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中国古代史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课件_第1页
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中国古代史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课件_第2页
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中国古代史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课件_第3页
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中国古代史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课件_第4页
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中国古代史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通史时空坐标总述: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时段特征概览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

2、大发展思想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内容索引考点一 西周至秦汉时期的政治考点二 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经济考点三 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文化模块结合本阶段贯通性热考问题考向预测原创押题 热点追踪考点一西周至秦汉时期的政治一、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以同姓王族为分封主体,分配土地和人口的制度,形成了以周王为“天下共主”的制度。2.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主干知识排查二、春秋战国时期

3、的政治(公元前770公元前221)1.由分裂到统一: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原则不断遭到破坏;秦灭六国,政局由分裂渐趋统一。2.封建制度确立: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奴隶制度逐步废除,封建制度逐步确立。三、秦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1.统一全国:相继攻灭六国,对周边地区实施政治控制,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2.创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权力,具有皇位世袭、皇权独尊的特点。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1)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权

4、专制。(2)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有任期限制,彼此分权,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3)颁布秦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垄断教育,文化专制。四、两汉时期的政治(公元前220公元220)1.中央集权巩固:汉初郡国并行,王国威胁中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东汉时演变为州一级行政区划。2.君主专制强化:汉承秦制;汉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3.选官制度:先秦实行世卿世禄制;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4.教育制度:中央设太学,地方设郡学、国学,学习儒家经典,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1.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周秦之际政治1

5、0大变化(1)地方单位:封国郡县。(2)地方基础:血缘地域。(3)行政特点:分权集权。(4)官员身份:贵族官僚。(5)产生方式:世袭任命。(6)选官标准:血缘才能。(7)任职时间:终身任期。(8)经济来源:封邑俸禄。(9)高度集权:没有实现。(10)历史影响:造成割据巩固统一。热考重点深化2.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1)权力高度集中。(2)皇权至上:皇帝大权独揽,皇位世袭制。(3)中央集权: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垂直管理地方。(4)中央官制为三公九卿制度,彼此分工、相互配合、互不统属、互相牵制。(5)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短板1史料信息与历史概念内涵理解不到位例1(2016江苏单科1)中国传

6、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解析高考短板突破查短关注“长兄”,重视“长孙”才是史料要表达的核心立意,而不仅仅是强调家庭和睦。补短将史料核心主旨与相应历史概念内涵准确统一是必备历史素养。析选项家族和睦强调的是家族成员之间相处融洽,等级秩序强调等级分层地位,贵族世袭强调政治权力的传承,均与凸显嫡长子的观念立意不符,故选D。针对练1 明朝虎墩崔氏族谱“族约”载:“立族长,立族正、族副,劾查良莠,宣圣谕,敦族义,创祠宇,置祭田,守坟墓,重谱牒,立宗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蒙养。”这说明“族约”的主要功能是()A.注重

7、血缘纽带,捍卫贵族政治B.约束宗族成员,追求政治平等C.维护宗族特权,强化专制统治D.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解析解析材料无法体现“捍卫贵族政治”,A项错误;“族约”主要是为了约束宗族成员,并非追求政治平等,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某一宗族的“族约”,因此C项中强化专制统治的说法错误;“立宗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蒙养”等有利于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D项正确。短板2时空逻辑差例2(2015江苏单科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8、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解析查短有两个信息可快速进行时空定位,一是礼记成书于春秋时期,二是“公”“侯”“伯”“子”“贵族朝会”等有关政治爵位是典型的分封制下的历史现象,故选A。补短熟知具有典型时代、空间特色的历史现象可有效降低题目难度,快速定位答案。析选项材料大意为:天子与不同爵位的贵族在朝会时处在不同的位置。由此可知,周代贵族在朝会的时候有尊卑之分,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形成的森严的等级序列,故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秦代实行的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是汉初实行的政治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B、C、D三项。针对练2 唐德刚:“这是一种从部落主义(tribalism)演化出来的职责不分、组

9、织松散、以封君个人为中心的一种原始性的部落制度”。他所说的制度是()A.宗法制 B.分封制C.郡县制 D.井田制解析返回解析宗法制是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职责和家族组织严密,故A项错误;分封制是封君将土地、人口分封给诸侯臣下建立封国,诸侯在自己的封地有很大的独立性,分封制使权力分散到各级奴隶主手中,导致职责不分,组织松散,故B项正确;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的制度,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故C项错误;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返回考点二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经济一、远古时代1.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2.先民们已经学

