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 课时作业8“顺乎世界之潮流” 人民版必备3_第1页
2019高中历史 课时作业8“顺乎世界之潮流” 人民版必备3_第2页
2019高中历史 课时作业8“顺乎世界之潮流” 人民版必备3_第3页
2019高中历史 课时作业8“顺乎世界之潮流” 人民版必备3_第4页
2019高中历史 课时作业8“顺乎世界之潮流” 人民版必备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时作业8“顺乎世界之潮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阅读以下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A孔子改制考B海国图志C天演论D变法通议解析:材料中的“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反映出该书的目的是制夷患,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学的是技术,内容多为“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魏源的海国图志,故选B项。答案:B219世纪6090年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思想不包括()A“师夷长技

2、以制夷”B“师夷长技以自强”C“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D“与外国人进行商战”解析:“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鸦片战争后,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明确而系统地阐释的思想,故选A项。答案:A3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计划用15年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留美幼童赴美后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清朝官员深为不满:“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1881年,留美幼童被遣送回国。以上情况表明()A统治者反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B守旧观念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C新式学堂开始在中国出现D西方文化传入动摇了儒家思想地位A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

3、清朝官员深为不满: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项与题意相悖;C项题干未涉及;D项题干也未涉及。故选B项。答案:B4.观察下图,你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1A该漫画描绘的是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B该漫画描绘的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C该漫画描绘的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D该漫画描绘的是洋务派“中体西用”解析:从漫画中提取有效信息:大树上在树枝中“嫁接”了西方的先进技术而大树的主干和土壤都是原先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说明是以原先旧的制度体制为主,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故选D项。答案:D5推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从“师夷长技”向“

4、维新变法”转变的根本原因是()A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B西学的广泛传播C新兴经济因素的成长D民族资产阶级形成解析: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转变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变化,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C项正确。答案:C6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在思想文化界出现一批已经不同于洋务运动理论家的早期改良派学者。他们主张()A“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B“未款之前,则宜以夷攻夷;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C“有议院,而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D“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不同于洋务运动理论家的早期改良派”,即

5、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同外国人进行“商战”;项是反对洋务运动的顽固派;B项是地主阶级的抵抗派;D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故选C项。答案:C7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2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A从技术到器物B从制度到思想C从制度到文化D从器物到制度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分析,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近代军事工业技术,在甲午战争后并没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之后掀起了戊戌变法,提出了进行政治制度改革,因此选D项。答案:D8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

6、议中提出:“采西学”“制洋器”要“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该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一脉相承()A“师夷长技以制夷”B学习西方的技术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D倡西学,兴民权解析:题干意思是采西学、制洋器的目的是维护中国伦常名教与清朝统治,与洋务派思想一脉相承,故C项正确。A项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B项仅涉及学习西方技术;洋务派并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排除D项。答案:C919世纪末,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了救国探索的道路。其中康梁维新派要在中国变法维新,他们对社会发展的主要贡献是()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B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C明确“中体西用”思想D宣传民主

7、共和思想解析:康梁维新派变法维新,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对人们的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故A项正确。答案:A101891年和1898年,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分别刊出,康有为“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秉承今文家法。惟取能合用其说者,合己说者则取之,合者则伪之。”材料说明康有为两部著作的特点是()A借用传统文化,以达经世之目的B注重考据考证,以恢复儒学权威C借今古文之争,以重塑孔子形象D注重材料取舍,以西学论证中学解析:“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秉承今文家法。惟取能合用其说者,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可见康有为在对待传统文化上的态度是借用传统文化,宣传自己的变法思想,故选A项。答案:

8、A1119世纪晚期,某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3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中立党”是指()A洋务派B维新派C革命派D顽固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立党”要“保国”“变法”等信息,可判断出是B项维新派。答案:B121905年有人在演讲中说:“若单说立宪,此时全国的大权都落在人家手里,我们要立宪,也是要从人家手里夺来。与其能夺来成立宪国,又何必不夺来成共和国呢?”这位演讲者有可能是()A康有为B谭嗣同C孙中山D严复解析:从材料信息“与其能夺来成立宪国,又何必不夺来成共和国呢”来看,演讲者强调成立共

9、和国。A、B、D三项都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君主立宪,故此人有可能是孙中山,故选C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未款之前,则宜以夷攻夷;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魏源海国图志卷二材料二:至恭亲王奕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凡恃己之所有、夸人所无者,世之常情也。忽于所习见,震于所罕见者,亦世之常情也。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恃其所独有,

10、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请回答:(1)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重大变化及相关4背景。(12分)(2)比较材料一、三,对中国落后的认识,如果说魏源比康有为肤浅,请说明为什么

11、?比较材料二、三,对强国方式的主张,如果说康有为比曾国藩进步,请指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14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获取信息、正确解读信息和知识迁移综合运用的能力。首先整体感知材料可知,本题综合考查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的“器物制度”阶段。再依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能比较容易回答上述两个问题。答案:(1)重大变化:洋务运动开始经济工业化、外交近代化进程(或具体到购买西方炮舰、建立军事、民用工业等洋务运动内容);向西方学习思潮兴起。相关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2)说明:魏源只认识到清朝军事上的落后,而康有为认识到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其他方面

12、亦落后于西方。表现:康有为提出立宪法、开国会;行君主立宪政体。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奉行的政策兼有新旧两种时代特色。西方侵略者在商贸、外交方面获得利益,中国政府则从他们那里学习军事技术以抵御外侮、镇压国内起义,但同时也致力于振兴旧式的儒家管理方式。统治过程中,对秩序的需求、士大夫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以及保守的儒家意识形态均水乳交融在一起而相辅相成。其结果,身处内忧外患之中的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做出的回应是重申或重建儒家制度而非使之现代化。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二: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而按照自己的理想假

13、托先王的言行写出来的宣传作品,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康有为以此证明孔子也是一位维新派,并打着孔子托古改制的旗号要求进行社会改革。康有为认为,事情是向前发展的,远的、旧的必将败亡,近的、新的终将兴起,因此,就要变法维新。这样,康有为的孔子改制理论就冲击了遵守旧法、恪守祖训的顽固派。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1)19世纪60年代哪种思想符合材料一的观点?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在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12分)(2)指出材料二所体现的康有为的看法。简要评论这些看法。(14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反映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从国内外方面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第(2)问,材料中“孔子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而按照自己的理想假托先王的言行写出来的宣传作品,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体现了康有为把孔子描述成变法改革的先驱,认为社会发展变革是历史的必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看法进行评价。答案:(1)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