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优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课件 第一章 绪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0-6岁)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内容体体系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生理的发展、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心理过程的发展、个性的发展以及社会性的发展。第一章 绪论内容体系一、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年龄特征、发展趋势、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等。二、生理的发展脑和神经系统日益发展,脑的结构逐步复杂化和完善化三、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动作:和身体的发育紧密相连,由粗笨向精细的方向递进活动:游戏、学习和劳动等。游戏为主导,在游戏中生活、学习和成长。 学习和劳动是实践性活动。 四、心理过程的发展 感知觉、记
2、忆、想象、思维、注意、情绪和情感等。五、个性的发展气质、性格、能力、自我意识六、社会性的发展言语的掌握和运用、亲子交往、同伴交往和性别角色等。第一章绪论研究任务一、揭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动作的发展、掌握记忆的时间等 探讨其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年龄特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一章 绪论 二、探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 指伴随着心理发展而产生的生理、心理结构的变化以及心理发展的条件、影响因素等问题。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为唯物辩证论提供理论依据理论意义充实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促进心理学的发展。研究的意义 实践意义 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 为儿童文学艺术作
3、品的创作提供心理学知识的指导。 第一章绪论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等。第一章绪论詹姆斯: 注意是心理以清晰而又生动的形式对若干种似乎同时可能的对象或连续不断的思维中的一种占有。它的本质是意识的聚焦、集中。它意指离开某种事物以便更有效地处理其他事物。第二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是指从众多事物中选择出要注意的对象。 集中性:是指把心理活动聚集在所选择的对象上,也指这些心理活动“深入于”该对象的程度。 二者密不可分。一、注意概述(一)注意的概念第二章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二)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不能离
4、开一定的心理过程而独立存在。它总是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 心理过程也离不开注意,注意是心理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存在离开心理过程的单纯的注意。(三)注意的种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1.无意注意(1)概念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被动的,是对环境变化的应答性反应。(2)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客观因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对比 性、运动变化等。 主观因素:人本身的状态。 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情绪 和精神状态、人的知识经验等。2.有意注意 (1)概念 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
5、是指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意志努力。 合理的活动组织。二、婴儿注意的发生和发展(一)婴儿注意的发生1.出现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定向性注意 先天的、无条件的定向反射2.对刺激物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反应 图形、线条分明和边缘清晰的图形、人的面孔 (二)婴儿注意的发展 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有意注意才刚刚萌芽。1. 01个月:注意选择性的发展。2. 13个月:(1)偏好复杂的刺激物多于简单刺激物(2)偏好曲线多于直线(3)偏好不规则的图形多于规则的图形(4)偏好轮廓密度大的图形多于密度小的图形(5)偏好具有同一中
6、心的刺激物多于无同一中心的刺激物(6)偏好对称的刺激物多于不对称刺激物3. 36个月奥尔森和费尔德等的研究表明:(1)婴儿头部运动自控能力加强。(2)婴儿的视觉注意更加发展,视觉搜索平均时间变短,更加偏好复杂的和有意义的视觉图像。(3)婴儿增长了对日益扩展的外部世界的好奇,探索和学习的驱动力活跃。(4)对物体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得到发展,提高了注意的质量。(5)大量的新信息扩大了婴儿的知识基础。4. 612个月(1)半岁以后,婴儿觉醒时间的增长是大脑成熟的标志。此时的婴儿有更长的时间去探索事物和获得更多的新信息的机会。(2)婴儿能够独立坐、爬行、站立和试图行走,使得其活动的范围和视野明显扩大,注意
