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针对训练必修2第1单元课农耕时代的农业_第1页
2013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针对训练必修2第1单元课农耕时代的农业_第2页
2013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针对训练必修2第1单元课农耕时代的农业_第3页
2013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针对训练必修2第1单元课农耕时代的农业_第4页
2013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针对训练必修2第1单元课农耕时代的农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3 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针对训练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 1 课农耕时代的农业针对训练 1:(2011 年山东文综)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C尚未推广D雇佣关系盛行【】B。本题考查古代农业发展概况。春秋时期铁器已开始使用,A 不符合;汉代技术已推广开来,C 不对;明清时期雇佣关系方成为农村里最主要的生产关系,D 也不对。生产模式是以生产工具的改进为基础,故 B 正确。备选题 (2011 年三水实验中学月考)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用于生产,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动力的一次,它对当时生产方式带来的变化是()A开垦的规模扩大B

2、的程度提高C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D土地国有制转变为个人土地所有制【】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况,从生产方式变化切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与技术的出现,使以家庭为进行生产的自耕农经营成为可能,并开始古代农业最主要的生产方式之一,C 正确。的开垦,土地国有转变为私有,只是反映了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而“”是区别于西方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模式,并非生产方式,故A、B、D 皆不对。针对训练 2:()诗经大田中说:“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这反映的是当时的土地制度实行()A自耕农土地私有制BC土地私有制D君主土地私有制【】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公田”、“”皆为,故 B 正确。自耕

3、农、君主土地私有制是战国时期,之后所出现的几种土地私有制,与材料所反映时间并不相符。备选题 (2011 年湖南十校联考)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反映的实质是()A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主人的土地所得到承认D生产关系的【】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从土地严禁到准许,反映了其私有的合法化这一历史现象。铁器的出现与大量开垦,是它合法化的原因之一。透过土地私有这一现象,必须看到:土地作为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属于生产关系中的一个要素,故其变化实质是生产关系的。为 D。针对训练 3:(2011 年龙岩高三质检)北宋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人,已得

4、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这种经营方式是()A租佃式经营B田庄式经营C自耕农式经营D经营【】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据材料,在此经营方式下,与耕者对半分配土地收入,两者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故 A 正确。备选题 (2011 年质检)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最有可能是 ()A.汉代江南地区职业自耕农和佃农商人占人口比例24%36%30%10%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D苏杭地区【】D。本题通过居民就业结构来考查社会经济。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农村里租佃关系自耕农,江南出现大量私营手工业,这与表格中所反映的佃农比例超过自耕农与、手工从业人数已达

5、三成情况相符合,D 正确。针对训练 4:()历朝历代,我国都重视水利建设。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时郑当时为大司农,言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上,度罢,而渭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引渭穿长安,旁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径,易遭,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又以溉。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上以为然,令齐人水工表,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矣。”汉书沟洫志材料二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三年不解甲驰,使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淮南子人间训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与材料二,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有何功能?(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

6、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兴修水利工程的有利条件。参考:(1)主要功能:、灌溉。(2)经济条件:生产工具与技术的进步;政治条件:政体确立,的组织。备选题 (改编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于是发卒万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山名)下。崩,乃凿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聩(向)以绝,东至山领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穿骨故名龙首渠。材料二上()乃使、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河。于是以上用事则自临决河,沉白马玉壁,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填决河。于是塞瓠子,而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以上两则材料均引自汉书请回答:(1)材料一中所提及的引水技术是什么?(2)材料一与材料二中两项水利工程的功能有何不同?(3

7、)你认为应该如何认识这些水利工程的作用?参考:(1)引水技术:。(2)不同点:龙首渠主要功能是灌溉;塞瓠填河主要是防洪。(3)认识:水利工程的修建,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劳动人民的负担,但其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减轻自然、有利于促进各地区间的联系,应给予肯定。1.(2011 年文综)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完官而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C佃户与激化D国家政策发生变化【】D。本题考查农业发展概况,从国家农业政策与农村生产关系变化切入。明后期

8、,国家赋税,实行“一条鞭法”,征税以田亩、为主要依据,以货币(白银)为主要形式。正是这一变化,导致了题中材料所提及的“于是称贷完官而病”的现象。2.(2011 年福建文综)下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在汉代就已出现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BCD【】C。本题考查古代农田水利建设,命题充分体现综合特点。组合型选择题解题技巧是用排除法。据史实,坎儿井于西汉时期,正确;早在坎儿井之前就有许多水利灌溉工程,如春秋时期的芍陂,不对。即出为 C。3.(2011

9、年海南单科)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则泛舟而鬻,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B商人买贱卖贵了农业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D。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关键是抓住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北方棉花价低,南方收购北方棉花,加工后再至北方”。在此生产分工中,北方提供原料,而南方制造成品,这说明南方经济技术更发达,故 D 正确。4.(2011 年二模)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这主要是为了()A防止人口造成社会B保证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D保证抵御外族提供足够兵源【】B。此题考查中国古代户籍与

10、赋税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徭役、兵役的主要承担者是小农,以家庭为,按户来征收或征发。为保证其,必严格管理户籍。防止人口只是控制人口的一个次要目的;C 与 D 分属于B 选项中的徭役与兵役,故选B。5.(2011 年六校联考)吕氏春秋中记载的之教曰:“士(农)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在此了()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C的必要性D自然经济的优越性【】B。据材料,“士(农)有不耕,女有不绩(织)”则天下将有人因此而挨饿、受寒,即强调耕与织的重要,同时它并未提出抑制商业,故 B 符合题意。6.补农书总论中说:

11、“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其田,故贫者凭田以耕,亦其然势也。”这反映了当时农村里实行的经营方式是 ()A自耕农经营B集体协作式经营C租佃式经营D庄园式经营【】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据材料,田多者佃人种植,收其租,贫者耕种富者土地,向其交租,两者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故 C 正确。7.(改编题)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所起芍陂稻田。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其以见谷赈给贫人。摘自后汉书卷七、卷三请回答:(1) 依据材料概括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2) 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参考:(1)技术的推广。(2)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