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_七年级上册_第21课《论语》六则_第1页
语文版_七年级上册_第21课《论语》六则_第2页
语文版_七年级上册_第21课《论语》六则_第3页
语文版_七年级上册_第21课《论语》六则_第4页
语文版_七年级上册_第21课《论语》六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语六则论语六则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 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生平 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为豪。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

2、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51岁时在鲁国升为大司寇,因与掌权者有矛盾,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亡。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为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科,以至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影响延绵数千年至今。 孔子的思想其核心是“礼”与“仁”

3、,提倡德治和教化。晚年致力于教 育,相传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自汉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孔庙 孔夫子的庙宇、墓地和府邸位于山东省的曲阜。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位于曲阜城中央。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另外在福州、北京、衢州、德阳等地都有孔庙。孔庙祭祀活动 孔庙的祭孔活动自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将孔子故宅立为庙,以后待续了2000多年,直至当代,在海内外仍有祭孔活动在孔庙进行。 历朝历代的地方统治者,在各种类型的孔庙中开展形式规模各异的祭孔活动这种祭孔活动,最后形成固定的礼制。论语 儒家经典之一,是孔

4、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的学术经典。 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道德修养等方面知识。关于论语 论语是研究孔子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最基本、最可靠的资料。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后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官定必读书。 论语中有不少总结社会生活经验的言论,后来逐渐成为格言或成语,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的影响。 如:小不忍则乱大谋 朽木不可雕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 . . . . .明确字词音义 自学课文,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三题,完成表

5、格。字词字词读音读音意义意义例句例句说yu 通“悦”,愉快,高兴不亦乐乎?愠愠殆殆好好乐乐从从有有罔罔yn di lcngwng hoyu 怨恨,心里不满危险喜爱愉快,快乐采纳,听从通“又”,再加上人不知而不愠迷惑不解,现写做“惘”思而不学则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择其善者而从之吾十又五而志于学学而不思则罔理解课文内容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 时常温习知道 了解但,却,表转接 这里指道德修养高的人怨恨,心里不满译文:先生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 ,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

6、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有什么不满,不也是君子吗?” 先生说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过的旧知识从而(表顺接) 理解、领会wi,做 y 语气助词,相当于“了”译文:先生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理解课文内容 (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考 迷惑不解 危险。这里是“学业上陷入困境” 译文:先生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理解课文内容 (四)懂得喜爱,爱好愉快,快乐,这里指“以(它)为乐”译文:先生说:

7、“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代词,代“它”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理解课文内容 (四)一定 长处,优点选择他们不好的或缺点表示数不是确数在其中译文:先生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采纳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理解课文内容 (六)通“又”,即十五岁有所成就学道,学问立志疑惑上天的旨意听得进不同的意见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超越法度

8、,规矩译文:先生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就有所成就了,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而”字的基本用法“而”字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而:顺接,指用“而”字连接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然后”就”“并且”。而:转接,指用“而”字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有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可是”“但是”。分析课文中“而“字的用法。 表顺接: 表转接: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十有五而至于学. . . . . .研

9、习课文,理解要点 本课所选六则论语,就内容而言,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明确:前五则是有关于学习的。 它们主要从哪些方面谈学习? 明确: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个人修养研习课文,理解要点 第一则包含几层含义?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即学习要复习的观点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 第二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10、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与知识的巩固与创新知识的巩固与创新。 第三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第四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就学习而言,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乐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 第五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主

11、要涉及学习态度问题,表明学习要有虚心好学的态度。即随时随地向人学习,正反借鉴,择善从之。合作探究 第六则孔子阐述了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明确:在课文第六则。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一生思想经历的各个变化阶段。 1、要给自己清楚的定位,应该做什么适合做什么 2、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困难 3、应该业有所成,对人生或者事业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 4、要正确的看待自己的缺点 5、要听得进别人的建议自读课文,找出阐述学习的句子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时常复习学思结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勤学好学虚心求教找一找 课文中有些话已成为成语,试着把它们找出来。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善而从 三十而立 随心所欲小结 论语它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学的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