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嬗变:谈传统无讼_第1页
传承与嬗变:谈传统无讼_第2页
传承与嬗变:谈传统无讼_第3页
传承与嬗变:谈传统无讼_第4页
传承与嬗变:谈传统无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 传承与嬗变:谈传统“无讼法律思想对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构建的启示以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为视角市晋安区人民法院 吴强容提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法治化进程中遇到了诉讼激增、司法资源压力过重、司法本钱过高等问题,诉讼的激增和程序的复杂化使有限的司法资源不堪重负,而诉讼中迟延、高本钱等固有的弊端使普通百姓难以接近正义,降低了司法在民众中的威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追求一个和谐、无争的理想世界,而“无讼是到达这一理想世界的途径,诚如孔子所言:“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为实现“无讼而形成的我国古代传统的调处制度,在其运行的特定历史环境中有其积极合理的一面,至少从形式上契合了社会

2、转型时期对秩序和安定的强烈需求,对我国当前矛盾纠纷多元化调解也具有一定借鉴作用。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屡次强调,人民法院要积极参与社会建立和社会管理创新。传统中国社会“无讼法律思想以及调解机制在*种程度上,可以为当事人节约纠纷解决的本钱,促进社会和谐。因此,应充分开掘传统法文化中“无讼法律思想以及调解外乡资源,完善民事纠纷多元化调处机制,以有效地解决社会纠纷,缓解社会矛盾。关键词:无讼多元化 纠纷解决机制 管理创新引言实例一:“调解纠纷25起;给农民工上4堂法制课;处理一起集访事件这是市连云区人民法院墟沟诉讼效劳工作室法官的“民情日记,也是他们今年头3个月的工作小结。为了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最大

3、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连云法院将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放在乡镇街道,该院充分发挥设在乡镇街道7个诉讼效劳工作室和17个审判点贴近村居、贴近群众的优势,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大胆探索村居由“少讼向“无讼的转变,通过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和普法等活动,努力创造“一般矛盾纠纷不出村居,重大矛盾纠纷不出镇街的无讼环境,涌现出了一批“无讼村居,为沿海开发和群众安居乐业创造了和谐的司法环境。 朱先明:“*东部城区“无讼村居成亮点“*法院网 2011-04-07访问。实例二:海门法院立足稳定抓预防,着眼开展抓调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在诉调对接、指导人民调解、普法教育等方面下了功夫,多措并举,打造“无讼社区、乡镇,充分发挥

4、法院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该院行之有效的措施,使位于崇明岛的海永近三年来无一起纠纷诉讼至法院,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无讼乡镇。 *美芳:“*海门:打造“无讼镇区 创新社会管理“东方法眼。.dffy./fazhi*inwen/sifa/201103/21748.html 2011-04-07访问。以上两个例子是我国各地法院创新举措,化解纠纷的一种有益尝试的缩影。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纠纷几乎无处不在。诚如清人述所言:“自有生民以来,莫不有讼。讼也者,事势之所必趋,人情之所断不能免者也。这些纠纷好比社会有机体的病毒,不去除就可能导致整个肌体的凋亡。既然纠纷不可防止,妥善处理纠纷就成为我

5、们唯一的选择。 *连泰:“综合利用各种解纷资源的机制创新“,人民法院报,201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屡次强调,人民法院积极参与社会建立和社会管理创新,既是审判工作的一项重要容,也是司法机关承当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法院要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无讼社区 *金雄、安海涛:“无讼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样本“人民法院报,2010年12月23日:*省*市两级法院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出了“无讼社区等活动,形成解纷机制多维格局,促进了辖区的和谐与稳定。近日,记者对此展开了深入调查 随着社会管理创新意识的不断深化和多元化解纷机制的形成,*法院“无讼社区已经在全市生根发芽,并茁

6、壮成长,逐步形成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多层次、多领域、多地区、多形式的多维格局。“当前,*除了禾山法庭、杏林法庭、灌口法庭在无讼社区建立中取得实效外,还有鼓浪屿法庭与当地社区居委会联动打造的无讼岛、大嶝法庭与当地人民调解组织构筑的好厝边会所、滨海法庭与*大学共同建立的无讼校园、湖里法院与吉家家世界等商业区推行的无讼商业区、集美法院与辖区内工业集中区打造的无讼工业区等等,这些无讼社区都已成为*的司法品牌,在平安*、和谐*建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院副院长黄小民对*无讼社区的建立和成长充满了信心和希望。12/23/content_20461.htm 2011年5月4日访问。 建立等活动,形成民事纠

