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FC-500A便携式红外CO气体分析仪使用说明书_第1页
GFC-500A便携式红外CO气体分析仪使用说明书_第2页
GFC-500A便携式红外CO气体分析仪使用说明书_第3页
GFC-500A便携式红外CO气体分析仪使用说明书_第4页
GFC-500A便携式红外CO气体分析仪使用说明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GFC-500A便携式红外CO分析仪使用说明书鄂制05000102号 16C038-42中船重工安谱(湖北)仪器有限公司湖北宜昌文件版本记录版本修正日期V1.0第一次发行2016年11月17日目录1 仪器简介52 技术参数63 仪器使用说明83.1前后面板介绍83.2开机与测量93.3零点校准103.4斜率校准113.5 数据存储、查看与清零123.6 设置显示单位133.7 设置系统时间133.8设置报警阈值133.9 上位机软件的使用133.10 相关参数说明134 软件使用说明154.1 上位机软件的安装154.2 USB转RS485驱动的安装154.3 上位机软件使用方法185仪器维护

2、215.1 电池充电215.2 更换催化剂215.3 注意事项225.4 仪器的故障与排除225.5 仪器运输和保管235.6 制造单位保证23附录A 仪器组成结构25附录B 检测原理26271仪器简介GFC-500A便携式红外CO分析仪由中船重工安谱(湖北)仪器有限公司研制,用于检测环境中的CO浓度并提供预警。仪器采用先进的非分光红外光谱技术(即CO气体对红外光谱的选择性吸收),内置精密可靠的长光程吸收池来提高检测灵敏度,同时采用先进的补偿算法根据环境参数对CO浓度进行修正,保证其在全量程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度和较小的测量误差。本仪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检定规程JJG635-2011一氧

3、化碳、二氧化碳红外线气体分析仪器的要求,符合企标Q/710 18-2016红外一氧化碳分析仪器的要求,可取得中国计量院的二级检定证书。仪器具有如下特点:u 良好的抗干扰性,检测结果不受NH3、CH4、CO2、H2S等气体影响u 采用320×240彩色大液晶触摸屏显示,具有人性化的操作界面u 标准的RS485通信接口,测量数据可被配套的上位机软件实时显示和保存u 自动存储历史数据,存储时间可设定,历史数据可被配套上位机软件下载u 智能的校准算法,仅需1种标准浓度的CO气体即可完成校准u 硬件电路具有良好的通用型和集成性,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和扩展检测其它种类气体,如CO2、NH3、CH4

4、等u 模块化的软件结构设计,易于后期维护与升级GFC-500A便携式红外CO分析仪性能良好,操作简单,维护方便,可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环保、疾控、科研等领域。2 技术参数GFC-500A便携式红外CO分析仪的主要技术指标如表1所示:表1 GFC-500A便携式红外CO分析仪技术参数内容技术规格量程(0.0-50.0)mol/mol分辨率0.1mol/mol示值误差±2%FS重复性1.0%零点漂移±2%FS/8h量程漂移±2%FS/8h预热时间1h响应时间90s气体流量0.51.5L/min工作温度035环境湿度95%尺寸&重量247×211&#

5、215;118mm约3.4kg输入电压AC220V/50Hz或DC11V通信接口RS485或RS232电池续航时间5h3 仪器使用说明3.1前后面板介绍仪器前面板如图1所示:图1 前面板示意图仪器后面板如图2所示:图2 后面板示意图3.2开机与测量GFC-500A便携式红外CO分析仪有两种供电方式,适配器供电和电池供电。适配器供电时,将面板上的“外接/电池”转换开关拨到“外接”处,将电源适配器输出插头插在仪器面板的外接电源处,另一端连接到220V市电;采用电池供电时,将面板上的“外接/电池”转换开关拨到“电池”处。触摸屏显示内容包括CO浓度(数字和仪表盘同时显示)、温度、湿度、时间、电池电量。

6、待仪器预热后,即可稳定测量环境中的CO浓度,仪器每秒钟更新一次数据。开机界面如图3所示。仪器开机预热60分钟后,进行一次零点校准后即可进行测量。图3开机界面3.3零点校准空气中的CO浓度一般为02.5ppm。当仪器连续运行较长时间后,会出现零点漂移,推荐用户在每次测量前进行一次零点校准。长期运行时需每天进行一次零点校准。用户可选择氮气校准或催化校准。校准界面如图4。当选择氮气校准时,具体操作为:给仪器通入纯氮气(零气),流量大约为11.2L/min,在“参数设置”界面点击“氮气校准”。此时“剩余时间”会开始进行倒计时,结束时校准完成,“零点值”会更新。当选择催化校准时,具体操作为:直接在“参数