7、的对象更加广泛。(3)婴儿注意的选择性受经验的支配。5. 13岁婴儿注意的发展: 12岁:言语产生和发展 23岁:无意注意进一步发展 周围事物、别人的谈话、事物的变化 三、幼儿注意的发展(一)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1.无意注意占优势,并高度发展(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仍然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2)与幼儿需要、兴趣、生活经验等密切相关的事物,逐渐成为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原因。2.幼儿有意注意的初步发展 水平低、稳定性差(1)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未能充分发展。(2)在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3)幼儿逐渐学会一些有意注意的方法。(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
8、。(二)幼儿注意品质的发展1.注意的稳定性不断提高2.注意的广度不断扩大3.注意的分配能力不断增强4.注意的转移能力不断发展(三)幼儿注意的分散与防止1.分散的原因 2.防止(1)无关刺激的干扰 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2)疲劳 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3)注意不善于转移 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4)无意注意和有意注 灵活的交互运用无意注 意没有灵活并用 意和有意注意鲍勃伊登斯一出生即失明。在51岁的时候,他忽然复明了。他谈到自己恢复视力的震撼的时候这样说:“我从来没有想到黄色是如此的黄!黄色太让我感到惊讶了,难以形容。红色是我最喜爱的颜色。但是,我难以相信这是红色。天不亮,我就迫不及待的起床,想去看一切
9、我能看见的东西。夜晚,我遥望天空中的星辰和闪烁的光。有一天我看见一些蜂蜜,它们美极了。我看到一辆卡车流星似的在雨中驶过,在空气中留下了一道水雾,太美了!我还看见一片凋零的叶子在空中飘荡,让人难以忘怀,世界上的一切对于我都是那么的美!你们能理解吗?”第三章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一、感觉和知觉概述(一)感觉1.含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是意识和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外界事物: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软硬等。内部状态:饥饿、疲劳、眩晕等。2.感觉的种类 根据刺激的来源不同,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1)外部感觉 由机体以外的客观刺
10、激引起,反映外界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2)内部感觉 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3.感觉的规律 感受性是指人的感觉能力,它表示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反应水平。(1)感觉适应 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引起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视觉适应:暗适应和明适应。嗅觉适应:久而不闻其香久而不闻其臭触觉适应:针肤觉适应:冷水(2)感觉对比 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月明星稀、万绿从中一点红先后对比:先吃甜点再吃苹果(3)感受性的训练 对某种感觉做长期的、精细的训练,能使人感受性提高。(品茶、
11、听电话号码、分辨几十种不同的黑色)(4)联觉现象 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现象。颜色最容易产生联觉。红色:感到庄严威武或热情。绿色:青春、健康、活力。(二)知觉1.含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应。(苹果)实质?2.知觉的种类(1)根据在知觉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触知觉等。(2)根据知觉的对象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的知觉和人际关系的知觉。 (3)根据知觉内容是否符合客观事实:正确的知觉和错觉。错觉:视错觉、形重错觉、运动错觉。(图片) 3.知觉的规律(1)选择性 把某些事物作为知觉的对
12、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从而使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看PPT)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对象与背景的差异:差异越大,对比越明显,对象 越容易被感知。差异越小,越不容易被感知。 对象的活动性:在相对于静止的背景上,活 动的对象容易被感知。对象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对象与主体的关系:知觉者的兴趣、爱好和情绪状态。 在知觉过程中,知觉对象和背景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转换的。(2)整体性知觉总是把对象感知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特性被称为知觉的整体性。对一个事物的知觉往往取决于他的关键性强的部分。知觉的整体性与人的知识经验有关。(3)理解性 在知觉的过程中,人们总是