10、会了养蚕和缫丝等技术。二、商周时期1.农业: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土地制度:井田制。2.手工业:“工商食官”制;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主干知识排查三、春秋战国时期1.农业: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生产工具、水利设施和耕作方法不断改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重农政策开始出现。2.手工业:官营(主导)、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冶铁、丝织业发展较快。3.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开始出现。四、秦朝时期统一货币、度量衡等措施有利于加强各地的经济交流。五

11、、两汉时期1.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建了漕渠等水利工程。2.手工业: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并获得“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3.商业: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时间和地点都受到政府严格限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西汉时开通海陆丝绸之路。1.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10大特点(1)世界地位:长期领先,是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2)经济重心:由北而南,区域特色明显。(3)生产力标志:铁器和牛耕。(4)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5)耕作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6)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经验积累、工具改进、水

12、利工程、个体组织等)。(7)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热考重点深化(8)社会问题:土地兼并,导致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9)从属部分:手工业和商业一直是农耕经济的补充,处于从属地位。(10)指导思想:重农抑商政策。2.六大视角认识小农经济的影响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1)政治: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2)政策: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

13、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统治阶级能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3)科技: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发展。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领域,如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从而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中国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无法发展为近代科技。(4)文学: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5)民族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

14、的不足。(6)家庭伦理:小农经济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同时也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短板3立足史料信息排查备选项的意识欠缺高考短板突破例3(2016江苏单科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解析查短“水车”是农业灌溉工具;“由阿香推雷车”可知动力是人力,由此可知A、D项与史料大意不符,B项表述正确。唐代筒车的出现才是灌溉技术成熟的标志,由此排除C项。补短熟知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立足

15、史料核心信息,才是得分的关键。析选项根据材料“唤取阿香推雷车”可知“水车”使用的是人力,不是农具自动化,故A项错误;“水车”属于灌溉工具,能提高农田抗旱的能力,故B项正确;“水车”属于简易灌溉工具,标志着灌溉技术成熟的是筒车,故C项错误;当时的农业生产不可能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故D项错误。针对练3 后汉书卷七十六载:“(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材料旨在说明()A.兴修水利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采用犁耕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C.使用曲辕犁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D.盐铁官营推动了

16、生产技术的普及解析解析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安史之乱”后,完成于南宋,王景是东汉时期的人,A项错误;“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重在强调犁耕技术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B项正确;曲辕犁出现在唐朝,C项错误;盐铁官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短板4抓不住史料关键点例4(2013江苏单科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 、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

17、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解析查短不能从大段的文字表述中抓住本质关键点才是失分的误区,如本题:在“秦、魏”出土众多成套铁质农具是关键信息,隐含黄河流域,战国时农业已很发达,已凸现精耕细作的特点。补短读史料要紧扣主旨大意,不要断章取义。析选项铁农具出土于秦、魏等国故地,故A、C错误;D单纯从题干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这个结论。从题干河南辉县魏墓出土的成套农具来看,成套的农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符合题意的是B。针对练4 汉代京师长安的商业区有九市,“九市开场,货别隧分”。洛阳的商业市场有三市,“金市在大城西,南市在大城南,马市在大城东”。在当代不仅京师,一些名都和郡县也都设有市。下列关

18、于汉代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城市商业活动比较繁荣政府开始鼓励商业发展商品分区排列和出售A. B. C. D.解析返回解析材料中“长安的商业区有九市”“洛阳的商业市场有三市”表明汉代商人经商受到空间的限制,错误;“长安的商业区有九市”“洛阳的商业市场有三市”“一些名都和郡县也都设有市”表明汉代城市商业活动比较繁荣,正确;汉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错误;“九市开场,货别隧分”“金市在大城西,南市在大城南,马市在大城东”表明商品分区排列和出售,正确。答案选A。返回考点三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文化一、春秋战国时期1.百家争鸣主干知识排查派别代表人物主张道家老子“道”是世界万物的本

19、原;朴素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庄子世界万物是相对的;“齐物”的观点;“逍遥”的人生态度儒家孔子“仁”为核心,强调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孟子“仁政”;性本善荀子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人之性恶法家韩非以法治国,主张君主集权;奖励耕战;“法”“术”“势”三合一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2.科技: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石申的原书虽然失传,但后人据此辑成石氏星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筹算计算法。3.文艺:诗经和楚辞是先秦文学最高水平的代表,分别开创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流派。帛画人物龙凤图等。4.教育:“

