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10课《社戏》教学设计_第1页
七年级语文第10课《社戏》教学设计_第2页
七年级语文第10课《社戏》教学设计_第3页
七年级语文第10课《社戏》教学设计_第4页
七年级语文第10课《社戏》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年级语文第10课社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及其代表作品,理解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写法的妙处。2、理清文章的结构;熟悉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3、初步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学法提示】建议你这样读课文:用一颗童心去感受,社戏像一支清新的歌,让你荡漾在纯真鲜亮的童年里;用一颗诗心去欣赏,社戏像一首动人的诗,让你流连在清新淡雅的风景里;用一颗爱心去品味,社戏像一幅美丽的画,让你沉醉在朴素浓郁的民风里。【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日本的留

2、学经历,让他弃医从文,谋求文艺报国,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他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国外

3、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2、了解小说常识第一人称:叙述人称的方式之一。文中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也可以是作品中虚构的人物。这种叙述方式给人以亲切真实之感。环境描写:小说三要素之一,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景物描写属于自然环境描写。它在小说中的作用主要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交代人物的身份,突出人物的形象;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内容做铺垫。社会环境是

4、指人物生活的环境,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它在小说中的作用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作品的时代背景,有时也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做铺垫。活动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辨析字形活动2:再读课文,理清思路。文章标题“社戏”即点明了中心事件“看社戏”,因此可以根据事件的发生发展来梳理文章内容。请完成下面的填空。(活动程序:自由朗读1-4段,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全班展示)看戏前:随母归省( 得到优待、免念古书)钓虾放牛看戏中:戏前波折(夏夜行船 )(船头看戏 )(归航偷豆 )看戏后:六一公公送豆活动3:三读课文,

5、把握内容。1、看社戏是在赵庄,文章开头却花了大量笔墨描写平桥村农家生活的特点。请认真阅读课文1-4段,回答下列问题:(活动程序:自由朗读1-4段,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全班展示)平桥村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在文中圈画出介绍平桥村特点的语句。明确: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 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在文中圈画出这个词,并思考作者这样认为的原因有哪些?明确:乐土。因为(l)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2)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

6、(3)没有严格的行辈之分,年纪相仿的“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民风淳朴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这种新鲜有趣极具魅力的乡间生活是相对于城镇宅院中“我”的那种受束缚而言的。这部分在全篇中起什么作用,与中心情节“看社戏”有什么关系?明确: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为下文详写中心情节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另外,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7、如果去掉,后文的情节会显得过于突兀、单调。2、文章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豆”真的好吃吗?“戏”真的好看吗?请仿照示例,在文中圈画出具体词句并做好批注。(活动程序:小小组交流-小组确定展示-全班展示)示例:句子:“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批注:有名的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的铁头老生没翻筋斗,可见戏并不如期望中好看。明确:“我”最愿意看的蛇精和套了黄布衣跳老虎都没有看到;“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可是没买到,因为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老旦出场了,“大家都很扫兴”,可偏偏他唱的时间那么长;当双喜终于熬不住

8、了提出要走时,大家“立刻都很赞成”,说明大家一致认为“戏”不好看。在看老旦唱时,“全船里的几个人不住地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呵欠来”,可见戏一点儿也不吸引人。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语言描写、行动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把握人物的性格。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3、初步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活动1、理解情感。从上一课我们了解到:那夜的“豆”味道一般,“戏”也并不好看。然而,为什么文章要说,“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也许你会说:那夜的“戏”好看是因为

9、有铁头老生和人打仗;那夜的“戏”好看是因为有花白胡子鞭打小丑;那夜的“豆”好吃是因为豆是在我们“许久没有东西吃”时吃的;还有别的原因吗?请仿照示例,在文中圈画出具体的词句,小组讨论、发言。(活动程序:小小组交流-小组确定展示-全班展示)示例:句子:“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吧。”批注:我发现“戏”好是因为陪“我”看戏的人好,“戏”里带着友情的芬芳;1.“戏”好是因为看戏的环境好,“戏”里有着美好的月色;“戏”好是因为看戏的空气好,“戏”上染着水草的清香;“戏”好是因为童心好,童年的一切在回忆中都是美丽的;(景美)“豆”好是因为它是“我”和伙伴们亲手煮出来的,有着游戏般