13、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知觉的理解性和人的经验密切相关。言语的指导对知觉的理解性有较大作用。(图片)(4)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三)感觉和知觉的关系相同: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 物的反映,反映的都是物的外部特征 和外部联系,同属于感性认识。区别:感觉 个别属性、个别感觉器官 知觉 整体属性、多种感觉器官 知觉比感觉复杂 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 入。不存在孤立的感觉和知觉。二、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一)视觉的发展1.婴儿视觉的发生和发展(1)发
14、生:新生儿已经具备一定的视觉能力。(2)发展:新生儿 20/150 4个星期 20/100 8个星期 20/60 56个月 20/20 (关键期)课本上的数据有所不同 另一种说法: 新生儿的视力在20/20020/600的范围内,只有正常成人视敏度的十分之一。 6个月时,婴儿的视敏度已发展到大约20/70左右,1岁时与成人相当接近。2.幼儿视觉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敏度、颜色视觉(1)视敏度 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一定距离物体的能力。45岁 210厘米 随着年龄的增长,视敏 56岁 270厘米 度不断提高。67岁 300厘米 (教师)(2)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
15、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能力。初期:初步辨认基础色,不能很好地辨认混合色 和近似色,也难以说出颜色的正确名称。中期:基本认识基本色,区分一些近似色,并能 经常说出基本色的名称。晚期:认识颜色,运用颜色,说出颜色。(二)听觉的发展1.婴儿听觉的发生和发展(1)婴儿听觉的发生 胎儿对声音的反应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胎儿听觉感受器官在6-7个月时已基本成熟,对声音有所反应。 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新生儿对拖长的纯音反应较明显;新生儿已经出现了视觉上的偏好,最爱听母亲的声音。(2)婴儿听觉的发展纯音听觉语音听觉 出生后,尤其是对母亲的高频率、语调夸张、似唱歌节律、缩短的音节和重复性用词等特殊的“婴生儿语”更
16、为敏感。 2个月的婴儿可以辨别不同人的说话声以及同一个人带有不同情感的语调。 4个月的婴儿即显示出对成人的“儿语”注意倾听,对成人间的对话则无此反应。乐音听觉(三)触觉的发展 婴儿触觉的发生和发展1.口腔探索 (早)2.手的探索 (晚)1.触觉的发生研究认为,胎儿在第49天时就已经具有初步的触觉反应。触觉的发生触觉的发展三、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一)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指客体的空间位置、空间特性及空间关系的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和方位知觉。1.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的轮廓及各部分的组合关系的知觉。(1)婴儿的形状知觉 婴儿爱看轮廓清楚的图像,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同心圆的图形
17、多于非同心圆的图形,较复杂的图形多于简单的图形,爱看曲线,不爱看直线或角。(2)幼儿的形状知觉 幼儿辨认形状:配对指认命名小班:能辨别圆形、方形和三角形中班:能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把两 个半圆拼成一个圆形。大班:认识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和圆柱形等,并能把长方形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折成三角形。2.大小知觉 (1)婴儿的大小知觉 6周婴儿已经有对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2岁半到3岁儿童已经能够按语言提示拿出大皮球或小皮球,3岁以后判断大小的精度有所提高。 (2)幼儿知觉的发展 45岁幼儿在判别积木大小时,要用手去逐块地摸积木的边缘,或把积木叠在一起去比较。3.深度知觉(包括距离知
18、觉) 深度知觉即立体知觉,是对同一物体的凹凸程度或不同物体的近远程度的知觉。 婴儿已经能在一定程度上区分物体和自己的距离,并能区别物体是朝向自己还是明显不会碰到自己。 婴儿的深度知觉是随着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的。 4.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位的反映。(1)婴儿的方位知觉 婴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是以自身为中心进行的。婴儿出生后具有基本的听觉定位能力。 1岁多初会走路的儿童,已能辨别室内的方位。(2)幼儿的方位知觉发展顺序:上、下、前、后、左、右 3岁 能够正确辨别上下方位 4岁 开始能正确辨别前后方位 5岁 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 6岁 辨别左右的能力尚未发育完全
19、(二)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人需要通过媒介来感知时间,如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人的生理变化、计时工具等。(1)婴儿的时间知觉 最初,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 后来,逐渐学会借助于生活经验。(2)幼儿的时间知觉发展特点: 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成正相关。 儿童的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其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 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从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前天、昨天今天明天、后天 不能理解时间标尺的意义,往往直观形象地理解计时工具。(三)观察力(定义)1.观察力的发展 观察的概括性,从知觉事物的表面特征向知觉 事物的本质特征发展 观察
