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地理第二学期半期复习提纲_第1页
高一下地理第二学期半期复习提纲_第2页
高一下地理第二学期半期复习提纲_第3页
高一下地理第二学期半期复习提纲_第4页
高一下地理第二学期半期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42015第二学期半期复习提纲4.3 河流地貌的发育一、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一)河流侵蚀地貌1.发育初期-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河谷深而窄,剖面呈“V”形2.中期-向两岸侵蚀(侧蚀)加强-河谷拓宽,凹岸侵蚀3.后期-河谷展宽,呈“U”形长江三峡的形成原因: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流水侵蚀的地貌主要有:峡谷的形成、南方山区河谷的形成、瀑布、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二)河流堆积地貌上游-冲积(洪积)扇;中下游-河漫滩平原;入海口-河口三角洲§河流凸岸堆积为主、凹岸侵蚀为主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河流对聚落提供的有利条件生产、生活用水;交通运输渠道;沿岸的冲积平原地势

2、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农耕2.河流沿岸聚落的选址:山区: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高于洪水位的地方,还要避开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平原低地:为防御洪水,通常要加高和加固河堤,聚落一般沿河成条带状分布。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的关系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地形、土壤六大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联系的一个整体2.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二、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体现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实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演化、东北森林变化导致环境的整体变化5.2 自然地理环

3、境的差异性一、陆地自然带的形成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结合下图记住气候类型及相对应的自然带两种气候类型形成同一自然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ED)一种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可能有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二、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1.影响因素及原因:热量为主(原因是-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2.规律变化:沿纬线方向向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向更替)3

4、.典型分布区:低纬和高纬地区分布典型,可横穿整个大陆三、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1.影响因素及原因:水分条件为主(水汽由沿海向内陆递减)2.规律变化:从沿海向内陆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自然带南北延伸,东西向更替)3.典型分布区:中纬地区四、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影响因素及原因:水分和热量(水分和热量随海拔发生变化)2.规律变化:由山麓到山顶自然带呈现垂直变化,类似于沿纬度方向变化3.典型分布区: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谱越完整(如非洲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例1.下列哪座山位于秦岭淮河以北?()例2读下面“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1)写出数字代表的自然带名称:亚

5、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营业林带 (2)自然带从热带雨林带的变化是以 热量为基础,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3)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近似于(A ),A: B:产生的原因是 随海拔升高水热条件的变化,类似于从低纬向高纬的变化 。(4)自然带相对应的气候类型是 地中海气候 ,其成因是 副高与西风的交替控制 。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洋流、地形起伏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知识点重现人口的变化数量变化:人口增长空间变化:人口迁移人口增长过程及其地区差异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人口迁移过程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的合理容量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

6、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_出生率_和_死亡率_共同决定的。记忆2、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1/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 期人口变化特点原 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_少_,人口增长慢_生产力水平低_,_死亡_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_加快生产力水平_提高,_生存条件_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_增长速度_明显加快_医疗卫生条件_、生活质量不断改善,_死亡率_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

7、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_人口基数_和_自然增长率_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_低_增长_慢_社会保障制度_健全,_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生育观念_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_减少_俄罗斯_德国_、日本_发展中国家_高_人口增长_快,世界新增人口中,_发展中_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_独立,_民族经济的发展,_医疗卫生事业_的进

8、步,人口死亡率_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_缓慢_,很多国家实施控制人口增长的_措施_中国_、_印度_、孟加拉国_7、人口增长模式由_出生率_、_死亡率_、_自然增长率_三个指标构成。(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_出生率_ - _死亡率_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p6 图1.6人口模式特 点原始型_高出生率_、高死亡率、_低自然增长率_传统型_高出生率_、_低死亡率_、高自然增长率_现代型_低出生率_、_低死亡率_、_低自然增长率_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_原始_型向_传统_型,继而向_现代_型转变。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_国家政策_、社会福利、自然环境、_文化观念_10、

9、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_现代型_,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_传统型,中国为_现代型_,世界为_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记忆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理解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_国际人口迁移_、_国内人口迁移_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迁移原因特 点迁移路线二战前_殖民_扩张和_新大陆_的_发现1从旧大陆到_新大陆_2从_已开发_国家到未开发地区1 _欧洲_人到美洲、非洲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

10、到美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_水平差异_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_短期流动人口_增加(外籍工人)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p9图1.8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1计划_经济体制2严格的_户籍_制度_有计划有组织_地进行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_东北_、_西北_和_西南_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_人口稠密地区_迁往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_改革开放政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的释放_自发_迁移1 _农村_到_城市_2 _山区_到_平原_3 贫困地

11、区_到_发达地区、“民工潮”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_劳动力和人才的空间分布_,加强_经济_和文化交流,促进_民族融合_和缩小地区_差距_。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_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_人地矛盾_不好的影响_造成劳动力和人才_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_劳动力的增加_,有利于_提高竞争力,活跃市场_不好的影响有_社会负担_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_增大_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_个人价值观_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_自然_往往起重要作用。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

12、忆古代:主要是_战争_,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近几十年:主要是_经济因素_、社会变革、_政策_、个人需求等。1.3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_持续供养_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_环境人口容量_;其大小决定于 最少的资源(木桶效应)。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理解制约因素: 自然资源 (成 正 比)、 科技水平 (成 正比 )、 消费水平

13、(成 反比 )。记忆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按照 合理 生活方式,保障健康 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 最适宜 的人口数量。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记忆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_、_资源和环境问题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理解(1) 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2) 建立公平的秩序 , 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思考题:1.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其时空差异?2.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其迁移方向?3.环境人口容量和合理容量的区别?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重现城市与城市化城市功能分区城市有不同规模

14、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之间的组合(等级体系)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个体)(城市群体)城市化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理解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 用地空间 和 位置 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2、功能区之间 并无明确 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 某种土地利用方式 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记忆3、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5、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同心圆_模式、_扇形_模式、_多核心_模式6、_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_。影响_地租_高低的因素主要有:_距离市中心远近

15、_,_交通便捷程度_。理解记忆7、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记忆(1) _收入_;(2)导致住宅区的分化_知名度_的声誉(3)_种族因素_(唐人街等);(4)早期_的土地利用方式_影响9、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早期:功能区分异_不明确_,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一定规模后:由于_市中心用地紧张_、_交通拥挤_、_环境污染_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2.2

16、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_、_特大城市_划分依据: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城市等级低: _服务种类少_,_服务级别低_,_服务范围小_;城市等级高,_服务种类多_,_服务级别高_,_服务范围小大。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1) 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2) 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3)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4、城市等级体系:记忆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_等级_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