过程的记录657.2 7.2 测量过程测量过程7.2.1 7.2.1 总则总则 应对作为测量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测量过程进行策划、确认、实施、形成文件和加以控制。应识别和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影响量。 每一个测量过程的完整规范应包括有有关设备的标识、测量程序、测量软件、使用条件、操作者能力和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其他因素。测量过程控制应根据形成文件的程序进行。 66677.2.27.2.2测量过程设计测量过程设计 应根据顾客的、组织的、法定的和规章规定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些规定要求而设计的测量过程应形成文件,并确认有效,必要时,征得顾客同意。

52、 对每一测量过程,应识别有关的过程要素和控制。要素和控制限的选择要与不符合规定的要求时引起的风险相称。这些过程要素和控制应包括操作者、设备、环境条件影响量和应用方法的影响。 687.2.27.2.2测量过程设计测量过程设计 69 测量过程 应设计成能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并确保能迅速检测出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70 应确定做为某种预期用途的测量过程所要求的性能特性 71 根据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计量要求。根据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计量要求。 1.1.确定计量要求确定计量要求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需要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需要( (找出找出) )这些要求。这些要求。 (

53、 (见总要求见总要求) )例:对于一个关键操作,要求反应堆中的压力控制在例:对于一个关键操作,要求反应堆中的压力控制在200kPa200kPa至至250kPa250kPa之间。这个要求必须转换并表述成压力测量设备的之间。这个要求必须转换并表述成压力测量设备的CMRCMR。这可能得出需要一台压力测量范围为这可能得出需要一台压力测量范围为150150至至300kPa300kPa,最大允许,最大允许误差为误差为2kPa2kPa,测量不确定度为,测量不确定度为0.3kPa0.3kPa(不包括与时间有关的影(不包括与时间有关的影响)和在每个规定的时间周期的漂移不大于响)和在每个规定的时间周期的漂移不大于

54、0.1kPa0.1kPa的测量设备。的测量设备。( (见附录见附录A)A) 测量过程的设计测量过程的设计 72 为了满足这些规定要求而设计的测量过程应形成文件,为了满足这些规定要求而设计的测量过程应形成文件,并确认有效,必要时,征得顾客同意。并确认有效,必要时,征得顾客同意。 测量过程应设计成能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并确测量过程应设计成能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并确保能迅速检测出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保能迅速检测出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2.2.根据根据计量要求建立测量过程计量要求建立测量过程指南指南在规定测量过程时,可能有必要确定:在规定测量过程时,可能有必要确定:确保产品质

55、量所需的测量;确保产品质量所需的测量;测量方法;测量方法;规定进行测量所需要的设备;规定进行测量所需要的设备;执行测量人员所要求的技能和资格执行测量人员所要求的技能和资格。731)1)完善测量过程的档案完善测量过程的档案 a.a.企业有多少测量过程?企业有多少测量过程?b.b.对每个测量过程建立档案;对每个测量过程建立档案;c.c.档案包括:档案包括: 测量设备测量设备( (一台或者多台一台或者多台) )、人员、环境、方法、人员、环境、方法、测量地点、计量要求、归属哪个职能部门等。测量地点、计量要求、归属哪个职能部门等。74 2)2)对测量过程进行分类对测量过程进行分类测量过程控制上花费的力量

56、应与测量对组织的最终产品质测量过程控制上花费的力量应与测量对组织的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性相匹配。量的重要性相匹配。1).1).高度控制高度控制的关键测量过程包含:的关键测量过程包含: . .关键性的测量系统;关键性的测量系统;. .复杂的测量系统;复杂的测量系统;. .保证生产安全的测量;保证生产安全的测量;. .由于测量结果不正确会引起后续的昂贵代价的测量。由于测量结果不正确会引起后续的昂贵代价的测量。 2).2).非关键的简单测量非关键的简单测量过程包含:如用手动量具测量机械零过程包含:如用手动量具测量机械零件,可以是用对测量设备的一般程序,低级别的过程控制件,可以是用对测量设备的一般程序,

57、低级别的过程控制就足够。就足够。 75 3)3)量化影响量和影响要素对测量过程的影响。量化影响量和影响要素对测量过程的影响。 如,三座标测量时的环境条件对测量误差的影响进行如,三座标测量时的环境条件对测量误差的影响进行专门的实验。专门的实验。影响量对测量过程的影响应当量化。这可能需要为此设影响量对测量过程的影响应当量化。这可能需要为此设计并进行专门的实验和调查。当不可能量化时,应当利计并进行专门的实验和调查。当不可能量化时,应当利用设备制造者提供的数据、规范和警示。用设备制造者提供的数据、规范和警示。764).4).制定规范和控制程序制定规范和控制程序 每一个测量过程的完整规范每一个测量过程的

58、完整规范( (含质量手册和含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程序文件) )应包括所有有关设备应包括所有有关设备( (的标识的标识) )、测、测量程序量程序( (含测量方法、操作细则、作业指导含测量方法、操作细则、作业指导书书) )、测量软件、使用条件、测量软件、使用条件( (环境环境) )、操作者能、操作者能力和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其他因素。测量力和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其他因素。测量过程控制应根据形成文件的程序进行。过程控制应根据形成文件的程序进行。 77 应确定和量化测量过程预期用途所要求的性能特性应确定和量化测量过程预期用途所要求的性能特性。 ( (引自附录引自附录A )A ) 测量的重要特性,例如测量

59、不确定度,不仅取决于设备,也测量的重要特性,例如测量不确定度,不仅取决于设备,也取决于环境、规定的测量程序,有时还有操作者的技能和经验。取决于环境、规定的测量程序,有时还有操作者的技能和经验。 3.3.评定测量过程的性能特性评定测量过程的性能特性78 测量过程控制是指测量过程控制是指:对影响:对影响测量测量过程质量的所有因素,包括过程质量的所有因素,包括人员、环境、设备、计量溯源、检测方法等,即资源和活动加人员、环境、设备、计量溯源、检测方法等,即资源和活动加以控制,达到减少和消除以控制,达到减少和消除测量测量问题的目的。问题的目的。测量过程的控制就是对影响量和影响要素测量过程的控制就是对影响

60、量和影响要素的的控制。控制。 797.2.37.2.3测量过程的实现测量过程的实现 测量过程应在设计的受控条件下实现 ,以满足计量要求。 受控条件应包括: a)使用经确认的设备; b)应用经确认有效的测量程序; c)可获得了所要求 的信息资源; d)保持所要求的环境条件; e)使用具备能力的人员; f)合适的结果报告方式; g)按规定实施监视;801.1.使用经使用经( (计量计量) )确认的设备确认的设备6.3 6.3 物资资源物资资源6.3.1 6.3.1 测量设备测量设备 在测量管理体系中应提供并标识满足规定的计量要在测量管理体系中应提供并标识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所需的所有测量设备。测量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