10、的趣味;“豆”好是因为它是在月夜的航船上煮出来的,带着乡野的感受;“豆”好是因为它是“偷”来的,别有一番新鲜;“豆”好是因为它是桂生为了弥补“我”没有喝豆浆而提议的,有着朋友的关爱体贴。(人情美)活动2、评说人物。文章中的人物众多,你最喜欢他们中的哪一个?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由。(活动程序:小小组交流-小组确定展示-全班展示)示例:我最喜欢阿发,因为他淳朴无私。从文中“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可以知道,阿发家并不富裕,但他在大家想吃罗汉豆时主动提出“偷”自己家的,因为自己家的豆大些。和这样的朋友在一起,相处肯定会十分愉快。例:我最喜欢双喜。他主意多,找不着船的关键时刻是他一句话令大家

11、“大悟”。他机灵,是他发现了大人们的疑惑,来“写包票”,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三条令人折服的理由,得到了大人们的信任。他知识丰富,铁头先生翻八十四个筋斗啊,晚上懈了不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啊,比谁懂的都多。他很会办事,回来时船还未进平桥,他就先大声喊着:“都回来了!”安慰桥上的人们。特别是偷豆后和六一公公的谈话。六一公公指责他时,他先大胆承认说“是的”,表现了他的勇敢纯真。又用“我们请客”的正当理由堵住六一公公的嘴,很机智。接着说:“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马上转守为攻。最后又下逐客令说:“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四句话显出了聪明智慧是别的孩子比不了的。桂生的朴实、厚道

12、、体贴、周到,也很可爱。活动3:把握主题。文章虽题为“社戏”,但是文章写“看戏”的篇幅不多,倒是在看戏前的波折和看戏后的“偷豆”、“送豆”等情节上不惜笔墨,作者这样写,是不是详略不当?请你结合下面的相关资料,做出合理的解释。(活动程序:小小组交流-小组确定展示-全班展示)材料:平桥村民风醇厚,是友情的海洋,温暖的乐土。小朋友们白天全看戏了,但晚上又专门陪迅哥儿去看戏。船摇得飞快,因为他们要让迅哥儿早一刻看到社戏;“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他们是悉心地照看着迅哥儿的安全;看戏时,双喜、阿发为迅哥儿随时做着解说。八公公,本来他在村上算是较为小气的一个了,然而就是他,使了他的航船并不需要去“借”,用

13、了他的盐和柴,他也毫不计较。更不用说可爱的是六一公公了。例:因为文章要表现的是理想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热情无私、真诚善良,所以,能表现这个中心的材料要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就略写。看戏前的波折正是为了反衬伙伴们的热情,所以详写;看戏后的“偷豆”“送豆”都是为了表现这种美好的人情,所以详写。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感受小说语言的生动性。活动1:品味语言之美。文章的内容洋溢着童真童趣,流淌着真淳质朴的人情,语言更是弥散着江南水乡的清香,请你赏析下面句子表达效果,并在文中圈画出类似的具体词句,小组讨论、发言。(活动程序:小小组交流-小组确定展示-全班展示)(

14、1)生动的比喻句。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1)这个富有童话色彩的比喻,既写出了孩子们划船技术的高超,也表现了当时“我”的愉快心情。(2)富有表现力的副词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2)“不料”写老旦的举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仍旧”强调老旦的依然如故,与“我”焦灼的心情形成对比,烘托了“我”看戏时的烦闷。(3)传神的动词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3)“偷”字既写出了孩子们的可爱调皮,

15、又与后面“我们的”形成矛盾,突出了阿发的淳朴无私活动2:品析写法之妙:1、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请认真阅读并背诵第11-12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在文中圈画出能够体现景物特征的词语,并用“我认为_(词语)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或表现了)_”的句式,小组讨论、发言。(活动程序:小小组交流-小组确定展示-全班展示)教师示范:我认为“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它们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指导学生从色彩、气味、声音、心情、动态方面品味美词。例如:“碧绿”“淡黑”分别写出了豆麦、连山的色彩美。“清香”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潺潺”写出了水声美。“宛转,悠扬”写出了笛声美。“轻松”“舒展”表现了作者心旷神怡之情。“船慢”表现了作者的迫切之情。“沉静”表现了作者由焦急而平静之情。“自失、弥散”表现了作者的陶醉之情。“起伏、踊跃”写出了连山的动态美。(2)第11自然段从哪些感官(角度)写景的?这些景物描写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活动程序:小小组交流-小组确定展示-全班展示)此段分别从嗅觉、触觉、视觉、听觉不同角度写景,将江南水乡写得清新淡雅,如梦如幻,散发着泥土的芬芳,给人如在图画中的实感。以上景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