20、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出现,游士游学现象活跃。二、两汉时期1.思想(1)汉初推崇黄老之学,适应了恢复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无为而治”的时代需要。(2)汉武帝时期,董仲舒融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时代之需,新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造纸术的发明与西传(1)西汉早期发明,东汉蔡伦发明“蔡侯纸”是对造纸术的改进。(2)公元8世纪(唐朝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3.文学:汉赋以楚辞为基础形成半诗半文综合体,西汉司马相如、东汉张衡等佳作表现出了大一统时代的文化气度。4.教育:官方儒学教育

21、体系化、制度化。1.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1)都谈论了“人性”:即人性是什么,孔子的“仁”包含了对人性的看法,孟子提出“人性本善说”,荀子提出“性恶论”。(2)都主张以德、礼治国: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孟子要求统治者“以德服人、争取民心”,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3)先秦儒家思想用人性论论证统治的合理性,即以“德”“礼”治国,主张人应该先“仁义”后“礼”,达到这个境界才有“德”。热考重点深化2.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汉代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神化皇权,强调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汉代儒学吸收了刑名之学的

22、思想,认识到礼乐刑政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主张将仁政与法政结合起来,以德为主,以刑为辅。先秦儒学致力于理想化的政治秩序而批判暴政,汉代儒学承认现实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的合理性,维护现实统治。先秦儒学属于显学,但未受统治者重视,汉代儒学独尊,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因此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短板5史研能力欠缺高考短板突破例5(2016江苏单科2)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

23、解析A.描绘上是一致的 B.形式上是一致的C.风格上是一致的 D.主题上是一致的(如图)再现了这一场景。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查短两种史料,两种呈现形式,两个立场才是史料隐含的信息:前者是文献,重过程描述,体现的是官方立场,而后者是图像,重瞬间场景,体现的是民间价值观,二者的共性是内容与主题一致。补短新高考要求考生应具备一定的史料辨析、史料研读能力。析选项根据题干图文信息,可知二者描绘明显不一致,故A项错误;史记是文献记载,汉代画像石是通过图像形式表述,故B项错误;史记站在官方立场,汉代画像石从民间立场角度,风格不一致,故C项错误;两则史料都是描述荆轲刺秦王的史实,主题一致,故D项正确。针

24、对练5 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A.法家、儒家、道家B.法家、墨家、道家C.法家、墨家、儒家D.道家、儒家、墨家解析解析法家主张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与“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的现实主义相符;儒家主张实行“仁政”,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与主张“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的理想主义相符;道家强调一切要顺

25、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治”,与主张“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的超越主义相符。答案选A。短板6辨别史料类型及真伪的能力不足例6(2015江苏单科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解析查短关于中国东、西疆域边界点的记录就有颛顼帝、大禹、商纣、秦始皇四个时期,到底是否真实,需要考证,需辨真伪,故C项正

26、确。补短具备一定的对史料的分类、辨真伪,研究、收集史料的方法、原则等素养是当前应考的基本要求。析选项史料运用的时候要持慎重的态度,首先要辨别真伪,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故C项正确。淮南子仅叙述了颛顼帝、大禹、商纣时国土达到的地区,无法体现以传说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B项陈述了“差异”,没有说明题目主旨,故排除。石刻与文献记载的差异明显,无法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故D项错误。针对练6 河南安阳汤阴县建有“宋岳忠武王庙”,以纪念被秦桧陷害致死的抗金英雄岳飞。据旧岳飞庙志记载,1750年,乾隆皇帝曾来此拜谒,御书诗一首,镌刻在石碑上,称“乾隆碑”,立在岳飞庙南北中轴线的“御碑亭”里。御碑的树立把秦

27、桧等人跪岳飞变成了跪御碑。1915年,“乾隆碑”被移出岳飞庙山门东侧,秦桧等五具败类像又置于岳飞的威视之下了。这一景致的变化反映出()A.岳飞深得后世人民爱戴B.意识形态具有稳定性C.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D.政治变迁影响思想文化解析返回解析清朝时,“乾隆皇帝曾来此拜谒御碑的树立把秦桧等人跪岳飞变成了跪御碑”,由于1912年清帝退位,“乾隆碑被移出岳飞庙山门东侧”,据此分析可知,D项正确。“人民爱戴”“意识形态具有稳定性”均与“1915年,乾隆碑被移出岳飞庙山门东侧”无关,A、B两项错误;1912年,清帝退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C项错误。返回模块结合本阶段贯通性热考问题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