7、纷多元化调处机制,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古代中国人在整个自然界寻求秩序与和谐,并将此视为理想,反映在司法领域则以“无讼为理想状态,蕴涵的理念与现代司法理念颇为契合,传统息讼思想关注社会和谐与秩序,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国情,因此,我们应不崇洋、不媚外,积极地研究借鉴中国古代的息讼经历,充分发挥各类解纷资源的整体合力,实现诉讼与非诉讼解决纠纷机制的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创新社会管理,改良当代司法实务,提高息讼化争水平。一、实务考察:我国当前法制社会的建立状况。一法院案件激增,案多人少的矛盾加剧。众所周知,1978年至今,我国进入社会转型重要时期,社会矛盾纠纷高发与经济社会快速开展相

8、伴而生,人民法院各类一审案件的收案数量快速增长。1978年为44万件,1982年超过100万件,1988年超过200万件,1992年超过300万件,1995年超过400万件,1996年超过500万件。从1997年至2006年,我国一审案件的收案数量一直保持在500多万件。而2007年以来,随着更多法律法规的公布实施,一定程度上又促使案件数量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各类案件数量持续攀升,2008年全国法院各类案件数量首次突破了1000万件, 姜启波:“中国特色民事审前程序制度初略兼谈纠纷多元化解决“,立案工作指导,2010年第1辑,人民法院。2010年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受理案件数量持续上升到1170万件

9、。 数据引自“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由于未相应调整纠纷解决机制,致使大量纠纷主要依赖诉讼机制解决,一步到位地诉诸法院,诉讼高潮由此而生。无理诉讼与恶意诉讼案件也会进一步上升,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二涉法涉诉上访形势严峻。法院受理案件数量一直呈持续上升态势,有限的司法资源难以承受案件之重。假设不相应调整纠纷解决机制,必将使基层法院因案件数量激增,超负荷运转而不堪重负。法院受案的剧增与司法资源的有限,必然带来积案居高不下、久审不决、久拖不执、审判质量下降等“诉讼爆炸综合症,进而影响到法院的司法信用和审判的公信力。 唐莹莹:“一元钱诉讼与纠纷解决机制“,载“法律适用“2004年

10、第2期。 又因诉讼机制本身存在着程序复杂、效率低下、本钱高昂、对抗性强等缺陷,当事人服判息诉率低,涉法涉诉上访形势严峻。三诉讼外社会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与法院门庭假设市,受案逐年递增形成鲜明比照的是:人民调解、仲裁等机构闲置,甚至有些民间调解机构处于瘫痪状态,全国围平均每名调解员每年调解案件不到一件。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民调解的作用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仲裁法“实施以来,仲裁的作用也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当大量纠纷未被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及时排解和消除时,非规的渠道随之滋生。如讨债公司、暴力收债等。这样下去更使社会累积更大的怨恨和不平,再次酿成新的纠纷,给社会带来平安隐患。 二、追本溯源:传

11、统“无讼法律思想涵及对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构建的启示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根底上,在传统中国人的世界观中,人的领域和自然界领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古人对自然的总认识便是和谐。 美 成中英 论中西哲学精神 M 东方出版中心,第175-177页。 对于中国人来说,和谐的便是好的,这并非单纯的审美意识,而是他们关于人生、社会、自然乃至宇宙的最高理想。当然,也是他们解决一切纷争的出发点。 梁治平等新波斯人信札 M 中国法制,2008,第142页。和谐运用到社会关系方面,最简单的对应便是“无讼,“无讼不过是和谐延伸到司法上的一个转用词,其意蕴和旨趣是一致的 *中秋 中西法律文化比拟研究

12、M *大学,1999,第324页。一般认为“无讼的观念最早始于孔子,他曾说过:“听讼,吾犹人也,必使无讼乎。 “论语颜渊“。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审判案件和别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目的都在于通过道德教化来化解纠纷,使人们不再引发争讼。孔子的“无讼思想是通过听讼到达消除争讼的目的,通过利用法律到达消除法律的目的。这说明了儒家期待的是个没有争端,天下的和谐社会。正如晋藩先生所说一样“无讼是儒家的理想境界。 *晋藩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现代转型:法律2004。作为儒家代表人物的孔子所提出的“无讼观当然的对中国传统法律产生了巨大影响。封建统治者不仅把“无讼作为自己的政绩,把诉讼视为官吏德化缺乏的表现和腐败现象的

13、原因,地方官员在办案时也竭力宣传教化,和息争讼。总之,“无讼的目的就是要到达社会秩序井然,和谐而使法律失去使用价值的理想境界。按照中秋先生的说法“无讼是“一个社会没有纷争和犯罪而不需要法律或者虽有法律而搁置不用的社会。 *中秋 中西法律文化比拟研究:中国法制2000。“无讼乃是一个几千年的中国梦,在现实法制生活中,则是没有一日没有争讼,以致官方当局与士人阶层每每哀叹世风浇漓和人心不古。 徐忠明 从明清小说看中国古人的诉讼观念 A 法学与文学之间 C 中国政法大学, 2008. 第149页。 既然社会生活中冲突是不可防止的,则如何尽量减少乃至消灭纷争以及在发生纷争后如何和平地解决纷争以到达无讼的