20、的顺序性 观察的细致性,从笼统模糊的知觉向比较准确 的知觉发展 观察的持续性,持续时间从短向长发展观察的目的性,从无意向有意发展2.促进观察力发展的策略教给认识方法,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创设观察的条件,激发观察的兴趣 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策略第四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一、记忆的概述(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程、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和感知觉有何区别? (二)记忆的过程 记忆是一个从“记”到“忆”的过程,记忆具有阶段性:识记、保持和回忆。1.识记:记忆过程的开端。2.保持:不仅是巩固识记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也 是回忆的重要保证。3.回忆
21、:再认和再现,是对过去经验的恢复。 (同学聚会、选择题和问答题)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三)记忆的种类1.根据记忆的目的性: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2.根据记忆的理解性: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3.根据记忆的内容:形象记忆、情绪记忆、 逻辑记忆(1)形象记忆 以感知过的事物为内容的记忆。(旅游、人的相貌)(2)情绪记忆 以体验过的情绪为内容的记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3)运动记忆 以练习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舞蹈动作、广播体操)(4)逻辑记忆 以概念、公式、规律等的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 布隆斯基4.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1)瞬时记忆 又称感觉记忆。是指外界刺激在大脑中呈现后仅在头脑
22、中保持一瞬间的记忆。(各个感觉通道都有相应的感觉刺激)(2)短时记忆 保持时间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记电话号码、记笔记)短时记忆的来源;瞬时记忆长时记忆(3)长时记忆 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甚至终身的记忆。 (国歌)二.婴儿记忆的发生和发展(一)婴儿记忆的发生(1)胎儿的记忆 胎儿末期,胎儿已经出现听觉记忆。(刘斌)(2)新生儿记忆的表现 条件发射的建立。(哺乳姿势) 对熟悉的事物产生“习惯化”。 对多次出现的事物的注意时间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似乎因“熟悉”丧失了兴趣。(二)婴儿记忆的发展23个月:有了短时记忆。34个月:开始出现对人与事物的认识。56个月:“认生”。1岁左右:出现“客体永久
23、性”观念。 1岁半以后,记忆发展出现新特点:(1)再现能力的发生和发展。 乳儿末期,再现的形式开始萌芽。12岁时才逐渐出现,并且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2)有意记忆开始萌芽。 婴儿末期有意识记忆开始萌芽,可以根据成人提出的一些非常简单的要求进行识记。(3)识记保持的时间增长。乳儿最多几天婴儿最长几个月。(4)记忆对象增加。1岁自己常用的东西2岁记住小朋友的名字、背诵儿歌,而且记忆富有情绪色彩。三、幼儿记忆的发展(一)从记忆的目的性看:无意记忆占优势, 有意记忆逐步发展。1. 幼儿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无意记忆的因素: 识记材料的性质:直观、鲜明、形象 对识记材料的兴趣。 识记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
24、活动动机。 幼儿无意记忆的效果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2.幼儿的有意记忆逐渐发展幼儿的有意记忆在成人的教育下逐渐产生。幼儿有意记忆效果依赖于其对记忆任务的意识 和活动的动机。 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一样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但不是一个彼此消长的过程,只是有意记忆的发展速度更为明显。(二)从记忆的理解性看:幼儿机械记忆占优势, 意义记忆逐渐发展。1.幼儿机械记忆占优势,容易运用机械记忆 大脑皮质的反应性较强 经验比较贫乏,抽象思维不发达,不善于建立 事物之间的联系 词汇有限,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达2.意义记忆逐渐发展,效果优于机械记忆 不同年龄的幼儿两种记忆效果的比较年龄意义记忆再现量机械记忆再现
25、量比率447%4%11.75:1564%12%5.33:1672%26%2.77:1777%48%1.6:1意义记忆效果优于机械记忆的原因:(1)意义记忆是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而进行的。(2)意义记忆使识记材料相互联系。3.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都在不断发展(三)从记忆的内容看:幼儿的形象记忆占优势, 语词记忆逐渐发展卡尔恩卡:幼儿形象记忆与语词记忆效果的比较年龄熟悉的物体熟悉的词两者的比率3-43.91.82.1:14-54.43.61.2:15-65.14.61.1:16-75.64.81.1:1(1)幼儿的形象记忆占优势,效果优于语词记忆(2)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3)形象记
