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教学课件_第1页
《时间的脚印》教学课件_第2页
《时间的脚印》教学课件_第3页
《时间的脚印》教学课件_第4页
《时间的脚印》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8 时间的脚印衡阳市珠晖一中 罗衡卫学习重点 分析修辞手法、说明方法的作用,理解本文语言生动有趣的特点。 比比看 每四个同学一组,分三组竞赛,看哪个小组得分最多。请第一组的第一位同学帮老师登记分数。 请大家快速阅读第46页的“阅读提示”,并作好答题准备:(1)抢答题的内容范围是:我们从岩石上能够找到怎样的痕迹。(2)必答题的内容范围是:“阅读提示”中说,“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另外作为一篇说明文这篇文章也运用了相关的说明方法,请找出相关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为必答题环节作好准备。 五分钟后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回答老师设置的题目,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回答。答题规

2、则 1.每个小组选择题号; 2.按照题号顺序,各组依次答题。 3.每题答对得10分。第一题: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答 案明确: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确实有“海枯石烂”的时候,从而为岩石能够记录时间这一现象提供了可能性的依据。第二题: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答 案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冰河

3、的移动比喻成铁帚扫过地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第三题: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答 案明确:举例子、作比较。以建筑兰新铁路时,人们炸掉山头为例,具体地说明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将人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与地质作用的速度进行比较,突出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不容忽视。 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说明的内容,帮我们找到“时间的脚印”。下面,我们看一下同学们能不能从岩石上找到关于时间的信息。这一轮我们进行的抢答题环节,请听第1题! 在一

4、个大湖的湖底,发现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的岩石有2米厚,请问:这最底层的岩石至少形成多少年了?理由是什么?请抢答!答 案明确:至少形成6000多年了。理由是,课文第44页说,“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请听第2题! 有人说,我们衡阳地区的某个煤矿地底下的煤层在三亿年以前还是一片高深浓密的森林,你觉得可能吗?理由是什么?请抢答!答 案明确:可能。石炭纪开始于3.54亿年前,大约结束于2.95亿年前,是煤的形成时期,因此说“煤层在三亿年以前还是一片高深浓密的森林”是有道理的。请听第3题是图文题,请认真看题! 有人在街头卖一块祖传的化石,他说这是远古人类脚印和三叶虫的化石,因为自己开厂子破产了,为了还人家钱所以只卖五万元。如果你有一百万,你愿意化五万元买下它吗?课堂小结 课文运用修辞手法或者说运用说明方法,目的是为了准确生动地介绍岩石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