28、转型特征(1)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3)思想: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4)教育:西周到春秋,教育一直被贵族垄断。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2.先秦的政治制度与经济、

29、思想文化间的关系如何?(1)与经济:分封制是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井田制是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两者是西周奴隶制国家的支柱。(2)与思想文化: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克己复礼”成为孔子主要的政治诉求。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经济、思想文化之间有何关系?(1)与经济:封建个体小农经济需要专制集权制度所提供的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作为保障;新兴地主阶级需要专制集权来保护封建土地私有。(2)与思想文化:法家的集权、法治思想为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维护此制度的工具。1.(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30、.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针对训练解析123解析此图反映的是集体劳作的场景,而非个体农户分散的生产劳作状态,故A项错误;此图没有反映出耕作技术的进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故B项错误;汉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故D项正确。1232.(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31、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解析123解析汉初实行“无为而治”,并不是崇尚儒家,故A项错误;“萧何入秦,收拾文书”使得汉朝能够掌握秦朝的制度,所谓“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初在掌握秦朝制度的基础上继承了秦朝有利于国家统治的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故B项正确;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充分发挥了文书功能,故C项错误;秦朝的典章制度并非都适用于汉初,官吏仅熟知秦朝典章制度并不能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故D项错误。1233.(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

32、,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孟子123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

33、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解析答案123解析第一小问孟子的法制观念,从材料一中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可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是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从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可知孟子的观念是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第二小问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是守法是正义行为,从“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

34、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可概括苏格拉底的观念是法制关乎城邦存亡,从“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可概括苏格拉底的观点是法律至上,严格守法。解析答案123答案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123(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解析答案返回123解析第一小问背景,结合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和苏格拉底生活的古希腊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史实,分别总结二者法制观念形成的背

35、景;第二小问历史价值,总结二者法制观念对当时和后世的共同作用即可。答案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返回123考向预测原创押题 热点追踪押题1(考向:亲情中华宗法观念在现实中的表现)费孝通说:“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

36、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他描绘的中国乡土社会组织体系是()解析A.“家国同构”理想的表现B.宗法制度文化的反映C.“三纲五常”原则的体现D.分封制森严等级的反映解析本题考查准确理解材料的能力,提取出的有效信息是“亲属关系就是”“以己为中心”“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即这种关系是“愈远愈薄”,明显,这就是血缘关系远了,亲属关系也薄了,所以这与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一致,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家的结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君臣、父子、夫妻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分封的情况,故D项错误。A.西方海洋商业文明的传入影响B.中国大河农耕文明发

37、展的产物C.中国传统儒家思想长期影响的反映D.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的结果押题2(考向: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因素)2017年是农历鸡年,中国传统历法中的每一年,都对应一个与人们生产生活联系密切而又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生肖”形象,与此文化现象的形成联系最密切的历史因素是()解析解析文化现象是政治、经济等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视角分析,可知答案当在B与C两项中选择,而儒家思想从内涵上从属于农耕文明,排除C项,故选B。押题3(考向: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弘扬的现实解读)陕西黄帝陵素有“天下第一陵”之称,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铸魂、聚心的民族精神家园,是炎黄子孙朝圣地,由此还形成

38、了海内外同胞谒陵祭祖的清明公祭、重阳公祭的惯例。对此现象解读不恰当的是()解析解析贵族政治(分封制)取代官僚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史实,说法本身存在错误。A.体现了讲文明、讲传承的文化理念B.展示了凝聚中华民族,放射中国温度的力量C.反映了宗法血缘亲情历史观的积极影响D.表明了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文化影响内涵押题4(考向:从概念破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本质内涵)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

39、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解析解析“有权就有一切”秦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主宰国家意志,体现的是皇权制;“家长制”作为家庭的长者掌握大权,在家庭中,居支配地位,其他成员都要服从,体现的是宗法制;“官僚政治”取代先秦的贵族政治,体现的是秦代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蒙昧主义”,天命观是一种道德教化方式,让百姓重视礼仪,明知孝悌,体现的是儒家思想,选择D项符合题意。押题5(考向:道德中国的历史解读)中国古代强调官德在治国理政中的主导作用,留下的官德思想和相关制度丰富而成熟,体现着古人从政的道德价值观,也体现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执政者对治国方略的判断取舍。我国古代较好体现这一治国方略的选官制度是()A.世袭制 B.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 D.察举制解析解析三省六部制与选官制度无关,可排除C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