26、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四)从记忆保持的时间来看:幼儿记忆保持的时间 逐渐延长再认:2岁 几个星期 3岁 几个月 4岁 1年 7岁 3年 再现:2岁 几天 3岁 几个星期 4岁 几个月 57岁 1年(五)从记忆的品质来看:记忆的准确性比较差 记忆的品质 敏捷性 持久性 1.回忆的材料大量遗漏 准确性 2.回忆的错误率高 准备性 3.时常有歪曲事实的现象(六)从记忆的策略看:逐渐掌握一些记忆策略 记忆策略的发展 3.记忆中提取策略依赖成人的提示和情景相似度1.复述策略2.记忆中组织策略开始发展词形结合意义编码归类加工四.幼儿记忆的培养明确记忆目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有意记忆帮助学前儿童理解记忆材
27、料,提高意义记忆水平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发展学前儿童的形象记忆及时、合理复习,防止遗忘让学前儿童多种感官参与记忆过程教给学前儿童记忆的方法第四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一、想象的概述(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表象:通过感知觉获得并保存在大脑中的事物形象。新形象:1.已经存在而个人尚未接触过的形象。 2.现实中尚未有过或根本不可能有的,纯 属创造的形象。 想象产生的条件有两个:1.头脑中有大量的表象。 想象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2.在头脑中有操作表象的能力。(二)想象的种类2.再造想象和 创造想象 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的不同1
28、.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根据想象时有无预定目的,是否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第四章 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3.理想和空想根据幻想内容与客观现实的关系1.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 不由自主地进行想象。 (云朵、故事、冰花、梦)有意想象:按一定的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甚至 有时候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命题作文、看图写话)2.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图样、图解、模型、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就是再造想象。(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产生再造想象的3个条件头脑中要有丰富的表象。为进行再造想象提供的描述
29、及实物标示要鲜明、准确。必须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表示的意义。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脑海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特点: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产生条件:丰富的表象储备 (鲁迅 托尔斯泰)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牛顿、达尔文、李时珍)利用原型启发(阿基米德、鲁班)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异同和联系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不同点具有再造性,构造出的形象与原物相符合再造的形象已被他人创造出来在一般性活动中作用比较大具有创造性,构造出的形象是崭新的创造的形象是前所未有的在创造性活动中作用比较大相同点都是根据已有的表象构造出新形象想象中的事物都是以前没有直接感知过的联系再造想象是创造想象的基础,创造想象
30、是再造想象的发展创造想象中有再造想象的成分,再造想象中有创造性的成分理想和空想幻想: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未来的事物。根据幻想内容与客观现实的关系理想:以客观现实的发展规律为依据,在现实中可 能实现的幻想。空想:一种完全脱离现实的发展规律,在现实中毫 无实现可能的幻想。二、婴儿想象的发生和发展1.发生 1.52岁以后,出现最初的想象萌芽。(1)特点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简单的相似联想没有情节的组合(2)作用想象有利于学前儿童理解能力的发展想象有利于学前儿童创造思维的发展想象有利于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三、幼儿想象的发展(一)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初步发展1.无意想象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特征:
31、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想象的主题不稳定,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变化想象的过程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性仅满足于想象过程2.有意想象的萌芽和发展有意想象在无意想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有意想象进一步发展,可以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想象的主题逐渐稳定(二)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1.再造想象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常依赖于成人语言的描述往往随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2.创造想象的发展独立性新颖性(三)想象脱离现实或与现实混淆1.幼儿的想象常常脱离现实,具有夸张性2.幼儿的想象容易和现实相混淆四、促进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策略策略 创造自由宽松的气氛,鼓励每个幼儿的自由创造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