7、设置”界面点击“催化校准”,仪器即开启校准过程。此时“剩余时间”会开始进行倒计时,结束时校准完成,“零点值”会更新。图4 校准界面3.4斜率校准当仪器测得的数值与真实值偏差较大时,需进行斜率校准。斜率校准前,需先进行零点校准。零点校准完成后,在“参数设置”界面中的“输入标气”中输入所通气体的浓度值(单位为ppm),例如浓度为30.4ppm,则输入30.4;向仪器通入标准浓度的CO气体,流量约为1-1.2L/min;待原始值稳定后,点击“斜率校准”,仪器会弹出“CO原始值读数是否问稳定”的对话框,点击“确定”,会出现倒计时。倒计时结束后出现斜率校准成功的提示,并且斜率值已经更新,此时斜率校准完成

8、。3.5 数据存储、查看与清零如果需要记录检测CO浓度的历史数据,可进入“数据查看”界面,在“保存时间”中设置每次保存数据的时间间隔,点击“存储开关”的“开始”键,数据即开始记录。不需要记录数据时,点击“停止”即可。如果需要查看记录的历史数据,点击“数据查看”界面查看,如图5。通过翻页键进行翻页查看其它数据。可通过上位机软件将数据导出至电脑,具体方法见4.3节。图5 历史数据查看界面本仪器的最大数据存储量为5000个,当数据存满后,数据会从第1页的第1个数据开始覆盖之前的数据,右下角的“状态”显示为“已存满”。点击“数据清零”按键,即可将历史数据清零。3.6 设置显示单位在“仪器设置”界面设置

9、CO测量值的显示单位为ppm或mg/m3,两者的换算关系为1ppm =1.25mg/m3。3.7 设置系统时间在“仪器设置”界面的“仪器时间设置”可设置系统时间。3.8设置报警阈值在“仪器设置”界面设置报警阈值。当仪器的CO实测值大于设定的报警阈值时,仪器会出现声光报警。3.9 上位机软件的使用见4.3节“上位机软件使用方法”。3.10 相关参数说明1)校准设置界面剩余时间:显示校准时的倒计时;输入标气:斜率校准时输入的标准CO气体浓度;原始值:与CO浓度相关的参数,不可修改;零点值:零点校准时所保存的参数,不可修改;曲率值:出厂时已设置好,一般情况下无需修改;斜率值:斜率校准时保存的参数,一

10、般在3000到6000之间;偏移值:默认为100,一般情况下无需修改。2)仪器设置界面报警阈值:检测浓度超过该浓度就发生声光报警,可修改,范围0200;温度系数:与温度漂移有关的参数,一般情况下无需修改;上传时间:当采用电脑实时读取数据时,上传数据的时间间隔,可修改,范围160秒之间;设置单位:设置浓度显示的单位,可在ppm和mg/m3切换;仪器时间设置:设置仪器的系统时间;恢复出厂设置:将仪器的参数恢复到默认值。4 软件使用说明4.1 上位机软件的安装打开光盘,如图6所示。如果电脑没有安装.NET 4.0环境,则需先安装DotNetFX40文件夹下的“dotNetFx40_Full_x86_

11、x64.exe”。环境完成后再安装上位机软件。图6 光盘目录点击光盘中的“setup.exe”,根据提示直至安装完成,安装完成后在桌面上可看到快捷方式。4.2 USB转RS485驱动的安装打开“USB转RS485驱动”中的“Win2000 xp 2003 Vista 7 2008 8 2012_v1.8.0”,打开“PL2303_Prolific_DriverInstaller_V1.8.0.exe”,开始安装驱动。安装完成后,出现图7界面,选择“是,立即重新启动计算机”后,选择“完成”;图7 重启计算机待计算机重新启动后,将USB转RS485数据线插到计算机的USB口上,计算机开始自动安装驱

12、动程序,并提示“成功安装”,如图8所示,USB转RS485驱动软件完成安装。图8 驱动安装完成如果需要查看USB转RS485数据线对应的COM口,首先打开“计算机管理”界面。对于系统为Windows XP的电脑,用鼠标右键单击桌面上的“我的电脑”,选择“管理”即可;对于系统为Windows 7的电脑,用鼠标右键单击桌面上的“计算机”,选择“管理”即可如。选择“设备管理器”“端口(COM和LPT)”,即可查看USB转RS485数据线对应的COM口,例如图9中使用了COM3口,COM1是计算机自身使用的COM口,不是数据线对应的COM口。图9 COM口的查看4.3 上位机软件使用方法用USB转RS