14、和谐境界是传统中国人所思考的一个问题。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对我们而言并非绝对陌生,事实上,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着一个多元的解决纠纷的社会调节系统。古代息讼理念很多方面与现代法治理念“暗合,研究借鉴古代息讼经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且有助于解决当代司法面临的迫切问题。在中国古代,以调解平息纷争由来已久,而且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第一,乡里调解。注意发挥乡长、亭长、里长的准司法职能,鼓励民众承受他们的调处。而调解通常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为主要方法,以到达息讼的目的。正因如此,明朝时还专门设立了“申明亭。“氏宗谱“规定:“族中有口角小愤及田土差役帐目等项,必须先径投族众剖决是非,不得径往府县诳告兹蔓。

15、胡旭晟,夏新华“中国调解传统研究:一种文化的透视“,载“*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第二,官方息讼。汉以降,司法官多奉行调处息讼的原则;至两宋,随着民事纠纷的增多,调处呈现制度化的趋势;明清时期,调处已处于完备阶段。 潘丽萍中华法系的和谐理念:法律2006 年。 通常调处是由官方调处和民间调解两种方式结合,而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民间纠纷在到达州、县官府之前就已经经过家族或者乡里的调处息讼了。诚然,中国古代社会所提倡的“无讼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和理想,是建立在非科学的认识之上的。 *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现代转型:法律2004。 但是,我们如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仍然可以从“无讼观中寻找到

16、合理的元素,对今天的法制建立、社会管理创新有积极的启发意义。就无讼的涵而言,它所提倡的和谐理念与我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通的,或许还可以这样认为,无讼既是理想又是对现实秩序稳定的努力,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普遍的心里欲望,也为社会财富的生产和积累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特别是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属性出发,说其合理必然也是恰当的。 *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拟研究:中国法制2000。 中国古代调解制度之完备、经历之丰富、实施之广泛,在世界法制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它对我们今天解决纠纷与冲突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传统绝不意味着腐朽、保守;民族性也绝不是劣根性。我们需要从固有的法律传统中引出滋润了五千年中国的源头活水,

17、需要科学地总结和吸收有价值的因素。经历证明,对传统的反思越深刻、越彻底,越能准确地撷取精华,弃其糟粕,从而创造出反映新时代特色的中华法系。 *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现代转型:法律2004。三、路径选择: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之重构。司法是解决纠纷的有效途径和最终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司法不是万能的,西方有法谚说:“司法的无法普照每一座殿堂,“司法只能输出有限的正义。与其他的纠纷解决机制相比,法院解决纠纷的规则明确,裁判结果具有高度可预期性,但这种刚性的纠纷解决模式也有其无法回避的“短板:社会转型期纠纷频发,法院不堪重负;适用于陌生人社会的纠纷解决方式无法获得“熟人社会的认同;“个案正义无法演变为“普遍

18、正义。如果我们将社会比喻为有机体,将解决纠纷比喻为给有机体治疗疾病,法院裁判就相当于给社会做外科手术。外科手术有时是必要的,但外科手术有其适应症,有“副作用。所以在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我们要传承和开展中国古代的“无讼法律思想中息诉经历,重构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1、摒弃“诉讼万能主义,树立民事多元化解决纠纷的理念。完善与强化民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从机制上赋予当事人在纠纷解决方面更广泛的程序选择权,从法律上保护当事人对程序或实体权益的处分,不仅是妥善解决纠纷,节约社会资源的需要,同时也意味着国家对公民根本自由的尊重,以及对公利多途径、多层次的保障。因此,应克制过分依赖诉讼解决纠纷的观

19、念偏差,通过理论导向倡导、构建有利于营造开展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环境。为此,我们应进一步在全社会倡导价值、平等精神、诚信观念,加大对现代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宣传,倡导先进的法律文化,引导民众形成正确、理性的纠纷解决观念,推广使用调解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解决民事纠纷,让自治的观念以及对和谐的追求深入人心,为构建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提供诚信和谐的社会根底。2、完善法律、法规,规和确认非诉讼解决纠纷机制。1把人民调解广泛地纳入民事诉讼程序,从规则上实现人民调解与诉讼程序的衔接。现存法律和规定未能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多层次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应尽快制定一种确保办案公正、有利提高效率、资源配置