32、幼儿大胆想象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言语表现力 在文学艺术等多种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第四章 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第四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一、思维的概述(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它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在感知基础上实现的理性认识形式。 (二)思维的特性 1.思维的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借助于某些媒介物与头脑加工来反映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一切概念、定义、定理、规律、法则都是思维概括的结果。根据春夏秋冬的更替和日夜阴阳的交替,形成概括认识,形成了历法 。2.思维的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共性,反
33、映的是事物之间普遍的具体的联系。考古专家通过遗迹、文物来推知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科学家根据实验结果来推想各种物质变化、运动的过程等。【案例分析】当你早晨醒来,推开门窗一看,发现地面上湿漉漉的,你就会得出昨天已经下过雨的结论。思考并分析:这个认识活动与我们学习过的感知觉有什么不同?关系如何?(三)思维与感知觉的关系1.感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是对信息的接受和识别;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2.感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在联系;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3.感知觉属于感性认识,反映范围很小,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思维属于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34、 思维以感性材料为基础,感性认识是思维的源泉和依据。(四)思维的过程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等。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 综合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 分析,反映事物的要素;综合反映事物的整体。2.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点的思维过程。 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3.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
35、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过程。(五)思维的基本形式1.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每个概念都有一定的内涵和外延。2.判断和推理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是否存在、是否具有某种属性以及事物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肯定或否定。 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导出一个未知的结论的思维过程。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六)思 维 的种类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动作思维辐合思维发散思维常规思维创造思维直观行动思维(03岁左右)具体形象思维(35岁左右)抽象逻辑思维 (5岁以后)三、幼儿思维的发展(一)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1.婴儿期和幼儿初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直观行动性【案例
36、分析】分析以下案例,归纳学前儿童直观行动思维的特点。 当手里有一个娃娃时,他就会想起抱娃娃并玩过家家的游戏,当娃娃被拿走以后,他的游戏也就结束了。小孩子离开玩具就不会游戏,玩具一变,游戏马上中止。儿童作画常常事先没有目的,即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只有画出来之后才知道画的是什么。如何看待这一现象?(1)直观行动思维依赖于一定的情境。(2)直观行动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的行动。 思维只在动作之中进行。2.幼儿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1)具体性 幼儿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幼儿在思考问题时,总是借助于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表象。 老师说“喝完水的小朋友把杯子放到柜子里去!”刚入园的幼儿都没有反应。但老师如果说