13、485数据线将上位机(计算机)和仪器连接起来,打开仪器,待仪器显示CO浓度稳定后,打开桌面的“便携式一氧化碳程序”。进入软件后,弹出如图10所示的界面。首先选择COM口。点击“扫描”按钮,再点击左边的下拉框,选择相应的端口。图中COM1为计算机自身使用的COM口,COM6是数据线对应的COM口,选中COM6,然后点击“打开串口”,开始读取实时数据。图10 软件界面软件界面说明如下:一氧化碳:可以分别显示CO的实时浓度值、时平均浓度值、日平均浓度值;温度:仪器内检测到的温度;湿度:仪器内检测到的湿度;上传时间:仪器发送数据的时间间隔,同仪器上的“上传时间”相同;保存时间:仪器内部存储数据的时间间

14、隔。上传时间和保存时间必须同时设置,且不能设置成0;保存实时数据:将上位机采集的数据保存至上位机;保存平均数据:将上位机采集的平均浓度值保存至上位机;保存历史数据:将仪器自身保存的历史数据保存至上位机。如果要保存实时数据,点击 “未保存实时数据”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文件名,并先选择文件保存路径即可,按钮会变为“正在保存实时数据中”。数据以txt格式保存,打开后如图11所示。保存时平均数据和实时数据步骤相同。图11数据存储文件可以把txt文档中数据导入Excel表格中查看,具体步骤是新建Excel表格,选择“数据”中的“自文本”,选择要导入的文档,点击“导入”,再点击完成。5仪器维护5.1

15、 电池充电当采用内部电池供电,触摸屏电池图标只有一格电时,就应对仪器进行充电。充电时,将“外接/电池”开关拨到“电池”处,连接适配器,此时适配器的充电指示灯变为红色,当充电指示灯由红色变绿色时,表示充电完成。注意:电池充电时,电源开关应处于关闭状态。5.2 更换催化剂仪器的催化剂选用的是霍加拉特(黑色),它是一种室温CO催化剂,能在常温下将CO催化成CO2,长期使用后,效率会降低。本仪器使用电磁阀来进行校准时气路的切换,使催化剂不与大气接触,一般可保证催化剂使用3个月以上。用户可以向我公司购买新的催化剂,也可将失效的催化剂加热到100左右恒温5小时,冷却至室温后继续使用。更换催化剂时,将仪器背

16、面的“催化剂更换旋钮”拧开,将内部催化剂清理干净,将新的催化剂倒入腔体中。5.3 注意事项氮气校准时需通氮气,而催化校准不能通气体。校准完成后一定要先拔掉进气口的管子,再关闭标准气体的减压阀,防止气泵抽真空。本仪器在测量测量CO时可以在ppm和mg/m3之间随意切换,但只能在单位设置为ppm时进行斜率校准。当空气中含有较多灰尘时,请给仪器进气口接上过滤装置,以免仪器管路堵塞。一般情况下请勿点击恢复出厂设置,恢复出厂设置重启后需要对仪器重新校准。请保证环境温度稳定,当环境温度变化较大时,需要重新校零。长时间运行时需每天对仪器进行校零。5.4 仪器的故障与排除常见故障与原因见表2:表2 常见故障与

17、原因故障现象可能的原因仪器不工作适配器供电时,电源插头接触不好电池供电时,电池电量已经用光电池供电时,仪器能运行,但显示屏不亮或绿屏电池电量不足,需要充电充不上电检查电源插头是否插好,“外接/电池”开关是否拨到“电池”处催化校零后零点值误差仍然较大催化剂失效,更换催化剂上位机软件通讯失败,不能导出历史数据检查仪器背面的RS-485接口是否接触良好,RS-485驱动是否安装,上位机软件上的COM端口是否连接正确仪器测量误差过大重新进行“零点校准”和“斜率校准”仪器斜率校准失败请确认原始值是否稳定,通入标气与输入的气体浓度是否一致除上述故障外,用户若发现其它问题无法解决,可及时与销售单位联系,我们

18、将随时为您服务。5.5 仪器运输和保管仪器运输时要防雨、防强烈冲击。仪器应储存在通风、干燥、无酸碱及腐蚀性气体的仓库中,避免阳光直射,存储温度-2055,相对湿度80%。仪器在运输与储存的过程中确保“外接/电池”开关拨到“外接”处,避免误碰电源开关造成仪器开机。5.6 制造单位保证在用户遵守保管和使用规则的情况下,从制造单位发货给用户之日起,十二个月内产品因质量不良而发生损坏或不能正常工作时,制造单位将无偿地为用户更换或修理产品零部件。公司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胜利三路58号单位名称:中船重工安谱(湖北)仪器有限公司联系电话白经理)邮编:443003附录A 仪器组成结构GFC-500A便携式红外CO分析仪的电路部分和气路部分组成如图12所示:图12 产品组成结构其中气路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