20、合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展的现代民事诉讼机制,把人民调解广泛地纳入民事诉讼程序,实行调解程序前置,即遇纠纷必须先经过调解,调解不成,由调委会开具证明,才能向法院起诉,从而从规则层面上实现人民调解与诉讼程序的衔接。2进一步提升人民调解协议的拘束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假设干规定“规定:“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容的人民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该规定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人民调解制度在法治社会中的权威,但需要完善的是应进一步提升人民调解协议的拘束力,首先可考虑经公证证明产生强制执行力。除了公证这一途径之外,鉴于人民调解组织及调解人员的职业化开展趋势,可考虑

21、规定由司法行政机关将所有的调解协议送请调解委员会所在地的基层法院审核,经审核确认的调解协议可作为执行依据,当事人不得起诉。3修改现有的“一调一裁两审等类似的不合理体制。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由国务院行政法规所确立,行政权力扩至仲裁权与司法权领域。“立法法“规定仲裁与诉讼制度必须由法律所确立,但在劳动争议诉讼和仲裁程序中没有得到充分表达;仲裁裁决效力与诉讼程序启动界限模糊。仲裁裁决作出后,在规定的时效期间,劳动争议诉讼程序的启动只依赖于当事人不服裁决和提起诉讼,人民法院根本不考虑仲裁裁决的程序合法和实体合法问题;人民法院并不审查仲裁裁决本身,在判决和裁定中也没有表达仲裁裁决正确与否的字眼,而只是对当事

22、人实体权利义务重新进展裁决,存在仲裁程序与诉讼程序重叠和程序浪费之弊端。实践中,一些用人单位为达拖延履行,拖垮劳动者之目的,往往抓住该法律漏洞,把诉讼和上诉作为一种经营策略。如果两种救济规的安排无实质差异时,允许相关主体两次选择救济方式必将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程序的重叠和虚置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增加了劳动者维权的负担和障碍,不仅浪费了紧有限的司法资源,为用人单位一方恶意诉讼开启了方便之门,同时也不利于维护仲裁裁决的权威。 *尚元:“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法的现代化“,中国方正2004年版,第245页。 因此建议立法机关将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改良为一裁终局制,法院则通过裁定不予执行或撤销仲裁裁决等方式行使

23、司法监视权。4全面规和确认行政机关在民事纠纷解决中的地位和职责。行政机关在纠纷解决中具有专业性、综合性、高效性和主动性的特有优势。行政性纠纷解决机制具有特殊的价值和功能,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具体又包括行政调解和行政裁决两种形态。关于行政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不妨采用前述有关处理人民调解协议的做法。而有关行政裁决问题,当事人对裁决不服,可依法提起行政诉讼。3、以法院为主导,实现多元解纷机制的有机衔接。1建立“三位一体调解机制,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建立以人民调解为根底,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既各自充分发挥作用,又互相衔接配合,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工作新机制

24、,即“三位一体调解机制。“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人民法院报,2007年4月8日,第4版。 对该机制可考虑设计以下三个方面容:首先纠纷劝导和引导制度。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对一些因家庭、婚姻、邻里纠纷、损害赔偿、群体性民间纠纷等案件,当事人来咨询时,法院指定专门的劝导员及时、妥善劝导,向当事人发放“调解纠纷劝导书,告知当事人诉讼风险和选择人民调解组织或行政机关解决纠纷的好处,对于当事人愿意选择人民调解或行政调解的,法院则出具相关信函给当事人到相关部门承受调处。对当事人不同意到民调组织或行政机关解决纠纷的,法院则给予立案,进入司法调解程序。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行政部门受理的纠纷,劝导当事人调解或协调,调解

25、无效,及时引导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其次委托调解制度。即在“诉前、“审前、“审中三个阶段委托民调组织和行政机关对纠纷进展调解,经调解达成协议的,一般由受托机构制作调解协议书;第立人民法院与民调组织、行政机关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例如由人民法院对调解员进展业务培训;为调解员旁听案件审理提供方便;在调解组织请求参与疑难、复杂、重大社会影响案件时,积极协助调解员解释法律、法规和政策,帮助拟定调解方案等。 2推行特邀调解员工作。在广阔农村欠兴旺地区,可尝试邀请熟悉本乡外乡、村民、居民之间处理争议方式的社会贤达参与调解工作,该方式对相邻关系、损害赔偿、家事类纠纷等传统型案件更为凑效。另外,对于房地产、工程造价及质量纠纷、医疗类、物业类纠纷、劳动争议、交通事故纠纷、消费者权益等纠纷,常常涉及较多专业知识,假设有相关专业人事参与,更能得出专业、权威的结论,更能实现庭外和解和诉讼调解,因此应进一步扩大特邀调解员的选任工作。3推行律师和解工作。充分调动和发挥律师在民事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