37、:“明明,把杯子放到柜子里去吧!”这时明明就理解老师说话的意思。对刚入园的幼儿来讲,“小朋友”这个词是不具体的,每个幼儿的名字才是具体的。(2)形象性 幼儿思维的形象性,表现在幼儿依靠事物的形象来思维。幼儿的头脑中充满着各种各样颜色和形状等事物的生动形象。 比如爷爷总是长着白胡子,奶奶总是头发花白的;穿军装的才是解放军;兔子总是“小白兔”等。(3)自我中心性、泛灵性、经验性、表面性自我中心性 指主体在认识事物时,从自己的身体、动作或观念出发,以自我为认识的起点或原因的倾向,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皮亚杰设计的“三座山试验”是自我中心思维的一个最典型的例证。泛灵
38、性经验性 幼儿的思维常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 幼儿把热水倒入鱼缸中,他说老师说了喝开水不生病,小鱼也应该喝开水。 幼儿听妈妈说:“看那个女孩长得多甜!”他问:“妈妈,你舔过她 ?”表面性 给幼儿出示两个一样大小的橡皮泥球,让幼儿确认它们是一样大小的。然后,老师把其中的一个泥球变成长条。这时,幼儿就认为这两块橡皮泥不一样多了。 问幼儿电灯和蜡烛有什么共同点,回答往往是“都是白的,长的。” 3.幼儿晚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5岁以后,逻辑思维的萌芽开始出现。幼儿阶段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幼儿不但能广泛了解事物的现象,而且开始要求了解事物的原因、结果、本质、相互关系等。 他们
39、遇到什么事情都喜欢追根究底,问个“为什么”,比如:“螃蟹为什么横着爬,人为什么直着走?”“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小蝌蚪为什么变成了青蛙?” (2)幼儿思考力进一步发展,不仅能反映具体事物、事物的具体属性或可直接感知的表面联系,而且逐步能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及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 如把汽车、电车、轮船、三轮车放到一起,说“它们都可供人乘坐”;把狮子、老虎、狐狸、狼、大象放到一起,说“它们都是动物”。 (二)幼儿对概念的掌握1.幼儿掌握概念的方式通过实例获得概念 通过语言理解获得概念2.幼儿掌握概念的特点(1)儿童最初掌握的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各种事物的名称,如人称、玩具、动物等。(2)
40、儿童最先掌握基本概念,依次出发,上行或下行掌握上级概念或下级概念。(3)儿童对抽象概念的掌握离不开具体形象和活动的支持。【案例1】老师让幼儿把分别画有“手套”、“脚”、“袜子”、“手”的 4 张图片分成两组。小强分成“手套”和“手”,“脚”和“袜子”两组。其理由是:手套是戴在手上的,袜子是穿在脚上的。小明分成“手套”和“袜子”,“脚”和“手”两组。其理由是:手和脚是人身体上的东西,手套和袜子是服装类。 【案例2】要求 4 岁的萍萍和 6 岁的丹丹从画有人、车、马、虎 4 张图片中取出 1 张与其他 3 张不属 同一类的图,她们都能将“车”取出。但是,萍萍解释取出“车”的原因是“人、马、虎都有头
41、、身子、 脚”,丹丹解释取出“车”的原因是“人、马、虎都是活的、有生命的”。(三)幼儿判断推理能力的发展 (1)从依据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到依据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判断和推理。 平平看到老师在倒水:老师把一个矮而宽的杯子里的水,倒入另一个高而窄的杯子中,平平就认为水变多了,因为水看起来“长”了。(2)从按自身的生活经验到按事物的客观逻辑进行判断和推理常常使用的是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明明的外婆叫他的舅舅“儿子”,明明说:“舅舅都长胡须了,怎么能是儿子呢?” (3)判断推理的根据不明确。(四)幼儿理解水平的发展(1)从理解个别的、孤立的事物发展到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2)从主要依
42、靠具体形象发展到依靠语言说明来理解。(3)从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发展到理解事物较复杂和深刻的含义。(4)从带有情感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5)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人物主要成就所用时间曹雪芹红楼梦10年司马迁史记19年司马光资治通鉴1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28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30年李时珍本草纲目27年徐霞客徐霞客游记27年马克思资本论40年第四章 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一、意志的概述(一)意志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二)意志行动(1)概念 人的意志总是通过自己的行动表现出来,通常把有意志参与的行
43、动称为意志行动。(2)意志行动的环节确定目的制定计划采取行动坚持行为(3)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动机是对所有引起、支配和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原因的概括,用于解释行为的发生。所有引起主体活动的原因都被称为动机。动机冲突分为以下三类:双趋冲突 是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吸引力的需要目标同时出现,而由于条件限制,个体无法同时采取两种行动所表现的动机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双避冲突 称负负冲突,指同时有两个可能对个体具有威胁性、不利的事发生,两种都想躲避,但受条件限制,只能避开一种,接受一种,在作抉择时内心产生矛盾和痛苦。(前有狼后有虎的两难境地)趋避冲突 又称正负冲突,指同一目标对于个体同时具有趋近和逃
44、避的心态。这一目标可以满足人的某些需求,但同时又会构成某些威胁,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使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心理困境。(炒股)多重趋避冲突 又称双趋避冲突,双重正负冲突,指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但每个目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个方面的作用时,使人左顾右盼,难以抉择的心态。(择业时有两个单位可供选择,而每个单位又利弊相当,就有可能举棋不定而陷入这种冲突中)(三)意志的品质1.独立性:自主确立目的、作出决定、采取行动的意志品质。(暗示性、独断性)2.果断性:善于明辨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优柔寡断、草率性)3.自制力:能自觉灵活控制自己情绪、
45、约束自己言行的意志品质。(冲动性)4.坚持性:在行动中始终向着目的,保持充沛精力的意志品质。(动摇、顽固)5.自觉性:能自觉地确立目的、并以目的支配自己行动的意志品质。(盲目性)二、婴儿意志行动的发生(一)婴儿意志行动的发生和发展 出生婴儿没有意志行动。(1)4个月左右,儿童的行为出现了最初的有意性和目的性。(2)8个月左右,儿童能够坚持指向一个目标,并且用一定努力去排除障碍,标志着意志行动的萌芽。(3)1岁以后意志行动表现为通过错误尝试来排除障碍。(4)1.52岁左右,意志行动有了根据目的而决定行动方法的特点,以后由于语言的发生,逐渐能够通过言语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二、幼儿意志行动的发展(一)
46、目的性的发展小班: 浩浩在和小朋友们玩过家家的游戏,他主动提出要当爸爸,游戏开始了,浩浩看见汽车司机玩得特别高兴时,他就当司机去了,可当他看见老师去娃娃家做客,他又放下方向盘回到娃娃家当起了爸爸招待客人.目的性:小班儿童在行动中没有明确的目的计划性:不善于事先计划自己的行动中班: 中班儿童玩过家家游戏时,爸爸忙着做菜烧饭,妈妈忙着喂娃娃,这时,来了一位客人,他们招待客人坐在客厅,随后就忘了客人的存在,又忙着做自己的事去了。目的性:小班儿童在行动中有了一定的目标计划性:不善于事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大班: 小刚说:“我们来玩过家家的游戏吧!”敏敏、奇奇、小华齐声说好,“我来当爸爸吧”小刚说。“那我来当
47、妈妈吧。”敏敏抢着说。小华想了想说:“我当娃娃。”奇奇摸着头问:“那我呢?我来当舅舅吧。我们来给娃娃过生日,我当舅舅带着礼物来看娃娃。”于是游戏开始了,妈妈去做饭了,爸爸在陪娃娃玩,这时门铃响了,舅舅带着礼物来了,他们一起为娃娃过生日, 唱生日歌,说祝贺语。目的性:个人目的和共同目的统一计划性:大班儿童在游戏前能设想出几个有效的步骤,有计划地行动小班:没有明显的行动目的,不善于事先计划 自己的行动。中班:能独立提出个人目的,在游戏前能提出一个预先的计划,但情节缺乏计划性。大班:能提出个人和共同目的,个人目的和集体一致。在游戏前能设想出几个有效的步骤,有计划的行动。 行动的目的性逐渐明确,行动的
48、计划性 逐渐加强。(二)独立性的发展小班:独立性主要,表现为简单的自我服务意识 和能力,如独立穿脱衣服、吃饭、洗脸、 睡觉等。中班:独立性进一步发展,生活的独立性增强。 能帮助成人或集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大班:动作更加灵活和协调,独立意识与能力增 强。除了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还能独立 学习,有主见并说出自己的见解。(三)坚持性的发展行动过程中的坚持性是幼儿意志发展的主要指标幼儿在不同条件下保持姿势的时间年龄(岁)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实验五34 18 12 45 215 41 417 24 2656 512 255 915 227 63567 12 11 12 12 12 行 动
49、的 持 久 性 逐 渐 增 强(四)自制性的发展 幼儿自治性的发展与其大脑皮层的抑制机能密切相关。小班:自制性很差,行动中冲动性占主导地位, 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中班:自制性有了一定的发展,逐步学会控制 自己的愿望和行为。大班:自制性进一步提高,能够主动控制自己 的愿望和行为,服从集体的行动规则和 成人的要求。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和学习心理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一)游戏概述1.游戏的概念广义:是指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社会本质)狭义:是指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活动。(主体性特征) 2.学前儿童游戏中的心理结构(1)认知因素。重要因素,包含以下几方面: 记忆 感知 想象 思维想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投资车行合同协议书
- 合同变更协议书范文
- 环保咨询合同协议书
- 合同协议书纸质
- 口罩合同协议书
- 增加合同协议书
- 委托设备购销合同协议书
- 合同协议书字体
- 石材晶面合同协议书
- 品牌服务协议书合同范本
- 2025-2030中国浆果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网络贷款(融资)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2025-2030海工装备制造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基建招聘面试题及答案
- 华为测试面试题及答案
- 漂珠销售合同协议
- 2025化学中考解题技巧 专题10 技巧性计算(解析版)
- 部门加班调休管理制度
- 考勤制度操作指南
- 人力核心指标 行业报告系列 2025年Q1精细化工行业薪酬报告
- 垃圾焚烧发电厂应急预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